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取出来的?

首页

台风的名字是怎么取出来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8-23 15:10:16
      据专家介绍,西北太平洋地区是世界上台风(热带风暴)活动最频繁的地区,每年登陆我国就有六、七个之多。多年来,有关国家和地区对出没这里的热带风暴叫法不一,同一台风往往有几个称呼。我国按其发生的区域和时间先后进行四码编号,前两位为年份,后两位为顺序号。
      设在日本东京的世界气象组织属下的亚太区域专业气象台的台风中心,则以进入东经180度、赤道以北的先后顺序编号。美国关岛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则用英美国家的人名命名,国际传媒在报道中也常用关岛的命名。还有一些国家或地区对影响本区的台风自行取名。为了避免名称混乱,有关国家和地区举行专门会议决定,凡是活跃在西北太平洋地区的台风(热带风暴),从去年起一律使用亚太14个国家(地区)共同认可、具有亚太区域特色的一套新名称,以便于各国人民防台抗灾、加强国际区域合作。
       这套由14个成员提出的140个台风名称中,除了香港、澳门各有10个外,祖国大陆提出的10个是:龙王、(孙)悟空、玉兔、海燕、风神、海神、杜鹃、电母、海马和海棠。专家们介绍说,第5号台风威马逊,是泰国命名的,含义是“雷神”;第6号台风查特安是美国人给取的名,意思是“雨”;而今天登陆台湾的第8号热带风暴“娜基莉”,是柬埔寨一种花的名字。
      据悉,热带风暴加强后就会成为台风。 台风是暖性低压,因而台风范围内的地面流场是气旋式辐合流场。按辐合气流速度的大小,一个发展成熟的台风,其低层沿经向方向可分为三个区域:(1)外圈:自台风边缘到最大风速区外缘,风速向中心急增,风力在6级以上,半径约200-300公里;(2)中圈:从最大风速区外缘到台风眼壁,是台风中对流和风雨最强烈的区域,半径为100公里;(3)内圈:即台风眼区,风速迅速减小,半径约5-30公里。
         台风流场的垂直分布,大致分为三层:(1)从地面到3公里(主要是从500-1000米的摩擦层)为低层气流流入层,气流有显著向中心辐合的经向分量。由于地转偏向力的作用,内流气流呈气旋式旋转,并在向内流入过程中,愈接近台风中心,旋转半径愈短,等压线曲率愈大,离心力也相应增大。
      在地转偏向力和离心力的作用下,内流气流并不能到达台风中心,在台风眼壁附近环绕台风眼壁作强烈地螺旋上升。这一层对台风的发生、发展、消亡有举足轻重的影响;(2)3-8公里左右是中层过渡层,气流的经向分量已经很小,主要沿切线方向环绕台风眼壁螺旋上升,上升速度在700-300毫巴之间达到最大;(3)从8公里左右到对流层顶(约12一16公里)为高层气流流出层,这层上升气流带有很大的切向风速,同时气流在上升过程中释放出大量潜热,造成台风中部气温高于周围,以及台风中的水平气压梯度力随着高度升高而逐渐减小的状况,当上升气流达到一定高度(约10-12公里)时,水平气压梯度力小于离心力和水平地转偏向力的合力时,就出现向四周外流的气流。
      空气外流的量与流入层的流入量大体相当。   台风在各个等压面上的温度场是近于圆形的暖中心结构,并具有一定的对称性。台风低层温度的水平分相是自外围向眼区逐渐增高的,但温差很小。这种水平温度场结构随着高度升高逐渐明显,这是眼壁外侧雨区释放凝结潜热和眼区空气下沉绝热增温的结果。
       台风大多产生在对流性云团中,因而初生台风附近有块状云团,随着台风的不断加深发展,形成了围绕台风眼区的特有的近于团环形的浓厚云区。依据台风的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发展成熟的台风云系由外向内有:(1)外螺旋云带:由层积云或浓积云组成,以较小的角度旋向台风内部;(2)内螺旋云带:一般由数条积雨云或浓积云组成的云带直接卷入台风内部;(3)云墙:是由高耸的积雨云组成的围绕台风中心的同心圆状云带,云顶高度可达12公里以上。
      好似一堵高耸的云墙;(4)台风眼区:因气流下沉,晴空无云。如果低层水汽充沛,逆温层以下也可能产生一些层积云和积云,但垂直发展不盛,云隙较多,台风区内水汽充沛,气流上升强烈,往往能造成大量降水(200一300毫米,甚至更多),降水属阵性,强度很大,主要发生在垂直云墙区以及内螺旋云带区,眼区一般无降水。
       处于成熟阶段的台风云系,在台风眼区,由于有下沉气流,通常是云淡风清的好天气,如果由于下沉气流而有下沉逆温出现,且低层水汽又充沛时,则可在逆温层下产生层积云。   台风眼外围的环状云区,称为台风云墙或眼壁,其宽度为20-30km,高度达15km以上,它主要由一些高大的对流云组成,具有强烈的上升运动,其值可达5-13m/s,云墙下经常出现狂风暴雨,这里是台风内天气最恶劣的区域。
         在云墙内,因为一般情况下只有上升气流而无下沉气流,和积雨云内部常有剧烈的上升和下沉气流相互冲击的情况并不一样,因此云墙内很少出现强烈的乱流扰动和雷暴现象。而只有在远离台风中心,处于台风外围的气旋性区域里或台风槽中,出现雷暴较多。   云墙区的强烈对流活动所导致的大量凝结潜热释放,对台风暖心的形成有着重要的作用。
      台风眼壁一般是随高度增大而向外倾斜的,至高层变成准水平。眼壁倾斜主要是由温压场结构决定的,与对流活动的强烈密切相关,对流活动强的云墙内壁在低层几乎是垂直的。台风越强,眼壁的坡度越陡。   与眼壁相联系的是呈螺旋状分布的云雨带,称为螺旋云雨带。
      降水的带状结构也是台风的重要特征之一。在台风中常常可观测到一条或几条螺旋云带从外围旋向中心云区。此外,在云带之间常出现较薄的层状云或云隙。在螺旋云带和层状云的外缘,还有塔状的层积云和浓积云。特别是在台风前进方向上,塔状云更多,且云体往往被风吹散,成为“飞云”。
      在台风边缘,则多为辐射状的高云和积状的中低云,偶尔也有积雨云。 。

    1***

    2005-08-23 15:10:16

其他答案

    2005-08-27 16:30:54
  •      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问题
            1997年11月25日至12月1日在中国香港举行的亚太经社和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第30届会议决定就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采用具有亚洲风格名字的建议展开研究。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和地区。
      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命名的制度,即由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一东京台风中心负责对经度18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海面上出现的中心附近最大风力达到八级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同时,本地区内一些成员的气象部门和地方传播媒介采用由位于关岛的美国海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提供的名字。
      台风委员会第三十届会议认为需在设定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命名制度。与会代表相信采用具有亚洲风格的名字更能使人们对逐渐接近的台风提高警惕,增加警告的效用。 台风委员会指派台风研究协调小组(TRcG)研究执行的细节。经过一年的努力,TRCG提出了关于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的建议。
      1998年12月l日至7日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的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经过热烈讨论,同意TRcG提出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从2000年1月l日开始执行。(见表)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共有l40个名字,分别由亚太地区的柬埔寨、中国、朝鲜、中国香港、日本、老挝、澳门、马来西亚、密克罗尼西亚联邦、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和越南提供。
       台风委员会命名表将用于通过国际媒体以及向国际航空和航海界发布的预报、警报和公报中,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这将有助于人们对逐渐接近的热带气旋提高警觉,增加警报的效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 为避免一名多译造成的不必要的混乱,中国中央气象台和香港天文台、澳门地球物理暨气象台经过协商,已确定了一套统一的中文译名。
      从2000年l月1日起,中央气象台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除继续使用热带气旋编号外,还将使用热带气旋名字。2000年的第1号热带气旋名字为“达维”,由柬埔寨提供。 如何给热带气旋命名 为了区分热带气旋,有必要给它们单独取个名字。
      最早是根据热带气旋的位置(主要是热带气旋中心所处的经纬度)来区分热带气旋,这种办法相当麻烦,往往难如人意。直到19世纪初叶,一些讲西班牙语的加勒比海岛屿根据飓风登陆的圣历时间命名飓风。便如,侵袭波多黎各的三个飓风1852年7月26日的圣大安娜,1876年和1928年9月13日的圣费里佩。
      据报道,19世纪末,澳大利亚预报员克里门。兰格用他讨厌的政客的名字为热带气旋命名。后来,军事部门根据英文单词的首字母顺序(ABLE,BAKER,CHARLIE等)来命名热带气旋。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美国人女性的名字给热带气旋命名。20世纪70年代末,应美国女权运动组织的要求,扩充了命名表,改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命名。
      在口语和书面交流中,特别在警报中,人们逐接受了使用命名表的优点。名字应当简短、通俗、易记,便于向热带气旋威胁区的千百万群众传递信息,以避免同一地区同时面临一个以上热带气旋影响时出现混乱状况。这种做法不久便在西半球被广泛采用。 20世纪70年代,所有热带气旋易发区都已使用命名系统。
      70年代末以后,在世界气象组织各区域热带气旋委员会协调下,热带气旋的命名走向国际化。在大多数区域,热带气旋命名表(通常是交替使用男性和女性的名字)由该区域的热带气旋委员会制定,热带气旋委员会更重要的任务是促进和协调本地区的热带气旋减灾行动。各区域的具体做法不尽相同。
      通常由指定的气象中心负责按字母顺序依次为热带气旋命名。有的地区命名表循环使用,有的地区时常制定新的命名表,还有的地区命名表用完后再从头开始使用。如果某个热带气旋声名狼籍,比如造成了严重伤亡或带来巨大财产损失,则将该热带气旋的名字从命名表中剔除,代之以同性别的另一个名字,并且第一个字母要相同。
      有的区域用4位数字来命名热带气旋,前2位数字为年份,后2位数字为热带气旋当年的顺序号,有的还加上地理指示码,例如,199l年孟加拉湾的第1个热带风暴命名BOB9109(BOB为英语孟加拉湾的缩写,Bay of Bengal)。而1990年的第25个台风则命名为9025。
      有些国家制定了供本国使用的命名表,比如:美国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和中北太平洋命名表,菲律宾也制定了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表。关岛联合台风警报中心使用的西北太平洋台风命名也常被该区域其它国家采纳。 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大部分来自受台风影响的国家及地区。
      多年以来,台风委员会有一个为台风编号的制度,即由东京区域专业气象中心一台风中心负责对达到热带风暴强度的热带气旋进行编号。根据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的决议,从2000年1月l日起实施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该方法将用于台风委员会成员向国际社会发布的公报中。
      也供各成员用当地语言发布热带气旋警报时使用。台风委员会仍将继续使热带气旋编号。 台风命名的标准和程序 1998年12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亚太地区成员国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台风委员会区域气象中心设在日本东京台风中心,每年由他们负责向成员国发布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强度、名称、编号顺序以及编报理由。
      热带气旋命名表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目前发布的台风消息或警报名称都是采用新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命名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越南等,每个国家各取10个名。
       热带气旋名字按预先确定的次序依次命名,它在其整个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变。 。

    德***

    2005-08-27 16:30:54

  • 2005-08-24 17:11:45
  • 大家的大案都很专业阿 我抱着学习的态度!

    进***

    2005-08-24 17:11:45

  • 2005-08-24 15:38:21
  • 真棒

    h***

    2005-08-24 15:38:21

  • 2005-08-23 15:38:45
  •   为什么称为台风呢?有人说,过去人们不了解台风发源于太平洋,认为这种巨大的风暴来自台湾,所以称为台风;也有人认为,台风侵袭我国广东省最多,台风是从广东话 “大风”演变而来的。 
    事实上,几乎世界上位予大洋西岸的所有国家和地区,无不受热带海洋气旋的影响,只不过不同的地区人们给它的名称不同罢了。
       在西北太平洋和南海一带的称台风,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墨西哥湾以及东太平洋等地区的称飓风,在印度洋和孟加拉湾的称热带风暴,在澳大利亚的则称热带气旋。 台风的命名和编号 对热带气旋的命名、定义、分类方法以及对中心位置的测定,因不同国家、不同方法互有差异,即使同一个国家,在不同的气象台之间也不完全一样。
      因此,常常引起各种误会,造成了使用上的混乱。 为了改变这种局面,气象部门采取了对台风命名的办法。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时,美国首先确定了以英文字母(除了Q,U,X,Y,Z以外)为字头的四组少女名称给大西洋飓风命名。每组均按字母顺序排列次序。
      如第一组:Anna (安娜),B1anche(布兰奇),Camil。te(卡米尔)等,直到wcnda(温达);第二组:A1nla(阿尔玛),Becl(J/(贝基),Cella(西利亚)等,直到wilna(威尔纳);第三组,第四组也按A至w起名。
      当飞机侦察到台风时,即按出现的先后给予定名,第一个即命名为人Anna,第二个即命名为B1anche……等。当第一组名称用完,又从第二组A为首的第一个名称接上使用。第二年的第一个台风名字是接在上一年最后一个台风名字后面的,循环使用下去。一年中任何一个区域出现的台风不可能超过这四个组名字的总数目。
      就以世界上台风发生最多的西北太平洋来说,一年最多也不超过50个。所以在同一年里,每个区域不可能出现重复的名称。当然,在不同的年份里台风的名字会重复出现。因此,在台风名字的前面。一定要标明年份,以示区别。 我国从1959年起开始采用对台风编号的力、法。
      凡是东经150度以西、赤道以北的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的范围内有台风形成或侵入,就按照它出现的先后,顺次进行编号。例如,1999年发生的第一个台风,编为9901,第二个台风,编为9902……依此类推。 这种对台风编号的力、法,目前已为许多国家和地区的气象台采用。
      有的国家考虑到国际上台风英文名称沿用已久的习惯,除了编号以外。还同时标明该次台风的英文名称。 1998年12月1-7日,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亚太地区成员国在菲律宾马尼拉举行了台风委员会第31届会议,台风委员会区域气象中心设在日本东京台风中心,每年由他们负责向成员国发布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的强度、名称、编号顺序以及编报理由。
      热带气旋命名表2000年1月1日开始执行,目前发布的台风消息或警报名称都是采用新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地区热带气旋命名表。 第31届台风委员会通过的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表共有140个名字,分别来自柬埔寨、中国、朝鲜、日本、老挝、马来西亚、菲律宾、韩国、泰国、美国、越南等,每个国家各取10个名。
       热带气旋名字按预先确定的次序依次命名,它在其整个生命史中保持名字不变。

    l***

    2005-08-23 15:38:45

  • 2005-08-23 15:11:04
  •   台风都有个名字,比如十四号台风“云娜”,现在又是“鲇鱼”,台风是怎么命名的呢?最早开始为台风命名的是一些欧洲国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不过当时的命名比较随意。
    一开始,欧美各国气象学家喜欢用女人的名字。某年台风季节,墨西哥湾同时跳出两个台风,分别取名为“艾丽丝”和“巴巴拉”,这对“小姊妹”引来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大洪水。
      结果,反对用女性名给台风取名的运动风起云涌,直到1979年的赛西尔飓风,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用男性名字命名的台风。 中国最初是给台风编号的。比如“8807”就是1988年7号台风。编号命名简洁、通俗、易记,但同一个台风,各个国家叫法都不一样。
      为了便于交流,世界气象组织台风委员会提出西北太平洋和南海热带气旋命名方案,决定由这一带易受台风影响的14个国家和地区各提供10个名字,经批准后循环使用,一共是140个。其中除中国的香港和澳门各提了十个外,中国大陆提供的名字是:龙王、玉兔、风神、杜鹃、海马、悟空、海燕、海神、电母和海棠。
      新的热带气旋命名方法是从2000年1月l日开始执行的,所以2000年以后的西北太平洋一带生成的台风都有一个好听的名字。 不过,如果某个台风犯下滔天大罪,有关成员可以向台风委员会提出换名申请,把坏名字踢出名单。至今被踢出名单的已有四个,比如2001年给新加坡带来强风暴雨的“画眉”和2003年引起广东、广西损失惨重的“伊布都”。
      现在看来,“云娜”下次可能也不会再有出头的时候了。 。

    我***

    2005-08-23 15:11:0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