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20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通用20篇)

M*** 23-07-13 教学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

《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课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

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目标预设:

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奇妙,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程实施:

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

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

教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

3、交流: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体验,学生明白:因为12÷6=2(竖排放2行),18÷6=3(横排放3列),也就是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所以可以正好摆满。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简单地解释自己推测的理由。

5、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6、提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二、独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学生出现的方法:

(1)、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一找他们的公因数;

(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12的因数;

……

交流时结合自己的方法说说这样找的理由,

3、“集合圈”

我们同样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8和12的公因数。

出示集合圈,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

4、观察比较,感受公因数的有限性,

公因数的集合圈与公倍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公因数集合圈中不需要省略号?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有限性”推想出“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练一练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感受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1、“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理解集合圈的表示方法,深化对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认识。

2、“练习五”第4题

⑴先让学生自主判断第一组数,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比较得出“利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可以提高正确率。

⑵出示其他几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同时提醒两个数的公因数可以有2.3.5中的多个,为后面学习月份积累策略。

3、“练习五”第5题

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倡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快速解题,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2.3题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我让学生依托动手操作,加强对比观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概念引进的过程。在教学例3时,我分四步组织学生

的活动。第一步,让学生“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铺前先思考: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操作,学生都知道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因数的含义。第二步,组织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第三步,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第四步,让学生说一说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含义的理解,知道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4就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优化概念的形成。

2、着眼于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概念结构。教学例4是,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打开思路,明确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而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一致性。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结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并且辨析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此外,考虑到学生也已经初步认识了用集合图表示两个相交的集合圈,所以我让学生根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独立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然后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说说每一个区域内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把静态的集合图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加深对集合图的理解,也使集合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

3、练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填空,进一步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解题策略,优化概念应用的过程。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3)

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在此基础上,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为了加深理解,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让学生明确找两个数公因数的方法,并对找有特征的数字的最大公因数的特殊方法有所体验。在此过程中要注意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但不要归纳成固定的模式让学生记忆。对于找公因数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在本节课中,我努力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

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是通过学生积极主动地探索以及不断地中验证得到的,所以整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习的天地。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4)

一、,找一个数的因数

要成对找,这在教学因数时就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例题3时,应先组织学生大胆猜测:“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实践验证。

猜测、验证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必要途径。在实践验证的过程中,我紧扣用边长( )厘米的正方形铺长方形,能铺( )层,每层铺( )个。并与其中有两种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方形的情况作比较,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的正方形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由于前面铺垫充分,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结论。例题3的教学, “哪种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任何两个数的公因数个数都是有限的吗?”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教学例4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8和12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

交流中,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问题时,应让他们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并对四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方法更便捷”。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也要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谈对最大公因数的感悟。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5)

例3时先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分别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教师选择正方形纸片铺长方形的活动教学公因数,是因为这一活动能吸引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能引导学生思考。学生用同两张正方形纸片分别铺一个不同的长方形,面对出现的两种结果,会发现“为什么有时正好铺满、有时不能”,“什么时候正好铺满、什么时候不能”这些有研究价值的问题。他们沿着长方形的边铺正方形纸片,就会想到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可能和边长有关,于是产生进一步研究长方形边长和正方形边长关系的愿望。分析长方形的长、宽和正方形边长之间的关系,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计成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联系铺的过程与结果,从长方形的长、宽除以正方形的边长没有余数和有余数的层面上,体会正好铺满与不能正好铺满的原因。第二个层次根据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而边长4厘米的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的经验,联想边长几厘米的正方形还能正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先找到这些正方形,把它们边长从小到大排列,知道这样的正方形的个数是有限的。再用“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概括地描述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征。显然,前一层次形象思维的成分较大,思考难度较小,对后一层次的抽象认识有重要的支持作用。

反思:突出概念的内涵、外延,让学生准确理解概念。

我用“既是……又是……”的描述,让学生理解“公有”的意思。例3先联系用边长1、2、3、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能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纸片的现象,从长方形的长、宽分别除以正方形边长都没有余数,得出正方形的边长“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一方面概括了这些正方形边长的特点,另一方面让学生体会“既是……又是……”的意思。然后进一步概括“1、2、3、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形成公因数的概念。

由于知识的迁移,学生很容易想到用集合图直观形象地显示公因数的含义。第27页把8的因数和12的因数分别写到两个集合圈里,这两个集合圈有一部分重叠,在重叠部分里写的数既是8的因数,也是12的因数,是8和12的公因数。先观察这个集合图,再填写第28页的集合图,学生能进一步体会公因数的含义。概念的外延是指这个概念包括的一切对象。

运用数学概念,让学生探索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例4教学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出现了两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学生有的先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出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有的在8的因数里找12的因数,这样操作比较方便,但容易遗漏。我有意引导学生选择第一种。练习五的第3题就是这种方法的应用。

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自制课件,协助教学。

限于操作的局部性,我认真制作了实用的课件,让直观、清晰的页面直接辅助我教学,学生表现积极,课堂气氛比较活跃,提问、释疑、解惑,练习的热情很高。

本课设计目的是使学生学习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并学会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从整节课学生表现情况和课后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对本部分知识知识掌握较好,学习积极并具有热情,就实效性讲很令人满意。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6)

【多问几个为什么】

1、出差两天,今日回来,与孩子们继续畅游《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

思维一旦被激发,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从第一课时开始,孩子们与我是完全浸润在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欢乐中。我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对教材安排的质疑,到现在极力拥护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给孩子们一个构建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在构建过程中频频发起智慧的邀请。

在学习公倍数的时候,课上巧遇“思维定势”,孩子们以为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但是在解决书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数是多少时,猛然发现,这个方法不能次次实施。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猜想。其中小彧发现,如果将错就错,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且,小彧通过举例,把这个发现从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为当时还未学习公因数,我就躲避了问题的内里。

小何在备学中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我知道小彧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为何6和9两个数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数,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数,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呵呵,好家伙,知道了是什么,自觉追问了为什么?

明天我们要对本章节的内容做个整体梳理,我准备结合短除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小何追问思想的可贵,以及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很爱思考,从第一课时的下课时间开始,就发现两个数若有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很奇妙,就是较大的数。

第二课时,我们通过教材上的习题,一起说了这个规律,即诉说了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还不甘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呢?

一时安静后,好几个孩子举高手,并说清了原因:大数本身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数,理所应当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3、公倍数的种种猜想,在学习公因数的时候,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

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各种猜想,求最大公因数,会不会也像公倍数中两个数有特殊关系,就能轻松的求出结果?

【孩子们+数学=好玩。】

要做找公倍数的上本子作业了,我板书给孩子们看书写格式,他们拉着脸。

我说,我小时候,就是写这么多字的。不过,我可以介绍你们写一种简单的,用“大括号”包住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这样就能代替写这么多字。孩子们一看,多方便呀!居然都“啪啪啪”鼓起掌来,哈!

我满怀惬意的说,你们的掌声与微笑中包含着对数学简洁美的追求啊!

孩子们爽歪歪了。

不过事后,一个资深老师告诉我,这个环节,如果让孩子们创造一下,如何追求简洁。也许,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更有效。一想,我也同意这般。

一节课,只要知识目标达成,那么,过程方法与情意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达成过程方法目标的旅程中,岂有不快乐,不感受到丰富体验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7)

多问几个为什么

1、出差两天,今日回来,与孩子们继续畅游《公倍数和公因数》单元。

思维一旦被激发,就有点一发不可收拾。

从第一课时开始,孩子们与我是完全浸润在了公倍数与公因数的欢乐中。我的态度也从一开始对教材安排的质疑,到现在极力拥护教材的安排。

只有放手给孩子们一个构建的机会,孩子们才能在构建过程中频频发起智慧的邀请。

在学习公倍数的时候,课上巧遇“思维定势”,孩子们以为两个数的公倍数就是它们的乘积;但是在解决书本上的6和9的公倍数是多少时,猛然发现,这个方法不能次次实施。孩子们提出了一系列猜想。其中小彧发现,如果将错就错,把6和9相乘,也可以,但是要除以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并且,小彧通过举例,把这个发现从特殊上升到了一般。

因为当时还未学习公因数,我就躲避了问题的内里。

小何在备学中说,我最大的问题是,我知道小彧的说法是对的,但是为何6和9两个数相乘,再除以最大公因数,得到的就是最小公倍数,其中的道理是什么?

呵呵,好家伙,知道了是什么,自觉追问了为什么?

明天我们要对本章节的内容做个整体梳理,我准备结合短除法,让孩子们意识到小何追问思想的可贵,以及这个方法可行之处究竟是什么。

2、孩子们很爱思考,从第一课时的下课时间开始,就发现两个数若有倍数关系,它们的最小公倍数很奇妙,就是较大的数。

第二课时,我们通过教材上的习题,一起说了这个规律,即诉说了看到的表面现象。

孩子们还不甘心,提出了问题,为什么两个数是倍数关系,最小公倍数就是大的那个数呢?

一时安静后,好几个孩子举高手,并说清了原因:大数本身是小数的倍数,大数又是自己最小的倍数,理所应当是两数的最小公倍数。

3、公倍数的种种猜想,在学习公因数的时候,思想方法得到了迁移。

第一课时,孩子们提出各种猜想,求最大公因数,会不会也像公倍数中两个数有特殊关系,就能轻松的求出结果?

孩子们+数学=好玩。

要做找公倍数的上本子作业了,我板书给孩子们看书写格式,他们拉着脸。

我说,我小时候,就是写这么多字的。不过,我可以介绍你们写一种简单的,用“()”包住两个数,中间用逗号隔开,这样就能代替写这么多字。孩子们一看,多方便呀!居然都“啪啪啪”鼓起掌来,哈!

我满怀惬意的说,你们的掌声与微笑中包含着对数学简洁美的追求啊!

孩子们爽歪歪了。

不过事后,一个资深老师告诉我,这个环节,如果让孩子们创造一下,如何追求简洁。也许,这样对于孩子们的思维发展更有效。一想,我也同意这般。

一节课,只要知识目标达成,那么,过程方法与情意目标是不可分割的。学生在达成过程方法目标的旅程中,岂有不快乐,不感受到丰富体验的?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8)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教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本课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通过找公因数的过程,让学生懂得找公因数的基本方法。引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并探索出求最大公因数的方法。在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我注重让学生快乐学习,享受学习的过程。

一 创设铺地砖问题情境,由实际生活导出概念。

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揭示了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同时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二 通过充分的小组合作讨论,让学生自己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及二者的包含关系。

结合铺地砖问题,学生知道了1、2、4既是16的因数,又是12的因数,明白了1、2、4是16和12的公有的因数,即是16和12的公因数,4是公因数中最大的一个,叫做16和12的最大公因数。因为有了这一层铺垫,我就放手让学生去讨论、概括出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以及这两者之间的包含关系。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概括中体验到了学习的乐趣。

三 通过“找”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放手让学生尝试用多种方法来解决。

再求18和27的最大公因数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有列举法,有的用筛选法,还有的孩子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还有的孩子给大家介绍了短除法。孩子们在分享不同方法的过程,体会到了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我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四 精心设计练习,由浅入深,注意概念的辨析。

在练习过程中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学有困难的学生予以帮助。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总而言之,在本节课中,我将找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教学课,设计成为学生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样设计各个环节的教学流程,体现了教师是组织者——提供数学学习的材料;引导者——引导学生利用各种途径找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合作者——与学生共同探讨规律。在整个教学的过程中,学生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人,所以整堂课学生个性得到发挥,课堂成了学生学习的乐园。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9)

本节课教学的内容是认识公因数、最大因数以及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些知识是在学生掌握了因数、倍数、找因数的基础上教学的。结合本节课的特点,联系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了如下的尝试:

一、适时地渗透集合思想。在教学例1时,解题过程不仅呈现了用列举法解决问题。还引导学生用集合图来表示答案,从而渗透了集合思想,为后续的学习奠定感性认识。

二、关注学生探究活动的空间,将自主探究活动贯彻始终。在教学中,教师为学生创设了三次自主探究的机会。即一在情境中通过动手操作认识公因数,二用集合图表示因数之间的关系,三用自己的方法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在这几次的探究活动中,教师始终积极地调动学生的情感,启发他们主动参与,引导学生感知、理解,从而在脑中形成系统的知识体系。

本节课是教学运用最大公因数的有关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通过创设生活情境,让学生借助学具摆一摆,算一算或在纸上用彩笔画一画的方法把出现的几种情况记录下来,既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让学生体会到新知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探索、组织交流并验证结论,让学生体会获得成功的喜悦,更加积极地探索新知,掌握所学知识。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在于练习部分时间过于仓促,没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交流与理解,部分学困生掌握不够到位。这需要教师在今后教堂中合理安排时间,避免时间过于紧迫。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0)

有效提问奠定课堂有效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一理念要求我们教师的角色必须转变。我想教师的作用必须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要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二是要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三是要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为学生提供有启发性的讨论模式;四是要鼓励学生表达,并且在加深理解的基础上,对不同的答案开展讨论;五是要引导学生分享彼此的`思想和结果,并重新审视自己的想法。

对照《课标》的理念,我对《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的教学作了一点尝试。

一、引导学生思考和寻找眼前的问题与自己已有的知识体验之间的关联。

《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是在《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之后学习的一个内容。如果我们对本课内容作一分析的话,会发现这两部分内容无论是在教材的呈现程序还是在思考方法上都有其相似之处。基于这一认识,在课的开始我作了如下的设计:

“今天我们学习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

学生已经学过公倍数与最小公倍数,这两部分内容有其相似之处,开始放手让学生自由猜测,学生通过对已有认知的检索,必定会催生出自己的一些想法,从课的实施情况来看,也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什么是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如何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面不是最小公因数?这一些问题在学生的思考与思维的碰撞中得到了较好的生成。无疑这样的设计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课堂的有效性奠定了基础。

二、提供把学生置于问题情景之中的机会,营造一个激励探索和理解的气氛

“对于今天学习的内容你有什么猜测?”这一问题的包容性较大,不同的学生面对这一问题都能说出自己不同的猜测,学生的差异与个性得到了较好的尊重,真正体现了面向全体的思想。不同学生在思考这一问题时都有了自己的见解,在相互补充与想互启发中生成了本课教学的内容,使学生充分体会了合作的魅力,构建了一个和谐的课堂生活。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深深地体会到数学知识并不是那么高深莫测、可敬而不可亲。数学并不可怕,它其实滋生于原有的知识,植根于生活经验之中。这样的教学无疑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而自信心的培养不就是教育最有意义而又最根本的内容吗?

三、让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自主探索

通过学生的猜测,我把学生的提出的问题进行了整理:

(1)什么是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2)怎样找公因数与最大公因数?

(3)为什么是最大公因数而不是最小公因数?

(4)这一部分知识到底有什么作用?

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组织交流,最后让学生自学课本

这样的设计对学生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形成了自己的理解,在与他人合作与交流中逐渐完善了自己的想法。我想这大概就是《标准》中倡导给学生提供探索与交流的时间和空间的应有之意吧。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1)

本节课,我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出发,精心设计一个童话情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欲望。先让学生动手操作、自学讨论,帮助王叔叔选择地板砖。再思考探索正方形地板砖的边长与长方形地面的长、宽之间的关系。然后用问题的形式,通过复习16和12的因数,让学生再找两个数的因数、找两个数的公有的因数、找两个数公有的`因数中最大的因数的过程中,发现用边长1厘米、2厘米、4厘米的正方形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1、2、4这些数和16、12有什么关系,同时揭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

总之,我在教学的过程中,不但复习巩固旧知,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学会了新知。而且还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数学现实参与数学课堂,不断地利用原有的经验背景对新的问题做出解释。此过程中我还注意了鼓励每一个学生参与探索,重视引发学生思考,注重学生间的交流,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述自己的发现,对于有困难的学生,我从方法上作进一步指导,小组长帮助,生生互帮等。以“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为主。培养了学生动手操作的能力,使他们在愉快的学习氛围中学会了本节课的内容。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2)

一、,找一个数的因数

要成对找,这在教学因数时就是一个难点。

二、教学例题3时,应先组织学生大胆猜测:“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再让学生实践验证。

猜测、验证的过程是学生进行探究活动的必要途径。在实践验证的过程中,我紧扣用边长( )厘米的正方形铺长方形,能铺( )层,每层铺( )个。并与其中有两种正方形不能正好铺满长方形的.情况作比较,组织学生交流:“怎样的正方形才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由于前面铺垫充分,学生很顺利地得出了结论。例题3的教学, “哪种哪种纸片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还有哪些边长整厘米数的正方形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任何两个数的公因数个数都是有限的吗?”将学生的思维一步步引向深入,就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热情。

三、教学例4时,应充分放手让学生探索8和12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

交流中,应充分肯定学生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中出现问题时,应让他们自我修正,自我完善。并对四种方法进行比较“看哪种方法更便捷”。最大公因数的概念也要通过练习,让学生自己谈对最大公因数的感悟。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3)

《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

教材共提供了三种不同的方式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方法一:分别写出两个数的因数,再找最大公因数;方法二:先找出一个数的所有因数,再看哪些因数是另一个数的因数,最后从中找出最大的;方法三: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还给学生补充了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这么多方法,教师应该向学生重点推荐哪种呢?教材中补充拓展的分解质因数方法学生是否都应掌握呢?短除法是否都应掌握呢?方法一与方法二相比,由于第一种方法便于观察比较,十分直观。因此,在课堂教学中许多学生暗暗地就选择了它。方法二与方法三相比,在数据偏大且因数较多时,如果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不仅正确率高,而且速度也会大幅提高。但是用分解质因数的方法来求最大公因数对一些学生来说又有相当的难度,至于为什么要把两个数全部公有的质因数相乘,一些学生还不太明白。

在教学中,我认为教师不能仅仅只是介绍,还有必要让学生们掌握这种方法技能。用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我感觉比较简单,学生好接受,好理解。但是短除法求最大公因数一直要除到所得的商是互质数时为止。如果用此法,学生必须首先认识“互质数”,并能正确判断。虽然有关“互质数”的`内容教材83页“你知道吗”中有所涉及,相应知识的考查在练习十五第6题中也有所体现。至于学生选用哪种策略找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我并不强求。从作业反馈情况来看,多数学生更喜欢方法一,但是我们要提醒学生养成先观察数据特点,然后再动笔的习惯。如两个数正好成倍数关系或互质数关系时,许多学生仍旧按部就班地采用一般策略来解决,全班只有少数的学生能够根据“当两个数成倍数关系时,较小数就是它们的最大公因数”的规律快速找到最大公因数。在这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率先垂范,做好榜样。在巩固练习过程中,也应加强训练,每次动笔练习之前补充一个环节——观察与思考。使学生除了掌握基本策略方法外,还能灵活快捷地求出一些特例来。

这节课本来想把教材练习十五的习题讲解完,但是时间不够用了,只好下节课再讲。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4)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范文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王叔叔铺地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交流、探索。“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边长是1厘米、2厘米、4厘米的地砖可以正好铺满?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能正好铺满?”让学生在反复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对公因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16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思考:

1.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扎实。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一点上要都多下功夫。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交流找“16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时,指名回答的形式过于单调,有的同学没有选着摆一摆的方法,而是直接用边长去除以小正方形边长来判断,我没有很好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

2.方法多样化和方法优化

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层次地介绍各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比较和优化。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5)

数学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第26~28页的例3、例4、“练一练”、“练习五”的第1~5题。

目标预设:

1、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2、经历“猜测——验证”的数学学习过程,感受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培养抽象思维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3、感受数学的奇妙,培养对数学的积极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理解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课程实施:

一、自主构建公因数意义

1、出示边长6厘米、边长4厘米的小正方形个若干以及一个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

猜一猜:你觉得哪一种正方形可以将这个正方形铺满。

2、组织学生同桌合作,摆放小正方形。

教师要帮助学有困难的小组完成活动任务。

3、交流: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纸可以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为什么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

结合刚才的操作活动体验,学生明白:因为12÷6=2(竖排放2行),18÷6=3(横排放3列),也就是6既是12的因数,也是18的因数,所以可以正好摆满。

4、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简单地解释自己推测的理由。

5、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吗?

6、提问:4是12和18的公因数吗?

7、通过刚才的学习,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二、独立探索找公因数的方法。

1、8和12的公因数有哪些?最大公因数是几?

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2、交流:学生出现的方法:

(1)、分别写出8和12的因数,再找一找他们的公因数;

(2)、先找8的因数,再从8的因数中找12的因数;

……

交流时结合自己的方法说说这样找的理由。

3、“集合圈”

我们同样也可以用集合圈表示8和12的公因数。

出示集合圈,先让学生自己填写,再说说每一部分表示的含义。

4、观察比较,感受公因数的有限性。

公因数的集合圈与公倍数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为什么公因数集合圈中不需要省略号?引导学生从“因数的有限性”推想出“两个数的公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

5、练一练

先让学生根据要求完成。通过交流,进一步理解找两个数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感受两者的联系与区别。

三.促进知识向技能的转化

1、“练习五”第1题

让学生独立完成,进一步理解集合圈的表示方法,深化对求两个数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的认识。

2、“练习五”第4题

⑴先让学生自主判断第一组数,然后交流各自的方法,比较得出“利用2.3.5倍数的特征”进行判断,可以提高正确率。

⑵出示其他几组让学生选择合理的方法进行判断,同时提醒两个数的公因数可以有2.3.5中的多个,为后面学习月份积累策略。

3、“练习五”第5题

要启发学生用不同的方法找出每组数的最大公因数,提倡灵活运用各种策略快速解题。

四、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

五.作业布置

“练习五”第2.3题

课后反思:

这部分内容的结构与“公倍数和最小公倍数”基本相同,结合具体的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抽象和概括等活动,探索并理解公因数、最大公因数的含义,掌握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1、我让学生依托动手操作,加强对比观察,沟通新旧知识的联系,优化概念引进的过程。在教学例3时,我分四步组织学生

的.活动。第一步,让学生“分别用边长6厘米和4厘米的正方形纸片铺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铺前先思考:边长是多少的正方形可以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操作,学生都知道边长6厘米的正方形可以铺满长18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引导学生具体感知公因数的含义。第二步,组织讨论“还有哪些边长是整厘米数的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通过思考,学生明白:“只要边长的厘米数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就能正好铺满”这个长方形。第三步,可以先让学生说一说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的共同特征,再告诉学生“1、2、3和6既是12的因数,又是18的因数,它们是12和18的公因数。第四步,让学生说一说4为什么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使学生加深对公因数含义的理解,知道4是12的因数,但不是18的因数,所以4就不是12和18的公因数。通过正、反两方面的比较,优化概念的形成。

2、着眼于问题的解决,鼓励学生自主探索,逐步形成概念结构。教学例4是,我让学生先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找出8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的公因数。再通过交流,使学生在相互启发的过程中进一步打开思路,明确方法。由于学生已经积累了较为丰富的求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的方法,因而这里的重点是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合乎逻辑地表达自己的思考过程,并体会不同方法的内在一致性。这时,我适时引导学生建立概念结构:因数——公因数——最大公因数,并且辨析这些概念的联系与区别。此外,考虑到学生也已经初步认识了用集合图表示两个相交的集合圈,所以我让学生根据对有关概念的理解,独立把8和12的因数分别填在集合图中的合适部分,然后再看图说说各自的想法,说说每一个区域内的数分别表示什么,把静态的集合图转化成动态的探索对象,让学生加深对集合图的理解,也使集合思想的渗透落到实处。

3、练习的重点是让学生通过操作和填空,进一步理解求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提炼解题策略,优化概念应用的过程。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6)

关于《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这一课应注重引导学生体验“概念形成”的过程,让学生“研究学习”、“自主探索”,学生不应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容器,而应是在学习过程中主动积极的参与者,是认知过程的探索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体。

我是这样组织教学的:

在教学过程中,我们不仅要求学生掌握抽象的数学结论,更应注重学生概念形成的过程。应引导学生参与探讨知识的形成过程,尽可能挖掘学生潜能,能让学生通过努力,自己解决问题,形成概念。通过创设生活情境,帮助王叔叔铺地装,将学生自然地带入求知的情境中去,在学生已有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去交流、探索。“哪一个正方形纸片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这样更利于培养学生自主探索、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接着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还有哪些正方形纸片也能正好铺满长16厘米宽12厘米的长方形?”“为什么边长是1厘米、2厘米、4厘米的地砖可以正好铺满?而边长是3厘米的正方形地砖不能正好铺满?”让学生在反复地思考和交流中加深对公因数这一概念的理解。

教师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了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找出“16和12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这个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建构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概念,是真正主动探索知识的建构者,而不是模仿者,充分的发掘了学生的自主意识。

思考:

1.增强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互动

在教学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衔接不够紧凑,本课时的教学内容比较枯燥,在课堂上如何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学的轻松、扎实。今后的教学中,在这一点上要都多下功夫。本课时的教学中,在组织学生交流找“16和12的公因数”的方法时,指名回答的形式过于单调,有的同学没有选着摆一摆的方法,而是直接用边长去除以小正方形边长来判断,我没有很好利用学生生成的资源,帮助学生理解,局限学生的思维发展。

2.方法多样化和方法优化

在组织学生进行交流时,应该注重引导学生有层次地介绍各种不同的方法。同时还要引导学生进行方法的比较和优化。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7)

《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

对于本节课,我觉得有以下需要解决和认识。

1.复习寻找因数的方法。

2.联系实际体会学习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

3.探索寻找2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方法。

4.结合集合方法直观显示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

5.理解学习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以及应用。

6.结合短除法寻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这个在人教版中作为了解,在本课中,我向孩子们了解介绍,但未做要求)

在课上,我以为长16dm宽12dm的.客厅铺上正方形方砖,刚好铺满,能选用集中方砖,这在无形中蕴含这寻找16和12的因数,这样能够孩子们体会寻找公因数的必要性,引起探究欲望。

孩子们有不同的方法和方式去表示公因数的方式,在最后介绍集合方式,在交集中更直观现实公因数,这样更直观的显示,初步渗透集合思想。

学习短除法也为后面教学约分做好先知铺垫,也为孩子们介绍一种寻找最大公因数的简便方法,满足不同水平学生学习的需要。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8)

《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求两个数的公因数和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第二课时。教学目标是进一步理解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比较熟练地求出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包括两种特殊情况。这节课上的非常顺利,课堂气氛活跃,师生互动和谐,取得了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上课的第一环节,是复习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在复习的过程中,我不是单纯地让学生复述两个数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的意义,而是让学生举例说明。学生说出了许多组数,找出了它们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在学生举例的过程中,对它们的意义有了更深的理解。我择其四组板书在黑板上:4和5,5和6,5和7,7和9。让学生观察,这四组数有什么特点。我的本意是让学生发现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的公因数只有1,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 “我发现两个数中只要有一个质数,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1。”这是一个大胆的猜测,虽说是出乎意料,但更使课堂充满了生机。我让学生判断他的观点是否正确。在小组讨论的过程中,有学生提出了质疑,“这个观点不对,比如2和4,2是质数,但它俩的最大公因数不是1。”又有学生提出3和6,5和10等。我接着又让学生观察,这几组数又有什么特点。通过通论观察,完成了本节课的另一个教学任务,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特殊情况,即两个数是倍数关系,那么它们的最大公因数就是较小的数,学生发现了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的几种情况,当两个数都是质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当两个数是连续的自然数时,它们的最大公因数是1;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是1,这两个数可以是质数,也可以是合数,还可以一个是质数,一个是合数,等等。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19)

求最大公因数的教学反思范文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理解和掌握倍数、因数的含义,初步学会找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知道一个数的倍数和因数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这部分内容既是“数与代数”领域基础知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进一步学习约分和通分以及分数四则计算的基础。

第一节课,根据教材是以铺地砖的生活实际作为切入点,要铺整分米数的地砖而且要求要整数块,引入了求两个数的公因数的必要性。教材主要的教学方法是先分别求出两个数的因数,并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出来,从而找出两个数的公有因数,称为这两个数的公因数,其中最大的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通过例1的教学后,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求两数的公因数以及最大公因数的方法。练习时发现部分学生还是容易在找一个数的因数的有疏漏,导致求出来的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出错。

第二节课,我引入了求最大公因数的另一种方法,分解质因数法,介绍用短除法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这种方法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容易,但也发现部分学生没有除尽,最后的商不是互质数,导致找错最大公因数。

不过相对于第一钟方法,第二种方法在书写上更简便,学生解题时还是比较容易理解,写起来也比较简洁,大部分学生在求几个数的最大公因数时还会选择第二种方法。当然,我还是鼓励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关键是能理解,懂应用。


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教学反思(20)

《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

身为一位到岗不久的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教学,借助教学反思我们可以快速提升自己的教学能力,教学反思我们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用最大公因数解决问题》教学反思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这节课是在学习了公因数和最大公因数之后教学的,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不能灵活利用最大公因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的同学一看到求最大、最多、最长是多少,便不假思索,直接求它们的最大公因数,至于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有的同学不理解,或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基于此,我设计了这节课。在教学中,我努力做大了以下几点:

1、借助操作活动,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在教学中,我以学生感兴趣的六一节活动贯穿始终,让学生在积极、欢愉的氛围中学习。通过给学生提供具体的材料,让他们利用已有的材料,剪一剪、画一画、折一折、想一想、算一算,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问题。从动手操作中理解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并结合课件演示明确为什么是求最大公因数。提升了学生的思维层次。再通过后面的尝试应用,练一练,灵活应用等环节进一步明确思路。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感悟,初步形成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

2、预设探究过程,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尝试应用环节更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广阔平台,我抛出问题后让学生独立探究。为了解决问题,学生充分调动已有知识经验、方法、技能,八仙过海各显神通,找出各种求正方形的边长最长是多少的方法,从中再次体验到要解决这个问题实质上还是求已知数量的最大公因数。整个教学过程学生能主动的建构知识,而不是简单模仿,充分体现了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学习的天地。

3、教学中我充分发挥小组合作学习能力,给学生充分的交流与研究时间,让学生在交流展示中明确解决此类问题的策略,达到把复杂的问题变得简单,把简单的问题变得有厚度。

相关推荐

小学五年级500读后感作文

五年级语文
友谊,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最珍贵的宝藏,友谊,是世界上最珍贵而又无形的东西。友谊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学校里、公园里、公共汽车上、路边……这不,在学校里这“矮冬瓜”又被欺负了。只见“高个子”在地上用腿一扫,
展开详情

情侣甜蜜句子(实用6篇)

句子
情侣甜蜜句子(1)1、当眼泪流下来,才知道,分开也是另一种明白。2、世界上最凄绝的距离是两个人本来距离很远,互不相识,忽然有一天,他们相识,相爱,距离变得很近。然后有一天,不再相爱了,本来很近的两个人
展开详情

高一化学计算题计算方法

高一化学
十字交叉法是二元混合物(或组成)计算中的一种特殊方法,它由二元一次方程计算演变而成。若已知两组分量和这两个量的平均值,求这两个量的比例关系等,多可运用十字交叉法计算。使用十字交叉法的关键是必须符合二元
展开详情

高考数学创新题型思维方法归纳

高三数学
对于题目中出现了新名词新性质,考生完全可以从新性质本身出发,从数学思维角度理解新性质所代表的数学含义。此类创新题型就像描述一幅画一样去描述一个数学模型,然后描述的简洁透彻,让考生通过此类描述去挖掘性质
展开详情

有关暑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实践心得
科技在不断发展,时代在不断进步。在这个竞争日趋激烈的社会里,知识型人才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实际能力显得越发重要。而由于中国的应试教育,让学生一味待在校园学习理论知识,缺乏社会实践经验,为了改正学生
展开详情

产科试题(推荐3篇)

试题
产科试题(1)妇产科护理学一、以下每一道题下面有A、B、C、D、E五个备选答案。请从中选择一个最佳答案,并在答题卡上将相应题号的相应字母所属的方框涂黑。1.某产妇,31岁。第1胎,妊娠合并心脏病,孕3
展开详情

经典人生励志名言

名人名言
1、练就一颗忍耐之心,才能成就非凡的人生。成功往往是在你忍受了常人所无法承受的痛苦之后,才出现在你面前的。立身成功的秘诀,只在于“耐烦有恒”而已。做人就是要耐得住诸多烦事,能够包容一切人事物境的纷攘,
展开详情

采浆果的人阅读答案

阅读答案
、D。B“作者给予了应有的批评与否定”错;D本文不以情节取胜,没有勾魂夺魄的悬念和跌宕起伏的情节。①表现曹大平夫妇为了挣钱(或“眼前利益”)不惜冒险的形象;②与大鲁二鲁的不为所动形成对比;③承接了上文
展开详情

简爱读书笔记600字

读书笔记
在暑假里,我看了一本世界名著——《简·爱》。小说的主人公简·爱是个孤儿,但她是一个孤儿,但她是一个不甘受辱、自尊自爱、自立自强、敢于抗争、敢于追求的女性。她那淳朴善良的高尚品质深深打动了我。简·爱的母
展开详情

高中英语语法总结大全

高三英语
主语—主语是谓语讲述的对象,表示所说的“是什么”或“是谁”。一般由名词、代词、不定式或相当于名词的词或短语来充当。它在句首。注意:不定式作主语时,常用形式主语it句型。谓语—说明主语“做什么”,“是什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王羲之故事(集锦5篇) 努力议论文(优选16篇) 中秋节的来历高一作文 远去的记忆500字小学作文 考试后的反思作文350字 市场专员实习报告 高二沟通话题作文 于小猫咪的小学四年级作文 《狼来了》读书笔记 高一新生语文学习方法指导 感动中考满分作文600字 实践心得 又是一年桂花香 税务事务所实习工作报告优秀范文 珍惜生命的小故事(推荐7篇) 学生怎样学好六年级数学 2022高考英语阅读理解高频词汇500词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我的初中生活及天籁之音 雨霖铃教学反思(精品12篇) 课程实践心得体会 六年级数学综合试卷及答案 高二地理知识点归纳笔记 节约的名言警句 考试的作文 描写母亲河的相关文章800字 老鞋匠阅读答案(精选5篇) 镜子里的我教案(精选8篇) 富有哲理的人生座右铭 《绿山墙的安妮》读书笔记 色彩的对比教案(优选5篇) 与长江相关的文章800字 初一数学上册基本概念与学习方法 销售技巧培训心得大全(实用5篇) 教师节的礼物 班主任军训小结范文 彼得与狼音乐教案(必备8篇) 晓寒《草木深》阅读答案 大学军训感想总结 《中国古代建筑》阅读答案 教学实践心得体会 高一物理学习的指导方法 《最后一课》读书笔记 望天门山古诗(实用13篇) 关于端午节的小学作文 珍惜时间的名言警句(合集18篇) 简单小故事(汇编7篇) 全面重点高一政治学习方法 描写时间的优美句子(甄选4篇) 小学生个人先进事迹材料 《漫话对联》阅读答案 历史唯物主义知识点(实用3篇) 打磨自己550字七年级作文 四季童趣音乐教学设计(集锦3篇) 高三期末考试作文 寓言故事英文(合集20篇) 《毕业歌》肖复兴阅读练习及答案 社区实践活动的心得体会范文 期末考试的反思五年级作文 九年级历史复习提纲 给梦想一次开花的机会500字小学作文 大学生会计专业社会实践报告 成长的故事350字作文(精选3篇) 与书相伴550字七年级作文 数独教学反思(优质5篇) 初二考试作文 难忘的考试作文 学本教学心得(汇集7篇) 板桥好学文言文阅读答案 扎染美术教案(汇集19篇) 爱因斯坦的励志故事(汇编5篇) 反省500字小学生作文 儿童趣味谜语大全及答案(优质20篇) 九年级语文重点知识点归纳梳理 学会调控情绪教学反思(必备8篇) 高一英语的听力训练方法 列那狐的故事读书心得范文300字 小学五年级语文上册积累运用练习题 以今天真好为话题的小学生日记 反省600字五年级作文 精彩极了糟糕透了教学设计(甄选17篇) 小学二年级英语复习计划总结 入园实践心得体会范文 中考总结作文 考试作文 送孟浩然之广陵教学反思(汇总17篇) 职业教师企业实践心得 高一生物学习方法辅导2022 培根随笔读后感初中范文 心中有景现代文阅读答案 卖报歌教学反思(汇集8篇) 植物的句子(必备10篇) 中考满分作文 灯谜的由来(通用15篇) 平凡的成功550字四年级作文 大学生英语演讲稿 二年级珍惜时间作文范文 幼儿故事大全童话故事(通用5篇) 霸气成语(热门7篇) 关于旅游的英语作文高二 《心田上的百合花》读书笔记 状语从句英语语法知识点 伤心的签名 超市导购实践心得 暮江吟优秀教学设计(精品5篇) 兔的成语大全(通用3篇) 小学生二年级优秀英语作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 社会人士可以参加高考吗 红楼梦读书笔记范文 有关爱好的英语作文(优选13篇) 学生军训的感受800字左右 关于手机的英语作文高中 考试三部曲作文 初一语文苏教版下册知识点 大卫科波菲尔读书心得感悟 赞美新时代的诗歌(热门9篇) 有关学会倾听作文 四大花旦 大学英语即兴演讲稿3分钟 趣味数学故事(汇总5篇) 书法评语(通用5篇) 护士实习的计划范文 小升初语文试题 关于科普知识作文 乡村诗句(合集12篇) 关于雨的成语(实用5篇) 高二化学高分的学习方法 银行大堂实习收获 高考生物重点知识概括 中秋谜语大全及答案(甄选13篇) 《我要的是葫芦》练习题附答案 军训的培训心得体会 高中英语怎么学_英语学习方法 教师节祝福语 高考英语书面表达求助信点评:写出“出彩”的高考英语作文很难吗? 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高一读后感800字 天门 自卑与超越读书笔记 幼儿园端午节主题活动方案 关爱老人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换位思考教学设计(实用7篇) 中考备考七步复习指导方法 高中生物内环境稳态知识点大全 中学生交通安全知识 新一年级的孩子和家长应该怎么准备数学 教师节....... 有关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六年级语文补充习题及答案 2022年版小学五年级英语上册解析 学会吃苦耐劳500字话题作文 关于大学英语作文 成功教案设计(汇集15篇) 三年级语文期中试题下册检测卷 八十天环游地球读书笔记 关于英语学习复习计划 线段射线直线教学设计(优质5篇) 2022高一作文700字中国梦范文 环境整治社会劳动实践心得体会 伟大的悲剧读后感范文500字 中考作文 高三物理一轮复习方法介绍 《做最好的家长》读书笔记 承诺650字优秀范文 小学生写考试的作文400字 八年级地理上册期末复习提纲 实习小组长评语(热门4篇) 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范文 高二实用历史学习方法 高一数学错题本的整理步骤 引路人700字精彩作文 工程造价实习日记 生活在感恩的世界 小学五年级英语作文范文赏析 《百年孤独》读书笔记 2022年青春话题作文450字 2022年高考历史考点 二年级数学复习计划 寒假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学贵于勤800字满分作文 我家的故事500字(集合7篇) 走月亮教学设计(实用18篇) 关于城市的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梳理 高二物理曲线运动·万有引力知识点整理 经典励志名人名言 无奈的成语(汇编3篇) 安妮日记读书笔记700字 跑步的句子(通用3篇) 大学英语演讲稿范文三分钟 高考语文写作的7大技巧 丑小鸭读后感300字范文 中彩那天续写 高中英语教师实习优秀报告文 小学三年级语文试卷及答案 初一听力最常见的的英语对话 高一语文必修鸿门宴要背吗 青春格言(通用210句) 小故事大道理大全集(精选6篇) 清明节教学设计(集锦8篇) 医学类读书笔记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