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集合说课稿(合集19篇)

集合说课稿(合集19篇)

y*** 23-07-04 说课稿

集合说课稿(1)

数学1 集合

大家好!~今天我要讲的是必修课程数学1中《集合》的相关内容。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 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

(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 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

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

具体的思路如下

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 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 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举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

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 归纳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题


集合说课稿(2)

我说课的题目是《集合》。

《集合》是人教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一.教材分析(首先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下教材的地位和内容)

集合与函数的内容历来是高中数学课程的传统内容,也是后继学习的基础。作为现代数学基础的集合论,它是一个具有独特地位的数学分支。高中数学课程是将集合作为一种语言来学习,它是刻画函数概念的基础知识和必备工具。

二、教学目标(接下来我们分析一下本节的教学目标,新《课程标准》制定的学习目标是)

(1)、学习目标

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过程与方法

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合作学习,探索出结论,并能有

条理的阐述自己的观点;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概念的引入,让学生感受从特殊到一般的认知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和积极性,陶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接下来我们来看一下本节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重点 :(本节的重点应该是)使学生了解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理解集合间的关系和运算,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对象或数学内容)

难点 :(在本节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们可能遇到的难点是)

(1)(要)区别较多的新概念及相应的新符号;

(2)(如何)选择恰当的方法来准确表示具体的集合;

四.教法分析

1、以学生为中心,重点采用了问题探究和启发式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2、从实例、到类比、到推广的问题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

习能力启发,引导学生得出概念,深化概念.

3、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节省时间,增大信息量,增强直观形象性.

五.说教学过程(下面我以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为例谈一谈我的教学设计) (那么整个教学流程分这么几块)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教学流程:

1问题引入

上体育课时,体育老师喊:高一**班同学集合!听到口令,咱班全体同学便会从四面八方聚集到体育老师身边,而那些不是咱班的学生便会自动走开。这样一来,体育来说的一声“集合”就把“某些特指的对象集在一起”了。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是一个概念吗?

2构建新知(那么构建新知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几点展开)

(1) 集合的含义

数学中的“集合”和体育老师的集合并不是同一概念。体育老师所说的“集合”是动词,而数学中的集合是名词。同学们在体育老师的集合号令下形成的整体就是数学中集合的涵义。

师:一般的,某些特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集合,也简称集,例如”我校篮球队的队员“图书馆里所有的书”。同学们能不能再接着举出些集合的例子呢? (自由发言,教师复述其中正确的举例并板书出来)

(1)我们班所有女生

(2)所有偶数

(3)四大洋

······

(2) 集合与元素的关系

师:元素与集合的关系有“属于∈”及“不属于?

如A={2,4,8,16},则4∈A,8∈A,32( )A.(请学生填充)。

注:1、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p、q??

2、“∈”的开口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3) 集合的表示法

常用的有列举法和描述法。

列举法是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的方法。

描述法是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

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N: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

Q:有理数集

R:全体实数的集合

``````

3典例精析

例1, 判断下列对象是否能组成一个集合,并说明理由

1身材高大的人

2所有的一元二次方程

3所有的数学难题

4满足的实数所组成的集合

(在这里我要重点讲的是第四个问题,有的同学会认为x^2<0的实数解不存在,所以这样的集合没有。事实上这样的回答是错误的,因为不存在元素的集合应该叫做空集。

例2(对于例题2也同学们容易错的题,这里主要是围绕集合中的元素应该具有互异性展开,因为它具有互译性,所以这个三角形一定不是等腰三角形)

已知集合{a,b,c}中的三个元素可构成某一三角形的三边长,那么此三角形一定不是()

A直角三角形B 锐角三角形C钝角三角形D等腰三角形

例3 课本P3例1 例4 课本P4例2

例2, 例4主要是围绕着集合的描述方法展开。对于这四道题的设计,我们主要

是围绕着本节课的重点知识展开。通过对于例题的解析,加深对各个知识点的理解。

4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归纳小结:

1、集合的概念

2“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互异的”应理解为:对于给定的集合,它的任何两个元素都是不同的.

3、常见数集的专用符号.

设计意图:让学生养成在学习之后,能养成做总结的习惯,有利于新知识的构建。 布置作业:

一、课本P7,习题1.1 1

二、1、预习内容,课本P5—P6


集合说课稿(3)

一、说教材

(1)说教材的内容和地位

本次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高一数学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一节《集合》(第一课时)。集合这一课里,首先从初中代数与几何涉及的集合实例入手,引出集合与集合的元素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集合元素的特征以及常用集合的表示。把集合的初步知识安排在高中数学的最开始,是因为在高中数学中,这些知识与其他内容有着密切联系,它们是学习、掌握以及使用数学语言的基础。从知识结构上来说是为了引入函数的定义。因此在高中数学的模块中,集合就显得格外的举足轻重了。

(2)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结构和内容以及教材地位和作用,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与心理特征,依据新课标制定如下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掌握集合的基本概念及表示方法。了解“属于”关系的意义,掌握集合元素的特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情景设置提出问题,揭示课题,培养学生主动探究新知的习惯,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实现“一切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数学的人文价值,提高学生的学习数学的兴趣,由集合的学习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同时通过自主探究领略获取新知识的喜悦。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实际,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为教学重点:集合的基本概念及元素特征。

教学难点:掌握集合元素的三个特征,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

二、说教法和学法

接下来则是说教法、学法。

教法与学法是互相联系和统一的,不能孤立去研究。什么样的教法必带来相应的学法,以遵循启发性原则为出发点,就本节课而言,我采用“生活实例与数学实例”相结合,“师生互动与课堂布白”相辅助的方法。通过不同层次的练习体验,凭借有趣、实用的教学手段,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然而,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以学生为主体,创造条件让学生参与探究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探究能力,更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技能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本次活动采用的学法有自主探究、观察发现、合作交流、归纳总结等。

总之,不管采取什么教法和学法,每节课都应不断研究学生的学习心理机制,不断优化教师本身的教学行为,自始至终以学生为主体,为学生创造和谐的课堂氛围。

三、说教学过程

接着我来说一下最重要的部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这节课的流程主要分为六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入目标)、自主探究(感知目标)、讨论辨析(理解目标)、变式训练(巩固目标)、课堂小结(自我评价)、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上述六个环节由浅入深,层层递进. 多层次、多角度地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第一环节:创设问题情境,引入目标

课堂开始我将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1:班级有20名男生,16名女生,问班级一共多少人?

问题2:某次运动会上,班级有20人参加田赛,16人参加径赛,问一共多少人参加比赛?

这里我会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讨论问题,事实上小组合作的形式是本节课主要形式。

待学生讨论完毕以后我将作归纳总结:问题2已无法用学过的知识加以解释,这是与集合有关的问题,因此需用集合的语言加以描述(同时我将板书标题:集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为了从实际问题引入,让学生了解数学来源于实际。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欲望。

很自然地进入到第二环节:自主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有那些概念?

(2)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安排这一过程的意图是给学生提供活动空间,让主体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结构。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让学生自主探究之后将进入第三环节:讨论辨析

小组合作探究(1)

让学生观察下列实例

(1)1~20以内的所有质数;

(2)所有的正方形;

(3)到直线 的距离等于定长 的所有的点;

(4)方程 的所有实数根;

通过以上实例,辨析概念:

(1)集合含义:一般地,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也简称集。而

集合中的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2)表示方法:集合通常用大括号{ }或大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而元素用小

写的拉丁字母a,b,c?表示。

小组合作探究(2)——集合元素的特征

问题3: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问题4:某单位所有的“帅哥”能否构成一个集合?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必须是确定的

问题5: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不重复出现的

问题6:咱班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由此说明什么?

集合中的元素是没有顺序的

我如此设计的意图是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感受问题是学习数学的根本动力。

小组合作探究(3)——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问题7: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问题8: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属于集合A,记作a∈A

问题9: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a不属于集合A,记作a?A

小组合作探究(4)——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问题10:自然数集,正整数集,整数集,有理数集,实数集等一些常用数集,分别用什么符号表示?

自然数集(非负整数集):记作 N

正整数集:记作 N或 N? 整数集:记作 Z

有理数集:记作 Q 实数集:记作 R

设计意图:由于不同的人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和理解。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相互得到启发,从而不断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第四环节:理论迁移 变式训练

1.下列指定的对象,能构成一个集合的是

① 很小的数

② 不超过30的非负实数

③ 直角坐标平面内横坐标与纵坐标相等的点

④ π的近似值

⑤ 所有无理数

A、②③④⑤ B、①②③⑤ C、②③⑤ D、②③④

第五环节:课堂小结,自我评价

1.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这节课主要解释了什么数学思想?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思想方法进行小结,形成知识系统.教师用激励性的语言加一点评,让学生的思想敞亮的发挥出来。

第六环节:作业布置,反馈矫正

1.必做题 课本习题1.1—1、2、3。

2.选做题 已知集合A={a+2,(a+1)2,a2+3a+3},且1∈A,求实数a 的值。 设计意图: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让所有学生都有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为了让学生直观易懂的看笔记,板书应设计得有条理性、概括性、指导性,所以我设计的板书如下:

集 合

1.集合的概念 4.范例研究

2.集合元素的特征

(学生板演)

3.常见集合的表示?

以上,我是从教材、教法和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四个方面对本课进行了说明,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评委老师,并请各位评委老师指正!


集合说课稿(4)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各位评委大家好,我要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必修一1.1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本次说课包括五部分: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程序和说板书。

说教材

1、教材分析:

集合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可以简洁、准确地表达数学内容。 本节是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来描述对象,章末我们会用集合和对应的语言来描述函数的概念,可见它是今后数学学习的基础,也是培养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重要素材。

2、教材目标:

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和新课改的精神,我确定教学目标如下:

①知识与技能:(1)了解集合的含义与集合中元素的特征

(2) 熟记常用数集符号

(3) 能用列举、描述法表示具体集合

②过程与方法: 让学生经历从集合实例中抽象概括出集合共同特征的过程,感知集合的含义. 让学生通过观察、归纳、总结的过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

③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感受到学习集合的必要性,增强学习的积极性.

3、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说教法

1.学情分析

《集合的含义及表示》这一课时是学生进入高中阶段学习、接触到高中数学的第一堂课,它直接影响到了学生对高中阶段数学学习的认识;如果我们教学上过于草率,学生很容易对数学失去学习兴趣。再者,这是高中数学课程的第一章的第一课时,是整个高中数学的奠基部分,所以我们不仅要正确地传授知识,更要把握好教学的难度。如果传授得过于简单,那么学生容易麻痹大意,对今后的学习埋下隐患;如果讲得太深,那么学生会有畏难心理,也会对今后的学习造成影响。

2. 方法选择

在教学中注意启发引导,通过预习学案的形式把知识问题化,通过实例引导学生观察归纳,上课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他们经历观察、猜测、推理、交流、反思的理性思维的基本过程,切实改变学生的学习方法。

说学法

让学生通过课前结合学案,阅读教材,自主预习,课上交流、讨论、概括,课后复习巩固三个环节,更好地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值得提出的是:集合作为一种数学语言,最好的学习方法是使用,所以应该多做转换练习,

说教学程序

(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月*日*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宣布课题),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通过学生熟悉的实际生活问题引入课题,为概念学习创设情境,拉近数学与现实的距离,激发了学生求知欲,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让学生在课堂的一开始就感受到数学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关注生活。

(二)研探新知,建构概念

让学生阅读课本P2内容,让小组思考讨论,代表发言,师生共同补充答案它们的共同特征:它们都是指定的一组对象。这时我借此引入集合的概念,把一些元素组成的总体叫做集合,简称集,通常用大写字母A,B,C,?表示。 把研究的对象称为元素,通常用小写拉丁字母a,b,c,?表示;

接下来,我引导学生把集合的涵义进行拓展,期间结合一些师生互动:我们班上的女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班上身高在1.75米以上的男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班上高的男生能不能构成一个集合??,通过身边这些大量例子,让学生了解集合的概念,并切实感受到学习集合语言的重要性。

对于集合元素的特征: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我则在学生了解集合概念基础上,通过设置三个问题(1)班里个子高的同学能否构成一个集合?(2)在一个给定的集合中能否有相同的元素?(3)班里的全体同学组成一个集合,调整座位后这个集合有没有变化?调整后的集合和原来的集合是什么关系?让学生思考:任意一组对象是否都能组成一个集合?集合中的元素有什么特征?

这样设计将知识问题化,问题生活化,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归纳出集合中元素的三大特性,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为——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用两集合相等的概念。

思考3:(1)设集合A表示“1~20以内的所有质数”,那么3,4,5,6这四个元素哪些在集合A中?哪些不在集合A中?

(2)对于一个给定的集合A,那么某元素a与集合A有哪几种可能关系?

(3)如果元素a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

(4)如果元素a不是集合A中的元素,我们如何用数学化的语言表达?用符号∈或?填空:

[设计说明]这几个问题比较简单,直接提问同学回答,并师生一起完善答案。通过问题的层层深入,目的是引导学生归纳出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及表示方法。

反馈练习:

(1)设A为所有亚洲国家组成的集合,则

中国____A, 美国____A,

印度____A, 英国____A;

对于集合中常用的符号,我做了这样处理:简要介绍后,让学生用两三分钟的时间结合符号特点记忆。目的在于给学生一个信号:课堂上能消化的东西要及时记住。

2.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让学生自习阅读课本P3——P4的内容5-7分钟,接着让同学试着解决如下三个问题

(1) 由大于10小于20的所有整数组成的集合;

(2) 表示不等式x-7《3的解集;

(3) 由1——20以内的所有素数组成的集合;

把集合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并用花括号“{}”括起来表示的方法叫做列举法。 用集合所含元素的共同特征表示集合的方法称为描述法。具体方法是:在花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通过三个问题不仅检验了学生的自学效果,同时也让学生明白列举法和描述法两种方法各自的优缺点,更重要的是对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的规范表达做进一步强调, 最后,我带领学生分析了课本P4的例题,对集合的列举法和描述法的规范表达做进一

步的强调,让学生完成书上的习题,并请几个学生上台来演练,通过练习达到及时的反馈。

(四)归纳整理,整体认识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内容?

2.你认为学习集合有什么意义?

3. 比较列举法与描述法的优缺点。

(五)布置作业

作业:习题1.1A组: 2、3、4.

作业的布置是要突出本节课的重点——集合概念的理解以及集合的表示法,让学生对数学符号的适用在课外进行延伸和巩固。

说板书

在教学中我把黑板分为三部分,把知识要点写在左侧,中间是课本例题演练,右侧是实例应用。在左侧的知识要点主要列出了集合、元素的概念、元素的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和集合的表示法:列举法和描述法。

以上是我对《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这节教材的认识和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对这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一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题,以问题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观察和实践能力、思维能力为指导思想,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体现了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集合说课稿(5)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各位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矛和盾的集合。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学情及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等四个方面来对本课作具体的阐述。

一、说教材

《 矛和盾的集合 》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该单元以科学的思想方法为主题展开。《 矛和盾的集合 》是一篇精读课文,主要描述的是: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有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课文虽然篇幅短小,却意义深远,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给人很深的启迪。 根据新课标的第二阶段要求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及认知规律,我制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

1、能正确读写课文中的生字新词。

2、能用自己的话讲述“发明坦克的过程”。

3、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培养学生善于思考的习惯

本课的重点、难点为:

重点: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教学时间:根据课文内容需要,将安排2个课时。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二、说教法和学法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为让学生充分理解本节课发明家与朋友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教学内容,结合三年级学生阅读实际情况,教学中我主要通过学生参与式的教学模式,采取朗读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

方法,配合现代教学手段,使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乐于学,勤于思考。

那么在学法上,新课程标准倡导

三、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我将以五个环节设计本节课的教学过程: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的情感极易受环境气氛和他人情感的感染而产生共鸣,基于这点,开课之初,我首先通过多媒体(播放)展播古代矛和盾的图片 ,营造气氛,将学生带入情境,为课文的学习奠定情感基础,进而可以拉近学生与课文之间的时空距离。随后揭开课题,简要阐述课文的主要内容,顺势进入第二环节。

第二环节: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

第三环节:研读赏析,体验情感。

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自能读书。鉴于此,在“研读赏析,体验情感”环节中,我首先抽选出几个代表分段朗读课文,此时其他学生边听边勾画关键词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朗读完后,让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归纳出本节课的生字、词和重点词句,并让学生议一议发明家在与朋友比赛为什么很紧张?力图使学生在反复朗读和讨论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思有所悟。

紧接着,我将根据学生讨论情况进行简单的'归纳总结,让全体学生品读重点词句,并借助多媒体展示课前准备好的图片,适时加以引导和阐述,让学生图文结合地品味和理解本节课重点词句。如读到“大显神威”时,用多媒体展示“现代坦克”。这一幅幅画面,不仅将学生们带入发明的情景之中,还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战神 ”、“进攻 ”、等词语,从而体味文章的中发明家善于思考,领会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

最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看到这样的威力,你想说什么?”引读课文,使学生再

次领会科学的思想方法,激起他们对学习正确的思想方法的兴趣。

总之,这一系列的“读、悟、议、赏、再读”,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从而受到思想启迪,最终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第四环节: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是学生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必需。因此再对课文做出综合性总结和评价后,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知识延伸,让学生想想:联系课文最后一句话,谈谈自己的理解、感受 。这个问题,能又一次激发学生的思惟,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 第五环节:安排作业,复习强化。

为了复习、强化学生所学知识,让学生再次体验课文中的科学思想方法。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我安排两道课后作业:1、摘抄课文中的好词好句。2、从本课生词中选用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词写话。

这是我教学过程的安排,下面说说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四、说板书设计

一个好的板书,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能把课文的思路、教师的教路、学生的学路融为一体,本着板书为教学服务的目的,在板书中,我将矛和盾的各自特点列出,让学生一目了然矛和盾的特点,吸引学生自己发现“集合”思想,理解课文,板书如下:

矛和盾的集合

矛:进攻 坦克 盾:自卫

板书边写边讲:本节课中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

最后,我谈一下本节课教学效果。本节课通过朗读、讨论、交流合作以及多媒体展示等课堂活动,我设想能实现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使绝大部分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认知生字,读懂新词,交流讨论,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均有收获,同时力求让学生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以上就是我今天说课的全部内容,谢谢各位评委老师!


集合说课稿(6)

高中数学集合的说课稿

在教师需要进行集合的教学时,相关的说课稿应该如何准备呢?下面是小编分享给大家的高中数学集合的说课稿,欢迎阅读。

一、教材分析

集合概念及其基本理论,称为集合论,是近、现代数学的一个重要的基础,一方面,许多重要的数学分支,都建立在集合理论的基础上。另一方面,集合论及其所反映的数学思想,在越来越广泛的领域种得到应用。

本节课主要分为两个部分,一是理解集合的定义及一些基本特征。二是掌握集合与元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

1、学习目标

(1)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体会元素与集合之间的关系以及理解“属

于”关系;

(2)能选择自然语言、图形语言、集合语言(列举法或描述法)描述不同的具体问题,感受集合语言的意义和作用;

2、能力目标

(1)能够把一句话一个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

(2)准确理解集合与及集合内的元素之间的关系。

3、情感目标

通过本节的把实际事件用集合的方式表示出来,从而培养数学敏感性,了 解到数学于生活中。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集合的基本概念与表示方法;

难点 运用集合的两种常用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正确表示一些简单的集合;

四、教学方法

(1)本课将采用探究式教学,让学生主动去探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分层教学,这样可顾及到全体学生,达到优生得到培养,后进生也有所收获的效果;

(2)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阅读教材,自主学习、思考、交流、讨论和概括,从而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五、学习方法

(1)主动学习法:举出例子,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获得感性认识的同时。

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主动探索知识,培养学生思维想象 的综合能力。

(2)反馈补救法:在练习中,注意观察学生对学习的反馈情况,以实现“培

优扶差,满足不同。”

六、教学思路

具体的思路如下

复习的引入:讲一些集合的相关数学及相关数学家的经历故事!这可以让学生更加了解数学史从何使学生对数学更加感兴趣,有助于上课的效率!因为时间关系这里我就不说相关数学史咯。

一、 引入课题

军训前学校通知:8月15日8点,高一年段在体育馆集合进行军训动员;试问这个通知的对象是全体的高一学生还是个别学生?

在这里,集合是我们常用的一个词语,我们感兴趣的是问题中某些特定(是高一而不是高二、高三)对象的总体,而不是个别的对象,为此,我们将学习一个新的概念——集合,即是一些研究对象的总体。

二、 正体部分

学生阅读教材,并思考下列问题:

(1)集合有那些概念?

(2)集合有那些符号?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是什么?

(4)如何给集合分类?

(一)集合的有关概念

(1)对象:我们可以感觉到的客观存在以及我们思想中的事物或抽象符号。

都可以称作对象.

(2)集合:把一些能够确定的不同的对象看成一个整体,就说这个整体是由

这些对象的全体构成的集合.

(3)元素:集合中每个对象叫做这个集合的元素.

集合通常用大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b、c、??

1. 思考:课本P3的思考题,并再列举一些集合例子和不能构成集合的例子。

对学生的例子予以讨论、点评,进而讲解下面的问题。

2、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1)属于:如果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A,记作a∈A。(举例)集合A={2,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 a∈A

(2)不属于:如果a不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不属于A,记作a?A

要注意“∈”的.方向,不能把a∈A颠倒过来写. (举例)

集合A={3,4,6,9}a=2 因此我们知道a?A

3、集合中元素的特性

(1)确定性:给定一个集合,任何对象是不是这个集合的元素是确定的了.

(2)互异性:集合中的元素一定是不同的.

(3)无序性:集合中的元素没有固定的顺序.

4、集合分类

根据集合所含元素个属不同,可把集合分为如下几类:

(1)把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叫做空集Ф

(2)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有限集

(3)含有无穷个元素的集合叫做无限集

注:应区分?,{?},{0},0等符号的含义

5、常用数集及其表示方法

(1)非负整数集(自然数集):全体非负整数的集合.记作N

(2)正整数集: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

(3)整数集:全体整数的集合.记作Z

(4)有理数集:全体有理数的集合.记作Q

(5)实数集:全体实数的集合.记作R

注:(1)自然数集包括数0.

(2)非负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记作N*或N+,Q、Z、R等其它数集内排

除0的集,也这样表示,例如,整数集内排除0的集,表示成Z*

(二)集合的表示方法

我们可以用自然语言来描述一个集合,但这将给我们带来很多不便,除此之外还常用列举法和描述法来表示集合。

(1) 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如:{1,2,3,4,5},{x2,3x+2,5y3-x,x2+y2},?;

例1.(课本例1)

思考2,引入描述法

说明:集合中的元素具有无序性,所以用列举法表示集合时不必考虑元素的顺序。

(2) 描述法:把集合中的元素的公共属性描述出来,写在大括号{}内。 具体方法:在大括号内先写上表示这个集合元素的一般符号及取值(或变化)范围,再画一条竖线,在竖线后写出这个集合中元素所具有的共同特征。

如:{x|x-3>2},{(x,y)|y=x2+1},{直角三角形},?;

例2.(课本例2)

说明:(课本P5最后一段)

思考3:(课本P6思考) 强调:描述法表示集合应注意集合的代表元素

{(x,y)|y= x2+3x+2}与 {y|y= x2+3x+2}不同,只要不引起误解,集合的代表元素也可省略,例如:{整数},即代表整数集Z。

辨析:这里的{ }已包含“所有”的意思,所以不必写{全体整数}。下列写法{实数集},{R}也是错误的。

说明:列举法与描述法各有优点,应该根据具体问题确定采用哪种表示法,要注意,一般集合中元素较多或有无限个元素时,不宜采用列举法。

(三)课堂练习(课本P6练习)

三、 归纳小结与作业

本节课从实例入手,非常自然贴切地引出集合与集合的概念,并且结合实例对集合的概念作了说明,然后介绍了集合的常用表示方法,包括列举法、描述法。

书面作业:习题1.1,第1- 4题


集合说课稿(7)

矛与盾的集合说课稿

文本解读:

这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一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在设计这堂课之前,我想课文中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是让学生明白看待问题要多角度的关键。于是就将这一环节作为重点进行处理。

这篇课文写的是发明家手持矛和盾,在与朋友对打比赛时,由矛和盾的长处想到了发明坦克。由此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是教学的重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是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通过自学,学生能正确读写14个生字以及 “集合、招架、紧张、固然、乌龟”等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那种博采众长的思想。

3.深入学习默读课文。理解本课内容,准确了解“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道理。

4.初步了解用事实来说明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设计

第一板块:初品课文,理解内容

我先让学生了解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是怎样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的,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个发明过程。最后一段是课文的难点,使学生了解本文所要阐明的道理,就是要善于发现事物的优点,根据需要,把优点很好地集中在一起,为我所用。特别是在引导学生读懂句子的意思后,再让学生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自己对这句话的体会。

首先我在揭题时让学生说说有关矛和盾的故事,结合自相矛盾这个成语留下伏笔:当矛和盾再次碰在一起结果会怎样呢?

接着鼓励学生读好课文,在由衷赞叹声中,学生将课文读懂了,并能结合“矛、进攻、盾、自卫”等词语概括了全文主要讲的一件事。

第二板块:细品词句,阐明中心

其次要引导学生联系句子来体会词语的意思,比如,“难以招架”,可以让学生通过读“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刺来”、“发明家左抵右挡”来体会。“难以招架”的意思是,对方来势猛,很难抵挡。“固然”可以让学生读第二自然段,联系发明家想到的钻在铁屋子里,来体会“固然安全”的“固然”,有本来、原本的意思。句子教学要指导学生抓住难句来理解。比如,“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要让学生结合全篇内容来理解,通过把矛和盾的长处集于一身而制成坦克这个事例来体会。“善于”,就是很会观察、很会思考的意思。为了让学生能对发明家的发明过程产生浓厚的兴趣,我抓住“大显神威”这个词分两层来感染学生。

1、说说你对“大显神威”的理解,用课文里的句子来说明。

2、生活中有没有让你感到“大显神威”的事物呢?

第三板块:总结思路,说明道理

在感性了解的基础上,再次让学生朗读课文的第五小节。紧接着在学生对大显神威的坦克读得威猛无比之时,抛出了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发明了了大显神威的坦克呢?

四人小组读读2、3、4小节,进行讨论:发明家的思路是怎样的?划划有关的词句。

把学生讨论的内容板画下来:

比赛时难以招架-----盾太小了-----盾大得像屋子-------开小洞-------加上轮子------装上履带-------坦克

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板画来说说发明家是这样发明坦克的。

最后进行思维训练活动:“为什么这次矛和盾相处在一起,不再自相矛盾而是变成威力无比的坦克呢?”在讨论交流中大家明白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时我让学生用生活中的例子来说明这句话吗?

学生纷纷议论:铅笔和橡皮的结合――橡皮头铅笔;

电风扇和取暖器的――集合空调……

开发智力无凝是教育的一项根本任务,本文发明家的思维过程是值得学生体验的过程。学生在反思发明家想法的过程使自身学会在看待问题上能从不同的角度出发,发散思维,学会求知,学会思考,学会实践。


集合说课稿(8)

《矛和盾的集合》优秀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集合说课稿(9)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集合说课稿(10)

三年级上册《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一、说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由此可见“书声琅琅”是一堂好的语文课的重要特征之一。蒋仲仁在《略论朗读与背诵》中指出:“就学习语文来说,朗读最为重要,可以说,不朗读,不出声朗读,光靠看,光靠浏览是学不好语文的。”要把语文课真正上出原汁原味的语文味,要回归语文的本色,就需要在恰当运用多媒体的同时,让学生充分朗读,领悟语言文字的美,感受情感的激荡,唤醒童真童心。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整体阅读法”,“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设计:

整个教学设计,都是围绕教学目标展开的,一开始我抓住了本课的重点句“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引导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结构。然后让学生阅读2-4自然段,引领学生了解坦克发明的过程,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从而突出重点。对三年级学生而言,“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较为抽象,为了突破难点,于是我将课文和事例融为一体,在事例中感悟语言,在事例中理解课文,那么教学就会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更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集合说课稿(11)

《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各位评委,你们好!今天我就人教版第五册第11课《秋天的雨》进行说课。下面我准备从教材、教法学法、教学预设三个方面来谈谈自己的初步设想:

一、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两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二、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激发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快乐的氛围中主动探讨,让他们真正“动”起来。在学法中主要采用品词析句、朗读感悟法、读写结合法、整体把握法等方法,具体结合教学过程展开阐述。接下来,我就详细说说本课精读环节即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本课的教学我分三个板块进行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二、 深入文本 细读品味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五、说教学流程:

一、复习导入,整体感知

我是这样导入的: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反馈学生的交流后我出示句子

1、“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

接着过渡:那么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深入文本 细读品味 在这里我分3个步骤

步骤一:借助课件,研究坦克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

1、下面咱们就来研究研究发明家是怎样把矛的进攻和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变成坦克的,请同学们默读课文1――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坦克的发明过程是怎样的?小组合作完成坦克的发明过程图。加强学生合作意识,培养他们的合作能力。全班交流,进一步明确坦克的发明过程。出示课件:

4、为了让学生能加深印象,我再让学生照着课件说说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

步骤二:抓重点词句,再现他的发明历程

过渡:从矛和盾到坦克的发明,发明家每想一步,都有他的思考过程,接下来让我们深入课文的字里行间,走进发明家的内心世界,去看看他的发明历程。

自由读1――4节,想想发明家在发明坦克的过程中流下了哪些思考的痕迹,划出有关句子读一读 经过一、番思考后,学生能找出下面的句子:

指名读

提出疑问:看书上插图,我觉得这盾已经够大了,为什么还觉得小呢?

引导学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

这里我主要抓住三个重点词 “如雨点般” “左抵右挡”“难以招架”让学生谈体会并结合表演来朗读指导。分小组读,竞赛读等。接着引导: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同时课件出示句子:

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了!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指名读,谈感受,带着感受读句子

发明家发明坦克的.整个思考过程在老师的引导下一步步地揭开.有助于学生对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研究。更好阐释了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起来的.

3、有了像铁屋子这么大的盾,真的刀枪不入,的确非常安全,可安全之余,发明家又产生了新的困惑:

出示:

能给固然换一个词吗?(虽然、本来、肯定)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战争只躲在铁屋子里保护自己,而、不能向对方发起进攻,可行吗?不行。因为――教师指着课件,学生齐读“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战场上,一种武器只起到自卫的作用,而向敌人进攻,战争,能取得胜利吗?因为――(齐读)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正是这样,他不停地想,不停的思考,终于想出了一个两全其美的好办法:齐读第4自然段 矛加上一个双引号,指的是什么?(枪口、炮口)

5、小结:同学们,发明家就是这样,遇到问题想办法,再遇到问题,再想办法,每一次遇到问题都要经过――?(思考),从思考中一次次改进,最后发明了坦克。课件出示完成的结构图突出科学家想的过程,每一次都是经过思考得来的。

步骤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1、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这句作为文章的主线,始终贯穿在课堂上,一次次的朗读,强化了矛和盾合二为一后的强大威力

2、在课文中找出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的句子?

课件出示句子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学生自由谈论。通过“庞然大物 吓得哇哇直叫 一下子退了十几公里”等词语体会坦克大显神威。

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

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三)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

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合二为一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集合说课稿(12)

《矛和盾的集合》优秀说课稿

一、设计理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人类文明史就是一部创造史。本设计旨在通过

文本的学习,让学生穿越时空隧道,插上想象的翅膀,在民主、和谐、宽松的教学情境中尽情思维,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

的道理中得到启发,学生能自觉产生一些“奇思妙想”,甚至“奇思怪想”,让学生的思维和心灵一起飞翔。

二、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课程标准实验教课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的第二十五课的课文。这篇课文由三部分组成:第一部分讲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对打过程中,为了保护自己,由盾想到了铁屋子;为了进攻,由矛想到了炮口,把两者结合起来,发明了坦克。第二部分讲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打败敌军,大显神威。第三部分由坦克的发明引出“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的这一道理。作者按发明坦克的过程——坦克的实际应用——从中引发道理的顺序叙述。叙事简洁清楚,用事实说明道理,是本文表达上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时间为二课时,根据本课教材的特点确定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如下:

(一)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了解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

2、理解文中关键句,能用例子来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一道理。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思维过程。

难点:理解、体会由坦克的发明引发的道理。

三、说教法:

根据新课程基本理念,针对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在本课教学中采用了“读中感悟”法,“自主、合作、探究”法,“想象理解”法等。

四、说学法:

“教是为了不教”,在课堂上我努力为学生搭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平台,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只有积极探索自主学习的方式和方法,才能不断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同时也学生的朗读能力得到提高。

五、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25课(学生齐读课题),在上节课中,我们已经学习了本课的生字和新词,还初读了课文,在初读课文中,你还知道了什么呢?(指名回答)

1、出示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

2、这句话中包含了两对反义词,谁有一双火眼金睛,能一下子就找到它们呢?(指名说并出示:自卫——进攻 矛——盾)(师板书)

几乎所有的课文,教师都应该引导学生从整体把握它的结构、内容以及思想内涵。在阅读中,引导学生要善于从文章的千言万语中抓住最关键的内容,理解文章句、段和篇的构思脉络,理解的它内涵和中心,把握文本。这个句子是本课的重点句,在上下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仔细分析句子,用词也很有意思,既有反义词,也有能解释课题的四字词语。这个句子在课文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

过渡:是啊,矛和盾是一对反义词,盾的自我保护和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就是(齐读课题)。这对矛盾的事物,发明家在怎样的情况下想到把它们合二为一,发明坦克呢?请大家快速读读课文,用“~~”划出句子来。

(二)板块一:解决为什么要把“矛和盾”集合

1、指名回答,出示句子: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齐读)

2、师: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呢?(指名回答)(指名上台表演帮助学生理解“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师:同学们,这就是发明家左抵右挡,但还是难以招架。)理解后,再请两名学生表演,其他学生配读。

表演是本班学生非常喜欢的形式,在表演中不但理解了“左抵右挡、难以招架”的意思,同时也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但由于我没有进行正确的指导,学生的表演效果不佳。

过渡:虽然,发明家拿着盾左抵右挡,但还是挡不住矛的进攻,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是怎么想的呢?

(三)板块二:研读课文,解决科学家是如何想的?

1、发明家在想什么?是怎么想的呢?

大家用心读读课文1~4节。用心读就是要边读边思考;翻来覆去读,翻来覆去想,直到把问题读懂,也可以边读边用笔划一划有关句子。

2、指名回答:谁愿意来当当发明家,说说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你是怎么想的?

回答后出示: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盾太小啦!如果盾大得像个铁屋子,我钻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

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呀!

对了,在铁屋子上开个小洞,从洞里伸出进攻的“矛”——枪口或炮口。当然,这铁屋子还要会跑,得装上轮子,安上履带。

师:请大家读一读这三个句子。(自由读)

3、(三个“然”)师:这三个句子中都有个“然”字词,是哪三个呢?(回答后带“然”的词变红色。)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呢?(指名回答)

“忽然”说明发明家的想法是一下子产生的。很快,一瞬间的意思。

师:从“忽然”这个词语,我们知道了发明家产生想法的情形。谁来读读发明家这一下子的想法呢?(指导朗读:想法要轻、慢点。)个别读后再齐读。

“固然”是本来这样的意思。

师:本来怎样呢?(引读:师:待在铁屋子里,本来这样很安全的,但是(生读:自己却变成了只能缩在壳里保命的蜗牛或乌龟。)该怎么办呢?

生:在铁屋子上开一个洞,作枪口或炮口。

师:大家真能干,从一个“固然”读出了发明家修正想法的过程。哪“当然”呢?(“当然”是理所当然的意思。)理所当然什么呢?(这里指理所当然要安上轮子和履带。)

师:从“当然”我们知道了:安上轮子和履带是自然而然的事情,是发明家想法的延伸。谁来读读这“理所当然”的句子呢?

3、指导朗读:师:当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时,对方的矛如雨点般向他刺来,发明家用盾左抵右挡,还是难以招架,在这紧张危急的关头,发明家忽然产生了一个想法:(生读)发明家仔细考虑了一下:

可是(学生读)发明家又认真研究了一番: 对了(学生读)。

4、小结:刚才,我们从这三个带“然”字的词语了解到发明家坦克的思维过程是产生想法——修正想法——延伸想法。

抓住三个“然”的词语进行研读,不仅让学生明白了文句之间的关系和联系,而且让学生在剖析中了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思维过程,同时也对学习进行了又一次朗读的训练,更以此来指导学生学习抓住关键词语读深读透课文的方法。

过渡:就这样,发明家发明了坦克,你们见过坦克吗?想不想再见见坦克呢?

(四)板块三:运用欣赏和诵读等方式,放大发明家的创造成果(感受“坦克的大显神威”)

1、课件出示坦克图片,师:这就是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看着眼前的坦克,你还能找回“矛、盾”的踪影吗?(指名说)面对这坦克,你感到这样呢?(

边欣赏边议论)

2、师:面对着发明家把矛和盾集合后的坦克,同学们的感受各不相同,下面就把你的感受你的朗读表现出来。(读句子:“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在战场上大显神威。”如自豪、惊喜、成功感。)

在学习了坦克是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与一体后,再让学生看坦克图片找找矛和盾的踪影,目的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发明家的善于思考与坦克的神奇。

3、师:把矛和盾的优点起来发明的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中的哪些句子描写了坦克的“大显神威”?用“——”画出课文的句子,再读读!

(教师出示课文片段,学生朗读)

1916年,英军的坦克首次冲上战场。德国兵头一回见到这庞然大物,吓得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从这段话中的哪些词语我们可以看出坦克的“神威”?

(哇哇直叫、乱成一团、一下子退了十公里。)

师:哦。你从这些词语中体会出什么呢?(你是从德国兵的害怕和失败看出来的。你能读出德国兵的害怕吗?)(生朗读,如味道不够)

师:听你朗读,我感受到了德国兵的一点害怕。谁来朗读,让我们更强烈地感受到德国兵的害怕?(生朗读)读得很好!我仿佛看到了德国兵逃跑的场面,坦克的确是“大显神威”呀!来,一起读读。(生齐读)

(我还从“庞然大物”这个词语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哦。“庞然大物”说明什么呢?(从坦克本身的庞大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你能读出坦克“庞然大物”的那种气势吗?(生朗读,突出“庞然大物”)

(我从“首次”体会到坦克大显神威。)

师:“首次”是什么意思?(第一次)这个句子中,还有哪一个词语是“第一次”的意思?(头一回)坦克第一次上战场就这么厉害,当然能让我们感受到它的“神威”。谁来读出坦克第一次就这么厉害?(学生朗读)

师:读得不错,大家都想读?那大家自由练习练习吧。(学生自由练习读,齐声朗读)

4、师小结:这就是坦克的`威力,这就是集合的力量。感受着这样的力量,你想说什么?

假如发明家就在我们的面前,你又会对发明家说什么呢?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出示句式(写一写)我想对发明家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小结:感受着这样的力量,我们全身都洋溢着智慧。

通过这个环节的教学,不仅让文本意象活跃在学生的头脑中,更是让学生领略了坦克的威力、集合的力量,再通过写一写,进一步加深对发明家的发明坦克的印象,使集合的思想在学生心中产生了一定的触动。

(五)畅谈感受,揭示道理

1、师:我们在为发明家用集合的思考方法发明了坦克而感动、兴奋的时候,我们闭起眼睛静静地想一想,是什么让坦克有这样的威力呢?(学生回答)正如课文所说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出示,学生齐读。)

师:这里的“谁”可以指哪些?请举一个例子来说明!(生:“谁”指坦克。)除了课文中的坦克,还可以指什么?(指名回答)

师:“集合”使我们的生活更精彩了。看看身边,还有哪些物体是集合其他物体的优点的产物?(指名回答:随机出示相关图片,让学生说说它们是集合了哪些物体的优点。)

师:这个“谁”除了指这些物体外,还可以指什么?(可以指人)是呀,可以指人,这个“谁”可以是你,是我,是他。那,我们小组讨论讨论:如果可能,你希望将哪些长处集于一身?

2、小组讨论。

3、汇报交流:(给予一定的评价:如,这样你会更优秀的。)

4、师小结:同学们,你们的想象很丰富,也很美好。我相信,只要你们善于集合别人的优势,就能成为强者,胜利者。祝大家梦想成真。让我们再一次读读这篇课文给我们的启示吧————

这样的启发,让学生活学活用,不但开发了他们的创造力,而且引发了他们自由表达,言语智慧在学生美好的梦想和憧憬中如花朵般竞相开放。

六、说板书:

板书: 25、矛和盾的集合

矛 盾

坦克(大显神威)

进攻 自卫

这个板书能引导学生了解发明家是怎样发明坦克的,即把“盾”的自卫和“矛”的进攻的优点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来了。

这堂课,让我欣慰的是:整堂课的教学充分关注了文本言语的特点,抓住了文本的关键语汇,实实在在地进行了言语教学;关注了课堂中儿童的言语实践,让他们说话、抄写、讨论、朗读等,语言技能在他们那里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而不是“微风拂面,表皮而过”;学生能快乐地学习,时时伴有积极的情感体验。


集合说课稿(13)

集合的含义与表示的说课稿

说课的题目是《集合的含义与表示》,下面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教学反思六个方面说一下对这节课的教学研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集合说课稿(14)

三年级数学集合说课稿

三年级数学《集合》说课稿

一 说教材

《集合》是三年级上册数学广角的内容,它主要是介绍和渗透一些数学思想方法,涉及的重叠问题是日常生活中应用比较广泛的数学知识。在本节课前,学生虽然已经学习过分类的思想方法,但《集合》这部分内容比较抽象,在这里只是让学生通过生活中容易理解的例子去初步体会集合思想,为以后继续学习打下必要的基础,学生只要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解决问题就可以了。

二 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中感受到交集的含义,能借助直观图,体验利用维恩图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设计集合图的活动,启发学生对交集部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评价说理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生活情景的课堂再现,让学生在探究、应用知识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三 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初步学会利用交集的含义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用图示的方式感受到交集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四 说教法

本节课刘老师主要采用游戏法、直观演示法、讲解法、师生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老师引导学生一步步的深入探究,进而将问题解决,达到教学目标。

五 说学法

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通过游戏、自主探究、独立思考、小组合作、动手操作等方法来理解集合各部分表示的意义,根据集合图直观形象的解决问题。

六 说教学过程

1刘老师为了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的积极性,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利用猜拳和抢凳子的游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对集合图的理解。

2在游戏中引起矛盾冲突,提出问题,使学生的思维世界中出现碰撞,便产生了求知的火花,从而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办法,领悟问题存在的根源——重复。

3借助呼啦圈套小朋友的'方法,演示出集合圈的知识,能够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集合图各部分所表示的意义。

4 借助学生比较感兴趣的的语数竞赛活动的情况,让学生充分探究集合的知识及解决问题的计算方法。

5小组合作,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设计集合图,进一步加深对集合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6 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注重学生思维的拓展,让学生考虑到集合与集合之间关系的多样性使所学知识得到了延伸。

总之,数学课不仅是让学生学数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欣赏数学、体验数学的价值,从欣赏和体验中去感悟数学道理、培养数学素养。本节课学生在学习活动的参与中,真正的做到了自主探索、不断创新,体验到了数学学习的快乐与成功。


集合说课稿(15)

《矛和盾的集合》的第一课时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头篇课文,是经作家黄水清的《矛和盾的集合》改编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矛和盾的集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在这个比赛过程中,发明家发现手上的盾难以招架对方矛的进攻,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仅仅只能防守,更何况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于是,他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再加上履带,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通过叙述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习这类议论性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我见习班级的学情,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教学重点1)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教学重点2)

5.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在这个课时里,我将要用到“自相矛盾”故事的资料和课件这两种教具。

二、说教法及学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我首先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会通过我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会让他们在初知课文后积极动脑,对课文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找一找,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读”:生字、词语、课文和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找”:文章中重要的句子;“问”:初读课文后自己不懂、好奇的地方。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学生自由回答)对呀,这是古代的两种武器,长的是矛,圆的是盾。【出示图片旁边的“矛”和“盾”两个字】让他们认识一下矛和盾,接着来认识这两个字,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和我一起写这两个字,我在黑板上写这两个字,作为课题的形式,中间空一个字的距离,这样是我的教学设计需要。我边写边指导他们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开始两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样可以与图片结合起来,使这两个字能他们在脑中留下生动的形象,帮助他们记忆。让他们用手指跟着我一起来写一遍,这样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2. 关于矛和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两张图片】

同学们知道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成果,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3. 老师现在带大家去看一看这个故事的小动画。【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视频】用这个视频来吸引他们,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听我下面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

4. 动画中的矛和盾碰在一起产生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今天,矛和盾要再次相遇,结果会怎么样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边说出课题边板书,在原本“矛”和“盾”字的中间加上“和”,再在“盾”字后写“的集合”),一起读课题。利用视频的形象吸引他们之后引出课题,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他们很想去文中找答案的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要考考你们,这些词语能不能读正确?【出示词语的幻灯片】,先让他们自己自由读,再进行“开火车读词语”,对读错的字词进行及时的纠正,再集体教育,防止他们再出错。此环节,我要体现出我的教学重点1,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语显得比较重要,我先在这里检查他们预习的中的一项,让他们认读词语,生字放到后面重点指导、练习。开火车读词语的话,可以让班里的一半同学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先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带上感情”,再“开火车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读的同学有没有出错。大家都知道,小孩子都喜欢在全班面前有好的表现,而且喜欢纠正出其他同学的错误。第一遍自由读可以为他们开火车读提供一个准备,让他们能在大家面前有好的表现。在“开火车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可以让班里的另一半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部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是主体,使他们可以集中精神参与我的课堂,而且让他们体会、了解并牢记标点符号的特征和用法。

3.读了课文,谁能用上这四个词语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这四个词语的幻灯片】(学生一个个回答)当有同学回答出课文上的一句话时,我就在此进行总结,用幻灯片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后,在战场大显神威。”这个句子;如果没有学生定位到这句,我就进行引导,让他们把目光集中到这一句,然后出示这个句子。接下来,让他们找一找、划一划,划出这个句子,然后集体读一遍。这个环节是我这一课时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在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他们针对课文进行提问,然后是我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除了 “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和“对‘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理解和启发” 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将会在下一课时中深入讨论)。这个环节,我主要是体现我的教学难点,让他们积极动脑、独立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重点学习并指导生字。

1.第一步,指名读生字,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再集体教育;第二步,重点讲解 “集”、“攻”、“战”、“神”这四个字的写法,在黑板上写出“攻”与“功”,“战”与“站”和它们自各组的词语,并把这四个词语读一遍,引起他们的注意,不要写错;第三步,在自己的生字本上练习,每个字抄写三遍;第四步,让他们读一遍含有文中生字的8个成语,并抄写在课本上。这个环节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意图是:让他们能读准每一个字,帮他们区别容易混淆的字,再通过抄写来记住每一个字;通过成语来记住字,并充实他们的成语库。

2..打开课时训练做1.2.3三题,通过这三题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他们课外减轻了了负担。

(四)布置作业

1.请你积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多读读,多想想,让他们初步体会本单元的主题。

2.搜集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养成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板书设计: 矛和盾的集合

进攻 成功

战场 站立


集合说课稿(16)

小学语文《矛和盾的集合》说课稿

一、说教材:

《矛和盾的集合》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头篇课文,是经作家黄水清的《矛和盾的集合》改编而成的。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想的不一样,做的不一样,结果往往就不一样。本组课文讲述了几个生动有趣的故事,这些故事告诉了我们应该怎样看问题,怎样想问题。

《矛和盾的集合》给我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发明家手持矛和盾,与朋友比赛。在这个比赛过程中,发明家发现手上的盾难以招架对方矛的进攻,由此产生了一个想法:“如果盾大的像个铁屋子,我站在铁屋子里,敌人就一枪也戳不到我啦!”可是,这样固然安全,自己却仅仅只能防守,更何况自卫是为了更好地进攻。于是,他把矛的进攻、盾的自卫合二为一,再加上履带,发明了坦克,在战场上大显神威。课文通过叙述发明家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这件事,说明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学习这类议论性的文章,我们就应该要求学生“学习略读,粗知文章大意”、“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根据课标的相关要求和教材内容的特点,并结合我见习班级的学情,我给这篇课文安排了两个课时的教学时间,并确定了如下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

1。认识“矛、盾”等6个生字,会写“矛、盾”等14个生字。能正确认读、书写“集合、招架”等16个词语。(教学重点1)

2。正确、流利,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中获得知识。

4。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说说。(教学重点2)

5。培养学生针对课文内容提出有价值的问题的能力。(教学难点)

在这个课时里,我将要用到“自相矛盾”故事的.资料和课件这两种教具。

二、说教法及学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文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所以我首先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我会通过我的教学设计,吸引学生,激发他们学习这篇课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其次,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我会让他们在初知课文后积极动脑,对课文进行质疑,鼓励他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培养自己的各方面能力。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读一读,说一说,找一找,问一问”的方法完成本课时的学习任务。“读”:生字、词语、课文和文中的重点语句;“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找”:文章中重要的句子;“问”:初读课文后自己不懂、好奇的地方。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三、说教学过程:

(一)故事导入

1。【课件出示“矛”和“盾”的图片。】你们认识他们吗?(学生自由回答)对呀,这是古代的两种武器,长的是矛,圆的是盾。【出示图片旁边的“矛”和“盾”两个字】让他们认识一下矛和盾,接着来认识这两个字,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和我一起写这两个字,我在黑板上写这两个字,作为课题的形式,中间空一个字的距离,这样是我的教学设计需要。我边写边指导他们这两个字,矛:最后的一笔撇,好锋利啊,跟图片中的矛一样;盾:开始两撇,真像两个勇敢的小卫士,像图片中的盾,可以起到保护的作用。这样可以与图片结合起来,使这两个字能他们在脑中留下生动的形象,帮助他们记忆。让他们用手指跟着我一起来写一遍,这样可以与学生进行互动,激发他们学习的自主性。

2。关于矛和盾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我们来看看【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两张图片】

同学们知道吗?哪位同学愿意给我们讲讲这个故事?(学生讲这个故事)让学生汇报自己的课外阅读的成果,对这种行为进行表扬,鼓励他们积极参与课外阅读,培养他们养成课外阅读习惯。

3。老师现在带大家去看一看这个故事的小动画。【出示故事“自相矛盾”的视频】用这个视频来吸引他们,让他们能集中精力听我下面的教学环节,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增长他们的课外知识。

4。动画中的矛和盾碰在一起产生了自相矛盾的故事,今天,矛和盾要再次相遇,结果会怎么样呢?那我们今天就来学习《矛和盾的集合》(边说出课题边板书,在原本“矛”和“盾”字的中间加上“和”,再在“盾”字后写“的集合”),一起读课题。利用视频的形象吸引他们之后引出课题,让他们对课文产生好奇和疑问,利用他们很想去文中找答案的心理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积极性和主动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我要考考你们,这些词语能不能读正确?【出示词语的幻灯片】,先让他们自己自由读,再进行“开火车读词语”,对读错的字词进行及时的纠正,再集体教育,防止他们再出错。此环节,我要体现出我的教学重点1,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语显得比较重要,我先在这里检查他们预习的中的一项,让他们认读词语,生字放到后面重点指导、练习。开火车读词语的话,可以让班里的一半同学参与,给他们一个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体学生参与课堂教学。

2。先自由朗读课文一遍,要求他们“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且带上感情”,再“开火车读课文”,每人一句,其他同学认真听,看看读的同学有没有出错。大家都知道,小孩子都喜欢在全班面前有好的表现,而且喜欢纠正出其他同学的错误。第一遍自由读可以为他们开火车读提供一个准备,让他们能在大家面前有好的表现。在“开火车读课文”这个环节,我可以让班里的另一半学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让全部学生明白他们每个人都是主体,使他们可以集中精神参与我的课堂,而且让他们体会、了解并牢记标点符号的特征和用法。

3。读了课文,谁能用上这四个词语讲讲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出示这四个词语的幻灯片】(学生一个个回答)当有同学回答出课文上的一句话时,我就在此进行总结,用幻灯片出示“坦克把盾的自卫、矛的进攻合二为一后,在战场大显神威。”这个句子;如果没有学生定位到这句,我就进行引导,让他们把目光集中到这一句,然后出示这个句子。接下来,让他们找一找、划一划,划出这个句子,然后集体读一遍。这个环节是我这一课时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主要的目的是让他们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得知识,培养他们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大胆地、自由地发表自己的见解。

4。在读了课文、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后,让他们针对课文进行提问,然后是我和他们一起解决问题(除了“发明家是怎样把矛和盾的优点集合在一起发明坦克的?”和“对‘是的,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谁就会是胜利者。’这句话的理解和启发”这两个问题,因为这两个问题将会在下一课时中深入讨论)。这个环节,我主要是体现我的教学难点,让他们积极动脑、独立思考,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培养他们自主思考的能力。

(三)重点学习并指导生字。

1。第一步,指名读生字,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再集体教育;第二步,重点讲解“集”、“攻”、“战”、“神”这四个字的写法,在黑板上写出“攻”与“功”,“战”与“站”和它们自各组的词语,并把这四个词语读一遍,引起他们的注意,不要写错;第三步,在自己的生字本上练习,每个字抄写三遍;第四步,让他们读一遍含有文中生字的8个成语,并抄写在课本上。这个环节也是一个教学重点,我这样设计意图是:让他们能读准每一个字,帮他们区别容易混淆的字,再通过抄写来记住每一个字;通过成语来记住字,并充实他们的成语库。

2。打开课时训练做1。2。3三题,通过这三题来巩固本节课所学习的知识,同时也给他们课外减轻了了负担。

(四)布置作业

1。请你积累课文的最后一句话。多读读,多想想,让他们初步体会本单元的主题。

2。搜集科学家发明的小故事。养成他们课外阅读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


集合说课稿(17)

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

作为一名人民教师,时常需要用到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有效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快来参考说课稿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一数学必修1《集合的含义与表示》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一、教材分析

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A版必修1第一章第一节《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教学安排为1课时。

重点难点:在教学中,把集合的含义与表示方法作为本节课的重点,而把集合表示方法的恰当选择作为教学难点。

二、学情分析

对于刚升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基础知识相对扎实,具备一定的逻辑思维能力;从认知情况来看,对于生活实例,他们的感性大于理性,抽象概括能力较弱,但是学生们富有好奇心,充满求知欲,愿意接触新事物。哈佛大学校长陆登庭曾说过“如果没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做动力,就不可能产生对社会具有巨大价值的发明创造。”因此对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加以引导,才能让学生的学习更富创造性。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要求学生理解集合的含义,元素的特征;元素与集合的关系,熟练掌握常用数集的记号,以及掌握集合的表示方法。

过程与方法:教学过程中,应用自然语言与集合语言描述数学对象,与学生一道归纳出集合的含义,掌握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研究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感受数学的简洁美与和谐统一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敢于创新、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培养目标。

四、教法学法

由于本节课是高中数学的起始课,而且概念较多,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决定从身边实例出发,通过老师引导,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多种方式逐渐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学法指导方面,使教学过程活动化、学习过程自主化、获取知识的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体现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学习的理念。

五、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我以老师走进教室关上门,教室内的所有人能否组成集合作为引入,这样生活化的.场景让学生感到亲切,集中了注意力,同时抛出问题,为后继教学埋下伏笔,接着介绍集合论的创始人,德国数学家康托,这样处理既让学生了解了相关的数学背景,同时又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类比归纳、理解含义。此处我举得五个例子,既有数字又有图形,还有日常生活中的人和物,这些实例贴近学生生活,更进一步抓住了学生的心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紧接着通过老师引导,与学生一起归纳出集合的含义,并且让学生对五个例子进行解释,加深对集合含义的理解。

(三)合作探究、把握特征。此处我设计的三个实例依然来自于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了数学来自于生活,又为生活服务的思想。通过教学过程活动化,知识过程体验化,将教学内容转化为老师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的活动过程,以下是我的教学实录。在学生已经了解元素特征的情况下趁热打铁,给出以下4个例子。让学生稍加思考之后进行回答,进一步加深对集合中元素特征的理解。数学具有形式上的简洁美,在此处明确元素与集合的关系,并给出相应的符号表示,以及常用数集的记号。由于这些符号以后经常会用到,在课堂上理解的基础上更需要课下的强化记忆,达到“从来都不用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效果。

(四)列举描述、恰当选择。集合语言是现代数学的基本语言,通过学习使学生学会使用最基本的集合语言表示有关数学对象,体会用集合语言表达数学内容的简洁性、准确性,在此给出了使用列举法表示集合的具体方法,为了巩固授课效果,在这个知识点后面设计了一道练习题,设计这道题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激发学生的求解兴趣,同时还可以突破本节课的教学重点。

(五)实战演练、拓展提升。在这里我设计了两道用两种方法表示集合的题目,这样设计首先是想考查学生对列举法、描述法掌握的情况,也希望通过两种表示方法的练习,更好地把握列举法和描述法各自的特点。引导学生讨论应当如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恰当的集合表示方法。通过这道题目的练习,既巩固了所学知识点,又培养了学生一题多解灵活运用的数学思维能力。

(六)归纳方法、课后延伸。在这个环节,我首先引导大家对列举法和描述法进行了归纳,指明其特点并让大家根据情况进行恰当选择;小结部分采用学生回忆—归纳—总结的方式把知识点串联起来,对本节课的知识形成系统而全面的认识;在作业布置方面,一道必做题,巩固消化知识;一道选做题,课外拓展延伸,体现了作业的巩固性和发展性原则。我的板书设计简明直观,体现了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知识要点。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引入贴近生活的实例,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产生了感性认识;通过分层次地不断提问、启发、引导,触发了学生的理性思考,并让学生通过活动加深了对知识的理解;通过及时有效的点拨,使知识得到巩固,能力得以提升。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正是这种需要,引领着学生进入知识的殿堂,真正感受到数学的无穷魅力!”


集合说课稿(18)

《集合的概念》说课稿

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说课稿有助于教学取得成功、提高教学质量。那么你有了解过说课稿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集合的概念》说课稿,欢迎阅读与收藏。

一、说教材

1、 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 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 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 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

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好学习指导,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如果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集合(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 熟悉巩固集合的概念通过例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 集合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6、 从实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出元素与集合关系符号表示,在这个环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落实本课的重点,学习指导:⑴集合元素的确定。⑵理解两符号的含义。

7、 思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8、 从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数集的概念,并给出常见数集的记法。

9、 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识记常见数集的记法,同时进一步巩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问题不难,落实课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观看世界。

11、课堂小节

以学生小节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鬼纳总结能力。

六、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遵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对象,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反思

1、 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特殊到一般,在具体感知基础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 启发探究教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集合说课稿(19)

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

作为一名教师,时常会需要准备好说课稿,编写说课稿是提高业务素质的有效途径。那么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中职数学《集合概念》说课稿,欢迎大家分享。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集合的概念》是人教版第一章的内容(中职数学)。本节课的主要内容:集合以及集合有关的概念,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初中数学课本中已现了一些数和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有理数的集合、不等式解的集合等,但学生并不清楚“集合”在数学中的含义,集合是一个基础性的概念,也是也是中职数学的开篇,是我们后续学习的重要工具,如:用集合的语言表示函数的定义域、值域、方程与不等式的解集,曲线上点的集合等。通过本章节的学习,能让学生领会到数学语言的简洁和准确性,帮助学生学会用集合的语言描述客观,发展学生运用数学语言交流的能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a、通过实例了解集合的含义,理解集合以及有关概念;

b、初步体会元素与集合的“属于”关系,掌握元素与集合关系的表示方法。

(2)能力目标:

a、让学生感知数学知识与实际生活得密切联系,培养学生解决实际的能力;

b、学会借助实例分析,探究数学问题,发展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

(3)情感目标:

a、通过联系生活,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b、通过主动探究,合作交流,感受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体验,体会数学的理性和严谨。

3、重点和难点

重点:集合的概念,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难点:准确理解集合的概念。

二、学情分析(说学情)

对于中职生来说,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薄弱,他们还没具备一定的观察、分析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运算能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参差不齐,学生学好数学的自信心不强,学习积极性不高,有厌学情绪。

三、说教法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采用探究式教学法进行教学。首先从学生较熟悉的实例出发,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创设情境认知策略上给予适当的点拨和引导,引导学生主动思、交流、讨论,提出问题。在此基础上教师层层深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逐步提升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集合概念的形成遵循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四、学习指导(说学法)

教学的矛盾主要方面是学生的学,学是中心,会学是目的,因此在教学中要不断指导学生学会学习。根据数学的特点这节课主要是教学生动脑思考、多训练、勤钻研的研讨,这样做增加了学生主动参与的机会,增强了参与的意识,教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思考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进而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和效果。

五、教学过程

1、引入新课:

a、创设情境,揭示本课主题,同时对集合的整体性有个初步的感性认识。

b、介绍集合论的创始者康托尔

2、究竟什么是集合?(实例探究)切合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以学生熟悉的事物(物体),以实际生活为背景进行探究,为本课教学创造出一种自然和谐的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接待探究过程学生积极思考、交流、作答,教师针对学生的回答启发,引导学生寻找实例中的共同特征,培养学生观察,总结能力范围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为下面水到渠成的介绍集合概念做好铺垫。

3、集合的概念,本课的重点。结合探究中的实例,让学生说出集合和元素各是什么?知识的呈现由抽象到具体进一步熟悉元素与集合的概念,让学生分清实际问题中的集合和元素为后面学习两者间的关系做好铺垫。教师在这一环节做好学习指导,确定的对象组成的整体叫集合,如果对象不确定,就不能确定为集合(举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4、熟悉巩固集合的概念通过例题,练习、帮助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集合的概念。

5、集合的符号记法,为本节重点做好铺垫。

6、从实例入行手,探索元素和集合的关系,学生能用文字语言描述,如何用数学语言描述,给出元素与集合关系符号表示,在这个环节教师适当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到知识逐步形成过程,便于学生理解和掌握,落实本课的重点,学习指导:

⑴集合元素的确定。

⑵理解两符号的含义。

7、思考交流本课的重要环节在课堂上给学生提供充分的活动时间和空间。通过自由举例,能深化概念。同时还能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表达自己见解的能力。

8、从所举的例子中抽象出数集的概念,并给出常见数集的记法。

9、学生练习:通过练习,识记常见数集的记法,同时进一步巩固元素与集合间的关系。

10、知识的实际应用:

问题不难,落实课本能力目标,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初步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观看世界。

11、课堂小节

以学生小节为主教师帮助为辅,巩固所学知识,帮助学生认识到要学会梳理所学内容,要学会总结反思,使学生的认识进一步升华,培养学生的鬼纳总结能力。

六、评价

教学评价的及时能有效调动课堂气氛,感染学生的情绪,对课堂教学发挥着积极作用,教学过程遵重学生之间的差异培养学生应用集合的眼光看研究对象,注重过程评价与多元评价将教学评价贯穿于本堂课的每个教学环节。

七、教学反思

1、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从特殊到一般,在具体感知基础上得出集合的描述概念,便于学生理解接受。

2、启发探究教学,营造学生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的能力。

八、板书设计

(略)

相关推荐

爬山阅读答案(汇总8篇)

考试资料
爬山阅读答案(1)以前,我只知道这种植物叫爬山虎,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今年,我注意了,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细丝跟新叶
展开详情

语文议论文答题技巧(集锦17篇)

议论文
语文议论文答题技巧(1)1、说明文的类型:事物、事理说明文(从内容角度,根据说明的对象和目的)。事物说明文一般标题就是说明的对象;事理说明文找准开头结尾的总结句。因为说明对象是一篇文章所要介绍的事物或
展开详情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汇集7篇)

教学设计
教科版科学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懂得交流是科学探究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能帮助我们纠正错误,获得更多的证据。2.交流信息时能清楚明白地表达自己的意思,快速、准确地交流信息。3.培养乐于与别人交流
展开详情

分式教学设计(实用7篇)

教学设计
分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使学生能分析题目中的等量关系,掌握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的方法和步骤,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通过列分式方程解应用题,渗透方程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列
展开详情

苏教版认识负数教学反思(精选3篇)

教学反思
苏教版认识负数教学反思(1)今天上了第二节课,对教材的理解可能更深了一点,第二节课与第一节课的区别应该在于,第一节课中有比较明确的“0”,正负表示的量相对较固定,而第二节课的“0”可能并不确定,同时正
展开详情

经典阅读试题(精选15篇)

考试资料
经典阅读试题(1)科技进步,1840S的电报已经有了长足进步云云,Telegraph有很重大的意义:拉进了longdistancecommunication。但是遇到了一些obstacle:fund不
展开详情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汇总5篇)

教学计划
美术鉴赏教学计划(1)一、主要教学内容:1、认真备课,检验使用完善美术备课摸板。2、备课研讨教学绘画基本技能技法的教法学法,提高教学设计能里。教学绘画基本技能技法的实践练习,绘画造型能力的提高。3、深
展开详情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精选8篇)

教学反思
狮子和兔子教学反思(1)《狮子和兔子》是一篇充满童真童趣的寓言故事。“狮子”是一种凶猛的野兽,被称为“百兽之王”,“兔子”则是一种性格温顺,身体娇小的动物,这两种强弱对比十分鲜明,通过朗读感受启发学生
展开详情

1到5的认识练习题(汇集3篇)

练习题
1到5的认识练习题(1)青岛版数学一年级上册:11到20各数的认识同步练习题一、填空。1、写出下面各数。十一十三十七二十2、16的相邻数是和。3、从右边起,第一位是位,第二位是位。4、7个一和1个十合
展开详情

阅读理解精选答案(集合7篇)

考试资料
阅读理解精选答案(1)(1)选A项3分,E项2分,D项1分,B、C不给分。解析:B项,这一句话不能把小方的年龄、外貌、衣着等描写出来了;C项“这只是”表意绝对。D项“常来走走”还有对小方关怀之意。(2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城堡教案(甄选19篇) 我的母亲的阅读答案(精品16篇) 体育安全教育教案(集合20篇) 数学的角的练习题(优质15篇) 十二生肖猴的故事(优质4篇) 我们的呼吸教学设计(集锦4篇) 一片树叶教学设计(实用13篇) 全家福教案(实用17篇) 白鹅优秀教案(优质5篇) 东施效颦教学设计(集锦6篇) 中秋节散文大全(精编5篇) 希腊罗马神话故事(精选3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20篇) 5以内序数教案(精编16篇) 一个中国孩子的呼声教案(合集18篇) 语文教学反思不足之处(通用3篇) 五彩的烟花教案(热门7篇) 圆柱表面积教学反思(合集16篇) 面积单位换算教学反思(实用7篇) 社会行为教学反思(优选8篇) 生物必修3教学计划(汇集15篇) 普通话教学计划(必备3篇) 折扣课件(汇总3篇) 地球的运动教学设计(精选6篇) 阳光的接力阅读答案(精选4篇) 孙权劝学优秀教案设计(精编3篇) 爬山虎的脚公开课教案(精编4篇) 讲评试卷的英语(集合7篇) 水循环课件(精编6篇) be用法练习题(精编6篇) 乡村诗歌(实用18篇) 三只小猪音乐教案(精品3篇) 年级期末测试卷语文上(合集5篇) 秋水练习题及答案(汇编4篇) 眼睛的阅读理解答案(推荐4篇) 中国龙教案(精选3篇) 樱桃阅读答案(优选19篇) 年级考试卷的答案(汇总6篇) 人教版翠鸟教学设计(汇集4篇) 济南的阅读答案(精编15篇) 英语作文关于梦想(汇总18篇) 意外阅读答案(推荐6篇) 萝卜蹲教案(实用14篇) 革命烈士诗歌大全(精品3篇) 想象作文假如我是(热门9篇) yw教案(精选3篇) 幼儿交通安全教案(精品18篇) 拼音dtnl教案(实用5篇) 莎士比亚故事(优质6篇) 保安优秀员工评语(优质3篇) 古诗二首教学设计(优选20篇) 负氧离子阅读答案(必备6篇) 日月水火优秀教学设计(精选4篇) 现代文阅读题答题技巧(精选8篇) 脑筋急转弯题大全(汇总3篇) 年心理学试题(必备9篇) 菜根谭名言(合集3篇) 我是草原小牧民教学设计(必备5篇) 勾股定理优秀教案(集合5篇) 老人与海的教案(精选16篇) 依依阅读答案(精品8篇) 草原就是我的家教案(集锦10篇) 北固山下阅读答案(汇总6篇) 语文下册期末复习题(精编7篇) 孝敬的故事(精编18篇) 关于立冬的唯美句子(集合3篇) 汉语教学教案(精品18篇) 配对教案(精选18篇) 贾平凹散文集(汇集3篇) 幼师实习单位评语(合集17篇) 塞上曲阅读答案(汇集4篇) 郑人买履教学设计(集锦20篇) 基础知识的知识点(精品8篇) 儿童梦想诗歌(合集3篇) 描写星空的散文(集合4篇) 年级下册第四单元语文测试试卷(集锦6篇) 听听声音教学设计(通用19篇) 手划破了安全教案(通用7篇) 温度计教学反思(热门16篇) 诗歌教学反思(甄选17篇) 声现象教案(推荐3篇) 认识方向教案(热门18篇) 世界上第一个听诊器教学设计(推荐11篇) 光的传播教案(精选6篇) 背影优秀教学设计(集锦16篇) 吆喝说课稿(汇集12篇) 电能的知识点(优选5篇) 常用的英语谚语(精编18篇) 认识地球教案(汇总3篇) 书斋阅读答案(热门5篇) 敬畏自然教学设计(集合16篇) 猫教案郑振铎(精编5篇) 蟋蟀的住宅优秀教案(优选19篇) 蒹葭教学反思(集合10篇) 梅兰芳蓄须教案(甄选7篇) 尊老爱幼教案(甄选6篇) 细胞的分化教案(热门11篇) 陶渊明饮酒其五阅读答案(推荐3篇) 小花籽找快乐教案反思(甄选6篇) 关于青春的主题班会(精品7篇) 沙漠诗句(精编7篇) 爱迪生的名言大全(实用3篇) 落叶散文诗(精品4篇) 笔尖流出的故事作文500字(集锦16篇) 纪昌学射课件(汇编6篇) 奥数速算与巧算练习题(热门3篇) 倍的认识教学反思(汇总17篇) 洗手帕教案(汇集10篇) 镜子的谜语(优选4篇) 如何写故事(汇总8篇) 反思试卷(通用18篇) 哀溺文序阅读答案(合集3篇) 一只鸟仔音乐教案(必备3篇) 点点和多咪的信教案(优质4篇) 小树叶教学反思(优选12篇) 分数的再认识教学设计(热门6篇) 买椟还珠成语故事(汇总3篇) 猫教学反思郑振铎(优质5篇) 红绿灯眨眼睛安全教案(甄选4篇) 附练习题及答案(甄选7篇) 的的练习题(集合20篇) 最后一头战象第二课时教学设计(汇编4篇) 简易方程说课稿(通用17篇) 紫藤萝瀑布阅读理解答案(推荐6篇) 区域地理课件(实用19篇) 少年王勃教学设计(热门16篇) 阅读棉花的答案(推荐17篇) 诗歌表达方式(优质6篇) 函数试题(精品15篇) 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教学设计(实用13篇) 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设计第二课时(推荐5篇) 合作共赢议论文作文(优选5篇) 常见绕口令(集合5篇) 落花枝头阅读答案(优质5篇) 足球的征文(汇总8篇)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推荐5篇) 齐白石阅读及答案(精选3篇) 特殊点名阅读答案(实用5篇) 卢梭的名言(汇总13篇) 分数与除法教案(通用19篇) 凡卡课件ppt(甄选4篇) 阅读答案背影(必备17篇) 关于国庆节的诗歌大全(精品8篇) 迎来春色换人间教学反思(推荐4篇) 年英语毕业试卷(实用3篇) 阅读阿长与山海经答案(精编18篇) 老鼠报恩的故事(必备7篇) 家乡的老房子教学反思(集合6篇) 三只白鹤教案(汇集18篇) 变废为宝教案及反思(集合4篇) 春燕来阅读答案(通用7篇) 敬畏自然教学反思(优质19篇) 包身工教学反思(汇总12篇) 风雪夜归的阅读答案(汇总4篇) 平行四边形习题(汇集9篇) 韵母教案(精编20篇) 天净沙教案(热门20篇) 笔算乘法进位教学反思(精品7篇) 小动物过桥教案(精品14篇) 关雎教学设计(必备6篇) 秋天的落叶散文(精编4篇) can的练习题填空(实用15篇) 反比例教学反思(汇集19篇) 四个字对联(实用3篇) 生活用品谜语及答案(精选4篇) 语文二年试卷分析(集合6篇) 以内减法教学反思(汇集19篇) 认识小数的教学反思(必备17篇)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案(精编17篇) 6年级下册数学知识点(实用17篇) 预防龋齿教案(精选11篇) 适合人朗诵的诗歌(热门9篇) 生活中的数学教案(必备17篇) 迟子建的散文(通用19篇) 统计基础试题及答案(甄选6篇) 窗子阅读答案(汇集8篇) 故乡的小河散文(集合6篇) 美丽的孔雀美术教案(汇总7篇) 人教版三角形内角和说课稿(合集3篇) 地球仪教案(优选15篇) 有关爱情的成语(精品5篇)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教案(精编4篇) 莫扎特的造访的阅读答案(精编4篇) 傻子阅读答案(汇编4篇) 奔跑阅读答案(精选16篇) 煤气开关不乱动安全教案(汇集6篇) 水母教案(优质16篇) 消防教育主题班会教案(甄选15篇) 描写祖国的成语(汇总7篇) 光污染阅读答案(汇编5篇) 地理高知识点(精品9篇) 监督知识点(实用4篇) 小雪花教案(汇集15篇) 浣溪沙苏轼阅读答案(甄选15篇) 描写早上的句子(通用5篇) 琴诗赏析(汇编4篇) 我心目中的英雄征文(推荐4篇) 小英雄雨来教学反思(汇编19篇) 高级英语的练习题(通用5篇) 英语知识点年级上册(实用20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