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1 1等于几?要详细点的如题

首页

1 1等于几?要详细点的如题

1 1等于几?要详细点的如题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30 01:35:42
  •   1 1=2 在现代的精密科学中,特别在数学和数理逻辑中,广泛地运用着公理法。公理法是从某一科学的许多原理中,分出一部分最基本的概念和命题,对这些基本概念不下 定义,而这一学科的所有其它概念都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下定义;对这些基本命题(也叫公理)也不给予论证,而这一学科中的所有其它命题却必须直接或间接由它们中推出。
       这样构成的理论体系就叫公理体系,构成这种公理体系的方法就叫公理法。 1 1=2 就是数学当中的公理,在数学中是不需要证明的。又因为1 1=2是一切数学定理的基础,所以它也是无法用数学的方法证明的。 至于“1 1为什么等于2? ”作为一个问题,没要求大家必须用数学的方法证明,其实只要说明为什么1 1=2就可以了,可以说这是定义,也可以说这是公理。
      不过用反证法还是可以证明的:假设1 1不等于2,则数学就是一锅粥,凡是用到数学的地方都是一锅粥,人类社会就乱了套了,所以1 1必须等于2。1 1=2看似简单,却对于人类认识世界有非同寻常的意义 。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就像一个小孩滚雪球的过程:第一步,小孩先要用双手捧一捧雪,这一捧雪就相当于人类对世界的感性认识。
      第二步,小孩把手里的雪捏紧,成为一个小 雪球,这个小雪球就相当于人类对感性认识进行加工,形成了概念。于是就有了1。第三步,小孩把雪球放在地上,发现雪球可以粘地上的雪,这就相当于人类的理性认识。雪可 以粘雪,相当于1 1=2。第四步,小孩把粘了雪的雪球在雪地上滚一下,发现雪球粘雪后越来越大,这就相当于人类认识世界的高级阶段,可以进入良性循环了。
      相当于2 1=3。1,2,3可以排成一个最简单的数列,但是可以演绎至无穷。 有了1只是有了概念,有了1 1=2才有了数学,有了2 1=3才开始了数学的无穷变化。 物理学与1 1=2的关系 人类认识世界的过程是一个由感性到理性,有已知到未知的过程。
       在数学当中已知1、2、3,则可以至于无穷,什么是物理学当中的1、2、3呢?通常它们代表着:质量、长度、时间等基本物理概念相当于1,它们是组成物理学宏伟大厦的 砖和瓦;牛顿运动定律相当于2,它使我们有了真正的物理学和科学的物理分析方法;力学的相对性原理相当于3,使牛顿运动定律可以广泛应用。
      在经典物理学中一切都是确定 无疑的,有了已知条件,我们就可以推出未知。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歌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歌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1742年,哥德巴赫在 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如6=3+3,12=5+7等等。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 欧拉,提出了以下的猜想: (a)任何一个>=6之偶数,都可以表示成两个奇质数之和。
       (b) 任何一个>=9之奇数,都可以表示成三个奇质数之和。 这就是着名的 哥德巴赫猜想。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 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
      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3, 8 = 3 5, 10 = 5 5 = 3 7, 12 = 5 7, 14 = 7 7 = 3 11,16 = 5 11, 18 = 5 13, ……等等。
      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 靠近。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
      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 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2”的形式。 在陈景润之前,关於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 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7”, “4 9”, “3 15”和“2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3”和“2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 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1 1从脑筋急转来说也可以等于一个数字“王”、田、甲。
      
    采纳哦。

    胡***

    2018-12-30 01:35:42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