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赏诗

首页

赏诗

去岁曾经此县城,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便是生灵血染成。请解释本诗之意?讲出作者的人生经历和他的名子?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10-24 09:33:29
      再经胡城县①
    杜荀鹤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加朱绂,②
    便是生灵血染成。③
    【注释】
      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县北。 
      ②县宰:县令。朱绂(音福):系官印
       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
      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③生灵:生民。 【评析】    这首诗对于典型现象的高度概括,是通过对于“初经”与“再经”的巧妙  安排完成的。写“初经” 时的所见所闻,只从“县民” 方面落墨;是谁使得  “县民无口不冤声”?没有写。
      写“再经”时的所见所闻,只从“县宰”方面  着笔:他凭什么“加朱绂”?也没有说。在摆出这两种典型现象之后,紧接着  用“便是”作判断,而以“生灵血染成”作为判断的结果。“县宰”的“朱绂”  既是“生灵血染成”,那么“县民无口不冤声”正是“县宰”一手造成的。
      而  “县宰”之所以“加朱绂”,就由于屠杀了无数冤民。在唐代,“朱绂”(指  深绯)是四品官的官服,“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诗人不说  他加官受赏,而说“加朱绂”,并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  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用“血染成”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  就无比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
      结句引满而麦,不留余  地,但仍然有余味。“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  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立功,加了“朱绂”,  尝到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呢?试读诗人在《题所居村  舍》里所说的“杀民将尽更邀勋”,便知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了。
       姓名: 杜荀鹤 又名: 字彦之 性别: 男 生卒年: 公元前846-公元前904 所属朝代: 唐代 所属文学时期: 隋唐五代文学 同时期作家: 杜光庭 作家生平 作家生平 杜荀鹤 杜荀鹤(846-904),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石台)人。
      未仕前曾隐居九华山、庐山多年,足迹遍及浙、闽、赣、湘等地。大顺二年(891)中进士。后为宣州节度使从事。天祐元年(904),朱温表荐为主客员外郎、知制诰,充翰林学士,因疾旬日而卒。杜荀鹤继承杜甫、白居易等人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自称"诗旨未能忘救物"(《自叙》),"言论关时务,篇章见国风"(《秋日山中》)。
      其诗能反映社会现实,关心民生疾苦。他专攻近体,无一篇古体。语言浅近通俗,明白晓畅,亦被人讥为"鄙俚近俗"。有《杜荀鹤文集》。 。

    土***

    2006-10-24 09:33:29

其他答案

    2006-10-24 09:36:13
  •   去岁曾经此县城,
    县民无口不冤声。
    今来县宰②加朱绂,
    便是生灵③血染成。
    【注释】
      ①胡城县:故城在今安徽阜阳县北。 
      ②县宰:县令。朱绂(音福):系官印
       的红色丝带,然唐诗中多用以指绯衣。唐制五品服浅绯,四品服深绯。
          ③生灵:生民。 【评析】    这首诗对于典型现象的高度概括,是通过对于“初经”与“再经”的巧妙  安排完成的。写“初经” 时的所见所闻,只从“县民” 方面落墨;是谁使得  “县民无口不冤声”?没有写。写“再经”时的所见所闻,只从“县宰”方面  着笔:他凭什么“加朱绂”?也没有说。
      在摆出这两种典型现象之后,紧接着  用“便是”作判断,而以“生灵血染成”作为判断的结果。“县宰”的“朱绂”  既是“生灵血染成”,那么“县民无口不冤声”正是“县宰”一手造成的。而  “县宰”之所以“加朱绂”,就由于屠杀了无数冤民。在唐代,“朱绂”(指  深绯)是四品官的官服,“县宰”而“加朱绂”,表明他加官受赏。
      诗人不说  他加官受赏,而说“加朱绂”,并把“县宰”的“朱绂”和人民的鲜“血”这  两种颜色相同而性质相反的事物联系起来,用“血染成”揭示二者的因果关系,  就无比深刻地暴露了封建统治者与民为敌的反动本质。结句引满而麦,不留余  地,但仍然有余味。
      “县宰”未“加朱绂”之时,权势还不够大,腰杆还不够  硬,却已经逼得“县民无口不冤声”;如今因屠杀冤民而立功,加了“朱绂”,  尝到甜头,权势更大,腰杆更硬,他又将干些什么呢?试读诗人在《题所居村  舍》里所说的“杀民将尽更邀勋,便知这首诗的言外之意了。
       杜荀鹤(八四六-九零七),字彦之,自号九华山人,池州石埭(今安徽太平)人。出身寒微,曾自称「天地最穷人」。四十六岁方举进士。朱全忠篡唐称帝后,任他为翰林、知制诰,仅五日而卒。   他出身于贫穷的农村,生长于兵乱之中,因此写出不少直接描绘社会现实、富有强烈战斗精神的出色诗篇。
      他是以「苦吟」自命的诗人。可是在他的诗里却绝少雕琢的痕迹,平易畅达,形象异常鲜明。在诗歌形式的运用上,他喜作律诗,很少古体,风格清畅,语言通俗,后世称为「杜荀鹤体」。有《唐风集》。

    生***

    2006-10-24 09:36:1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