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如何理解和把握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原则?

首页

如何理解和把握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原则?

如何理解和把握反家庭暴力工作中的“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原则?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2-17 14:29:19
  •   “尊重受害人真实意愿”作为一项基本原则规定,要求办 案过程中应当充分听取受害人意愿。如果是被害人真实意愿的 表示,司法机关对此应当予以充分尊重,这也是家庭暴力犯罪 案件特殊性决定的。毕竟这类案件发生在家庭成员之间,从促 进家庭和谐、维持家庭关系角度考虑,被害人的真实意愿更加 符合家庭的实际情况,更有利于解决家庭成员间的问题。
      但这 种尊重并不是无条件的,有三个限制。一是受害人的意思表示 必须是真实的。确实出于自己的真实意愿表示,不是受到了胁 迫,或者出于对施暴者的恐惧,或者还有其他方面的原因。如 经常有诸如这样的案例见诸报端,女方某甲长期遭受男方某乙 家庭暴力,因为某乙威胁某甲如果报案就杀了她的全家,某甲 不敢报警,或者虽然报警了,警察来了以后又因为惧怕某甲违 心说没有暴力发生,最终因为问题未得到解决发生了家破人亡 的悲剧。
      又如家中老人被子女虐待,老人为了面子的问题,即 使邻居帮助报案,但是老人可能不承认子女实施了家暴,因为 他认为家丑不能外传,如果仅从当时老人的意思表示看,此案 似乎不能受理,这类案件在现实中也非常多见。二是必须在法 律规定的范围内,不能违背和突破法律规定。
      如果行为严重触 犯了法律,比如丈夫长期虐待妻子,导致妻子重伤,属于严重 刑事案件,即使妻子不想报案,这时候公安机关、人民法院、 人民检察院也应当依法立案侦查。司法机关要加大法律援 助,帮助他们能够行使权利,报案起诉。三是本条原则不适用 于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能力人。
      无行为能力人和限制行为 能力人主要是指未成年人,也包括不能辨认或不能完全辨认自 己行为的精神病人,这两类人群因为年龄、智力或精神方面的 原因或存在的问题,不能正确表达意愿,法律对他们进行特殊保护。如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时,一般囿于父母的权威和与 生倶来对父母的依赖,其真实意愿往往不能正确表达。
      这一原 则在近期发生的多起未成年人遭受家庭暴力的案件处理中已得到部分体现。

    失***

    2018-02-17 14:29:1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