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西湖醋鱼,宋嫂鱼羹,西湖莼菜汤,干炸响铃,东坡肉,

首页

西湖醋鱼,宋嫂鱼羹,西湖莼菜汤,干炸响铃,东坡肉,

这些菜是用哪些菜组合的,又是怎么做的。?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4-17 15:18:44
      西湖醋鱼
    【菜肴口味】鲜香 
    【涉及食材】鱼类 
    【特点】 “西湖醋鱼”是杭州的一道传统名菜。相传宋朝时,在杭州西湖附近有一个姓宋的青年。平日以打渔为生。有一次得了病,因家境困难没有好的东西吃,他嫂嫂就亲手在西湖捉了一条鱼,加醋加糖烧成菜给他吃,把病治好了。
      因为菜是用西湖鱼和醋糖调味制成,故称“西湖醋鱼”。后来,它就成为杭州地区各家菜馆里的著名菜肴,过去在孤山“楼外楼”壁上曾留有“亏君有此调和气,识得当年宋嫂无”的诗句,慕名前往品尝者日益增多。康熙皇帝到西湖游览时,亦品尝过“西湖醋鱼”,可见此菜在清代已较为著名。
         经历代厨师不断研制改进,已成为杭州名菜中的看家菜。选用体态适中的草鱼,配姜末、白糖、米醋等制成。烹制前,先将草鱼饿养l-2天。烹制时,取活鱼宰杀,去鳞、鳃、内脏,洗净,劈成两片,放入沸水锅内汆熟后,捞出装盘;在锅内原汁汤中,加入酱油、姜末、绍酒、白糖、米醋等调料煮沸,用湿淀粉调匀勾芡成浓汁,浇遍鱼的全身即成。
      上桌时,鱼身完整,鱼眼圆瞪,色泽红亮,肉质细嫩,鲜如蟹肉,享有“西湖第一珍馐”之誉。色泽红亮,肉质鲜嫩,酸中带甜。 【原料】 活草鱼1条(重约700克),绍酒25克,姜末1。5克,酱油75克,白糖60克,醋50克,湿淀粉50克,麻油少许。
       【制作过程】   (1)将鱼饿养一、二天,使鱼肉结实,促其排泄尽草料及泥土味;   (2)烹制前宰杀去鳞、鳃、内脏,洗净。将鱼背朝外,鱼腹朝里放在砧板上,一手按住鱼头,一手持刀从尾部入刀,用平刀沿着脊骨片至鱼颔下为止。取出刀,把鱼身竖从头部朝下,背脊朝里,再用刀顺着原颔下口刀处将鱼头对劈开,鱼身即分成雌雄两爿,(连背脊骨一边的称雄片,另一边称雌爿);   (3)斩去鱼牙,在鱼的雄爿上,从高额下4。
      5厘米开始斜着片一刀,以后每隔4-5厘米左右斜着片一刀(刀深约5。5厘米,刀口斜向头部,共片5刀,在片第3刀时要在腰鳍后0。6厘米处切断,使鱼成二段,以便烧煮)。在雌爿剖面高背脊部位1厘米处的脊部厚肉上划一长刀,刀斜向腹部,由尾部划至颔下,不要损伤鱼皮;   (4)锅内放清水1千克,用旺火烧沸,先放推爿前半段,再将鱼尾段差接在上面,然后将雌爿与雄爿并放,鱼头对齐,鱼皮朝上(水不能淹没鱼头,使鱼的两根胸鳍翘起)盖上锅盖。
      待锅水再沸时,掀开锅盖,除去浮在水面的泡沫,将锅转动一下,继续用旺火烧煮。前后共烧煮约3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爿颔下部,如能扎入即熟;   (5)锅内留下250克左右的汤水,放入酱油、酒、姜末稍煮,即将鱼捞去,放入盘中。盛盘时鱼皮朝上,把鱼的两爿背脊拼连,将鱼尾段拼接在雄爿的切断处;   (6)在锅内原汤汁中加入糖、湿淀粉和醋调匀勾芡,用炒勺搅拌成浓汁,此汁不能久滚,滚沸起泡立即起锅,浇遍鱼的全身即成。
       宋嫂鱼羹(杭州特产美食) 据传,北宋汴梁人宋五嫂,随宋室南迁来临安(今杭州),和小叔一起在西湖以捕鱼为生。一天,小叔得了重感冒,宋嫂用椒、姜、洒、醋等佐料烧了一碗鱼羹,小叔喝了这鲜美可口的鱼羹不久病俞了。有一次,宋高宗赵遘品尝了好她做的鱼羹,大加赞赏。
      从此,这道菜就称"宋嫂鱼羹",她开的店生意更加兴隆。烹调时,先将作主料的鳜鱼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及鸡汤等佐料烹制而成。成菜色泽悦目,鲜嫩润滑,味似蟹羹,故又称"赛蟹羹"。 另传,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
      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特点: “宋嫂鱼羹”是南宋的一只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鱼羹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成为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名菜。
       原料: 主料:桂鱼1条(约重600克)。 配料:熟火腿10克,熟笋25克,水发香菇25克,鸡蛋黄3个。 调料:葱段25克,姜块5克(拍松),姜丝1克,胡椒粉1克,绍酒30 克,酱油25克,精盐2。5克,醋25克,味精3克,清汤250克,湿淀粉30 克,熟猪油50克。
       烹调过程: (1)将桂鱼剖洗干净,去头,沿脊背片成两爿,去掉脊骨及腹腔,将鱼肉皮朝下放在盆中,加入葱段(10克)、姜块、绍酒(15克)、精盐(1克)稍渍后,上蒸笼用旺火蒸6分钟取出,拣去葱段、姜块,卤汁滗在碗中。把鱼肉拨碎,除去皮、骨,倒回原卤汁碗中。
       (2)将熟火腿、熟笋、香菇均切成1。5厘米长的细丝,鸡蛋黄打散,待用。 (3)将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15克),投入葱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汤煮沸,拣去葱段,加入绍酒(15克)、笋丝、香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连同原汁落锅,加入酱油、精盐(1。
      5克)、味精,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薄芡,然后,将鸡蛋黄液倒入锅内搅匀,待羹汁再沸时,加入醋,并洒上八成热的熟猪油(35克),起锅装盆,撒上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成。 西湖莼菜汤 西湖莼菜汤”又名“鸡火莼菜汤”,是杭州独特的古老名菜。莼菜古名蒪菜,又名水葵,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
      莼菜生于湖塘浅水中。我国现在中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和杭州西湖三处才有,其中西湖三潭印月处的最佳。西湖莼菜的嫩芽、未舒展开的卷叶和嫩梢均可食用,制成的“西湖莼菜汤”鲜嫩润滑,脍炙人口。 说起“西湖莼菜汤”,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思恋起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弃官回到了家乡。
      后来便有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有许多美食家还把太湖菰菜、松江鲈鱼和西湖莼菜视为江南“三大名肴”。《钱塘县志》、《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关于食莼菜的记载。宋诗有“湖山满目旧游在,何日从公醉紫莼”的句子。由此可见人们自古喜食莼菜。 莼菜虽然好吃,但过去只有在产地才能吃到,且有季节性。
      近几年,产地已制出可贮运的瓶装莼菜,运到全国各地,并有部分出口外销。 【所属菜系】 浙江菜 【特点】 莼菜翠绿,鸡肉包火腿红,色彩鲜艳,滑嫩清香,汤纯味美。 【原料】 西湖莼菜175克。 熟火腿25克、熟鸡脯肉50克。鸡肉火腿汁、精盐2。
      5克、熟鸡油10克。 【制作过程】 将鸡脯肉,火腿切成6。5厘米长的丝,锅内放水500克,置旺火上烧沸,放入药菜,沸后立即用漏勺捞出,沥去水,盛入汤盘中。把原汁清汤放入锅内加盐烧沸后加味精,浇在药菜上,再摆上鸡丝、火腿丝,淋上鸡油即成。 干炸响铃 又名: 炸响铃 简介 “干炸响铃”是杭州地区的传统名菜。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杭州城里有一大一小两家饮食店。大饭店老板欲独霸生意,常常寻事生非,欺负小饭店的老板。一天,他得知小饭店里豆腐皮断档,便唆使一些无赖到小饭店去专点吃豆腐皮,扬言若不能满足要求,就砸掉小饭店的招牌。此事激怒了一位经常在这里喝酒的彪形大汉,只见他一言不发,急出店去,跨上自己的黄膘马,挥鞭而去。
      谁知过了不一会儿,只听一阵马铃儿叮当响,寻声望去,大汉已出现在小饭店门口,手中还托着一包从泗乡买来的豆腐皮。 事后得知,此大汉乃是一位有名的江湖好汉,专爱解人危难。他的举动使小店老板感激万分,立即动手烹制了豆腐皮制作的下酒菜,不惜用上好的猪里脊肉,入油锅加而成。
      为了纪念这位好汉的功德,小店老板把豆腐皮卷成了马铃儿的形状。“干炸响铃”名肴就这样问世了。 如今的杭州菜馆在烹制此菜时,用的是泗乡豆腐皮,因为它薄如蝉衣,色泽黄亮,豆香诱人。以这一著名特产为主料制成的佳肴,鲜香扑鼻,松脆可口,肥而不腻,在上桌后,仍有刹刹松响声音,食时脆如响铃,所以声誉远播。
       原料】 杭州泗乡豆腐皮10张,猪里脊肉100克,鸡蛋1个,绍酒2克,精盐4克,味精1克,甜面酱(已炒过)50克,葱白段5克,花椒盐5克,生油700克(约耗80克)。 【制法】 (一)将猪里脊肉洗净,斩成细茸,加鸡蛋、味精、食盐、绍酒拌匀。
      另把豆腐皮推开去掉硬边(如果豆腐皮已干脆,可放在蒸笼上用蒸气软化),然后将拌好的猪肉馅放在每张豆腐皮的小一半上,用力摊平,卷成筒形(不宜太松或太紧),并在卷合处蘸上少许清水,使之粘住。如法制完5条,然后用刀斩成3厘米长的小段,竖放在盘中待用。
       (二)炒锅置中火上,下生油,烧至五成热,将豆腐皮卷投入,用手勺不断翻动,旺火炸2分钟,至黄亮松脆时,即用漏勺捞起,沥干油,装入盆内。随带甜面酱、葱白段和花椒盐迅速上桌。此菜在炸的过程中,应掌握油温,以温油入锅,沸油出锅。 东坡肉 菜系:浙江菜 原料:猪五花肉,生姜,小葱,酱油,绍兴黄酒,白糖等。
       制法:五花肉煮熟之后切成方块,沙锅内放入葱,姜块垫底,五花肉皮朝下放在葱姜上,加入酱油,白糖,黄 酒,葱结,加盖先用旺火烧开,再用微火焖2小时,再将肉块装入陶罐,加盖,以桃花纸密封,上笼蒸透即成。 特点:油润酥糯,香郁味透。 传说:宋元佑年间,苏东坡任职杭州,发动民工疏浚西湖,大工告成,西湖多了一座长堤,既为百姓带来水利 之益,又增添了西湖景色。
      百姓为了感谢他为地方办了这件好事,就给他送猪肉,送黄酒。苏东坡觉得西湖是 民工疏浚的。即命厨师按照他特有的烧肉经验“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的方法,烹制成佳肴慰劳 民工。由于送来的肉烧法独特,酥而不烂,油而不腻,味美异常,故“东坡肉”一时传为佳话与美食。
          。

    心***

    2005-04-17 15:18:44

其他答案

    2005-04-17 15:36:23
  •   1》西湖醋鱼的来历、西湖醋鱼的烧法、西湖醋鱼的菜谱
        "西湖醋鱼"又叫"叔嫂传珍"。相传古时有宋姓兄弟两人,满腹文章,很有学问,隐居在西湖以打鱼为生。当地恶棍赵大官人有一次游湖,路遇一个在湖边浣纱的妇女,见其美姿动人,就想霸占。派人一打听,原来这个妇女是宋兄之妻,就施用阴谋手段,害死了宋兄。
      恶势力的侵害,使宋家叔嫂非常激愤,两人一起上官府告状,企求伸张正气,使恶棍受到惩罚。他们哪知道,当时的官府是同恶势力一个鼻孔出气的,不但没受理他们的控诉,反而一顿棒打,把他们赶出了官府。回家后,宋嫂要宋弟赶快收拾行装外逃,以免恶棍跟踪前来报复。
      临行前,嫂嫂烧了一碗鱼,加糖加醋,烧法奇特。宋弟问嫂嫂:今天鱼怎么烧得这个样子?嫂嫂说:鱼有甜有酸,我是想让你这次外出,千万不要忘记你哥哥是怎么死的,你的生活若甜,不要忘记老百姓受欺凌的辛酸之外,不要忘记你嫂嫂饮恨的辛酸。弟弟听了很是激动,吃了鱼,牢记嫂嫂的心意而去,后来,宋弟取得了功名回到杭州,报了杀兄之仇,把那个恶棍惩办了。
      可这时宋嫂已经逃遁而走,一直查找不到。有一次,宋弟出去赴宴,宴间吃到一个菜,味道就是他离家时嫂嫂烧的那样,连忙追问是谁烧的,才知道正是他嫂嫂的杰作。原来,从他走后,嫂嫂为了避免恶棍来纠缠,隐名埋姓,躲入官家做厨工。宋弟找到了嫂嫂很是高兴,就辞了官职,把嫂嫂接回了家,重新过起捕鱼为生的渔家生活。
       古代有人吃了这个菜,诗兴大发,在菜馆墙壁上写了一首诗:"裙屐联翩买醉来,绿阳影里上楼台,门前多少游湖艇,半自三潭印月回。何必归寻张翰鲈(誉西湖醋鱼胜过味美适口的松江鲈鱼),鱼美风味说西湖,亏君有此调和手,识得当年宋嫂无。"诗的最后一句,指的就是"西湖醋鱼"创制传说。
       西湖醋鱼的烧法 西湖醋鱼(图) 配料: 活草鱼1条700克、姜末1。5克、白糖60克、醋50克、绍酒25克、湿淀粉50克、酱油 75克。 制作方法: 1、将草鱼饿养两面三刀天,促其排尽草料及泥土味,使鱼结实。
      宰杀去掉鳞鳃、内脏,洗净。 2、把鱼身劈成雌雄两爿(连背脊一边称雄爿,另一边为雌爿),斩去鱼牙,在雄爿上,从颌下4。5厘米处开始每隔4。5厘米斜片一刀(刀深约5厘米),刀口斜向头部(共片五刀),片第三刀时,在腰鳍后处切断,使用鱼分成两段,再在雌爿脊部厚肉处向腹部斜剞一长刀(深约4至5厘米),不要损伤鱼皮。
       3、将炒锅置旺火,舀入清水1000克,烧沸后将雄爿前后两面相继放入锅内,然后,将雌爿并排放入,鱼头对齐,皮朝上,盖上锅盖。待锅水再沸时,揭开盖撇开浮沫,转动炒锅,继续用旺火烧煮,前后共烧约3分钟,用筷子轻轻地扎鱼的雄爿颌下部,如能扎入,即熟。
      炒锅内留下250克汤水(余汤撇去),放入酱油、绍酒和姜末调味后,即将鱼捞出,装在盆中。 4、在炒锅内的汤汁,加入白糖、湿淀粉和醋,用手勺推搅成浓汁,见滚沸起泡,立即起锅,徐徐浇在鱼身上,即成。 2》西湖醋鱼 从前,在西湖断桥边,有一间孤单单的茅屋。
      男主人宋五哥早已去世,只留下他的妻子宋五嫂和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弟弟。宋五嫂年纪轻轻,长得俊秀,丈夫死后,乡亲们常劝她改嫁,她生怕小叔无人照顾,都婉言回绝了。宋五嫂总是记住丈夫临死时的话,一定要把小叔抚养长大。平时,她待小叔象亲弟弟一样,有好吃的总让小叔先吃,做不起新衣,便把丈夫留下的旧衣裳缝缝补补,让小叔穿得暖暖和和的。
      小叔对嫂嫂也很好,处处都帮上一手。 宋五嫂十分勤劳,每天天不亮,便带着小叔,划着旧渔船,到西湖里捕捕鱼,捉捉虾。捕来鱼虾,便换点米换点盐,过着苦日子。 有一次,小叔因为年纪小,经不起湖上风吹雨打,忽然病了,而且病得很厉害,这可把宋五嫂急坏了。
      里外只她一个人,又要捕鱼,又要请医,又要煎药,真忙得换不过气来。多亏得宋五嫂精心护理,小叔的病终于慢慢地好了起来。但小叔病后身体很虚弱,胃口一点不开。 有一天,宋五嫂打来一网好鱼。她将一条鲜龙活跳的草鱼,养在水缸里。把剩下的鱼,拿到市上去卖。
      一路走一路想,怎样变个法儿,能把家里的那条新鲜草鱼烧得好吃点,也好让小叔开开胃口。她想起小时候听老年人说过,糖醋可以开胃,便打起用糖醋烧鱼的主意来。 宋五嫂卖了鱼,在街上买来配料,回到家里,一边烧水,一边对小叔说:“今天嫂嫂要做碗好莱给你尝尝哩!”小叔好象猜到了宋五嫂的心思,说:“嫂嫂,我这两天一闻腥气就恶心,鱼我是不要吃的!”宋五嫂说:“今天我用个特别的烧法,等会你一吃就知道啦。
      ” 宋五嫂等水一开,将养在水缸里的一条草鱼,活杀活剖洗干净,在滚水里一氽,放在碗里。又取出自己做的藕粉,配上糖醋,烧成羹料,浇在熟鱼上。然后将这热气腾腾的一碗鱼,送到小叔跟前。她拿筷子夹一块蘸上糖醋羹,给小叔吃。小叔一闻今天的鱼不但没有一点腥气,而且还很香。
      一尝,有点甜,有点酸,又特别鲜嫩。他抢过筷子,接过鱼碗,说:“嫂嫂,这鱼真好吃,这鱼真好吃!”开始还一筷一筷地吃,后来就大块大块地往嘴巴里送啦。 这样一连几天,宋五嫂每天都把打来的活草鱼留下一条,烧醋鱼给小叔吃。小叔胃口大开,身体也很快好了起来,又帮着宋五嫂去打西湖鱼了。
      附近的渔家,听说宋五嫂的小叔吃了她烧的醋鱼,胃口马上好啦,身体也健旺啦,都来向宋五嫂讨教办法,回去也烧这种鱼吃。因为这个菜是宋五嫂爱惜小叔,第一个烧出来的,人们就叫它为“宋嫂鱼”。 宋五嫂看到大家都喜欢吃醋鱼,就积了些钱,和小叔商量商量,在茅屋里开个小店铺,卖起醋鱼来了。
      果然,你来我往,生意很好。“断桥宋嫂鱼”一时传为美谈。这一年春天,南宋皇帝乘龙船在西湖上游玩作乐。忽然一阵暖风吹过,从断桥那边飘来一股似甜带酸的香味儿。皇帝从来没有闻到过这种香味,心里好怪,忙问左右道:“这是什么香味儿呀?”许多人都回答不出,其中有一个本地的官儿说:“皇上,这是断桥边赫赫有名的宋五嫂卖醋鱼的香味儿哩!”皇帝一听动了心,忙说:“好,既然这样有名,寡人倒要去结识结识她。
      ” 那皇帝趁着一时高兴,脱下龙袍,换上便服,带着太监坐小船一路来到断桥边。一上岸,抬头见宋五嫂穿着一身粗蓝布衣衫,一副渔家妇女的打扮,满面春风地在店堂里招待顾客。皇帝一见连声赞“妙”,忙走上去说:“听说醋鱼的味道很美,不料你宋五嫂的相貌更美。
      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宋五嫂见来者不善,便放下脸不答理他。那皇帝本来不想露出身份,现在见宋五嫂这样,心里急了,便颠三倒四他说:“美人儿呀,这又何必呢!何必……呢!何必在这里烧鱼呢!……不配,不配,嗯,还是跟寡人进宫去才配呵。
      ” “寡人”两字一脱口,宋五嫂便知道站在前面的人便是那个昏君了,心里更加生气,但又不好得罪他,只得转弯抹角他说:“宫里是有福之人住的,我是个打鱼的人,没有这份福气,一离开茅屋必定生病。我老早就打定主意要在这儿住一世了。” 皇帝见宋五嫂口齿活络。
      确实也不大好对付,便笑着改口说:“也罢!现在就带你上龙船去烧碗醋鱼,让寡人尝尝新吧。今后你的美名,恐怕连断桥也要压断啦!” 宋五嫂见皇帝竟有这样的死皮赖脸,禁不住两道柳眉竖了起来,说:“龙船难载我卖鱼妇,你皇上也不要走这断桥路!岂不见金兵一来,河山已经破碎,你皇上还是多去想想中原的父老吧。
      ” 这都是实在话,而皇帝却认定是宋五嫂在有意挖苦他,顿时恕容满脸,骂声:“好一个放肆的刁妇!”便急急匆匆地和太监下了小船,回到龙船里去了。 宋五嫂见皇帝气呼呼地一走,知道凶多吉少,便赶紧收拾一些东西,带了小叔,从后门溜出,跨上小船,双桨一荡,远走高飞啦。
      等皇帝派兵赶来捉人时,宋五嫂早已无影无踪了。 从此,宋五嫂和她的小叔改姓换名,隐落在别的小村子里,再不露面。来断桥边想吃“宋嫂鱼”的人们,见茅屋破漏,镬灶倒坍,只得败兴而回。 后来,孤山一带学过烧“宋嫂鱼”手艺的渔家,有的人也学宋五嫂的样,开小店铺卖醋鱼;但他们怕冲犯皇帝,不敢说是。
      “宋嫂鱼”只挂个“西湖醋鱼”的菜牌。人们一吃这种“西湖醋鱼”,味道和“宋嫂鱼”一样好, 就都来光顾。不久,许多菜馆也做起这道菜来,而且越做越好,“西湖醋鱼”就这样出了名 直到现在,“楼外楼菜馆”的“西湖醋鱼”,因为选料和加工特别讲究,在杭州最享有盛名。
       10》宋嫂鱼羹(杭州特产美食) 据传,北宋汴梁人宋五嫂,随宋室南迁来临安(今杭州),和小叔一起在西湖以捕鱼为生。一天,小叔得了重感冒,宋嫂用椒、姜、洒、醋等佐料烧了一碗鱼羹,小叔喝了这鲜美可口的鱼羹不久病俞了。有一次,宋高宗赵遘品尝了好她做的鱼羹,大加赞赏。
      从此,这道菜就称"宋嫂鱼羹",她开的店生意更加兴隆。烹调时,先将作主料的鳜鱼蒸熟剔去皮骨,加上火腿丝、香菇竹笋末及鸡汤等佐料烹制而成。成菜色泽悦目,鲜嫩润滑,味似蟹羹,故又称"赛蟹羹"。 另传,宋高宗禅位后,常来西湖玩赏。一日,泊舟苏堤,偶起鲈鱼之思,即命制鱼羹品尝,果然味美,便赐银百文。
      消息传开,缙绅豪贵纷纷下顾,宋嫂遂成巨富。“宋嫂鱼羹”以鲜鲈鱼肉加火腿丝、笋丝、香菇丝、鲜嫩润滑,有“赛蟹羹”之说。 特点: “宋嫂鱼羹”是南宋的一只名菜,至今已有800多年历史。鱼羹色泽油亮,鲜嫩滑润,味似蟹肉,成为闻名遐迩的杭州传统名菜。
       原料: 主料:桂鱼1条(约重600克)。 配料:熟火腿10克,熟笋25克,水发香菇25克,鸡蛋黄3个。 调料:葱段25克,姜块5克(拍松),姜丝1克,胡椒粉1克,绍酒30 克,酱油25克,精盐2。5克,醋25克,味精3克,清汤250克,湿淀粉30 克,熟猪油50克。
       烹调过程: (1)将桂鱼剖洗干净,去头,沿脊背片成两爿,去掉脊骨及腹腔,将鱼肉皮朝下放在盆中,加入葱段(10克)、姜块、绍酒(15克)、精盐(1克)稍渍后,上蒸笼用旺火蒸6分钟取出,拣去葱段、姜块,卤汁滗在碗中。把鱼肉拨碎,除去皮、骨,倒回原卤汁碗中。
       (2)将熟火腿、熟笋、香菇均切成1。5厘米长的细丝,鸡蛋黄打散,待用。 (3)将炒锅置旺火上,下入熟猪油(15克),投入葱段(15克)煸出香味,舀入清汤煮沸,拣去葱段,加入绍酒(15克)、笋丝、香菇丝。再煮沸后,将鱼肉连同原汁落锅,加入酱油、精盐(1。
      5克)、味精,烧沸后用湿淀粉勾薄芡,然后,将鸡蛋黄液倒入锅内搅匀,待羹汁再沸时,加入醋,并洒上八成热的熟猪油(35克),起锅装盆,撒上熟火腿丝、姜丝和胡椒粉即成。 11》西湖莼菜汤 西湖莼菜汤”又名“鸡火莼菜汤”,是杭州独特的古老名菜。
      莼菜古名蒪菜,又名水葵,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和维生素,是一种珍贵的水生蔬菜。莼菜生于湖塘浅水中。我国现在中只有江苏太湖、浙江萧山湖和杭州西湖三处才有,其中西湖三潭印月处的最佳。西湖莼菜的嫩芽、未舒展开的卷叶和嫩梢均可食用,制成的“西湖莼菜汤”鲜嫩润滑,脍炙人口。
       说起“西湖莼菜汤”,这里还有一个故事。据《晋书·张翰传》记载,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时,因见秋风起,思恋起家乡的美味“莼羹鲈脍”,便弃官回到了家乡。后来便有了“莼鲈之思”这一成语典故。有许多美食家还把太湖菰菜、松江鲈鱼和西湖莼菜视为江南“三大名肴”。
      《钱塘县志》、《本草纲目》等古籍中均有关于食莼菜的记载。宋诗有“湖山满目旧游在,何日从公醉紫莼”的句子。由此可见人们自古喜食莼菜。 莼菜虽然好吃,但过去只有在产地才能吃到,且有季节性。近几年,产地已制出可贮运的瓶装莼菜,运到全国各地,并有部分出口外销。
       【所属菜系】 浙江菜 【特点】 莼菜翠绿,鸡肉包火腿红,色彩鲜艳,滑嫩清香,汤纯味美。 【原料】 西湖莼菜175克。 熟火腿25克、熟鸡脯肉50克。鸡肉火腿汁、精盐2。5克、熟鸡油10克。 【制作过程】 将鸡脯肉,火腿切成6。
      5厘米长的丝,锅内放水500克,置旺火上烧沸,放入药菜,沸后立即用漏勺捞出,沥去水,盛入汤盘中。把原汁清汤放入锅内加盐烧沸后加味精,浇在药菜上,再摆上鸡丝、火腿丝,淋上鸡油即成。 12》干炸响铃 又名: 炸响铃 简介 “干炸响铃”是杭州地区的传统名菜。
      曾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古时,杭州城里有一大一小两家饮食店。大饭店老板欲独霸生意,常常寻事生非,欺负小饭店的老板。一天,他得知小饭店里豆腐皮断档,便唆使一些无赖到小饭店去专点吃豆腐皮,扬言若不能满足要求,就砸掉小饭店的招牌。此事激怒了一位经常在这里喝酒的彪形大汉,只见他一言不发,急出店去,跨上自己的黄膘马,挥鞭而去。
      谁知过了不一会儿,只听一阵马铃儿叮当响,寻声望去,大汉已出现在小饭店门口,手中还托着一包从泗乡买来的豆腐皮。 事后得知,此大汉乃是一位有名的江湖好汉,专爱解人危难。他的举动使小店老板感激万分,立即动手烹制了豆腐皮制作的下酒菜,不惜用上好的猪里脊肉,入油锅加而成。
      为了纪念这位好汉的功德,小店老板把豆腐皮卷成了马铃儿的形状。“干炸响铃”名肴就这样问世了。 如今的杭州菜馆在烹制此菜时,用的是泗乡豆腐皮,因为它薄如蝉衣,色泽黄亮,豆香诱人。以这一著名特产为主料制成的佳肴,鲜香扑鼻,松脆可口,肥而不腻,在上桌后,仍有刹刹松响声音,食时脆如响铃,所以声誉远播。
       【原料】 杭州泗乡豆腐皮10张,猪里脊肉100克,鸡蛋1个,绍酒2克,精盐4克,味精1克,甜面酱(已炒过)50克,葱白段5克,花椒盐5克,生油700克(约耗80克)。 【制法】 (一)将猪里脊肉洗净,斩成细茸,加鸡蛋、味精、食盐、绍酒拌匀。
      另把豆腐皮推开去掉硬边(如果豆腐皮已干脆,可放在蒸笼上用蒸气软化),然后将拌好的猪肉馅放在每张豆腐皮的小一半上,用力摊平,卷成筒形(不宜太松或太紧),并在卷合处蘸上少许清水,使之粘住。如法制完5条,然后用刀斩成3厘米长的小段,竖放在盘中待用。
       (二)炒锅置中火上,下生油,烧至五成热,将豆腐皮卷投入,用手勺不断翻动,旺火炸2分钟,至黄亮松脆时,即用漏勺捞起,沥干油,装入盆内。随带甜面酱、葱白段和花椒盐迅速上桌。此菜在炸的过程中,应掌握油温,以温油入锅,沸油出锅。 25》东坡肉的由来 东坡肉的由来1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曾两度杭州为官,第一次是当通判(公元1069年),写了很多脍炙人口的西湖诗。
      公元1088年时,西湖久无整治日见颓败,官府花了大钱整治西湖却未见成效。时任太守竟欲废湖造田。危急时刻苏东坡再度到杭州任太守。 苏东坡认为“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是绝对不能废的。他带领杭州民众疏浚西湖,终使西湖重返青春。杭州百姓感激不尽,纷纷敲锣打鼓、抬猪担酒送到太守府。
      苏东坡推辞不掉,只好收下。面对成堆猪肉,他叫府上厨师把肉切成方块,用自己的家乡四川眉山炖肘子的方法,结合杭州人的口味特点,加入姜、葱、红糖、料酒、酱油,用文火焖得香嫩酥烂,然后再按疏浚西湖的民工花名册,每户一块,将肉分送出去。 民工们品尝着苏太守送来的红烧肉,顿感味道不同寻常,纷纷称其为“东坡肉”。
      有家饭馆老板灵机一动,设法请来太守府的厨师,按照苏东坡的方法制成“东坡肉”,于是饭店从早到晚顾客不断,生意格外兴隆。别的饭馆一见也纷纷效仿,一时间,大小饭馆都卖起了“东坡肉”,“东坡肉”遂成了杭州第一大菜。后来,“东坡肉”越传越广,越做越精,成为风靡全国的一道名菜。
      目前,全国著名的有杭州“东坡肉”、黄州“东坡肉”、江西永修“东坡肉”、江苏扬州和苏州“东坡肉”、云南大理“东坡肉”以及苏轼故乡四川“东坡肉”等。 东坡肉的由来2 “东坡肉”是以苏东坡的名字命名的菜肴。苏东坡是我国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他对诗文、书法有很深的造诣,对烹调菜肴亦很有研究。
      他自己会烹制菜肴,并十分擅长烧肉,在他的许多名诗中都有关于饮食方面的内容,如《食猪肉》、《老饕赋》、《丁公默送蝤蛑》、《豆粥》、《羹》等诗,都反映出他对饮食烹调的浓厚兴趣。 “东坡肉”起先是苏东坡在黄州制作的,那时他曾将烧肉之法写在《食猪肉》一诗中:“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它自美。每日早来打一碗,饱得自家君莫管。”但此菜当时并无名称,以其名字命名为“东坡肉”,是在他到杭州做太守的时候。当时西湖已被葑草湮没了大半,他上任后组织民工铲除葑草,疏通湖巷,筑堤建桥,使西湖重新恢复了容貌,并增加了景点。
      杭州城里的老百姓都很感激他,听说他平时最喜欢吃红烧肉,于是不少人不约而同地上门送猪肉。他收到许多猪肉后,便让家人将肉切成方块,加调味和酒,用他的烹调方法煨制成红烧肉,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大家吃后,称赞此肉酥香味美,肥而不腻,于是人们便以他的名字将此烧肉命名为“东坡肉”。
      后来此菜流传开来,并成为中外闻名的传统佳肴,一直盛名不衰。 26》东坡肉 配料: 猪五花肋肉1500克,葱100克,白糖100克,绍酒250克,姜块50克,酱油150克 制作方法:   1、将猪五花肋肉刮洗干净,切成10块正方形的肉块,放在沸水锅内煮5分钟,取出洗净。
         2、取大砂锅一只,用竹箅子垫底,先铺上葱,放入姜块,再将猪肉皮面朝下整齐地排在上面,加入白糖、酱油、绍酒,最后加入葱结,盖上锅盖,用桃化纸围封砂锅边缝,置旺火上,烧开后加盖密封,用微火焖酥后,将近砂锅端离火口,撇去油,将肉皮面朝上装入特制的小陶罐中,加盖置于蒸笼内,用旺火蒸30分钟至肉酥透即成。
       注意:   1、猪肉选以金华"两头乌"乌猪为佳。   2、100克葱其中50克打葱结。 风味特点:   1、"东坡肉"是宋代大文学家苏东坡流传下来的。苏东坡不仅才学出众,对烹饪也颇有研究。"黄州好猪肉,价贱如粪土。富贵不能吃,贫者不解煮。
      慢著火,少著水,火候足时他自美"。就是苏东坡的烧肉经验。"东坡肉"是苏东坡将百姓送来的猪肉、绍酒,吩咐家人烧好,连酒一起送给民工,家人误认为酒肉一起烧,结果烧出的肉,特别香醇味美,别致可口,一时传为佳话,人们纷纷传颂苏东坡的为人,信效他独特的烹调方法。
      从此后"东坡肉"便流传下来。   2、"东坡肉"薄皮嫩肉,色泽红亮,味醇汁浓,酥烂而形不碎,香糯而不腻口,是1956年浙江省认定的36种杭州名菜之一。 27》“东坡肉”又叫“扣肉”   制作时先将“五花肉”晾干下锅煮熟捞起,趁热用红糖、酱油着色,然后再将肉放至油锅内炸成皮呈棕红色,捞起沥干切成小方块,整齐排入大扣碗内,掺以白糖、酒、五香粉上沸水锅旺火蒸一个小时左右出锅,每块肉间夹一片香芋,倒扣入另一浅盆中再上蒸半个小时左右出锅即可。
       28》东坡肉(图) 材料: 带皮无骨腌肉块450克(猪腿肉)、葱一棵(切段)、姜片适量、青梗菜350克或菠菜250克、焦盐胡椒粉少许、蒸肉汁半杯、生粉两勺加适量水调匀备用、酒半杯、八角一颗、酱油适量、胡椒粉一勺、鲜橘皮或陈皮一勺。
       做法: 1、置腌肉块于开水锅中片刻,捞起擦干,均匀抹擦焦盐胡椒粉于其上。放其于一较深的耐热容器中,加入葱、姜和酒半杯、八角一颗、酱油适量、胡椒粉一勺、鲜橘皮或陈皮一勺,附耐热盖用高火加热3分钟。将其翻转,再附盖用高火加热10-12分钟。
       2、切其为厚片,拱于菜碟中央。 3、置洗净的青梗菜或菠菜于一较深的耐热容器中,加水4汤匙。附耐热盖用高火加热3-5 分钟,取出,整齐地围肉片排摆之。 4、注蒸肉汁半杯于耐热容器中,加盖,用高火加热20秒钟。加生粉汁搅拌。
      再用高火加 热40秒-1分钟。然后将其浓汁浇于肉片上即可食用。 。

    h***

    2005-04-17 15:36:23

  • 2005-04-17 15:33:31
  • 回答这个问题需要很多字。你还是到书店买本食谱不就知道了。

    h***

    2005-04-17 15:33: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烹饪方法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