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郑和是何许人也

首页

郑和是何许人也

郑和是何许人也?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6-30 22:12:47
      明 郑和(1371~1435)
           本姓马,小字三保,明云南人。成祖时为太监,赐姓郑,航海至南洋、印度、波斯、非洲东岸等处,开中外交通最远的航路,宣扬威德, 助马来西亚建国,海外诸国争来朝贡。时人称为三保太监下西洋,是明代初年的盛事。
         在公元一四○五至一四三三年这段短暂的时间,总兵太监郑和所指挥的宝船船队,七次英雄式的远航,遍及了中国海与印度洋,从台湾到波斯湾,并远及中国人心目中的黄金国--非洲。虽然中国从阿拉伯商人那里得知欧洲的存在,但并不想去那里。欧洲这个「远西」之地,所能提供的只有羊毛和酒,对他们来说,缺乏吸引力。
      在这三十年之中,外国的货品、药物与地理知识,以空前的速度输入中国;相对地,中国也在整个印度洋上伸展了政治空间和影响力。当时世界的一半已经在中国的掌握之中,加上一支无敌的海军,如果中国想要的话,另外一半并不难成为中国的势力范围。在欧洲大冒险、大扩张时代来临之前的一百年,中国有机会成为世界的殖民强权。
         但中国没有!   在宝船最后一次航行后不久,中国皇帝下令严禁出海航行,并停止了所有远洋帆船的建造与修缮工作。违反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处死。在一百年间,举世无双的海军,走向自我毁灭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国沿海一带肆虐。中国在对外大扩张时代之后,紧接着的是绝对闭关自守的时期。
      十五世纪初,中国这个世界科技的领导者,很快地离开了世界历史的舞台。就在同时,正在萌芽的国际贸易和刚开始的工业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现代。   当公元一四九八年,达伽马(Vasco da Gama)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组成的船队,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绕过好望角,于东非登陆时,当地的居民向他们夸示精致镶边的刺绣青丝帽。
      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艺儿--小珠子、铃铛、珊瑚项链、洗脸盆--而且似乎不认为他们的小船有什么了不起。村中的长老说,在很久以前,曾经有白色的「鬼」,穿着丝绸,驾着大船,到访他们的海岸。然而,却没有人知道这些人是谁,也不晓得他们来自何方。
      宝船就这样从世界的意识中被遗忘了。   郑和与达伽马到达非洲的时间相差了八十年。或许有人想知道:如果他们相遇,会发生什么事呢?了解大明帝国海军超凡的力量,达伽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长的小船,敢不敢继续穿越印度洋呢?见过葡萄牙的破船,中国舰队指挥官会不会想在前进的途中踩扁那些挡路的蜗牛,以阻止欧洲人打开一条东西贸易的通路呢?   中国人绝非在历史上时常被述及的陆地民族,中华帝国在文明的伊始就是熟练又爱冒险的船民。
      甚至在「中国」或「中国人」的名称出现以前,来自亚洲大陆的新石器时代人类──也就是大洋洲各种不同民族的祖先──在公元前一千年前征服了印度洋和太平洋两地。大多数人都这么认为,在哥伦布之前,新大陆已经有了亚洲人的踪迹,而且许多证据显示:他们曾屡有来往,而非仅接触过一次。
       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 为什么当中国在海上有绝对的霸权之后,放弃了强权? 长久以来,中华帝国的皇帝都把自己当作是一位赋予生命的父亲,不单对城邦小国如此,同时对世界上所有民族也是如此 。这种认知回应了中国固有的观念。
      天子既为上天之子,当然也是全天下的统治者。早在基督纪元出的几世纪,中国人已经熟知一种概念:天下之大,尽在中国的版图之内,没有所谓疆界之分所谓"溥天之下,莫非王土",假如已经拥有一切,还有什么理由要向外征服的呢?欧洲列强的侵略行为,超越了原本为了满足开拓东西贸易有利环境的需求,这种好战而类似十字军东征的殖民主义,完全和中国人理想中万能的、半神性的天子背道而驰。
      因此,在中国皇帝身上看不到欧洲这种观念。从明成祖身上当然也看不到这种观念,归顺中国所换得的报酬是本身的繁荣。以这种方式对待未开化的民族可以提升他们对中华帝国的忠诚度,这种远比加强驻军的兵力来的有效得多了。无论如何,明朝皇帝得到的结论,试着在半个地球之外的地方维持驻军是愚蠢的行为,因此明朝的皇帝从来没有作过这种尝试。
      而欧洲各国殖民强还要再过四百年后才得到相同的结论。 。

    笑***

    2005-06-30 22:12:47

其他答案

    2005-07-11 15:24:56
  • 郑和是太监为什么会有后人。

    1***

    2005-07-11 15:24:56

  • 2005-07-05 20:21:30
  • 郑和明朝人,父:郑芝龙
    

    k***

    2005-07-05 20:21:30

  • 2005-07-05 13:02:54
  • 郑和虽是一个太监,但他作出的贡献却是很大的。

    长***

    2005-07-05 13:02:54

  • 2005-07-02 18:38:19
  • 同意楼上的,但"为什么中国不在那时开拓殖民地"的原因还有后继皇帝废除了这项活动.

    m***

    2005-07-02 18:38:19

  • 2005-07-02 17:23:02
  •   我国明代的伟大航海家郑和,原名马和,诞生在云南昆阳州(今云南省昆明市)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有名望的家庭。根据郑和父亲的《马公墓志铭》、《郑和世系家谱》及其他相关资料可知:郑和远祖是西域人,宋朝时迁入中原。他的祖父、父亲都曾去过伊斯兰教圣地天方(今沙特阿拉伯的麦加)朝圣,被人们尊称为哈只(意即巡礼人或朝圣者)。
         郑和出生于明太祖朱元璋洪武年间。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派大将傅友德率军攻占云南,战乱中郑和被俘阉后随傅友德征战多年。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郑和随军到了燕王府,成了燕王的近侍。由于“公勤明敏,谦恭谨密,不避劳?帧保畹醚嗤醯男湃巍?   燕王朱棣是明太祖朱元璋的第四子。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死,由于太子朱标早死,由皇太孙朱允?杉涛唬俏莸郏ㄒ渤苹葑冢旰沤ㄎ模视殖平ㄎ牡邸6源酥钔醵嘤胁环钔踔醒嗤跏盗ψ畲蟆=ㄎ牡畚讨醒牖嗜ǎ赡纱蟪计胩⒒谱映蔚南鞣ㄒ椋髁艘恍┓酰谑侵扉σ浴扒寰唷薄熬改选蔽桑诮ㄎ脑辏?399年)八月起兵发难,史称“靖难之役”,历时四年。
      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攻占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朱棣登上皇帝宝座,年号永乐。1403年为永乐元年,史称明成祖,又称永乐帝。“靖难之役”中的郑村坝(在北平东南)一仗,是关键一战。在该战役中,郑和建立军功。永乐二年正月初一(1404年2月11日),朱棣赐他姓“郑”,自此,改原名“马和”为“郑和”。
      同时又升任为内官监太监(正四品)。   明成祖朱棣为加强对外友好交往,强调“宣德化而柔远人”,“共享太平之福”,提高明帝国在东南亚和海外国家的威望,沟通国际贸易、促进中外文化科技交流,于永乐三年(1405年)任命郑和为出使西洋各国的正使总兵太监,并六次派他下西洋。
      永乐二十二年(1424年)八月,朱棣病死,其子朱高炽即位,为明仁宗,改年号为“洪熙”。仁宗下令下西洋的船队全部停止活动。洪熙元年(1425年)二月,明仁宗命郑和任“南京守备”率下西洋的官兵守卫南京。   洪熙元年(1425年)五月,明仁宗去世。
      其子朱瞻基即位,是为宣宗,改年号为“宣德”。明宣宗看到郑和下西洋停止后,海外诸国与中国的关系渐渐疏远, “外藩贡使多不至”。为扭转这种局面,宣德五年闰十二月(1431年1月),又派郑和第七次下西洋。宣德八年(1433年)三月,在返航途中郑和病逝于古里。
      七次下西洋的实践,证明了郑和是一位伟大的航海家,也是一位杰出的外交家和军事统帅。   这位海之骄子,殉职于他热爱的航海事业。郑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郑和因无子立其兄马文铭之子为嫡,名赐,字恩来。   郑和率领庞大船队下西洋访问各国。船队由大小船只百余艘,人员二万七千八百余人组成。
      从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七次下西洋,历时28年,远航至东南亚、印度洋,最远到达红海与非洲东海岸,遍访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其航程远、历时久、船舶数量多、吨位大、船员众多、组织严密、造船和航海技术先进,影响深远,为中外航海史之壮举。
      郑和率船队下西洋远在欧洲人所谓“地理大发现”的大航海之先。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是比1492年哥伦布发现新大陆早87年,而哥伦布船队只有3艘帆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不到250吨,共有水手约88名;比达·伽马1497年率领的葡萄牙船队到达印度卡利卡特要早92年,而达。
      伽马船队只有4艘船,其中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20吨,船员约160人;比麦哲伦1519年开始环球航行要早114年,麦哲伦船队共有5艘船,最大的排水量只有130吨。   郑和七次下西洋航经的主要国家、地区和来往日期   第一次下西洋。永乐三年六月十五日(1405年7月11日),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组织船队下西洋。
      他与王景弘率领这支船队,从南京龙江港起航,经江苏太仓刘家河编队集结出海,驶向福建长乐县太平港驻泊等候东北季风到来,冬天,郑和率船队从福建闽江口五虎门开洋远航,经南中国海域,首先到达占城(今越南归仁),然后到达爪哇(今印度尼西亚爪哇岛)、满刺加(今马来西亚马六甲)、旧港、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以上四地均在今印尼苏门答腊岛上)。
      从南巫里进入印度洋到达锡兰山(今斯里兰卡)然后到达小葛兰(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钦)、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郑和在古里立碑纪念,碑文说:“其国去中国十万余里,民物咸若,熙皓同风,刻石于兹,永昭万世。”这是郑和在国外建立最早的一块碑。郑和从这里返航。
      在回航途中于旧港了打击了海盗陈祖义的袭扰,首次用兵大获全胜,为东南亚海域铲除了祸患,维护了海上航行的安全,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称赞。郑和船队于永乐五年九月初二(1407年10月2日)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10月13日)。
      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远航准备,主要是送外国使节回国。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占城、渤尼(今文莱)、暹罗(今泰国)真腊(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国。到锡兰时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王景弘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
      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夏(1409年)回国。   第三次下西洋。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船队从太仓刘家港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十二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疾驶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作短暂停留后派出一支分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
      郑和大船队离开占城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波)、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这里是郑和船队下西洋的一个中转站。
      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分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大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国。   第四次下西洋。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命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一次远航。为了完成这次出使任务,他专程前往陕西西安礼聘大清寺的掌教哈三当翻译。于永乐十一年十一月(1413年)冬开始远航。首先到达占城。作短暂停留后,郑和派出一支分船队到彭亨和急兰丹(均在今马来半岛上),自己率大船队驶往爪哇。
      在爪哇停留一段时间,就开航到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刺。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刺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
      郑和船队从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该国为女王执政,被称为女人国。该国海域海水盐分较低,浮力较小,故称弱水,船到这里吃水变深,且风大礁多,航海者多不敢从此经过。郑和船队前往时,国王派有经验的老船长前来宝船导航,使船队平安到达。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中途停靠点。
      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   第五次下西洋。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船队经过一段准备后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
      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分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
      每次郑和船队回来时都有些国家的使节同来中国访问。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下西洋。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明成祖命令郑和送十六国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远航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
      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1422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下西洋。宣德五年六月九日(1430年6月29日),明宣宗朱瞻基命郑和再次出使西洋。同年闰十二月初六,船队从龙湾(今南京下关)启航,2月3日集结于刘家港。
      在刘家港,郑和等立《娄东刘家港天妃宫石刻通番事绩碑》。船队到达福建长乐太平港,在南山三峰塔寺立了《天妃灵应之记》石碑。两碑都记下了他们六次出航的历程。宣德六年十二月九日船队从五虎门出洋。这次远航经占城、爪哇的苏鲁马益、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锡兰山的别罗里港。
      经由古里、忽鲁谟斯、祖法儿、木骨都束、竹步,再向南到达非洲南端接近莫桑比克海峡,然后开始返航。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劳累过度一病不起,于宣德八年(1433年)四月初在印度西海岸古里逝世。郑和船队由正使太监王景弘率领返航,经苏门答刺、满刺加等地,回到太仓刘家港。
      宣德八年七月初六(1433年7月22日)郑和船队到达南京。   郑和七次出使下西洋,遍历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受到各国的欢迎,与所到国家建立了和平友好关系,进行了贸易和文化交流,在各国人民中留下了良好的印象,影响深远。   为了纪念郑和船队在南海诸岛的活动,中国政府曾在1947年公布西沙群岛西面的一群岛屿为“永乐群岛”,东面的一群岛屿为“宣德群岛”。
      将南沙群岛中的一个群礁,为“郑和群礁”。清朝末年梁启超先生著有《祖国大航海家郑和传》,在近代史上拉开了研究郑和的序幕。伟大的孙中山先生在他的《建国方略》中论述到郑和说:郑和下西洋“为中国超前轶后之奇举”。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东非索马里、肯尼亚等国,在演说中指出我国明代郑和是一位大航海家,曾访问过东非索马尼、肯尼亚等国,为中非友谊作出过重大贡献。
      20世纪80年代,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第一艘现代化训练舰命名为“郑和” 号。 。

    x***

    2005-07-02 17:23:02

  • 2005-07-02 11:33:33
  • 少有的好太监。

    云***

    2005-07-02 11:33:33

  • 2005-07-01 13:36:27
  • 郑和下西洋不知到吗?!!!

    小***

    2005-07-01 13:36:27

  • 2005-07-01 09:52:29
  •       郑和是中国历史上伟大的航海家,世界文明交流的先行者。在1405-1433的28年间,郑和率领船队七下西洋,打通并拓展了中国与亚非三十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海上交通,为世界航海事业的发展和各国人民的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郑和七下西洋,最多时率船二百多只,人员达两万七千多人,主要航线多达四十多条,总计航程十六万海里,是世界古代航海史上人数最多、行动范围最广的远洋航行活动。
      郑和1405年首下西洋,比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早87年,比达·伽马经过好望角早92年,比麦哲伦环球航行早114年,他无疑在人类文明史及世界航海史上写下了辉煌的一页。 明洪武四年(1371),郑和出生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市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一个世代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庭里。
      其六世祖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是元初杰出的政治家,死后被封为"咸阳王"。其子孙因长期与汉族共处,改从汉俗,定为马姓,郑和本姓马,就来源于此。 洪武十四年(1381),明太祖朱元璋发动了统一云南的战争,郑和的父亲在战乱中死去,十一岁的郑和被明军俘获,惨遭阉割,随后被送到当时的北平燕王朱棣府上做了宦官,并深受器重。
       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病死,其长孙朱允?杉次唬平ㄎ牡邸5俏缓螅ㄎ牡畚陶ǎ铝钕鞣V扉Σ桓剩谑窍确⒅迫耍鸨⒛巡⒍岬玫畚弧V:驮谡獬∈烦?靖难之役"的战争中功勋卓著,于永乐二年(1404)被明成祖朱棣御笔赐姓"郑",从此马和改名为郑和。
      明宣德六年(1431),明宣宗因郑和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忠心辅佐三帝,敕封郑和为三保太监,此后三保太监也成为郑和专有的代名词了。 明永乐年间,经济繁荣富庶,在对外关系上,明成祖朱棣锐意进取,重点实行开放政策,表现出更大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自登基后第三个月起,就派遣使者四处活动。
      郑和从永乐元年起,就进行过几次小规模的航海活动,访问暹罗、日本等比较近的国家,因此掌握了一定的航海与造船知识。在出访日本过程中,郑和还促成明朝与日本建立外交关系,敦促日本肃剿中国沿海倭寇,显示了其杰出的外交才能。 永乐二年(1404),明成祖决定派遣大船队下西洋,郑和作为朱棣的心腹,学识渊博,熟知兵法,通晓阿拉伯语言文字,熟悉西洋各国各地区的情况,信奉佛教与伊斯兰教,并且了解航海,具有外交才能,因此成为下西洋统帅的不二人选。
       明宣德六年(1431),已是花甲之年的郑和奉命第七次下西洋,此次船队所到地方最多,范围最广,几乎走遍了南海、北印度洋沿岸地区以及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岸诸国。宣德八年(1433),当船队航行到古里附近时,郑和因操劳过度病逝。
      郑和这位海之骄子,奋斗在海上,成功在海上,最终也殉职于海上。 郑和七下西洋历经永乐、洪熙、宣德三朝,使明朝与海外各国广泛建交,发展了多种形式的海外贸易,促进了中外各国的文化交流与发展,是中国外交使上历史性的突破。就世界而言,它也使数十年后才开始的欧洲大航海时代的各种航海活动相形见绌,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航海活动。
      郑和作为七下西洋的统帅,是当之无愧的人类航海史上的传奇。 郑和大事年表 1371年(洪武四年辛亥) 马和出生于云南昆阳州(今晋宁县)宝山乡和代村。 1382年(洪武十五年壬戌) 11岁 明军征云南。马和父亲马哈只去世。马和被掳入明营,遭阉割。
       1390年(洪武二十三年庚午) 19岁 马和被燕王朱棣看中,选入燕王府服役。 1404年(永乐二年 甲申) 33岁 马和因战功显赫,获成祖赐姓"郑"的殊荣,从此改称郑和,并擢拔为内官监太监。 1405年(永乐三年 乙酉) 34岁 奉成祖命,郑和偕王景弘率27800人第一次下西洋。
       1407年(永乐五年 丁亥) 36岁 回国后,立即与王景弘、侯显等率船队第二次下西洋。 1409年(永乐七年 己丑) 38岁 九月又偕王景弘、费信等第三次下西洋。 1413年(永乐十一年 癸己) 42岁 偕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四次下西洋。
       1417年(永乐十五年 丁酉) 46岁 郑和率船队第五次下西洋。 1421年(永乐十九年 辛丑) 50岁 偕王景弘、马欢等人率船队第六次下西洋。 1431年(宣德六年 辛亥) 60岁 郑和偕王景弘、马欢、费信、巩珍等率船队27550人第七次下西洋。
       1433年(宣德八年 癸丑) 62岁 郑和于归国途中,积劳成疾,在古里(今印度卡利卡特)病逝。七月船队回国,宣宗赐葬南京牛首山南麓。 附:什么是“西洋”? 《明史·外国列传》载:“婆罗,又名文莱,东洋尽处,西洋所自起也。
      ”也就是说,以加里曼丹岛北部的文莱为界,东边的太平洋为“东洋”,西边的印度洋为“西洋”。“西洋”,也包含马六甲海峡以东的“南洋”地区。 《明史·外国列传》说:“永乐时,郑和遍历东、西洋。”可见,郑和也是到过文莱以东海域“东洋”的。
      由于“东洋”的国家数量较少,如日本、朝鲜、琉球等,自古就与中国交往频繁,而“西洋”的国家数量很多,其中不少是自郑和首访才为中国所知,继而与中国产生外交往来的,所以,郑和的外交航海被称为“下西洋”。 四、东、西两洋列国凤貌《明史·外国列传》用了很多篇幅介绍外国的风土人情。
      由于郑和下西洋是由福建放洋,途中也顺访过许多“东洋”国家和地区,所以这里将部分“东洋”风貌与“西洋”国家一并介绍。 琉球——因气候炎热,民俗少穿衣物,所以不重视珍贵的绸缎,而喜爱实用的瓷器和铁锅。后来明朝送礼就送锅碗、盆碟,大受欢迎。
       吕宋——“佛郎机人”(欧洲殖民者)要求吕宋国王给予牛皮大的土地以供落脚,结果将牛皮剪成细丝,圈地数千丈。听起来与葡萄牙人诈取澳门土地的传说何其相似。 鸡笼山——在彭湖东北,距泉州不远。因当地人冷落使团,遭郑和戏弄,赠他们每家一个铜铃,挂在脖上,视其为“狗国”。
      不料后来铜铃在当地成为宝物,富人脖子上挂着好几个,还夸耀说是祖上的遗产。 苏禄——地贫瘠,少粟麦,民食鱼虾,煮海为盐,酿庶为酒,织竹为布。苏禄国王于永乐十五年(1417年)访问北京,归途病逝于德州。至今德州还有安姓人和温姓人,是为国王守墓的苏禄后裔。
       猫里务——海中小国,国民最守诚信,商人愿去贸易。中国商人都说,“若要富,须去猫里务”。 文郎马神——原用香蕉叶装饭,与华人贸易得到瓷器后,极为喜爱。人死后装入画龙的瓷瓮为棺。深山里有个乌笼里惮村,村人长有“尾巴”。 占城——其国无霜雪,四季皆似夏,草木常青。
      无纸笔,用羊皮槌薄熏黑,削细竹蘸白粉写字,壮似蚯蚓。鱼腐烂方为美食,酒生蛆方为美酒。中国人最珍爱的乌木、降香树,在那里被当柴烧。 真腊——国有金塔、金殿、金桥30余座,故谚称“富贵真腊”。人死后置之野地,被鸟啄食称为“福报”。 旧港——水多陆少,酋长才可以陆居。
      居民编筏筑屋于上,系于木桩,水涨筏浮,搬家则拔桩漂走,极为方便。 ?履唷艘泼窈芏唷3す俳小澳嵌健薄V两衤砝次餮腔褂幸恢志粑痪徒小澳枚健薄? 满喇加——当地人淘溪沙取锡炼块,称为“斗锡”。至今马来西亚仍以产锡闻名。 古里——富家种椰树数千株。
      椰子嫩者浆可饮,亦可酿酒,老者可制油、糖,亦可当饭。树干可建屋,树叶可当瓦,椰壳可作杯,椰毛可制绳,真是个椰子国。 祖法儿——其人高大健壮。逢到礼拜日,会放下一切工作去礼拜寺。其国有“驼鸡”,颈长似鹤,脚高三四尺,毛色也像骆驼(就是驼鸟)。
       阿丹——永乐十九年(1421年),曾向明朝赠送“麒麟”,前足高九尺,后足高六尺,颈长一丈六尺二寸,短角、牛尾、鹿身。吃粟豆饼饵。“麒麟”在中国引发轰动,大受皇帝赏识。因为古书说,天下太平,帝王圣明,麒麟才会出现。其实是长颈鹿。 木骨都束——其国滨海,地贫瘠不生树木,几年都不下雨,人垒石为屋,用鱼干喂牛羊(索马里到现在还是不爱下雨)。
       。

    景***

    2005-07-01 09:52:29

  • 2005-06-30 22:18:55
  • 痿大的太监

    m***

    2005-06-30 22:18:5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历史学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