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路边的李子树上长满了李子却没人摘,摘尝之后才知道是苦李。

首页

路边的李子树上长满了李子却没人摘,摘尝之后才知道是苦李。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1-05-22 16:22:48
  •   楼主这则故事取自于南朝宋·刘义庆著《世说新语·雅量第六》:
    原文:“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译文:王戎七岁时,曾和许多小孩子一块游玩。
      看到道路边的李树果实累累,压弯了树枝,孩子们争先恐后,跑上去摘李子,只有王戎不动。别人问他,回答说:“树在道边却果实累累,这一定是苦李。”摘来一尝,果然是苦的。 这故事约定俗成为成语曰:“道边苦李”。日后,用来比喻被弃置不顾的人才或事物。如北宋词人姜夔《永乐遇·次韵辛克清先生》:“云霄直上,诸公衮衮作道边苦李。
      ”(《全宋词》2187上)后来明代张景《飞丸记·一九·全家配远》:“明珠掌上矜,翻做了道傍苦李,任人遗剩。” 如果从形式逻辑的角度来分析,这则故事本身证明:“道边苦李”中王戎的推理过程是: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否定后件式”,即“否定后件,否定前件”(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共有两个正确式): 大前提:如果道边李树结的是甜李,那么早被人们摘光了。
       小前提:现在无人采摘, —————————————————————————— 结 论:道边李树结的一定不是甜李。 恰巧,王戎童年的另一则故事,从形式逻辑的角度展示了充分条件假言推理的另一个正确式“肯定前件式”:“王戎年六七岁,於宣武场观戏,猛兽在槛中?吼震地,众皆奔走,戎独立不动,神色自若。
      魏明帝於阁上见而奇之。”(唐·房玄龄撰《晋书·列传第十三》) 六七岁的王戎处事不惊。这里又是一个充分条件假言推理,即“肯定前件,肯定后件”: 大前提:如果老虎在笼子里吼声大,那么它不能伤人, 小前提:现在老虎在笼子里吼声大, ———————————————————————— 结 论:老虎不能伤人。
       综上所述,不知楼主是否满意?。

    鹦***

    2011-05-22 16:22:48

  • 2011-05-20 16:31:06
  • 中国古代有个姓王的小孩身上就有这样的故事,别的小孩都去摘了,就他不去------,结果说明他有预见性。
    故事的名字叫《王戎识李》,西晋时竹林七贤之一,七岁时的事。

    关***

    2011-05-20 16:31:06

  • 2011-05-20 16:30:04
  • 李子没有成熟,吃起来是很苦的。
    人家一般是不摘不熟的果子。
    

    2***

    2011-05-20 16:30:0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