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郑和

首页

郑和

谁有郑和的详细资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4-06 16:56:07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三十七世先祖是天方圣人穆罕默德;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曾祖父拜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哈只,祖母温氏,父马哈只,母亦为温氏。
       小名:因排行老三,故小名三宝(或三保,一说三宝为其穆斯林教名“三宝奴”简称)。是明朝的内宫大太监,民间又常称他为三保太监。 1381年冬,明朝军队进攻云南。马和被掳入明营,被阉割成太监,之后进入朱棣的燕王府。在靖难之变中,马和在郑村坝(今天北京东坝村)为燕王朱棣下战功。
      永乐二年(1404年)明成祖朱棣御书“郑”字赐姓郑,任为内官监太监。 郑和下东洋 1402年明成祖派遣使臣分赴四方。永乐元年(1403年)琉球、日本、暹罗各国使节到中国朝贡,建立了宗藩与册封关系。1404年明成祖派郑和出使日本。郑和统督水师10万到达日本,向室町幕府第三任将军足利义满宣旨:“使其自行剿寇,治以本国之法”。
      足利义满同时受明朝封赏,并派遣使节献上抓获的倭寇,与明朝正式建立了外交关系。双方签订了《勘合贸易条约》,日本以属国的名义对明朝进行朝贡贸易。明朝赐足利义满“日本国王”金印一枚,足利义满回书自称“日本国王,臣源义满”。 郑和下西洋 1405年7月11日﹙明永乐三年﹚明成祖命郑和率领庞大的二百四十多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远航,访问了30多个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国家和地区,加深了中国同东南亚、东非的友好关系。
      每次都有苏洲刘家港出发,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远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后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里时,在船上因病过逝。民间故事《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将他的旅行探险称之为三宝太监下西洋。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 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航程 下‘西洋’的定义 明朝初期以婆罗(Borneo)/文莱为界,以东称为东洋,以西称为西洋,故过去所称南海、西南海之处,明朝称为东洋、西洋,且暹罗湾之海,称为涨海。 第一次下西洋 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从南京龙江港启航,经太仓出海,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一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800人 第二次下西洋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出发,永乐7年夏(1409年)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000人 第三次下西洋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从太仓刘家港启航,永乐九年六月十六(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11月)出发,随行有通译马欢,永乐十三年七月初八(1415年8月12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人 第五次下西洋 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6月)出发,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1419年8月8日)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出发,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1422年9月2日)回国。 第七次下西洋 宣德五年闰十二月初六(1431年1月从龙江关(今南京下关)启航,返航后,郑和因劳累过度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去世,船队由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返回南京。
       第七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550人 目的 郑和下西洋的目的,目前不同的历史学家有不同的看法。 耀兵海外, 宣扬朱棣天下观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寻找建文帝 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帝是为了寻找建文帝的下落。
       《明史·郑和传》中记曰:“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觅踪迹”。 《西山杂志·三宝太监下西洋》“永乐三年成祖疑惠帝南逃,命中官郑和、王景弘、张文等造大船百艘,率军二万七千余”。 当时传说建文帝逃往海外,因此要派郑和率大军查找建文帝及其余党的下落。
       包抄帖木儿汗国 一种观点认为,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包抄帖木儿汗国。明初时,帖木尔汗国进攻明朝,因此从海外包抄是郑和的一个主要目的。 发展海外贸易 郑和下西洋发展的海外贸易包括朝贡贸易,官方贸易和民间贸易。 宝船 据《明史》《郑和传》记载,郑和航海宝船共63艘,最大的长44丈4尺,宽18丈,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折合现今长度为151。
      18米,宽61。6米。船有四层,船上9桅可挂12张帆,锚重有几千斤,要动用二百人才能启航,一艘船可容纳有千人。《明史·兵志》又记:“宝船高大如楼,底尖上阔,可容千人” 关于郑和宝船是不是如明史所记载的那样大,有两派不同的观点 肯定派:认为明史基本上正确,因为 南京静海寺郑和残碑所记“两千料海船”,不是“宝船”,而是较小的“战座船”。
       对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考古,发掘出一根约15米长的舵,和明史所述宝船大小相符。 南京郑和造船厂的船坞宽可容20丈。 伊本·白图泰(ibn Battuta)(1304-1377)游记中早已纪录中国巨大的12张帆可载千人的海船。白图泰的纪录可作为12帆载千人的宝船的旁证。
       质疑派: 认为木材强度有限,过大的船体无法保证水密性,难以做长时间的航行。 根据南京静海寺郑和所立残碑记载,郑和首次出海宝船为“两千料”,根据他们推论,折合长约为长十五到二十丈,宽六到八丈左右。载重量约为五千吨。 至今未有人复制能够实际航行的44丈“宝船”。
      目前复制中的宝船多采用质疑派的说法。 即便采用质疑派的说法,郑和宝船仍是当时世界首屈一指的巨型船舶。 航海技术 根据《郑和航海图》,郑和使用针路术(指南针导航)结合过洋牵星术(天文导航),在当时是最先进的航海导航技术。 郑和下西洋的意义 郑和曾到达过爪哇、苏门答腊、苏禄、彭亨、真蜡、古里、暹罗、阿丹、天方、左法尔、忽鲁谟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个国家,最远曾达非洲东岸,红海、麦加,并有可能到过澳大利亚。
      这些记载都代表了中国的航海探险的高峰,比西方探险家达伽马哥伦布等人早80几年。当时明朝在航海技术,船队规模、航程之远、持续时间、涉及领域等均领先于同一时期的西方。 在郑和下西洋的历史意义,还有有许多超出于航海之外的解读。这些解读通常都是基于各种现代观点的对历史事件的“回顾”,赋予了该事件很多“泛政治化”的意义。
       一种观点认为:“郑和时代的中国,则是真正承担了一个文明大国的责任:强大却不称霸,播仁爱于友邦,宣昭颁赏,厚往薄来。 而另一些观点则认为郑和的航海,没有像西方的航海那样承载了通商和殖民的任务,未能中国向西方列强一样,走上殖民帝国的道路。
      并认为这是对中国现代化的一种延误。 郑和档案被毁之谜 据《殊域周咨录》记载,郑和下西洋的档案《郑和出使水程》原存兵部。明宪宗成化年间,皇上下诏命兵部查三保旧档案,兵部尚书项忠派官员查了三天都查不到,已被车驾朗中刘大夏事先藏起来。项忠追问官员,库中档案,怎么能够失去?当时在场的刘大夏说“三保下西洋,费钱几十万,军民死者万计,就算取得珍宝有什么益处?旧档案虽在,也当销毁,怎么还来追问?”。
       《郑和出使水程》应当包括大量原始资料,如皇帝敕书、郑和船队的编制、名单、航海日志,帐目等。大批郑和档案究竟有没有被刘大夏销毁,至今仍然是个谜。大批郑和档案失踪,给郑和研究带来很大的困难和限制。 郑和发现美洲论 在2002年出版的畅销书《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中,前英国皇家海军潜水艇指挥官加文·孟席斯提出郑和船队的分队曾经实现环球航行,并早在西方大航海时代之前便已发现美洲和大洋洲的论点。
      这并非学界观点,很多学人都指出其论据站不住脚。 2006年1月16日,北京和伦敦的格林威治国家海事博物馆同时展出一张原图附注有永乐16年(1418年)绘制的中国航海地图,另外更有1763年的复制本。该中国航海地图有详细的航海区域,以及绘画美洲、欧洲、非洲的的轮廓。
      除此以外,该图更附有对美洲土著(肤色黑红、头和腰戴羽毛),以及澳洲土著(肤色黝黑、赤身、腰部戴有骨制品)的描术。唯一缺憾是该航海地图中没有不列颠岛的记载。根据该地图的收藏家中国律师刘刚称,他是在2001年以500美元从一个上海商人处购得该地图,并且因为读过上文提到的《1421年:中国发现世界》而得知该航海地图的历史重要性及意义。
       新西兰怀卡托大学的鉴证专家正对该航海图的墨迹及纸张进行光谱测定,以确认该图的绘制年份,结果预计会在2006年2月公报。如果该图真的是永乐16年制,将会证实郑和比哥伦布早70年发现美洲大陆。但因地图在标识上多处与史实不符而引起了广泛质疑。
       。

    l***

    2019-04-06 16:56:07

其他答案

    2019-04-06 17:28:03
  •   600年前,即从公元1405年(明永乐三年)起,中国伟大的航海家郑和率庞大舰队,先后七下西洋,历时28年,航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
        郑和下西洋的航海壮举有两个突出特点:首先,郑和下西洋代表了一种和平交往的航海模式。
      中国在三国和唐宋时代,通过南海已经开始发展了与东南亚、南亚和西亚的海上贸易网。至明初之际,南海一带海盗猖獗,严重威胁明朝的外部安全环境和贸易往来。郑和下西洋的主要任务是剿灭海匪,调节和缓和与各国之间的矛盾,平息冲突,维护东南亚和南亚地区的稳定和海上安全。
      在郑和船队历时28年的航海活动中,只出现过自卫性质的三次短暂战事,没有占据海外国家的一寸土地,体现了中华民族“协和万邦”的人文传统。郑和下西洋的另一重要内容是官方贸易,贸易采取议价成交方式,体现了平等自愿公平的贸易原则和精神。 其次,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是中国与有关各国的文化交流和文明对话。
      郑和船队在途经锡兰山(今斯里兰卡)时,尊重当地人民的佛教信仰,捐钱修庙,布施香礼,其三种语言的“布施碑”至今留存科伦坡的国家博物馆。郑和本人是伊斯兰信徒,郑和船队最后还完成了麦加朝圣之旅,对发展当时明朝与西洋伊斯兰国家的友谊起了重要作用。 在郑和下西洋之后出现了西方殖民航海模式。
      这一模式的特征是:以掠夺贵金属、土地和进行殖民统治为目标,以武力征服为手段,强制改变当地人民信仰,摧毁当地固有文化。按照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李约瑟的论证,郑和船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船队;但郑和留下的是和平、友谊、互利贸易和相互尊重;而西方航海模式留下的是血与火的征服与摧毁。
       郑和是中国航海第一人,在某种意义上,也是世界大航海时代的第一人。郑和属于中国,郑和也属于世界。郑和所到的东南亚国家至今还在纪念郑和,足以说明这一点。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象征,它代表了中华民族的一种敢于探险、不畏艰险、开放包容的人文精神,也代表了中国历史上与邻为善、世界大同、共享太平的社会意识。
      这或许也可以说明今日中国坚定地走和平发展之路的历史渊源。郑和下西洋的史实说明,在人类的历史上,并非只有西方社会达尔文主义的弱肉强食模式,还有一个追求平等互敬、和谐共享的东方模式。 详细资料可看以下网址 。

    學***

    2019-04-06 17:28:03

  • 2019-04-06 17:04:42
  •   郑和
     郑和介绍
    郑和的身世
    郑和,本姓马,小字三保,云南昆阳(今昆明市晋宁县)人,郑和约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出生。由于信仰伊斯兰教的原因,幼年时的郑和已开始学习伊斯兰教的教义和教规。郑和父亲与祖父均曾朝拜过伊斯兰教的圣地麦加,熟悉远方异域、海外各国的情况。
      从父亲与祖父的言谈中,年少的郑和已对外界充满了强烈的好奇心,而父亲为人刚直不阿、乐善好施、不图回报的秉性也在郑和的头脑中留下了抹不去的记忆。元朝统一云南战争后,郑和给带到南京,受阉,作了宦官后被分到北平,在燕王府服役。 郑和的成长 郑和在燕王府期间,因为学习刻苦、聪明伶俐、才智过人、勤劳谨慎,取得了燕王的信任,被朱棣选在身边作为贴身侍卫。
      此时的郑和本身所具有的优秀光荣传统和领袖才能开始逐渐显露,在长达四年之久的"靖难之役"中,郑和跟随朱棣出生入死,南征北战,参加了多次战斗,建立了许多战功,成为朱棣夺取政权即位称帝的主要功臣之一,明成祖朱棣登上皇位之后,对跟随自己多年的武将文臣大都提升重用。
      其中也包括身为宦官的郑和,朱棣赐 "郑"姓与郑和,又将其升迁为内官监太监,由于郑和又名"三保",所以人们也叫"三保太监"。 成就事业的基础 郑和能成就一番辉煌的事业是有其独特的机会和良好的条件的。作为燕王的亲信与随从,郑和有机会广泛接触统治阶级上层人物,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又由于他为人正直,能与燕王推心置腹,共同商量国家大事,并随时向燕王学习政治、军事及处理各类事物的谋略。
      跟随燕王之后,耳濡目染,郑和受教育程度又加深了一层。这一切都促使朱棣在寻找下西洋的最佳人选时,首先想到的是郑和。郑和姿貌才智,在内侍当中无人可比,是领航远洋的最佳人选。 非凡的个人才能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最杰出的航海家。郑和的才能在他一生所做的各项伟大事业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在航海、外交、军事、建筑等诸多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智慧与才识。
       从永乐初年起,郑和按照明成祖朱棣的安排转向航海事业。在郑和早期的航海活动中,郑和已在研究和分析航海图、通晓牵星过洋航海术、熟通各式东西洋针路簿、天文地理、海洋科学、船舶驾驶与修理的知识技能。从明永乐三年(公元1405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3年),郑和先后率领庞大船队七下西洋,经东南亚、印度洋远航亚非地区,最远到达红海和非洲东海岸,航海足迹遍及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这七次航行的规模之大,人数之多,组织之严密,航海技术之先进,航程之长,不仅显示了明朝国家的强大,也充分证明了郑和统帅千军的才能。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永乐三年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 1407年(永乐五年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
      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郑和(明洪武四年1371年—宣德八年1433年) 中国明代航海家、外交家。 家族背景:原本姓马名和,云南昆阳(今晋宁)宝山乡知代村回族人。六世先祖赛典赤·赡思丁(Sayyid Ajjal Shams al-Din Omar)是元初来自中亚的色目贵族,是布哈剌国王穆罕默德的后裔,曾任云南行省平章,追封为咸阳王;曾祖父伯颜(Bayan)在元大德十一年(1307年)任中书平章,曾祖母马氏,祖父米的纳哈只,祖母温氏。
       父马哈只(原名米里金)封滇阳候,母温氏。族人自称咸阳世家。 米里金生马三宝,袭封滇阳候1。马姓是汉化的阿拉伯语“Mahmud”。马三宝33岁时,因战功御赐郑姓,改名为和。 郑和以长兄马文铭之长子为为嫡,名郑文铭,字恩来,世袭锦衣千户候3,居南京三山街(今马府街)马府。
      郑和后裔至今已传21代。 15世纪初朝鲜所制的地图《混一疆理历代国都之图》,显示郑和时代明朝及其藩属国的世界观 纪念郑和下西洋 郑和号 1987年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训练舰。 1994年台湾海军以郑和号命名一艘仿美国"Perry"级所建造的成功级巡防舰。
       2005年美国波音公司以郑和号命名将首次环球飞行的波音777-200LR。 郑和群礁 为了纪念航海家郑和,南沙群岛中有一群礁名为郑和群礁。 中国航海节 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自2005年起,每年的7月11日被定为中国的航海节,并规定全国所有船舶鸣笛挂彩旗,以此纪念1405年的7月11日,郑和首次下西洋。
       书籍 2005年 郑和下西洋600周年,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 1905年至2005年 的《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有温家宝总理题词,以梁启超1905年在《新民从报》发表的《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开始,共108篇论文。 2005年,郑和下西洋600周年 北京海洋出版社出版据多种明代手钞本校注的马欢著(万明校注)《瀛涯胜览》校注。
       郑和故居 郑和收长兄之长子为嫡后,迁居[南京三山街]一所大宅,为记念先祖,名之为“马府”;马府原有房屋72间,但在太平天国战争中被为夷平地。1983年考古学家在南京太平公园(旧称马家花园)出土郑和府第遗物,有龙泉窑瓷器、宜兴紫砂、景德镇青花等。
       开放分类: 历史人物、历史、航海、明朝 参考资料: 1。梁启超:《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第6册 《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 2。《郑和下西洋》 日: 上山千年著。 ISBN 7-80681-184-2 3。明 马欢原著 万明校注 明钞本 《瀛涯胜览》校注 海洋出版社 2005 ISBN 7-5027-6378-3 4。
      《西洋番国志, 郑和航海图, 两种海道针经》ISBN 7-101-02025-9/K。887 5。《郑和下西洋研究文选》(1905-2005) 海洋出版社 ISBN 7 5027-6377-5 6。邱树森:《郑和先世与郑和》 南京大学学报 1984年第四期。
       7。《咸阳世家宗谱-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郑自海 郑宽涛编著 ISBN 7541424609 8。《当中国称霸海上》, (美)李露晔著 ISBN 7563349154 9。(美)《百科全书·郑和》 10。《东南亚华人史》, 李思涵著 ISBN 957-11-3405-8(577) 11。
      注解1: 《郑氏家谱首序》 《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 ISBN 7541424609/G 12。注解2: 《郑氏家谱首序》中原文: “后数功于郑州,因赐姓郑,改名为和”。一说“郑州”指《明史·成祖本纪》记载的郑村坝(今天北京东坝村)战役。
      但燕王靖难之役中曾占领河北的“郑州”(今河北任丘北,非河南郑州),见郑自强:《深入探讨郑和的家世源流及后嗣问题》,《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 ISBN 7541424609/G。 13。注解3: 《散见于史料中的郑和后裔资料》《咸阳世家宗谱 郑和家世研究资料汇编》 ISBN 7541424609/G 。
      

    淡***

    2019-04-06 17:04: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