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古人是怎么计时的呢?

首页

古人是怎么计时的呢?

古人是怎么计时的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8-03-12 15:31:31
       人类社会早期对时间没有精确的计量,只能用“太阳出山”“鸡叫三遍”“月挂树梢”等模糊概念来确定时间。古代人根据太 阳的起落和人兽的活动来计时,把一天分为鸡鸣、昧旦、日出、食 时、隅中、日中、日昃、哺时、日入、黄昏、人定、夜半十二个时段。“鸡鸣”、“人定”,是借助于半夜鸡叫和人入夜睡觉的特征来 命名。
      “食时”、“晡时”,是以吃饭时刻表示时间。历来民以食为 天。在生产力低下的时期,以饭时作为时间名称是很自然的事 情。和现在不同,古人一日只吃两餐,早饭在日出以后,隅中以 前的“食时”;晚饭在“日映”(太阳偏西)以后,日入以前的“晡 时”。《说文解字》中段玉裁解释日晡时注道:“晡,一作脯,引申 之义,凡食,皆日脯。
      又以从食谓之。”其余八个时间以太阳位置为主要特征来命名。如《淮南 子。天文训》说:“(日)至于衡阳,是谓隅中。”“隅中”是指接近正 中午的时候,所以也叫“隅中”或“日中”。一般地说,日出时称 旦、早、朝、晨,日入时称夕、暮、晚。太阳正中时叫日中、正午、亭 午,将近日中时叫隅中,偏西时叫昃、日映。
      日入后是黄昏,夜半 又称为夜分,到了昧旦、平明时,天已经亮了。古代人采用自然界的现象和事物——太阳的起落和人兽的 活动来描述时间。这种方式由于季节的不同,具体的时间差竟 达两小时。而早期的时间测量工具也很受自然的局限性,如圭 表和漏刻都是用太阳的影子计算时间的,然而遇到了阴雨天或 黑夜便失去作用了。
      这种计时方式因为不太科学,被十二地支 计时法所替代。到隋唐(581—907)时,太阳方位计时衍生为十二时辰计时, 而中国古代最常用的计时方法也莫过于采用地支的十二个 时辰。十二个时辰,即子、丑、寅、即、辰、已、午、未、申、酉、戌、亥。 古人用地支把一天分为十二个时辰,每段叫做一个时辰,合现在 的两个小时。
      计时时,每个地支对应固定的一段时间(时辰)。 从夜间十一点算起,第一个时辰是子时(23:00—1:00)。这一点 与我们现在所采用的西方计时以零点为起始不同。为了便于记 忆,民间便分别用鼠牛虎兔等动物来借代序数符号,与地支相配 成为纪年的符号系统。
      宋代以后把十二时辰中每个时辰进一步细分,平分为初、正两部分。这样演变为子初、子正、丑初、丑正恰好是二十四时辰,与我们现在所使用的一天二十四小时一致。而直到明末 清初,西方机械钟表传入后,我国才改用西式二十四小时的计时 法,但十二时辰仍沿用,并且作出了相应的调整以与世界通用的 计时法相一致。
      后来,人们把中国传统的一个时辰称为“大时”, 把西方的一个钟点称为“小时”。随着钟表的普及“大时”消失 了,而“小时”成为世界统一用时,并持续到了今天。

    黄***

    2018-03-12 15:31:3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