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郑和是什么人

首页

郑和是什么人

郑和是什么人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21 01:43:48
  • 是明朝的三宝太监,是中国历史上的航海家。

    你***

    2018-11-21 01:43:48

  • 2018-11-21 01:36:46
  • 爱冒险,爱国,善于社交,多次经行横渡西洋,是明代杰出的人物。

    杨***

    2018-11-21 01:36:46

  • 2018-11-21 01:32:46
  •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回族,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郑和原本姓马名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镇)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   郑和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拉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詠***

    2018-11-21 01:32:46

  • 2018-11-21 01:30:09
  •   郑和(1371年-1433年),回族,原姓马名和,小名三宝,又作三保,云南昆阳(今晋宁昆阳街道)宝山乡知代村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宦官。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是马哈只第二子,郑和有姐妹四人。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仅十岁,被明军副统帅蓝玉掠走至南京,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
      永乐元年(1403年),姚道衍和尚收马和为菩萨戒弟子,法名福吉祥。
    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河北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另一说为“燕京郑村坝”,今日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和郑姓,以纪念战功,史称“郑和”。
      并升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郑和有智略,知兵习战,明成祖对郑和十分信赖。1405到1433年,郑和七下西洋,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伟大的壮举。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宝太监。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7]
    郑和收纳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卫千户,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清朝太平天国时期,马府毁于战火,室家荡然无存[8]。郑和后裔至今已传至第21代。

    罗***

    2018-11-21 01:30:09

  • 2018-11-21 01:24:36
  •   郑和,原名马三保,回族人,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1405年7月11日开始,中国明朝皇帝朱棣派遣郑和率领船队从太仓出发,出使西太平洋、印度洋沿岸国家,史称郑和下西洋,郑和一生七次下西洋,于1433年返航途中逝世,葬于印度西海岸城市古里。
    郑和是人类历史上杰出的航海家。
      他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
      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
      
      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9月)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亚洲非洲等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通过郑和等人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南亚和西亚有二三十国纷纷与明朝建立外交关系,并进行较为密切的经济文化往来。其中满剌加(今马六甲)和浡泥(今北加里曼丹和文莱一带)两国与明朝的关系最为密切。郑和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先驱,郑和下西洋是当代航海事业的顶峰,后世几百年中,几无人能及。
      
    (望采纳!)。

    点***

    2018-11-21 01:24:36

  • 2018-11-21 01:17:31
  •   郑和出生于明洪武四年(1371年),原名:马三宝。洪武十三年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三保10岁,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三保在河北郑州(在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为燕王朱棣立下战功。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认为马姓不能登三宝殿,因此在南京御书“郑”字赐马三保郑姓,改名为和,任为内官监太监,官至四品,地位仅次于司礼监。
      宣德六年(1431年)钦封郑和为三保太监。
      中文名: 郑和
      民族: 回族
      出生地: 云南昆阳
      出生日期: 明洪武四年1371年
      逝世日期: 宣德八年1433年
      职业: 航海家、外交家、武术家
      信仰: 伊斯兰教
      主要成就: 郑和下西洋
      曾用名: 本姓马,小字三保
      朝代: 明朝
      郑和简介
      郑和是云南人,小名三保。
      和本姓马,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人,圣裔(穆罕默德先知后裔),生于明代洪武四年(1371年)。郑和的先世是西域布哈拉人,即元朝的色目人。元世祖忽必烈推翻南宋王朝,建立元王朝。元王朝部队于1253年,攻占了位于云南地区的大理国,征服了当地各民族,并于1276年设置云南行省,派郑和的先世——回族人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统治云南。
      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为阿拉伯语音译,“赛典赤”是贵族的称呼,“赡思丁”意为宗教的太阳,“乌马尔”是其本名,意为长寿。由于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治理云南政绩显著,深得民心,他死后被元世祖忽必烈封为“咸阳王”。郑和的曾祖父拜颜是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第五子的长子。
      后来,郑和的祖父从母姓,改姓马。
      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郑和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赐葬南京牛首山。
      郑和以长兄之长子马文铭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侯,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郑和本人也在航海时派遣一支船队进入麦加朝觐。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
      明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做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为何要挑选郑和为下西洋总兵正使呢?
      这是由于朱棣皇帝对郑和的人品、才能、知识有充分的了解。郑和少年时就在朱棣身边长大,跟着朱棣南征北战,是“靖难之役”的有功之臣,并被朱棣皇帝视为心腹。
      但是,更为重要的是郑和本人所具备的素质和条件适合于担任下西洋总兵正使一职,率领船队下西洋首先,郑和懂兵法,有谋略,英勇善战,具有军事指挥才能。郑和少年时就在明军中服役,在明军中长大,后转入燕王府侍候朱棣。郑和成年后,经受了战火考验,跟着朱棣参于“靖难之役”,出生入死,转战南北,经历数次重大战役,具有实战经验。
      为此,朱棣皇帝才授予郑和“钦差总兵太监”军衔,将二万余名官兵交给郑和指挥。郑和下西洋中的几次军事行动也证明了郑和的军事指挥才能,确保了这几次军事行动的成功。
      第二,郑和知识丰富,熟悉西洋各国的历史、地理、文化、宗教,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
      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曾出使暹罗、日本,有进行外交活动经验。特别是永乐二年出使日本,通过郑和的外交活动,使得日本国主动出兵清剿在中国沿海的倭寇,并与中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签订贸易条约。这些外交成果使朱棣皇帝十分满意,并为下西洋解除了后顾之忧。正是由于郑和具有卓越的外交才能,才促使朱棣皇帝把下西洋重任交托给郑和。
      在郑和下西洋途中,郑和不辞辛劳,往返于西洋各国之间,妥然处理各种外交事务,解决了一系列棘手问题,化解了矛盾,稳定了国际关系,提高了中国威信。这充分证明郑和娴熟的外交手腕和卓越的外交才能。
      第三,郑和具有一定的航海、造船知识。
      郑和从小就从其父亲那里得到有关的航海知识,熟悉海洋,响往航海。在郑和担任内宫监太监时,营造宫殿,监造船舶,有造船经验。在郑和下西洋前,郑和进行了两次较远距离的海上航行,增加了航海知识,积累了航海经验,为下西洋远航打下了基础。在下西洋途中,郑和通过航海实践,不断地丰富航海知识,积累航海经验,提高航海技术,使他能率领船队,完满地完成下西洋远航任务。
      
      第四,郑和身份特殊,他是伊斯兰教徒,熟悉伊斯兰教教义、教规和宗教习俗。郑和又是佛家弟子,他自称是“奉佛信官”“菩萨戒弟子”,他熟悉、尊重佛教。而郑和下西洋途经的国家、地方,不是信奉伊斯兰教,便是信奉佛教。共同的宗教信仰,有利于沟通相互关系,赢得西洋国家人民的赞誉。
      这对于郑和能出色地完成下西洋也有一定帮助郑和过人的胆识、聪明的才智、健康的体魄、踏实的作风、广阔的胸怀,这些个人素质使郑和具备了作为庞大船队统帅和指挥员的条件。
      正是由于郑和自身条件和所具备的才能、素质才为朱棣皇帝所赏识,并委于重任,成为下西洋船队的统帅。
      郑和不负重望,出色地完成远航任务。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马三保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三保被掳入明营,遭宫刑迫害。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马三保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三保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7月11日(永乐三年六月十五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太仓出海,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1407年10月13(永乐五年九月十三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到达文莱,泰国,柬埔寨,印度等地。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真牛B答案!!!!!!!!!!!!!!!。

    时***

    2018-11-21 01:17: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