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刘氏家谱

首页

求刘氏家谱

老祖宗应该是山东的,老早就来到了大连,爷爷的爷爷范洪字,爷爷的父亲范茂字,爷爷范仁字,父亲范文字,到我这代就没有信息了。。。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04 01:25:44
  • 辽宁大连甘井子刘氏字辈:“忠德洪茂仁文丕显”。
    辽宁省大连市甘井子区 辽宁大连甘井子刘氏:忠德洪茂,仁文丕显。我是大连甘井子刘姓的,听父辈讲,我们这支刘姓氏清朝时期从山东飘海过来的。派文资料联系人:天津刘仁兆
    2006-12-30 刘丕栋 评:我的前辈从山东过海到大连。听老人口述20字辈份:朝廷忠德洪茂仁文丕显元善信秉义万英是慧乾(有几字为同音字)。不知是哪一支?

    w***

    2018-11-04 01:25:44

  • 2018-11-04 01:17:05
  •   大连牟平大庄文登鸭湾刘氏家谱
    刘氏家谱编写简述:
    大连牟平大庄文登鸭湾刘氏家谱:有刘钦奎老人和刘维木独资赞助组织谱写,刘钦奎老人和刘维木在2008年6月份开始组织刘氏家谱编写委员会,开始撰写大连刘大屯梭脖沟及牟平大庄文登鸭湾刘氏家谱。
      历经三年多,至2011年8月底编写完成。
    刘钦奎老人在2008年间已尽八十高龄,在历经三年多的编写过程中,与部分编写委员同样奔走在辽鲁大地上,走遍千家万户访尽两地刘氏族人,收集了刘氏变迁史及各代撰写家谱资料,查清了两地族人约有267个世系分支。
      (267个分支世系是指:在谱的 年。万。桂字辈开始分立支系)
    刘钦奎老人和刘维木组织谱写的这部刘氏谱书,不仅完成了先祖们没有完成的心愿,同时也完成了我们大连牟平大庄文登鸭湾两地刘氏所有家族族人的心愿,为后人晚辈留下了宝贵的家史档案,立下了永世功德,是我族族人永远敬仰的前辈老人。
      
    在此我代表我支系族人向您老表示衷心的感谢!
    刘钦奎老人之遗憾:
    老人的遗憾之一,此次没有连写上士敬公的前世祖先,没有查找到原大庄家庙中的老家谱,也没有查找到山东小谱书。(在刘传贤撰写的谱书当中有记载,刘传贤在编写家谱时曾经见过这份山东小谱书)
    老人的遗憾之二,现在还有很多刘氏族人从山东大庄及大连刘大屯梭脖沟搬迁到全国各地,及世界各地,东三省居多,他们正在寻根的路上,还在苦苦的在寻根问祖。
      
    老人的遗憾之三,没有查找到原住山东牟平连海乡七里店村刘氏族人的后裔,也没有查找到山东牟平西北乡午台集刘家滩刘士高公的后人裔迹,他们在何处?
    老人能如此的私奉献,那我们后辈人就应该做点我们能做的事情,去完成老人没完成的心愿。
      我们的能力经济实力是有限的,但我们可以去利用网络这个人人可见的平台,利用这个平台远在他乡的刘氏族人可以在此寻根归祖。
    我们辽宁山东俩地及全国各地或世界各地的刘氏后人,都要去关心我们家族寻根的使命,如人人都能够把自己家的家谱或老谱书献给这个平台,共族人们查询,这样族人何愁寻根无路,连海乡七里店村刘氏族人的后裔和西北乡午台集刘家滩刘士高公的后裔,有可能会出现,那我们的士敬公的上系祖谱和山东小谱书也同样有可能会出现。
      
    希望我们刘氏族人都能做出一点奉献,不要把老家普和老谱书秘而不宣,要向很多人那样把自己的老谱书宣贴于网络之上,共族人们寻根问祖。列如像刘书明老宗亲那样,把自己珍藏多年的老谱书《刘氏家乘》公宣于网络之上,帮助很多刘氏族人找到了祖籍之根。
      刘书明老宗亲现在正在撰写牟平鸭湾刘氏大谱,希望我们刘氏族人都能去支持他们这种无私的奉献,谁然我们帮不上什么忙,但我们可以做他的精神支柱,让那些有志之士早日撰写完成刘氏大谱。
    为了刘钦奎老人和刘维木宗亲的愿望早日实现,下面我把它老人家历经三年多的心血,编写的牟平大庄刘氏谱书的部分资料展现给大家,做为一个刘氏后人寻根问祖的腾树,也是完成刘钦奎老人家的意愿。
      
    一: 山东始祖祖籍迁徒录:
        我们的先祖们从牟平城迁移到宁邑城西关外,即牟平城西关外连海乡七里店村,在此地住居的时间无计考,(宁邑城连海乡七里店村离牟平城七华里而的名)(现为烟台市牟平区鱼岛河街道办事处宁武镇七里店村),此地是我刘氏族谱上所记载的第一发祥地。
      
           在明朝实行强行移民政策时,(即洪武执政时年,即1368年---1370年间)我祖人随军迁往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城鸭湾儿,(根据《文登市志》上记载“明初,刘姓自牟平来鸭湾居住”)(又称鸭湾畔,鸭湾崖),(现为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市龙山路街道办事处生产村),此地是我刘氏族谱上所记载的第二发祥地。
      
           在明成化年间,(即1485年---1487年间)因战乱牟平宁邑城连海乡郊区一代沃野千里无人耕种,在山东省登州府文登城鸭湾崖居住的刘氏十二支后代子孙,又迁回了宁邑城连海乡七里店村居住。
    后又在明正德执政后期,我祖族人响应明政府移民优垦政策,(有先人士高公和士敬公兄弟二人带领)携族人迁移到西北乡午台集刘家滩安家落户,后士高公和士敬公兄弟二人分家,士高公住刘家滩士敬公住西庄,(后荆山乡清水社午台集后西庄更名为大庄),士敬公乘经意想多招来住在宁邑城连海乡七里店村(官庄)的同族人,但是大多数人不愿意离乡,只有俩个堂侄前来大庄安家落户,士敬公视如亲子,并把自己的三个儿子与俩个侄儿并列五子,组建了大庄刘氏族谱世系,即五大支系(1。
      均宦公,2。均宝公,3。均崇公,4。□云公,5。应元公),此地是我刘氏族谱上所记载的第三发祥地。(现为烟台市莱山区宾海路街道办事处大庄村。)(至现在还有很多我族刘氏散居在烟台市莱山区宾海路街道办事处大庄村之周围)
    二:先祖迁往辽东复州城北翁城迁徒录
          在大清康熙年间,我先祖按清招民开垦辽东条列,《大清康熙六年,即1667年间》有均宝公次子※棠公三子凤彩公长子啟经公和均崇公长子※洪公次子孙风兰公长子啟维公 (又名崇财)来到辽东复州城北翁城开基立业安家落户。
      [ 即现在辽宁省普兰店市沙包镇刘大乡刘大屯。]
          后在大清康熙年间,大清招民开垦辽东条列废止,永著废停,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大清政府认为辽东是清满人的风水龙脉之地,禁止汉人进入以防被汉人破坏了龙脉风水》但我祖依然闯关东,在《康熙四十一年即1701年间》,有均宦公长子※腾公的次子风竹公的次子啟元公和三子啟仕公兄弟二人不顾禁令,前来投奔啟经公和啟维公及后人们,即安家落户。
      
    后又在大清康熙年间《大清康熙四十八年间,即1709年间》有均宦公长子※腾公次子风竹公的四子啟茂公长子永强公,次子永壮公,也同样兄弟二人不顾禁令前来投奔二伯啟元公和三伯啟仕公及后人们,即安家落户。《梭脖沟的谱书上有记载,永强公与永壮公在闯关东的路上走失一个弟弟》                                                                                                                                              
    我们的祖先六人先后三次闯关东,开拔了辽东复州城北翁城《即现在辽宁省普兰店市沙包镇刘大乡刘大屯。
      》此地是我刘氏族谱上所记载的,辽东第一发祥地,梭脖沟为第二发祥地。(先祖六人闯关东,也代表了宦公长子※腾(字龙)公三大支系,三大支系所指是始祖士敬公的三个儿子,每一个儿子代表一个支系。有均宦公长子※腾(字龙)公的次子风竹公的次子啟元公和三子啟仕公兄弟二人加侄儿永强公和永壮公代表弟一大支系。
      有均宝公次子※棠公(子坤)三子凤彩公长子啟经公代表弟二大支系,有均崇公长子※洪公(字虎)次子孙风兰公长子啟维公代表代表弟三大支系,(此为刘大屯翁城沟梭脖沟刘氏的三大支系)
            以上祖迹迁徒录的资料是根据牟平大庄刘氏谱书录写:如想详查,请详查牟平大庄支刘氏谱书。
      
    三:刘大屯祖籍录:
          祖先们来到了《即现在辽宁省普兰店市沙包镇刘大乡刘大屯》取名为翁城,(为什么取名翁城呢?因为刘大屯这个地方是四面环山,东有龙庙山口,南有天窗高丽城山口,实有城门之势,四面环山设有东南俩门便取名为翁城) 西北沟取名为翁城沟,翁城沟之名一直沿用到现在,刘大屯东止500—600米处取名为龙庙山,东止两公里的地方取名东翁城,西山取名西大王山,南山口取名为天窗五道磊子山口响水流,【即现在的水库主堤便是五道磊子山口,天窗崖在修水库时以备炸毁,天窗崖垂直于平地面高15--20米左右,长30—40米左右】祖先们在屯中间建立了关公庙及山神庙,并在东山口修建了龙王庙,在屯东头吉地建立了祖坟基地。
      刘氏族人在翁城居住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在其300多年的时间里,已有很多户人家迁往全国各地及海内外,东三省居多。至今乃有大多数人居住在翁城原址。(翁城现刘大屯早在1960年前后已分成两个小队,即刘后小队和刘前小队。)(现刘大村有三个生产队加魁星村梭脖沟一个生产队,共有个四生产小队有95%以上的人是刘氏一族,也有很多刘氏一族人在其他周边屯队中居住。
      (现在的普兰店市沙包镇刘大村刘大屯,在1970年8月由政府令修建成人工湖[水库],刘大屯刘氏族人迁移在,南西山跟至西北沟口水库岸边200—500米处居住,也有很多人家迁移在沙包镇周围屯中居住)
        第二期来到刘大屯的啟元公和啟仕公,只能靠弟兄之情展住于刘大屯,啟元公的长子永能公因无处寄身立业,只好东去寻居,永能公在现在沙包镇后庙岭村寄身开基立业,从此永能公和后四代人都住居此地,到去世也全部葬于后庙岭村的东沟老莹地,其后人不知在何时因刘大屯族人的招回,即全支系族人一同迁回了刘大屯。
      永存公在刘大屯或东翁城之间安家立,永存公的后人们一直住居在刘大屯或东翁城之间,啟仕公的后人与啟经公和啟维公的后人在刘大屯同住,后期啟经公的后人不知何时逐建外迁不知去向无考,后期啟维公的后人们也分散住居于东翁城和外迁到孙炉和小尹屯。
    四:梭脖沟祖籍录:
           永强公和二永壮公来到了刘大屯,永强公在刘大屯住居到终老,永壮公在刘大屯无地亩立身,即告别亲人独身一人东行寻立身之所,东寻至吕口时,有吕家真诚挽留,永壮公便在梭脖沟建家开基立业。
      永壮公的后人们在此地和周边的屯中繁衍生息,此地是永壮公在辽东开垦我刘氏族人的第二发祥地。

    n***

    2018-11-04 01:17:0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购房置业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