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手珠链个数有什么讲法吗

首页

手珠链个数有什么讲法吗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02 01:41:57
  • 表示一生平安

    h***

    2018-11-02 01:41:57

  • 2018-11-02 01:40:06
  • 是表示一生平安!!!

    給***

    2018-11-02 01:40:06

  • 2018-11-02 01:35:37
  • 没有讲究,每个珠子大小都不一样,人的胖瘦也不一样,不用讲究最好

    衣***

    2018-11-02 01:35:37

  • 2018-11-02 01:26:33
  •   经书所载的挂珠、持珠及念珠的颗数大致分为1080 颗 ,表示十法界各有一百零八种烦恼,合成为 1080种烦恼。十法界包括迷的六界,即地狱、 饿鬼、 畜生、 修罗、 人间及天上,是六道轮回的世界。后四界是圣者悟的世界,即声闻、缘觉、菩萨及佛界。
      
    108 颗——表示求正百八三昧,断除一百零八种烦恼。 一百零八种烦恼一般说法是六根 (眼、耳、鼻、舌、身、意) 各有苦、乐、舍三受, 合为十八种。六根各有好、恶、平三种, 合为十八种,总计三十六种,再以过去、现在、未来三世合为一百零八种烦恼。
      
    54 颗—— 表示菩萨修行的五十四个阶位,即是十信、住、十行、十回向、十地、四善根因地。
    42 颗——表示菩萨修行过程的四十二种阶位,即是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
    36 颗 —— 与 108 颗意义相同。
      为便于携带将 108 颗分为三份。
    27 颗 —— 表示小乘修行四向四果之二十 七贤位,即前四向三果之十八有学与第四果阿罗汉之九无学。
    21 颗 —— 表示十地、十波罗蜜、佛果等二十一位。[2]
    18颗——俗称“十八子”,此中所谓“十八”指的是“十八界”,即六根、六尘、六识。
      
    六根:1、眼界,2、耳界,3、鼻界,4、舌界,5、身界,6、意界;
    六尘:1、色尘,2、声尘,3、香尘,4、味尘,5、触尘,6、法尘;
    六识:1、眼识,2、耳识,3、鼻识,4、舌识,5、身识,6、意识。
      
    14颗——表示观音菩萨与十方、三世、六道等一切众生同一悲仰,令诸众生获得十四种无畏的功德。十四无畏:
    1、使众生返照自性,获得解脱;
    2、使众生旋转知见,苟遇火难,火不能烧;
    3、使众生旋转观听,虽遇大水所漂,水不能溺;
    4、使众生入于罗刹鬼国,鬼自灭恶;
    5、使众生六根消复,临当被害,刀段段折坏;
    6、菩萨明照十方,使众生不受药叉、诸幽冥所害;
    7、使众生不受虚妄声尘系缚;
    8、使众生行于险路如行坦途,遇贼不受劫;
    9、使性多淫者,不生色念;
    10、使怀忿记恨之人不生瞋恚;
    11、使一切昏钝无善心之人远离痴暗;
    12、使无子众生,欲求男者,令得生男;
    13、使无子众生,欲求女者,即得生女;
    14、使众生持观音名号者,所得福德与恒河沙数无异。
      
    12颗佛珠代表“十二因缘”。
    一。无明(梵语avidya)-无始烦恼。谓无始以来,妄识于事理迷暗愚痴,无所明了,故名无明。无明有二:根本无明和枝末无明,根本无明乃菩萨所断;枝末无明乃凡夫所修。
    二。
      行(梵语samskara)-造作之义,即指所造作之善恶诸业。由于两种无明为缘,遂引起造作种种善恶之事业。若起无贪、无嗔、无痴等善心,则造善业;若起贪、嗔、痴等烦恼之心,则造恶业。吾人无始以来造业无边,故八识田中之种子亦无量无边。 以上两支,属过去因缘,无明是缘,业力是因。
      因缘和合,遂感生现在苦果,即是吾人五蕴报身。
    三。识(梵语vijnana)-本识揽渧。即第八识揽父精母血二渧,名三和合,此为一期生死之开端。
    四。名色(梵语nama-rupa)-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
      是说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渧,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 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德,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为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之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只称色。
    五。
      六入(梵语sad-ayatana)-扶尘具形,指眼等六根而言。在母胎十个月中,由名色逐渐六根成长完备,于出胎后,对六尘境界有互相涉入的作用,故名六入。从名色,而六入,至出胎,中间总共有三十八个七日,皆属胎中位所摄,此为吾人一期生命受用之自体。
      
    六。触(梵语sparsa)-根摄境界,接触之义。根尘和合而成触,此即出胎之位。谓十月圆满出胎,六根遂于外境相接触。当婴孩自出生到二三岁时,天真纯洁,六根对境,但起单纯知觉,当无憎爱分别。
    七。受(梵语vedana)-苦乐舍感,即是领受之义。
      领纳接触六尘境界,内心所感受的违顺等境,生起苦乐感受。当四五岁到十岁左右,年纪稍长,知识渐开,对于饮食衣服玩具等,皆有所求,且能分别好丑,当未生贪爱之心,这是对境所生的一种情绪。 以上五支,总为五蕴报身,即过去因缘(无明与行)所引生之现在苦果。
      既有此五蕴假身,则炽然起惑造业,随之又成现在因缘,将引生未来之苦果。
    八。爱(梵语trsna)-因受生著,即是贪爱。因感受引起之执著。当十一、二岁到十八、九岁之时,已将成年,欲望既开,对于五欲六尘,自然心生贪爱,对于乐受顺境,则起贪爱之心;于苦受逆境,则生憎恶之念。
       藏经云:“贪爱如水,能润生死。” 楞严经云:“一切众生,皆以淫欲而正性命。” 高僧大德云:“爱不重,不生娑婆。” 此为对境所起的一种贪染心。
    九。取(梵语upadana)-因执追求,即妄取也。约二十岁后,血气方刚,贪欲转盛,于一切境,广为追求,是名为取。
      此为贪污欲境的一种强烈趋求。 十。有(梵语bhava)-业牵后有。由爱取二支惑,遂发种种善恶之业,感生未来有生有死之果报。以上三支,爱取又为缘,有支又为因支,因缘和合,又生未来之果。如是有因有果,故名为有。
    十一。生(梵语jati)-倒识投胎。
      此身寿命终时,第八识在一切有情中,依其业力牵引,再去投胎受生,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活动。 十二。老死(梵语jara-marana)-生后苦死,即衰老死亡。万法无常,有生必有死,身坏命终名死。众生莫不皆有死,却未必皆历衰老(夭折与横死),故合老死为一支。
      自生至死,其间不免种种忧悲苦恼,此为未来受报之一种结果。
    13颗含义
    13是因为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与西方基督教文化观念相反,“十三”在佛教中被认为是一个吉祥的数字 佛教传入中国宗派为十三宗,佛塔也是十三层,代表功德圆满,因此,佛珠手链为13颗珠子。
      但是在佛教经典的记载中不存在13粒的佛珠。 佛珠的粒数在佛经中有具体的规定。

    浮***

    2018-11-02 01:26:3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