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暑温 辨证要点是?

首页

暑温 辨证要点是?

暑温 辨证要点是?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4-07 06:31:04
  •   一、暑温·津气欲脱证 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vergingdepletionofqiandfluid 定义:暑温炽盛,津气欲脱,以身热已退,汗出不止,喘喝欲脱,脉散大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病机分析:本证为津气耗伤过多而导致的正气欲脱之候,多由暑伤津气证进一步发展而来。
      身热退,汗出不止为邪已退而正气耗伤,不能固摄津液所致;神疲气短喘喝、脉散大无力为津气耗散过甚,肺之化源欲绝。本证病情进一步发展,可以导致阳气的外亡,出现大汗淋漓、四肢厥逆、脉微欲绝、舌淡滑等症状。 暑伤津气证与本证相比,虽亦津气两伤,但未至欲脱的程度,而且暑热之邪仍盛;本证暑热已退,津气两伤,已见汗出不止、喘喝欲脱的重症,若不及时救治,必致亡阳脱变。
       治法:益气敛阴,生脉固脱。 方药:生脉散。 方中人参大补元气,麦冬、五味子酸甘化阴,守阴留阳,治疗暑温暑热已去、气津耗伤过重的津气欲脱之证,能益气敛阴,生脉固脱。徐灵胎说:生脉散是“伤暑之后存其津液之方也,……用此方须详审其邪之有无,不可徇俗而视为治暑之剂”,是说生脉散当在无邪时使用,若邪气尚盛,则不宜用。
      本方是暑病用“酸敛”法治疗的代表方。若暑伤气阴而暑邪未尽者,可加金银花、连翘、石膏、知母清泄暑热;若阳气外脱,加用附子或用参附龙牡汤补阳固脱。入阳明证、暑伤津气证、津气欲脱证俗称暑温气分三步曲,在病机演变上相互关联。 二、暑温·暑伤肺络证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summerheatinjuringlungcollaterals 定义:暑热伤肺,损伤阳络,以灼热烦渴,头目不清,咳嗽气粗,骤然咯血、衄血,舌红,苔黄,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治法:凉血解毒,清络宣肺。 方药: 1.主方犀角地黄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合银翘散(《温病条辨》)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生白芍12克,牡丹皮12克,金银花12克,连翘12克,竹叶12克,桔梗9克,牛蒡子10克,白茅根30克,仙鹤草20克,甘草6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如咳嗽频频,疾稠带血丝者,去白芍,加杏仁12克,瓜蒌12克。若高热、烦躁者,可加生石膏30克(先煎),黄芩12克。若咯血量多者,加三七10克(研末,冲服),大黄9克(后下)。 2.中成药 ⑴双黄连粉针,用3克加入0.9%生理盐水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⑵紫地宁血散,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⑶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2次。 3.单方验方清肺止血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地黄30克,牡丹皮10克,仙鹤草12克,苇茎12克,鱼腥草15克,桑白皮15克,北杏仁12克,桔梗10克。
      水煎服,每日2剂。 三、暑温·暑热动风证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windstirringbyhot-summerheat 定义:暑热炽盛,引动肝风,以身灼热,四肢抽搐,甚则角弓反张,牙关紧闭,神志不清,或喉有痰壅,脉象弦数或弦滑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治法:清泄暑热,熄风定痉。 方药: 1.主方羚角钩藤汤(俞根初《通俗伤寒论》)加减 处方:羚角片6克(或以羚羊角骨15克代,先煎),桑叶9克,夏枯草15克,生石膏30克(先煎),川贝母10克,钩藤10克(后下),生地黄25克,菊花15克,生白芍15克,茯神木15克,竹茹15克,狗肝菜15克。
      水煎服,每日2剂。 若口渴、唇焦者,加天花粉15克,芦根12克。如抽搐频频,难以控制者,加僵蚕10克,地龙20克,大黄10克(后下)。若兼见癍疹、衄血、咯血者,可加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牡丹皮12克,大青叶12克,赤芍12克。 2.中成药:⑴止痉散,每次1~2支冲服,每日2~3次。
       ⑵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钩藤煎(王怀隐等《太平圣惠方》) 处方:钩藤9克,黄芩15克,知母15克,升麻6克,沙参30克,寒水石30克,蝉蜕6克,蜣螂6克,甘草8克。水煎服,每日2剂。 四、暑温·暑入心营证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summerheatinvadingheartnutrientphase 定义:暑邪传入心营,以灼热烦躁,夜寐不安,时有谵语,甚或昏迷不语,舌红绛,脉细数;或猝然昏倒,不知人事,身热肢厥,气粗如喘,牙关微紧,舌绛,脉数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治法:凉营泄热,清心开窍。 方药: 1.主方清营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生地黄25克,竹叶心8克,连心麦冬12克,莲子心3克,金银花15克,连翘12克,玄参18克,生石膏30克(先煎),栀子12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l剂。 若手足躁动,甚至抽搐者,可加钩藤12克,地龙18克。若昏迷不语、喉中痰鸣者,加石菖蒲10克,郁金10克,天竺黄10克。 2.中成药 ⑴醒脑静注射液,用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按2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⑵行军散,每次1克冲服,每日2~3次。 ⑶紫雪丹,每次1-2支冲服,每日3~4次。 3.单方验方犀地清络饮(俞根初《通俗伤寒论》)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牡丹皮9克,连翘10克,竹沥9克,鲜生地黄24克,赤芍12克,桃仁9克,鲜茅根30克,石菖蒲3克,灯心草2克,生姜汁1匙(冲)。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 五、暑温·暑入血分证 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summerheatinvadingbloodphase 定义:又称暑热动血型,暑邪侵入血分,以灼热躁扰,癍疹密布,色呈紫黑,神昏谵妄,吐血、衄血、便血,或兼见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喉中痰声漉漉,舌绛,苔焦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治法:凉血解毒,涤暑开窍。 方药: 1.主方神犀丹(王孟英《温热经纬》)加减 处方:水牛角30克(刨片、先煎,代犀角),石菖蒲12克,、黄芩15克,连翘12克,金银花15克,生地黄30克,板蓝根30克,玄参25克,紫草15克,石膏30克(先煎),淡豆豉12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1剂。 若兼头痛、颈硬、手足抽搐者,加羚羊角12克(先煎),钩藤12克,地龙25克。若喉中痰声漉漉者,可加天竺黄10克,胆南星12克,猴枣散2支(冲服)。若出血症状严重,斑疹鲜红者,加仙鹤草30克,白茅根30克,侧柏叶30克。
       2.中成药 ⑴醒脑静注射液,用8-10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40毫升中静脉注射;后接20—3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 ⑵紫地宁血散,每次2支冲服,每日3-4次。 ⑶云南白药,每次l克冲服,每日3次。 3.单方验方十全苦寒救补汤(《戴麟郊温热论》) 处方:生石膏30克,黄芩18克。
       六、暑温·暑入阳明证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summerheatinvadingYangming 定义:暑邪侵入阳明,以壮热汗多,口渴心烦,头痛且晕,面赤气粗,或背微恶寒,苔黄燥,脉洪数或洪大而芤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方药: 1.主方白虎汤(吴鞠通《温病条辨》)加味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甘草8克,粳米12克,芦根15克,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青天葵12克。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服l剂。 若见壮热、汗多,同时也觉背微恶寒、脉洪大而芤者,可加西洋参12克,或太子参30克(即白虎加人参汤)。
      若身灼热无汗、微恶风寒者,加青蒿9克,香薷9克,连翘12克,大豆黄卷12克。若胸痞、肢倦、呕恶、苔腻者,可加竹茹12克,藿香10克,佩兰10克,滑石18克。 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用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l一2次。
       ⑵双黄连粉针,3克加入5%葡萄糖生理盐水500毫升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 ⑶新癀片,每次3~4片口服,每日3次。 ⑷银黄口服液,每次l~2支口服,每日3—4次。 ⑸板蓝根注射液,每次4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 3.单方验方青柴石知二黄汤(赖天松等《临床奇效新方》) 处方:生石膏30克(先煎),知母15克,柴胡8克,黄芩15克,大黄8克(后下),青蒿9克。
      水煎服,每日2剂,上、下午各1剂。适用于高热急症,退热效果颇验。 七、暑温·暑伤津气证 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summerheatinjuringfluidandqi 定义:暑热未退,津气两伤,以身热息高,心烦尿黄,口渴自汗,肢倦神疲,脉虚无力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治法:清热涤暑,益气生津。 方药: 1.主方王氏清暑益气汤(王孟英《温热经纬》) 处方:西洋参12克,石斛15克,麦冬10克,黄连6克,竹叶12克,荷梗10克,知母15克,西瓜翠衣15克,粳米10克,甘草5克。水煎服,每日2剂,早、晚各1剂。
       若发热甚、面红赤、渴喜冷饮者,可酌加生石膏30克(先煎),天花粉15克。若津气耗伤甚,出现身热骤退、汗出不止、喘促欲脱、脉散大者,为津气欲脱之危重证候,应予益气敛津、生脉固脱,可在方中去黄连、知母、竹叶、荷梗,加入五味子9克,沙参15克(即成为生脉散加味)。
       2.中成药 ⑴清开灵注射液,用3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并用参麦注射液10毫升,加入5%葡萄糖液250毫升中静脉点滴,两药配合使用,每日1次。 ⑵清开灵口服液,每次20毫升口服,每日3次;西洋参口服液,每次10毫升口服,每日3次,两药配合使用。
       ⑶参麦针注射液,用6~8毫升加入50%葡萄糖液中静脉注射,后接参麦针注射液20毫升加入10%葡萄糖液500毫升中静脉点滴。适用于津气欲脱危重证候者,抢救治疗。 3.单方验方竹叶石膏汤(赖天松等《临床方剂手册》) 处方:竹叶12克,石膏30克,法半夏8克,麦冬12克,人参6克(可选用西洋参10克或太子参20克),炙甘草6克,粳米15克。
      水煎2次作2次服,每日2剂。适用于治暑热伤津气或热病后气津两伤。 八、暑温·暑伤心肾证英文名称:summerheatwarmthwithsyndromeofsummerheatinjuringheartandkidney 定义:暑邪入内,两伤心肾,以心热烦躁,口渴不已,麻痹,舌红绛,苔黄黑干燥,脉细数等为常见症的暑温证候。
       治法:清泄心火,滋养肾阴。 方药: 连梅汤(《温病条辨》)。黄连二钱(6克),乌梅三钱(9克),麦冬三钱(9克),生地三钱(9克),阿胶三钱(6克)。水煎服。 本方为《伤寒论》黄连阿胶汤去黄芩、芍药、鸡子黄,加乌梅、生地、麦冬而成。黄连清泄心火,阿胶、生地滋养肾阴,麦冬甘寒养阴。
      乌梅味酸,与黄连相配酸苦泄热;与麦冬生地相配酸甘化阴。体现暑温后期“酸泄酸敛”的治法。全方五味,共收清心滋肾之功。连梅汤与黄连阿胶汤相比,都为治在心肾,但两方主治、功用有所不同。 。

    牵***

    2018-04-07 06:31:0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