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初一一元一次方程应如何找等量关系式,正确解答?

首页

初一一元一次方程应如何找等量关系式,正确解答?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9-01-10 02:24:15
  • 你去360浏览器 查查

    h***

    2019-01-10 02:24:15

  • 2019-01-10 02:17:41
  • 找到等量关系,然后设未知数X,予以解答。。。

    俄***

    2019-01-10 02:17:41

  • 2019-01-10 02:14:50
  • 根据前提条件找到等量关系,然后设未知数X,予以解答。

    没***

    2019-01-10 02:14:50

  • 2019-01-10 02:09:16
  • 抓住数学术语找等量关系 根据常见的数量关系找等量关系 根据常用的计算公式找等量关系  根据文字关系式找等量关系 根据图形找等量关系

    你***

    2019-01-10 02:09:16

  • 2019-01-10 02:05:16
  •   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即“元”),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即“次”)的整式方程(左右两边的式子要用“=”链接)叫做一元一次方程(英文名:linear equation with one unknown)。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即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经整理都能得到的形式)是ax b=0(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0)。
      求根公式:x=-b/a。
    方程特点
    (1)为一个等式
    (2)该方程为整式方程。
    (3)该方程有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
    (4)该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
      (系数化为1)
    (5)未知数系数不为0。
    满足以上五点的方程,就是一元一次方程。
    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若是,再对它进行整理。如果能整理为 ax b=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一次方程。
      里面要有等号,且分母里不含未知数。
    变形公式
    ax=b(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0)
    表示方法
    一般形式;ax b=0(a,b为常数,a≠0)
    最简形式;ax=b(a,b为常数,a≠0)
    补充
    等式的性质1;在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等式成立
    式子表示 a=b→a±c=b±c
    等式的性质2;等式两边同时乘或除不为0的数,等式成立
    式子表示   a=b→ac=bc
    a=b→a/c=b/c(c≠0)
    折叠编辑本段方程定义
    有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并且未知数的最高次数为1的整式方程叫做一元一次方程。
      
    折叠编辑本段标准形式
    一元一次方程的标准形式(即所有一元一次方程经整理都能得到的形式)是ax b=0(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0)。其中a是未知数的系数,b是常数,x是未知数。未知数一般设为x,y,z。
      
    折叠编辑本段方程特点
    (1)该方程为整式方程。(2)该方程有且只含有一个未知数。(3)该方程中未知数的最高次数是1。(系数化为1)(4)未知数系数不能为0。
    折叠编辑本段判断方法
    要判断一个方程是否为一元一次方程,①先看它是否为整式方程。
      若是,②。如果能整理为 ax b=0(a≠0)的形式,则这个方程就为一元一次方程。里面要有等号,且分母里不含未知数。折叠变形公式一元一次方程ax=b(a,b为常数,x为未知数,且a≠0)求根公式通常解法  去分母→去括号→移项→合并同类项→系数化为1。
      折叠两种类型(1)总量等于各分量之和。将未知数放在等号左边,常数放在右边。如:x 2x 3x=6。(2)等式两边都含未知数。如:300x 400=400x,40x 20=60x[1]。折叠方程举例2a=8a-44b=-2x=2都是一元一次方程。
      折叠方程起源“方程”一词来源于中国古算术书《九章算术》。在这本著作中,已经列出了一元一次方程。法国数学家笛卡尔把未知数和常数通过代数运算所组成的方程称为代数方程。在19世纪以前,方程一直是代数的核心内容。折叠主要用途一元一次方程通常可用于做应用题,如工程问题、行程问题、分配问题、盈亏问题、球赛积分表问题、电话(水表、电表)计费问题、数字问题等。
      
    折叠编辑本段解决步骤
    一、去分母在方程两边都乘以各分母的最小公倍数(不含分母的项也要乘);依据:等式的性质2二、去括号一般先去小括号,再去中括号,最后去大括号,可根据乘法分配律(记住如括号外有减号或除号的话一定要变号)依据:乘法分配律(注意没有除法分配率)三、移项把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项都移到方程的一边(一般是含有未知数的项移到方程左边,而把常数项移到右边)依据:等式的性质1四、合并同类项把方程化成ax=b(a≠0)的形式;依据:乘法分配律(逆用乘法分配律)五、系数化为1在方程两边都除以未知数的系数a,得到方程的解x=b/a。
      依据:等式的性质2。折叠解方程口诀:去分母,去括号,移项时,要变号,同类项,合并好,再把系数来除掉。折叠同解方程:如果两个方程的解相同,那么这两个方程叫做同解方程。折叠同解原理:(1)方程的两边都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等式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
      (2)方程的两边同乘或同除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方程与原方程是同解方程。求根公式:由于一元一次方程是基本方程,故教科书上的解法只有上述的方法。但对于标准形式下的一元一次方程:ax b=0 (a≠0)。可得出求根公式。折叠函数解法:由于一元一次函数都可以转化为ax b=0(a,b为常量,a≠0)的形式,所以解一元一次方程就可以转化为:当某一个函数值为0时,求相应的自变量的值。
      从图像上看,这就相当于求直线y=kx b(k,b为常量,k≠0)与x轴交点的横坐标的值。
    折叠编辑本段解法举例
    题目:已知ax=b是关于x的方程(a、b为常数),求x的值。分析:要牢牢抓住一元一次方程的定义,进行分类讨论。
      解:当a≠0时,。当a=0,b=0时,方程有无数个解(注意:这种情况不属于一元一次方程,而属于恒等方程)当a=0,b≠0时,方程无解(注意:此种情况也不属于一元一次方程)
    折叠编辑本段补充说明合并同类项
    (1)依据:等式的性质1(2)把未知数相同且其次数也相同的项合并成一项;常数计算后合并成一项(3)合并时次数不变,只是系数相加减。
      折叠移项(1)依据:等式的性质2(2)含有未知数的项变号后都移到方程左边,把不含未知数的项移到右边。(3)把方程一边某项移到另一边时,一定要变号(如:移项时将 改为-,×改为÷)。折叠等式性质等式的性质一:等式两边同时加一个数或减去同一个数或同一个整式,等式仍然成立。
      等式的性质二:等式两边同时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0除外),等式仍然成立。等式的性质三:等式两边同时乘方(或开方),等式仍然成立。解方程都是依据等式的这三个性的。解的定义: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N***

    2019-01-10 02:05:1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