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帮我看下这个应该怎么起诉

首页

帮我看下这个应该怎么起诉

有人在我这借了 95万 借钱的时候他说他现在生意打不开点 周转 后来才知道他那个时候在外面已经有60万的欠款了 现在找他要钱 他说没能力偿还 我应该怎么起诉 如果起诉大致会怎么判 我现在手里光有欠条 
如果按诈骗起诉 还要什么证据
如果不按诈骗起诉 会怎么判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0-10-08 10:50:31
      1、明明已有60万的欠款,却又以生意打不开点周转为由,向你借款95万元,符合诈骗“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的要件,当然你还需要提供该人向你借款后根本没用于生意,或其压根就没有生意可做的证据。
       2、诈骗属于公诉案件,你需要先向公安机关报案,公安机关立案后将进行相关侦查,侦查终结后将移送检察院,由检察院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最终由人民法院作出有罪判决。 3、诈骗95万元属于数额特别巨大,可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4、 如果无法被认定为诈骗,则你只能依据手中的欠条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要注意欠条的诉讼时效),人民法院审理后将作出判令借款人偿还欠款的判决。你可以在判决生效后,借款人拒不履行偿还欠款义务时,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直至欠款执行到位为止。 5、为保险起见,建议你在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同时,对借款人的财产(含动产和不动产以及银行存款、有价证券等)进行财产保全,以尽快使出借款执行到位。
       。

    海***

    2010-10-08 10:50:31

其他答案

    2010-10-10 18:44:12
  • 楼上的你在说些什么东西啊……大而无当,书呆子……
    明确告诉你,这种情况不是诈骗,公安不会受理的!
    你可以去当地法院,按照“民间借贷纠纷”起诉他,法院会根据证据审查你们之间的借款关系,如果没问题,会判对方在一定时间内返还你的钱。
    若对方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做到,你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法院将他的财产拍卖,再给你钱。
    但是打官司的过程周期比较长,而且若对方真的真的没有财产可拍卖,你的借款就可能一直一直没得还。经过法院判决后不会失效,只是不能兑现。
    这也是没办法的事情,借钱和投资一样,都是有经济风险的事情,你借之前应该考虑对方的人品、经济能力等等。下次注意吧!

    1***

    2010-10-10 18:44:12

  • 2010-10-07 19:14:45
  •   诈骗
    百科名片
    诈骗,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款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由于这种行为完全不使用暴力,而是在一派平静甚至“愉快”的气氛下进行的,加之受害人一般防范意识较差,较易上当受骗。
    目录
    读音
    相关文献
    英文释义
    诈骗的主要形式
    受骗原因
    防止诈骗的策略
    网络诈骗
    1、购物诈骗
    展开
    编辑本段
    读音
      词语: 诈骗(诈骗) :zhàpiàn
      英文 to defraud; to swindle; to play roguery
    编辑本段
    相关文献
      元 无名氏 《合同文字》第三折:“这厮故意的来?I舌,待诈骗咱的家私哩!” 清 顾炎武 《与人书》:“又审出此书即系去年斩犯 沉天甫 诈骗 吴中翰 之书,奉旨所云‘海中带来者’。
      ” 孙犁 《秀露集·耕堂读书记(一)》:“因此,每逢这种现象出现,诈骗者会越来越不可一世。” 编辑本段 英文释义   [defraud; cheat; swindle] 狡诈诓骗,讹诈骗取。 编辑本段 诈骗的主要形式 1、借熟人关系进行诈骗   此类骗子往往是冒名顶替或以老乡、朋友的身份进行诈骗的。
      而受害人往往碍于面子或出于“哥们义气”,也只好“束手就擒”,更有甚者,把有人寻访看做一咱荣耀,而“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继而“慷慨解囊”。 2、借中介为名进行诈骗   当前,此类诈骗案件有上升的趋势。现在有些同学出去做兼职、家教等,就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
      而此类骗子就是利用同学急于找到好的兼职、家教的心理,以招工点、兼职家教介绍所等名义进行诈骗或利用同学们作为其兼职劳动力,从中大捞一把。 3、以特殊身份进行诈骗   此类骗子多以社会上的“能人、名流”的名义进行诈骗,如谎称自己是导演、公安人员、商人、气功大师等,抬高自己身价,对找工作等难办的事表示“完全有能力”解决。
      这类诈骗手段较为单一,较易识破。4、以遇到某种祸害急需别人帮助的身份进行诈骗 从目前来看,此类骗子多以走失的或财物丢失的学生、灾区群众、落难者等名义进行诈骗。事实上,这种诈骗手段大都比较原始,大家稍加思考就能识破。 5、以小利取信,进行诈骗为实   此类骗子极为狡猾,采取“欲擒故纵”的方法,先以曾许诺的利益予以兑现,让你感到此人所做的事可信,待取得你的信任后,就狠狠地敲你一把,让你在绝对信任和不知不觉中蒙受重大的损失,此类诈骗计划周密、发现不易,危害性较大。
       编辑本段 受骗原因   虽然诈骗行为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但是在一些共同的特征,把握这些特征予以防范,是可以避免使自己误入歧途、落入圈套的。更何况很多骗子的手段并不见得很高明,受骗的主要原因还是出于受害人本身。一般说来,受害人具有一些不良或幼稚的心理意识,是诈骗分子之所以能轻易得手的关键。
      通常,下面几种不良心理意识易被诈骗分子利用:(1)虚荣心理;(2)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心理;(3)贪占小便宜的心理;(4)轻率、轻信、麻痹、缺乏责任感;(5)好逸恶劳、想入非非;(6)贪求美色的意识;(7)易受暗示、易受诱惑的心理品质等等。
         以学生为例 1、思想单纯,分辨能力差   很多同学从小学、中学到大学都有“十年寒窗”的经历,与社会接触较少,思想单纯,对一些人或者事缺乏应有的分辨能力,更缺乏刨根问底的习惯,对于事物的分析往往停留在表象上,或根本就不去分析,使诈骗分子有可乘之机。
       2、感情用事,疏于防范   帮助有困难的人,这是我国的优良传统,是值得我们继承和发扬的。但如果不假思索去“帮”一个不相识或相识不久的人,这是很危险的。然而遗憾的是,我们有不少大学生就是凭着这种幼稚、不作分析的同情、怜悯之心,一遇上那些自称走投无路急需帮助的“落难者”,往往就会被他们的花言巧语所蒙蔽,继而“慷慨解囊”,自以为做了一件好事,殊不知已落入骗子设下的圈套。
       3、有求于人,粗心大意   每个人免不了有求他人相助的事,但关键是要了解对方的人品和身份。有些同学在有求于人而有人愿“帮忙”时,往往是急不可待,完全放松了警惕,对于对方提出的要求,常常是惟命是从,很“积极自觉”地满足对方的要求进而铸成大错。
       4、贪小便宜,急功近利   贪心是受害者最大的心理缺点。很多诈骗分子之所以屡骗屡成,很大程度上也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不良心态。受害者往往是为诈骗分子开出的“好处”、“利益”所深深吸引,自以为可以用最小的代价,获得最大的利益和好处,见“利”就上,趋之若鹜,对于诈骗分子的所作所为不加深思和分析,不作深入的调查研究,最后落得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的可悲下场。
       编辑本段 防止诈骗的策略 1、要有反诈骗意识   俗话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当然,“防人”并不是要搞得人心惶惶,关键是要有这种意识,对于任何人,尤其是陌生人,不可随意轻信和盲目随从,遇人遇事,应有清醒的认识,不要因为对方说了什么好话,许诺了什么好处就轻信、盲从。
      要懂得调查和思考,在此基础上作出正确的反应。 2、不要感情用事   诈骗分子的最终目的是骗取钱财,并且是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骗走。因此,对于表面上讲“感情”、“哥们义气”的诈骗分子(特别是新认识的“朋友”、“老乡”、遭受不幸的“落难者”),若对你提出钱财方面的要求,切不可被感情的表象所蒙蔽,不要一味“跟着感觉走”而缺乏理智,要学会“听、观、辨”,即听其言、观其色、辨其行,要懂得用理智去分析问题。
      最好能对比一下在常理下应作出的反应,如认为对方的钱财要求不合实际或超乎常理时,应及时向老师或保卫部门反映,以避免不应有的损失。3、对过于主动自夸自己“本事”或“能耐”的人,或者过于热情地希望“帮助”你解决困难的人,要特别注意。 那些自称名流、能人的诈骗分子为了能更快地取得你的信任,以达到其不可告人的目的,大多都会主动地在你面前炫耀自己的“本事”,说自己是如何了得,取得什么成就,而且他正在运用他的“本事”、“能耐”为你解决困难或满足你的请求。
      当你遇到这种人时,你应当格外注意,因为你面前的那个“能人”很可能是一个十足的诈骗分子,而且他正企图骗取你的信任,此时你的反应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你此后是否上当受骗。 3、切忌贪小便宜   对飞来的“横财”和“好处”,特别是不很熟悉的人所许诺的利益,要深思和调查。
      要知道,天上是不会掉下馅饼的,克服贪小便宜的心理,就不会对突然而来的“好处”欣喜若狂。对于这些“横财”和“好处”,最好的防范是三思而后行。   总之,诈骗分子行骗的过程可分为两个阶段:一是博得信任,二是骗取对方财物。对于行骗者和受害者来说,第一阶段都是最重要的,也是行骗者行为表现得最为突出的阶段。
      虽然行骗手段多种多样,但只要我们树立较强的反诈骗意识,克服内心的一些不良心理,保持应有的清醒,做到“三思而后行,三查而后行”,在绝大多数情况下是可以避免上当受骗的。 编辑本段 网络诈骗 编辑本段 1、购物诈骗   1、买家受骗“五步曲”   第一步:在网上发布精美的商品图片和价格信息,给消费者一个直观的眼球刺激,造成“物美价廉”的假象;   第二步:在消费者心动之时,指令其往指定账户汇购物款和手续费;   第三步:收到汇款后,寄出少量比消费者订购品质量更好的产品,让消费者觉得物超所值,同时称剩余货品待寄;   第四步:自称公司领导主动打电话向受骗人介绍公司情况,说最近商品供不应求,让受骗人更加深信这是一家有实力的大公司。
         第五步,受骗人收到产品后,觉得比预期的质量要好得多,就会再次汇款,此次可就是“肉包子打狗———有去无回”了,再打电话已无人接听。   警方提醒广大市民:上网购物时要常持警惕心,认清工商注册标识,不要在未经资质认定的网上商场进行商品交易。
      警方同时呼吁受害网民,一旦遇到网站的诈骗行为,应该立即报警,以便警方及时制定对策,打击不良经营活动和规范网络市场秩序。   2、卖家受骗(主要是刚刚开始开网店的网友)   第一步:搜索新开张的虚拟物品类店铺(你要开虚拟物品类要注意了)    第二步:会有很多人拍下物品然后就打电话催促让你发货,(这些人都是骗子其实只是拍下并没有付款提醒大家一点要看清楚买家是否付款再发货,不知道为什么这类骗子那么多)   第三步:如果你不发货他们就去投诉,另外有人冒充客服给你打电话或者聊天(请不要相信这些骗子)如果你发货了 后果可想儿知。
         本人试着在淘宝上开了一家QQ币代充店,1个小时见到骗子10多人。大多是广州深圳的手机号码,我在这里呼吁是不是有人来管管这些人,因为这样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2、中奖信息诈骗 3、防骗秘笈   防骗秘笈一   头脑清醒,天上不可能掉馅饼   防骗秘笈二   利用银行,商检等第三方机构   一、那种非要见面见产品才能定夺的生意,就要利用电话、传真以及网络(特别是阿里巴巴的诚信通等)先要好好了解对方的资信,确信对方有此实力,有此信誉,而且有此买卖意愿的时候,才能进一步进行面谈、洽约等实质性合作。
      相信此法可以尽可能的规避那些虚情假意的交易。   二、凡是可以明确文字表述,有公认标准,如化工、纺织、五金、药品等等产品,为何不可以进行准入交易制度,首先排除那些没有真正交易的对象,让实在想交易的才能进入到交易场所来,然后在向股票交易方式学习,无论是买是卖,先掏出能够交易的资金来,再洽约。
      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双方赌博,不论你我是否相识,全都现对现,否则就有麻烦:大家一般都是将钱交到双方认可的公正方,然后才来按游戏规则进行。生意是否也要按照一定规矩来办,才能保证各自利益? 如果你我双方想做生意,可以!通过实地交易市场或网上虚拟交易市场先进行初步联系,OK,却是有交易意愿,那好,卖方将产品质量保证金打入交易市场提供的银行:买方将合同保证金打入交易市场提供的银行,并各自授权银行冻结资金。
      做到这一步,我相信双方都是有实力可以进行洽约了,这时就是发样品、去人,那都是可以顺便办的事了,最好直接在交易市场报出卖盘合同或买盘合同,合同纠风由仲裁机构或法院来裁决,质量由质检局来保证,钱还在银行冻结着,谁也不怕谁跑了,要知道,有时一笔生意可能让人翻不了身哦!   防骗秘笈三   利用阿里巴巴网上查询劣迹   阿里巴巴即将推出的诚信通产品恰恰是网络查询的一个加强版本,首先它邀请了第三方机构对会员的公司进行认证,看是否存在这个公司,另外还有该公司的信用记录,里面包括该公司在阿里巴巴活动的信用评价,当你看到一个公司的信用如此之差,相信不用说,您也知道怎么做了。
      对!直接删除他的询盘。   防骗秘笈四   不见兔子不撒鹰 编辑本段 诈骗罪 一、概念   诈骗罪(刑法第266条)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用虚构事实或者隐瞒真相的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的行为。 二、犯罪构成   (一)客体要件   本罪侵犯的客体是公私财物所有权。
      有些犯罪活动,虽然也使用某些欺骗手段,甚至也追求某些非法经济利益,但因其侵犯的客体不是或者不限于公私财产所有权。所以,不构成诈骗罪。例如:拐卖妇女、儿童的,属于侵犯人身权利罪。   诈骗罪侵犯的对象,仅限于国家、集体或个人的财物,而不是骗取其他非法利益。
      其对象,也应排除金融机构的贷款。因本法已于第193条特别规定了贷款诈骗罪。   (二)客观要件   本罪往客观上表现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数额较大的公私财物。首先,行为人实施了欺诈行为,欺诈行为从形式上说包括两类,一是虚构事实,二是隐瞒真相;从实质上说是使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的行为。
      欺诈行为的内容是,在具体状况下,便被害人产生错误认识,并作出行为人所希望的财产处分,因此,不管是虚构、隐瞒过去的事实,还是现在的事实与将来的事实,只要具有上述内容的,就是一种欺诈行为。如果欺诈内容不是使他们作出财产处分的,则不是诈骗罪的欺诈行为。
      欺诈行为必须达到使一般人能够产生错误认识的程度,对自己出卖的商品进行夸张,没有超出社会容忍范围的,不是欺诈行为。欺诈行为的手段、方法没有限制,既可以是语言欺诈,也可以是动作欺诈;欺诈行为本身既可以是作为,也可以是不作为,即有告知某种事实的义务,但不履行这种义务,使对方陷入错误认识或者继续陷入错误认识,行为人利用这种认识错误取得财产的,也是欺诈行为。
      根据本法第300条规定,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骗取财物的 以诈骗罪论处。   欺诈行为使对方产生错误认识,对方产生错误认识是行为人的欺诈行为所致;即使对方在判断上有一定的错误,也不妨碍欺诈行为的成立。在欺诈行为与对方处分财产之间,必须介人对方的错误认识;如果对方不是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识而处分财产,就不成立诈骗罪。
      欺诈行为的对方只要求是具有处分财产的权限或者地位的人,不要求一定是财物的所有人或占有人。行为人以提起民事诉讼为手段,提供虚假的陈述、提出虚伪的证据,使法院作出有利于自己的判决,从而获得财产的行为,称为诉讼欺诈,成立诈骗罪。   成立诈骗罪要求被害人陷入错误认识之后作出财产处分,财产处分包括处分行为与处分意识。
      作出这样的要求是为了区分诈骗罪与盗窃罪。处分财产表现为直接交付财产,或者承诺行为人取得财产,或者承诺转移财产性利益。行为人实施欺诈行为,使他人放弃财物,行为人拾取该财物的,也应以诈骗罪论处。但是,向自动售货机中投入类似硬币的金属片,从而取得售货机内的商品的行为,不构成诈骗罪,只能成立盗窃罪。
         欺诈行为使被害人处分财产后,行为人便获得财产,从而使被害人的财产受到损害,根据本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才构成犯罪。根据有关司法解释,诈骗罪的数额较大,以2000元为起点。但这并不意味着诈骗未遂的,不构成犯罪。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需要研究的是,行为人使用欺诈方法骗取财物,但同时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时,是否成立诈骗罪?有人认为诈骗罪所造成的损害是指被害人整体财产的减少,故上述行为不成立诈骗罪;有人认为是被害人个别财产的丧失,故上述行为仍然成立诈骗罪;还有人认为诈骗罪是对信义诚实的侵害,不要求发生财产损害。
      我们认为,诈骗罪是对个别财产的犯罪,而不是对整体财产的犯罪。被害人因被欺诈花3万元人民币购买3万元的物品,虽然财产的整体没有受到损害,但从个别财产来看,如果没有行为人的欺诈,被害人不会花3万元购买该物品,花去3万元便是个别财产的损害。因此,使用欺诈手段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骗取财物的,即使支付了相当价值的物品,也应认定为诈骗罪。
         诈骗罪并不限于骗取有体物,还包括骗取无形物与财产性利益。根据本法第2l0条的有关规定,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门退税、抵扣税款的甚他发票的,成立诈骗罪。   (三)主体要件   本罪主体是一般主体,凡达到法定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自然人均能构成本罪。
         (四)主观要件   本罪在主观方面表现为直接故意,并且具有非法占有公私财物的目的。 三、认定   (一)本罪与非罪的界限   l、诈骗罪与借贷行为的界限。借款人由于某种原因,长期拖欠不还的,或者编造谎言或隐瞒真相而骗取款物,到期不能偿还的,只要没有非法占有的目的,也没有挥霍一空,不赖帐,不再弄虚作假骗人,确实打算偿还的,仍属借贷纠纷,不构成诈骗罪。
         2、诈骗罪与代人购物拖欠货款行为的界限。对以代人购买紧缺商品的名义,取走货款,没买到东西,又擅自挪用货款,拖欠不还款的行为,应着重考察其真实目的、双方的关系、事情的起因、代办人的具体行为、拖欠的情节、后果等等,从而正确判断其是否有非法占有的意图。
      如能明确想代人购物,因故未能买到挪用仍拟归还的,不能以诈骗罪论处。如果以代购为名,行诈骗之实,骗取大量财物,大肆挥霍,根本无意归还,也无力归还的,应以诈骗罪论处。   3、诈骗罪与集资办企业因亏损躲债的界限。如果确实是集资经商办企业,但因经营不善,亏损负债,为躲债而外出,仍属财产债务纠纷。
      这同诈骗犯以集资办企业为名,捞到钱财就逃之夭夭,以实现其非法占有的目的,有本质区别。   (二)本罪与招摇撞骗罪的界限   两者都使用骗术,后者也可能获得财产利益,这两点相同;但是,主观目的、犯罪手段、财物数额要求和侵犯的客体,均有不同。
      招摇撞骗罪是以骗取各种非法利益为目的,冒充国家工作人员,进行招摇撞骗活动,是损害国家机关的威信、公共利益或者公民合法权益的行为,它所骗取的不仅包括财物(但无数额多少的限制),还包括工作、职务、地位、荣誉等等,属于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当犯罪分子冒充国家工作人员骗取公私财物时,它就侵犯了财产权利,又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和正常活动,属于牵连犯,应当按照行为所侵犯的主要客体和主要危害性来确定罪名并从重惩罚。
      如果骗取财物数额不大,却严重损害了国家机关的威信,应按招摇撞骗罪论处;反之,则定为诈骗罪,如果严重地侵犯了两种客体,一般依从一重罪处断的原则按诈骗罪处治;如果先后分别独立地犯了两种罪,互不牵连则应按照数罪并罚原则处理。   (三)本罪与本法规定的其他诈骗犯罪的界限   本法在其余各章节分别规定了集资诈骗罪、贷款诈骗罪、金融票证诈骗罪、信用证诈骗罪、信用卡诈骗罪、有价证券诈骗罪、保险诈骗罪、合同诈骗罪等。
      这些诈骗犯罪与本罪在主观方面和客观表现方面均相同,但在主体、犯罪手段、主体要件与对象上均有差别,较易区分。本条因之规定,“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四、处罚   l、犯本罪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   2、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3、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释》(1996年12月16日)的规定: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
      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1)诈骗集团的首要分子或者共同诈骗犯罪中情节严重的主犯;   (2)惯犯或者流窜作案危害严重的;   (3)诈骗法人、其他组织或者个人急需的生产资料,严重影响生产或者造成其他严重损失的;   (4)诈骗救灾、抢险、防汛、优抚、救济、医疗款物,造成严重后果的;   (5)挥霍诈骗的财物,致使诈骗的财物无法返还的;   (6)使用诈骗的财物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   (7)曾因诈骗受过刑事处罚的;   (8)导致被害人死亡、精神失常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   (9)具有其他严重情节的。
         单位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以单位名义实施诈骗行为,诈骗所得归单位所有,数额在5万元至l0万元以上的,应当依照本法第1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数额在20万至30万元以上的,依照本法第l52条的规定追究上述人员的刑事责任。
         对共同诈骗犯罪,应当以行为人参与共同诈骗的数额认定其犯罪数额,并结合行为人在共同犯罪中的地位、作用和非法所得数额等情节依法处罚,   已经着手实行诈骗行为,只是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原因而未获取财物的,是诈骗未遂。诈骗未遂,情节严重的,也应当定罪并依法处罚,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高级人民法院可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并考虑社会治安状况,在“2千元至4千元”、“3万元至5万元”的幅度内,分别确定本地区执行的个人诈骗“数额较大”、“数额巨大”,以及单位实施诈骗,追究有关人员刑事责任,参照本条第四款规定的数额,确定适用原《刑法》第151条或者第l52条的具体数额标准,并报最高人民法院备案。
       五、法条及司法解释   刑法条文〕   第二百六十六条 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并处或者单处罚金;数额巨大或者有其他严重情节的,处三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数额特别巨大或者有其他特别严重情节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并处 罚金或者没收财产。
      本法另有规定的,依照规定。   第二百一十条第二款 使用欺骗手段骗取增值税专用发票或者可以用于骗取出口退税、抵扣税款的其他发票的,依照本法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六十九条 犯盗窃、诈骗、抢夺罪,为窝藏赃物、抗拒抓捕或者毁灭罪证而当场使用暴力或者以暴力相威胁的,依照本法第 二百六十三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三百条第三款 组织和利用会道门、邪教组织或者利用迷信奸淫妇女、诈骗财物的,分别依照本法第二百三十六条、第二百六十六条的规定定罪处罚。   第二百八十七条 利用计算机实施金融诈骗、盗窃、贪污、挪用公款、窃取国家秘密或者其他犯罪的,依照本法有关规定定罪处罚。
         〔相关决定〕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维护互联网安全的决定》(2000.12.28)为了保护个人、法人和其他组织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利,对有下列行为之一,构成犯罪的,依照刑法有关规定追究刑事责任: 利用互联网进行盗窃、诈骗、敲诈勒索。
         司法解释〕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诈骗案件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 解释》(1996.12.16 法发〔1996〕32号)   为依法惩治诈骗犯罪活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以下 简称《刑法》)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惩治破坏金融秩序犯罪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有关规定,现就审理诈骗案件的几个具体问题解释如下:   一、根据《刑法》第一百五十一条和第一百五十二条的规定,诈骗公私财物数额较大的,构成诈骗罪。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千元以上的,属于“数额较大”;个人诈骗公私财物3万元以上的,属于“数额巨大”。   个人诈骗公私财物20万元以上的,属于诈骗数额特别巨大。诈骗数额特别巨大是认定诈骗犯罪“情节特别严重”的一个重要内容,但不是唯一情节。
      诈骗数额在10万元以上,又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 也应认定为“情节特别严重”:  。

    清***

    2010-10-07 19:14:4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