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推荐5篇)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推荐5篇)

改*** 23-06-26 赏析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1)

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

从军行是一篇很熟悉文章,下面就由小编为大家整理从军行王昌龄课件赏析,欢迎大家查看!

【年代】:唐

【作者】:王昌龄 ——《从军行七首》(其二)

【内容】

琵琶起舞换新声, 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 高高秋月照长城。

【赏析】:

此诗截取边塞军旅生活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变换,琵琶又翻出新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情趣、新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歌词包含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旧”对应上句“新”,成为诗意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所以这句提到“边愁”既是久戍思归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莽莽苍苍景象:古老雄伟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乡愁?是立功边塞雄心和对于现实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深沉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思想感情,征戍者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一笔也是不容轻忽。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2)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

王昌龄 (698— 756),字少伯,汉族,河东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又一说京兆长安人(今西安)人。盛唐著名边塞诗人,后人誉为“七绝圣手”。下面是小编为你带来的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古诗赏析,欢迎阅读。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赏析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就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不,“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就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拓展阅读:王昌龄《采莲曲二首(其二)》赏析

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

乱入池中看不见,闻歌始觉有人来。

如果把这首诗看作一幅《采莲图》,画面的中心自然是采莲少女们。但作者却自始至终不让她们在这幅活动的画面上明显地出现,而是让她们夹杂在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丛中,若隐若现,若有若无,使采莲少女与美丽的大自然融为一体,使全诗别具一种引人遐想的优美意境。这样的艺术构思,是独具匠心的。

一开头就巧妙地把采莲少女和周围的自然环境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荷叶罗裙一色裁,芙蓉向脸两边开。”说女子的罗裙绿得象荷叶一样,不过就是个普通的比喻;而这里写的就是采莲少女,置身莲池,说荷叶与罗裙一色,那便是“本地风光”,是“赋”而不是“比”了,显得生动喜人,兼有素朴和美艳的风致。次句的芙蓉即荷花。说少女的脸庞红润艳丽如同出水的荷花,这样的比喻也不算新鲜。但“芙蓉向脸两边开”却又不单是比喻,而是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景:采莲少女的脸庞正掩映在盛开的荷花中间,看上去好象鲜艳的荷花正朝着少女的脸庞开放。把这两句联成一体,读者仿佛看到,在那一片绿荷红莲丛中,采莲少女的绿罗裙已经融入田田荷叶之中,几乎分不清孰为荷叶,孰为罗裙;而少女的'脸庞则与鲜艳的荷花相互照映,人花难辨。让人感到,这些采莲女子简直就是美丽的大自然的一部分,或者说竟是荷花的精灵。这描写既具有真切的生活实感,又带有浓郁的童话色彩。

第三句“乱入池中看不见”,紧承前两句而来。乱入,即杂入、混入之意。荷叶罗裙,芙蓉人面,本就恍若一体,难以分辨,只有在定晴细察时才勉强可辨;所以稍一错神,采莲少女又与绿荷红莲浑然为一,忽然不见踪影了。这一句所写的正是伫立凝望者在刹那间所产生的一种人花莫辨,就是耶非耶的感觉,一种变幻莫测的惊奇与怅惘。这就是通常所说“看花了眼”时常有的情形。然而,正当踟蹰怅惘、望而不见之际,莲塘中歌声四起,忽又恍然大悟,“看不见”的采莲女子仍在这田田荷叶、艳艳荷花之中。“始觉有人来”要和“闻歌”联在一起体味。本已“不见”,忽而“闻歌”,方知“有人”;但人却又仍然掩映于荷叶荷花之中,故虽闻歌而不见她们的身姿面影。这真是所谓“菱歌唱不彻,知在此塘中”(崔国辅《小长干曲》)了。这一描写,更增加了画面的生动意趣和诗境的含蕴,令人宛见十亩莲塘,荷花盛开,菱歌四起的情景,和观望者闻歌神驰、伫立凝望的情状,而采莲少女们充满青春活力的欢乐情绪也洋溢在这闻歌而不见人的荷塘之中。直到最后,作者仍不让画的主角明显出现在画面上,那目的,除了把她们作为美丽的大自然的化身之外,还因为这样描写,才能留下悠然不尽的情味。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3)

陈羽与王昌龄的《从军行》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从军行

陈羽

海畔风吹冻泥裂,梧桐叶落枝梢折。

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

从军行

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注:

(1)海:当时天山附近的大湖。(2)关山:山川关隘。指山川阻隔的故乡。

⑴陈羽的《从军行》刻画了一幅什么样的图画?(2分)

⑵请指出这两首诗中有关征人的形象有何不同?(4分)

⑶两首诗在抒发感情上采用了同一种表现手法,请联系诗句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参考答案:

⑴《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⑵陈诗中的将士们不畏严寒,勇登天山,精神振奋,豪情万丈,积极乐观;王诗中的征人背井离乡,感情苍凉、悲怆,心中充满离愁别恨。

⑶都运用了烘托的艺术手法刻画人物。陈诗通过对环境的描写,用环境的恶劣来衬托戍边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用“横笛”“红旗”等意象烘托征人们的壮志和豪情,全诗具有诗情画意之美;王诗不直接抒写征人的离愁别恨,而是通过琵琶曲声、凄清的“秋月”等景物来烘托感情,深沉感人。(答映衬或衬托也可)

对比赏析

陈诗

这是一首写风雪行军的仄韵绝句,全诗写得十分壮美。一、二句写从军将士面对的环境极为严酷:天山脚下寒风劲吹,湖边(“海畔”)冻泥纷纷裂开,梧桐树上的叶子已经刮光,枝梢被狂风折断。就在这一严酷的背景上,映出皑皑雪山,传出高亢嘹亮的笛声。诗人以这一笛声,使人产生这里有人的联想,同时又将人隐去,以“不见人”造成悬念——那风里传来的笛声究竟来自何处呢?从而自然转出末句:寻声望去,只见在天山白雪的映衬下,一行红旗正在向峰巅移动。风雪中红旗不乱,已足见出从军将士的精神,“直上”的动态描写,更使画面生机勃然,高昂的士气、一往无前的精神,尽在这“直上”二字中溢出。

这首诗在艺术上善于映衬与妙用指代。一、二句对环境的描写,竭力突出自然环境的恶劣,用浓重氛围映衬从军将士无所畏惧的精神风貌。试想,如果是在风和日丽、山明水净的条件下行军,又怎能见出士气的昂扬坚强呢?适应氛围描写的需要,在押韵上采用了入声的韵脚,一、二、四句末一字入韵,“裂”、 “折”、“雪”都是入声“屑”韵字,韵尾为舌尖音,收音短促,适宜于抒写或悲或壮的诗情。

前两句的氛围描写与入声韵的选用,为抒写壮美的诗情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但映衬毕竟是陪宾,描写的成败,关键在于作为主体的三、四两句。后两句意在写人,却不正面写出,更不和盘托出,而只是拈出与人相关的二物——“横笛”、“红旗”,不言人而自有人在。这种指代手法的运用,既节省了笔墨,又丰富了作品的艺术容量,给了读者广阔的想象的空间。军中物品无数,只写笛、旗二者,不仅出于只有笛声、红旗才会被远处发现,还因为只有此二物最足以表见行军将士的精神。在写法上,先写“横笛闻声”,后写“红旗直上”,符合人们对远处事物的注意往往“先声后形”的一般习惯。特别巧妙的是“不见人”三字的嵌入。“闻声”而寻人,寻而“不见”,从而形成文势的跌宕,使末句的动人景象更为显豁地突入人们的眼帘之中。

这首《从军行》兼有诗情画意之美,莽莽大山,成行红旗,雪的白,旗的红,山的静,旗的动,展示出一幅壮美的风雪行军图。

王诗

从题材看,这是一首格调沉郁的边塞诗。

此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域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总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吧?

“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谁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既然强调别情之“旧”,那么,这乐曲是否太乏味呢?不,“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是怨?是叹?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你会生出什么感想?是无限的乡愁?是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既是写景,又是抒情。以此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的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4)

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和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在学习和工作的日常里,我们总免不了要接触或使用阅读答案,阅读答案是教师进行阅卷打分时的参考,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阅读答案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二和李攀龙塞上曲送元美阅读答案对比赏析,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从军行七首(其二)

(唐)王昌龄

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塞上曲送元美

(明)李攀龙

白羽如霜出塞寒,胡烽不断接长安。

城头一片西山月,多少征人马上看

(1)从题材上来看,这两首诗都属于边塞诗;两首诗都是以意象 月 来表情达意的。(2分)

(2)请将要分析这两首诗各自在抒情方式上的特点。(6分)

答案:王昌龄的诗以直接抒情为主,前三句就乐声抒情,写出了“别情”“边愁”的深重;末句以景结情,融情入景,将征戍者复杂的内心世界和丰富的思想感情表达得入木三分。李攀龙的诗间接抒情,融情于叙,诗人用征人马上看月的情景表达出将士们对家乡的无限眷恋之情,以及大丈夫上战场万死不辞的信念和决心。

赏析

王诗意:

军中起舞,伴奏的琵琶翻出新声,不管怎样翻新,每每听到《关山月》的曲调时,总会激起边关将士久别怀乡的忧伤之情。纷杂的乐舞与思乡的愁绪交织在一起,欲理还乱,无尽无休。此时秋天的月亮高高地照着长城。

诗截取了边塞军旅生活的一个片断,通过写军中宴乐表现征戍者深沉、复杂的感情。

“琵琶起舞换新声”。随舞蹈的变换,琵琶又翻出新的曲调,诗境就在一片乐声中展开。琵琶是富于边地风味的乐器,而军中置酒作乐,常常少不了“胡琴琵琶与羌笛。”这些器乐,对征戍者来说,带着异或情调,容易唤起强烈感触。既然是“换新声”,应该能给人以一些新的情趣、新的感受。但是,“总是关山旧别情”。边地音乐主要内容,可以一言以蔽之,“旧别情”而已。因为艺术反映实际生活,征戍者没有一个不是离乡背井乃至别妇抛雏的。“别情”实在是最普遍、最深厚的感情和创作素材。所以,琵琶尽可换新曲调,却换不了歌词包含的情感内容。《乐府古题要解》云:“《关山月》,伤离也。”句中“关山”在字面的意义外,双关《关山月》曲调,含意更深。

此句的“旧”对应上句的“新”,成为诗意的一次波折,造成抗坠扬抑的音情,特别是以“总是”作有力转接,效果尤显。次句强调别情之“旧”,但这乐曲也并不是太乏味。“撩乱边愁听不尽”,那曲调无论什么时候,总能扰得人心烦乱不宁。所以那奏不完、“听不尽”的曲调,实叫人又怕听,又爱听,永远动情。这是诗中又一次波折,又一次音情的抑扬。“听不尽”三字,或是怨,或是叹,或是赞,意味深长。作“奏不完”解,自然是偏于怨叹。然作“听不够”讲,则又含有赞美了。所以这句提到的“边愁”既是久戍思归的苦情,又未尝没有更多的意味。当时北方边患未除,尚不能尽息甲兵,言念及此,征戍者也会心不宁意不平的。前人多只看到它“意调酸楚”的一面,未必十分全面。

此诗前三句均就乐声抒情,说到“边愁”用了“听不尽”三字,那末结句如何以有限的七字尽此“不尽”就最见功力。诗人这里轻轻宕开一笔,以景结情。仿佛在军中置酒饮乐的场面之后,忽然出现一个月照长城的莽莽苍苍的景象:古老雄伟的长城绵亘起伏,秋月高照,景象壮阔而悲凉。对此可以有多种理解:无限的乡愁,立功边塞的`雄心和对于现实的忧怨,也许还应加上对于祖国山川风物的深沉的爱,等等。

读者也许会感到,在前三句中的感情细流一波三折地发展(换新声——旧别情——听不尽)后,到此却汇成一汪深沉的湖水,荡漾回旋。“高高秋月照长城”,这里离情入景,使诗情得到升华。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以不尽尽之”,“思入微茫,似脱实粘”,才使人感到那样丰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征戍者的内心世界表达得入木三分。此诗之臻于七绝上乘之境,除了音情曲折外,这绝处生姿的一笔也是不容轻忽的。

《塞上曲送元美》是作者送友人王世贞(字元美)赴边塞之作。诗韵铿锵,气势雄强,颇得唐人边塞诗之遗响。诗中虽未明言元美此行的具体任务,但透过诗句传达的气氛,足令人感受到他肩负的重大使命。

李诗大意:

元美手持插着白羽的军事文书,冒着霜冻的寒气出行塞外。东北边境的异族侵扰边关,那报警的狼烟在相连不断的烽火台上一个个燃起,直抵京城。元美出行之时,正当拂晓,城头上斜挂一弯西垂的冷月。天明以后,一场恶战又会在前线爆发。戍守边关的将士们人未卸衣,马未卸鞍,他们正焦急地翘首等待着京城的决策到来。


从军行王昌龄赏析(5)

从军行七首·其四_王昌龄的诗原文赏析及翻译

唐代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译文

青海湖上乌云密布,连绵雪山一片黯淡。边塞古城,玉门雄关,远隔千里,遥遥相望。

守边将士,身经百战,铠甲磨穿,壮志不灭,不打败进犯之敌,誓不返回家乡。

注释

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唐朝大将哥舒翰筑城于此,置神威军戍守。长云:层层浓云。雪山:即祁连山,山巅终年积雪,故云。

孤城:即玉门关。玉门关:汉置边关名,在今甘肃敦煌西。一作“雁门关”。

破:一作“斩”。楼兰:汉时西域国名,即鄯善国,在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鄯善县东南一带。西汉时楼兰国王与匈奴勾通,屡次杀害汉朝通西域的

赏析

唐代边塞诗的读者,往往因为诗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杂举、空间悬隔而感到困惑。怀疑作者不谙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为之解者亦有之。这第四首诗就有这种情形。

前两句提到三个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横亘廷伸的祁连山脉。青海与玉门关东西相距数千里,却同在一幅画面上出现,于是对这两句就有种种不同的解说。有的说,上句是向前极目,下句是回望故乡。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门关在后,则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乡该是玉门关西的西域,那不是汉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说,次句即“孤城玉门关遥望”之倒文,而遥望的对象则是“青海长云暗雪山”,这里存在两种误解:一是把“遥望”解为“遥看”,二是把对西北边陲地区的概括描写误解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见,而前一种误解即因后一种误解而生。

一、二两句,不妨设想成次第展现的广阔地域的画面:青海湖上空,长云弥温;湖的北面,横亘着绵廷千里的隐隐的雪山;越过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遥遥相对的军事要塞——玉门关。这幅集中了东西数千里广阔地域的长卷,就是当时西北边戍边将士生活、战斗的典型环境。它是对整个西北边陲的一个鸟瞰,一个概括。之所以特别提及青海与玉关,这跟当时民族之间战争的态势有关。唐代西、北方的强敌,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节度使的任务是隔断吐蕃与突厥的交通,一镇兼顾西方、北方两个强敌,主要是防御吐蕃,守护河西走廊。“青海”地区,正是吐蕃与唐军多次作战的场所;而“玉门关”外,则是突厥的势力范围。所以这两句不仅描绘了整个西北边陲的景象,而且点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极其重要的地理形势。这两个方向的强敌,正是戍守“孤城”的将士心之所系,宜乎在画面上出现青海与玉关。与其说,这是将士望中所见,不如说这是将士脑海中浮现出来的画面。这两句在写景的同时渗透丰富复杂的感情:戍边将士对边防形势的关注,对自己所担负的任务的自豪感、责任感,以及戍边生活的孤寂、艰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壮、开阔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两句由情景交融的环境描写转为直接抒情。“黄沙百战穿金甲”,是概括力极强的'诗句。戍边时间之漫长,战事之频繁,战斗之艰苦,敌军之强悍,边地之荒凉,都于此七字中概括无遗。“百战”是比较抽象的,冠以“黄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战场的特征,令人宛见“日暮云沙古战场”的景象;“百战”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见战斗之艰苦激烈,也可想见这漫长的时间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壮烈牺牲。但是,金甲尽管磨穿,将士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销磨,而是在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破楼兰终不还”,就是身经百战的将士豪壮的誓言。上一句把战斗之艰苦,战事之频繁越写得突出,这一句便越显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一二两句,境界阔大,感情悲壮,含蕴丰富;三四两句之间,显然有转折,二句形成鲜明对照。“黄沙”句尽管写出了战争的艰苦,但整个形象给人的实际感受是雄壮有力,而不是低沉伤感的。因此末句并非嗟叹归家无日,而是在深深意识到战争的艰苦、长期的基础上所发出的更坚定、深沉的誓言,盛唐优秀边塞诗的一个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写戍边将士的豪情壮志的同时,并不回避战争的艰苦,此篇就是一个显例。可以说,三四两句这种不是空洞肤浅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两句那种含蕴丰富的大处落墨的环境描写。典型环境与人物感情高度统一,是王昌龄绝句的一个突出优点,这在此篇中也有明显的体现。

相关推荐

高中数学学习应该注意什么

高一数学
一、数学语言在抽象程度上突变不少学生反映,集合、映射等概念难以理解,觉得离生活很远,似乎很“玄”。确实,初、高中的数学语言有着显著的区别。初中的数学主要是以形象、通俗的语言方式进行表达。而高一数学一下
展开详情

大学英语作文

英语
Toguaranteethesteadydevelopmentofhumansociety,mankindmustrealizetheconsequencesresultingfromfastpopu
展开详情

教师节.......

知识分享
今天是9月10日教师节,早上去学校的路上,趁机给孩子讲了教师节的意义。孩子没能完全理解,还不解的问,为什么一到节日学校门口前就那么多卖花的?只有买花送老师才能表达对老师的祝福吗?我告诉他,当然不是,表
展开详情

s版小升初语文标点符号

小考辅导
背诵,是一项重要的语文基本技能,它有助于同学们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受,为说话和写作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但在平时的背诵活动中,很多同学拿起课文就忙于去朗读,急于成诵,结果往往收效甚微。其实,背诵也要注意
展开详情

种树郭橐驼教案(汇总3篇)

教案
种树郭橐驼教案(1)一、教学任务1、了解写作背景,理解本文借种树人之口阐发的为官治民的道理。2、体会本文寓言式人物传记委婉、含蓄的讽谏特点及对比与映衬的写法。3、掌握“偻”等实词、归纳“虽”、“因”、
展开详情

我喜欢的节日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

普通话考试
我最喜欢过春节,因为我心里一直装着一个年兽的故事。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头年兽,它见人咬人,见动物也咬动物,人们拿它没办法,只好天天躲着它。有一天,有个人在院子里晒被子,刚好年兽经过,没想到,它看到红红
展开详情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解题技巧之习惯及漫步在诗歌王国中

阅读答案
人生弯弯曲曲水,世事重重叠叠山;诗文奇奇丽丽美,待我认认真真游。“花谢花飞花满天,红绡香断有谁怜?”漫步在林黛玉的诗歌里,读到的是“口齿噙香对月吟”的凄美,悟到的是“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绝望,看到的是“
展开详情

高中语文成绩提高方法

高三语文
预习和复习:不管学习任何科目,课前的预习和课后的复习都是十分重要的,课前预习可以使我们听起课来没有那么费劲,能够很快的跟上老师的脚步,课后复习可以使我们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巩固,防止遗忘。多读多写:说实
展开详情

珍珠鸟读书心得感悟

五年级语文
“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话,是我国着名的作家冯骥才在《珍珠鸟》这篇文章中所写的。原本,珍珠鸟是一种害怕人的鸟,因为,珍珠鸟信赖他的主人,主人也同样信赖他的珍珠鸟,彼此之间相互信赖,使一种害
展开详情

高二生物的知识点归纳

高二生物
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从结构上说,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新陈代谢是活细胞中全部的序的化学变化总称,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生物体
展开详情
热点文档
1-20
21-40
41-60
61-80
81-100
101-120
121-140
141-160
161-180
181-200
英语练习题及答案 大学生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学前儿童健康教育教案(精选9篇) 大学生暑期会计专业调查报告 期中考试作文 每天坚持努力的句子(通用5篇) 爱到无力阅读及答案(实用6篇) 认识长短教案(汇编9篇) 初一语文考试知识点总结 写考试的作文 骄傲的名言(集合12篇) 垂柳阅读答案(实用15篇) 高三作文信任800字议论文 普通话考试命题说话范文 描写草原的句子(实用8篇) 蘑菇教案(集合19篇) 那一刻,我没有回头中考作文 2022高考英语听力学习方法 中考化学重点推断题物质性质 大学优秀班主任事迹材料 黄帝的故事(实用5篇) 敬老院社会实践心得 中考打算作文 高中历史知识点总结必修一到三 寒号鸟教学反思范文(精选15篇) 努力读懂500字小学作文 春节对联怎么写(精编4篇) 以奋斗为话题高三优秀作文范文 霸气的古风句子(推荐14篇) 材料成形及控制工程 小学优秀教师个人事迹材料 幸福爱情语录(精选300句) 家庭教育经验材料 书香家庭事迹材料【热门】 形容心情的诗句(精品15篇) 社会实践心得体会 大学英语作文 谈英语学习态度的培养 从百草园三味书屋教案(汇编19篇) 直线 习题 任职考核评语(甄选3篇) 实践活动心得体会 励志的名人名言 蜜雪薇琪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承担800字话题作文 井冈山的故事(推荐3篇) 实用的中考作文 家庭教育课程培训方案 学生资助优秀工作者事迹材料 四年级绿野仙踪读后感范文 苏教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文(21-26课) 我的妈妈800字高分作文 追风筝的人读书笔记 酒满分作文(精选12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课内阅读专项练习题 家庭教育心得体会 黑夜我不怕教案(优选6篇) 高中生军训感想范文 欢庆六一儿童节700字六年级作文 麦克白读后感范文500字 六年级作文《星星和蜡烛》 描写春天的范文 民族团结班会课件(合集4篇) 与挫折为友500字小学作文 恩师的诗句(必备6篇) 高三英语高效率复习的方法 实践活动心得 高中生物各题型解题技巧都有哪些 事业单位会计实习心得 怎样才能有效提高小学一年级英语学习效率 历史有趣小故事(精选17篇) 励志诗歌大全(汇总9篇) 二年级语文单元测试题 我爱你汉字教学设计(集锦19篇) 体育教育教学反思(集合16篇) 考试感想作文 安全知识作文 《听泉》阅读训练及参考答案 优秀教育工作者事迹材料 幼儿绕口令教案(优质11篇) 九年级下册语文作业本答案人教版2022 关于10道很难的智力题推荐 蝉教学设计(实用15篇) 《触摸春天》读书笔记 小学三年级写春节的作文 小学一年级数学试题 高一语文新学期教学计划 高三历史重点知识点 2022高考生物常考知识点 十万个为什么的读书笔记 2022小学教师德育工作指导思想 初中地理八年级上册知识要点 怎么做高考语文病句题目 小学四年级语文重点和方法有哪些 关于考试作文 高考语文病句考察知识点 为梦想而拼搏600字小学作文 部编版四年级数学的知识点归纳 工作的名言(甄选15篇) 九年级英语语法知识点总结大全 山东大学2022年研究生招生考试计划招收多少人_初试和复试有哪些注意事项(汇集4篇) 白杨礼赞读后感800字范文 论语读书笔记 2022军训日记心得总结 考试之后作文400字—500字 "代价"主题作文800字范文 狼图腾读书笔记 不理想的考试作文450字 经典诗歌朗诵稿(精品20篇) 【必备】2022年经典语录摘录160条 七上寒假生活答案 感恩父亲高一作文范文 小学六年级数学知识点梳理 出自历史故事的成语 山行说课稿(优选7篇) 师恩难忘征文(汇集20篇) 描写考试的作文 狼图腾读书心得体会 普通话教学计划(通用3篇) 2022年高一军训感想700字 一棵树的智慧阅读答案(汇集9篇) 人教版一年级数学上册知识点 高考英语复习知识点:情态动词和虚拟语气及英语作文结尾万能公式 六年级读格林童话有感范文 笨狼的故事读后感(合集16篇) 论语读书感悟 高中化学的重点知识点 开学第一课年观后感(优选18篇) 过生日教案(合集19篇) 虚心接受批评为题的议论文 黑骏马读书笔记 基因的显性和隐性教学反思(优质6篇) 5年级上册英语期中试卷(甄选9篇) 初中军训400字感悟日记 如何学习英语的英语作文 大树的故事教学反思(集锦12篇) 春日偶成教学反思(推荐10篇) 三国演义读书笔记作文 高中笔记随笔 幼儿安全知识演讲稿 家庭教育作文 高一英语知识归纳 传统故事大全(汇集11篇) 初三年级中考物理提分技巧 描写长江的作文 高考物理必考知识点2022 工程管理开题报告(汇集3篇) 寒假劳动实践心得 立定跳远说课稿(汇编18篇) 激励高三学子的演讲稿 谁拿走了孩子的幸福读书笔记 叶公好龙成语故事(合集5篇) 心痛的句子(合集15篇) 描写心情紧张的句子(优选3篇) 行成语(通用15篇) 七夕节谜语大全及答案(汇编4篇) 《家庭教育》读书笔记 英语学习心得体会 草莓说明文(集合16篇) 高二文科生怎么提高历史成绩 初中物理八年级质量与密度知识点与高效物理学习方法总结 部编版四个太阳教学设计(合集3篇) 小学四年级读书计划大全 关于地球的名言(通用14篇) 高考工匠精神作文 正能量分享小故事(汇编18篇) 小学生日记:我和妈妈去买菜 《意林》读书笔记 教师节的礼物 童话故事大全(实用15篇) 以一件委屈的事为话题的作文 初三历史下册知识点总结归纳 读安徒生童话有感范文 思修实践整理心得体会 英语歌曲教案(集合7篇) 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以考试的作文300字 2022马上高三,英语很差,怎么办 专业实习报告模版 高效数学学习方法 描写七夕的古诗词(优质6篇) 考试,想说爱你不容易作文 生命与健康教学计划(精选6篇) 容易写错的成语(推荐4篇) 期末家长评语(推荐17篇) 三创优秀学生主要事迹材料 中小学生安全教育知识讲座感言 1年级观察日记怎么指导孩子去写 高三数学解题技巧,基础差生这样做成绩可提高! 春字成语(热门5篇) 我的语文老师作文 中考英语复习资料 杨氏之子教案(优选20篇) 高中语文阅读做题方法 激励人奋斗的励志名言 发现美 世说新语教学反思(汇集20篇) “五一”出行_这3个问题尤其要注意 古代名人名言大全摘抄(精品3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