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棘手的政治题 速度!

首页

棘手的政治题 速度!

高二政治
要求结合课本的知识(关于经济),对一篇新闻报道作分析(时间紧迫,拜托大家)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03-09 22:48:48
      宏观调控系列述评:金融调控不能松劲
           中国人民银行13日公布的2004年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让许多人露出些许微笑——去年以来过快的贷款增长势头终于得到有效控制,货币供应量稳步回落,目前货币供应量增幅已处于央行17%左右的调控目标内。
        金融调控成绩来之不易。货币供应过快增长可能导致的后果,众所周知。去年以来,受多种因素影响,货币供应量呈持续快速增长态势,去年6月贷款增速23.2%,7月升至23.4%,8月则达到最高峰23.9%。  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快速增长致使部分行业持续“高烧”。
      钢铁、水泥、电解铝行业去年投资分别增长96.6%、121.9%、92.9%;今年一季度,这三大行业投资又分别增长107.2%、101.4%、39.3%。  如此高的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速,引起各方关注,也考验着政府部门金融宏观调控的能力和胆识。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统一部署,中国人民银行在去年调高存款准备金率一个百分点、控制房地产信贷风险的基础上,今年上半年,继续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加强货币信贷总量控制,引导商业银行优化信贷结构:扩大央行票据发行规模,基本全额对冲外汇占款释放的流动性,实行再贷款浮息制度,再次提高法定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出台差别存款准备金率制度,控制向部分投资过热行业贷款,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商业银行贷款“窗口指导”,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业、中小企业、消费、就业等方面的贷款支持力度……  从4月份开始,金融宏观调控政策效果开始显现,5月份效果更加明显。
      13日公布的上半年金融统计数据更是“跌声一片”:6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增幅分别比去年同期、去年末、一季度末和5月末减缓6.8个百分点、4.8个百分点、3.8个百分点和2.3个百分点。  货币供应量同样是“跌跌跌”: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余额增幅与去年同期、上年末、一季度末和5月末相比分别回落4.7个百分点、3.4个百分点、2.9个百分点和1.3个百分点。
        金融调控经验弥足珍贵。有关权威人士在接受记者专访时总结说:金融调控要有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判断金融宏观状态要着重看变化趋势,要早发现早采取措施,避免经济大波动;要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注意把握好金融调控的时机、节奏和力度,做到适时适度;要从实际出发,分类指导,区别对待,不“急刹车”,不“一刀切”;要在总量控制的同时,着力调整结构;既要着力解决当前突出问题,又要着眼长远发展。
        尽管当前金融调控政策措施已取得成效、政策效果还将进一步显现,但也要清醒看到:货币供应量和贷款增幅还在高位运行、投资过热的问题还未得到根本解决、银行不良贷款还居高不下、金融机构违规违法案件时有发生、潜在风险不容忽视。  金融调控信心不可动摇,金融调控工作不能松劲。
        有关权威人士近日表示,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是当前摆在宏观金融部门面前的头等大事。要密切观察经济金融形势变化,尤其是价格变化趋势,关注宏观调控措施的落实情况及效果,加强对投资、消费、储蓄和国际收支的观察分析,进一步增强金融调控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体制改革和增长方式转变。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首先要加强对经济金融运行状况的监测、调研和分析。不仅要加强对反映经济总量数据的分析,更要重视采集和分析反映经济结构的信息,特别是要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微观机制研究,及时发现和预见经济金融运行中的新问题新苗头,研究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组合进行预调和微调的最优策略,研究与国家产业政策相适应的信贷政策及其实现方式。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就要灵活调控金融体系流动性。要根据外汇占款和金融机构流动性情况,灵活调节公开市场对冲操作,适时调整中央银行票据发行数量,保证商业银行正常支付清算和合理贷款资金需求,进一步强化再贷款、再贴现管理,适当控制货币信贷增长。
        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金融调控,还要进一步推进利率市场化改革。要引导金融机构根据货币政策导向和贷款风险等因素,合理确定贷款利率水平,消化高风险客户违约损失。要采取多种措施,支持商业银行提高竞争力,进一步防范化解金融风险。 。
      

    c***

    2005-03-09 22:48:48

其他答案

    2005-03-10 20:36:34
  • 这里面有你要的答案   

    z***

    2005-03-10 20:36:34

  • 2005-03-10 17:07:41
  •   1。 《个税改革不应仅仅关注起征点》  
      去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分别提交议案和提案,提出现行法律规定的800元的个税起征点应该调高。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个人所得税法(修订) 作为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
      (3月3日《新京报》)   去年7月曾有媒体报道,针对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多年实行分类征收,造成严重税赋不公的现状,我国将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而“综合”部分税前扣除额可能提高,超额累进税率也会调整。如此,个人所得税从结构上将完全改变。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个敏感话题,而调整个税的征收方式与税率,确实也是“早该如此”的事。可以预见,本届“两会”对此进行审议,不会太多偏离上述“综合与分类”的基点。事实上,这样的改革方向本身,确实已是众望所归。   从对个税改革方向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方式,无疑更科学,也更公平。
      以往单纯实行分类征收,收入结构单一、且由单位代扣税的工薪阶层,成了最“疏而不漏”的纳税者;而那些收入结构复杂、收入来源广泛的非工薪阶层,却往往因为其收入结构的哪一“类”都够不上起征点、且无人跟踪追缴,反而可以不交税。   事实上的“所得”,与税务认定的“所得”之间,显现了个税征收中的简单与粗放,难掩其中的不科学与不公平。
      期待新的征收方法,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说分类征收被“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所取代,体现的是一种征收方式的科学,那“考虑纳税人家庭状况”体现的就是人性化意义上的公平了。早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曾提出建议:“尽快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将起征点调到1600元。
      ”且“供养一人以上的每人按最低生活水平线开支抵扣个人所得税”。因为“目前我国的个调税,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经济负担。”   这个建议非常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如果新的征收办法能将纳税人的家庭状况考虑在内,让赡养人口的多少成为纳税依据,那将不仅体现征收办法的科学性,更是征收理念的人性化。
         在有关报道中我们看到,在个税征收问题上,媒体与公众的视线较多聚焦于起征点。不过我以为,起征点固然应该关注,但也只是个税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以系统化思路来衡量,结构税率的确定、纳税所得额的认定、征收方式的出新……无一不与个税改革密切相关。
      公平、公正、公开,最大限度地强化个税的积极功能,排除“挤出效应”,既需要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手段的先进,期望“两会”在审议时不负公众期待。 2。《 在大众视野中的GDP:不应成为官员的考核指标》 新年里不断升温的GDP没有引来大众的喝彩,相反却招来阵阵嘲讽,为何在国际经济舞台挥洒自由的GDP在登陆中国后却遭到众人的诘难?失真或许是真正的痛。
       进入新年后,GDP就开始和春节一起升温,裸奔在大众视野之中,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耀眼”新闻不断苏州宣布将在2005年率先在全国进入小康社会; 国家统计局公布2004年全国GDP增长9%,而此前各省公布的GDP增长率最低为11%,最高为20%以上;2004年山东GDP总额跃居全国第二,首次超过江苏; 国家统计局宣布,从2005年开始全国GDP的发布权统一上收至国家统计局,各省不再拥有GDP的发布权。
      同时各省开始调整2005年GDP增长预期;改革GDP考核体系的呼声高涨,部份省市开始考虑增加“环保”,“持续发展”等考核指标。 出乎意料的是,几乎每条新闻都惹来了公众的嘲讽,甚至GDP被译成“狗的屁”在网上不胫而走,成为市井最新俚语。缘何在国际经济舞台挥洒自由的GDP,在登陆中国后却遭到众人的诘难,演绎出“橘生淮南为橘,橘生淮北为枳”的世说新语版? 经济学作为显学,实证手段正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GDP作为衡量国民生产总值和经济实力的指标,在衡量经济发展的实证体系中日益受到重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为此专门制定了一套《国民经济考核体系》。既然是反映经济走势最重要的经济指标,GDP具备着经济变量特有的内生性,存在衡量的前提和缺陷,比如说没有考虑扣除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所造成的损失,没有考虑无效劳动而重复累计,没有考虑资源配置的效率等等。
      作为衡量经济总量增长的单项经济指标,GDP不幸沾染上了“中国特色”,用作考核干部政绩的五项全能“高、大、全”,就被不由自主地推向旋涡的中心。这成了一个通病,正如基尼系数和恩格尔系数在中国也水土不服。 公众关注GDP的焦点在于其是否失真。我们不妨粗略地估算一下,按照国家统计局颁布的数字,2000年的GDP数量为8。
      9万亿人民币,2001、2002、200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9% 、8%、 9。3%,到2003年底累计增长率为27%。而2003年官方公布GDP为11。7万亿元,增长31。5%。短短的三年,就相差了4。5个百分点。GDP数字不真实,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国家统计局宣布从今年开始上收各省的法定发布权限,目的是遏制各地虚报GDP泛滥;部分省市开始引进绿色GDP概念,用绿色环保等指标对GDP进行校正,目的是遏制地方官员一味拔高GDP。从经济学角度看,这是一种进步,至少增加了经济舞弊的成本,加大了虚增GDP的难度。
      但从国家统计局公布“山东省2004年GDP居前全国第二”所引起的公众反映来看,国家统计局的数字又具备多大的公信力呢? 在GDP的这个简单的数字身上寄托着两种希望;对官员而言,GDP的快速增长标志着辖内政绩卓有成效,寄托的是晋升的希望;对于大众而言,GDP的快速增长则意味生活质量确有改善,寄托的是美好生活的期望。
      当两种期望值不一致时,左右为难的GDP就难免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感慨了。 谁在让GDP遭遇尴尬?以GDP为核心的政绩考核体系并不是让GDP裸奔在大众视野的罪魁祸首,没有GDP的存在,现行的考核体制还会有其他的经济指标作替代;加进了绿色环保指标,并不能保证数字不会虚假;国家统计局收回法定发布权,并不能保证国家统计局的数字的公信力。
       健全的考核体系应该包括谁来考核和怎么考核两个部分,如果只是在怎么考核上做文章是无法取得公信力的。让GDP恢复“平常心”的有效途径就是改革由谁来考核干部的问题,通过让百姓参政议政,评价地方政绩,来弥补干部和公众的期望值缺口,让GDP获得公信力。
      只要大众没有对干部政绩考核的发言权,无论是引进何种考核指标,都会步GDP的后尘,成为自说自唱的独角戏。 。

    a***

    2005-03-10 17:07:41

  • 2005-03-10 17:07:38
  •   个税改革不应仅仅关注起征点  
      去年全国“两会”上,有全国人大代表分别提交议案和提案,提出现行法律规定的800元的个税起征点应该调高。在全国“两会”召开之际,国家税务总局相关人士表示,今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已经把个人所得税法(修订) 作为安排审议的法律草案。
      (3月3日《新京报》)   去年7月曾有媒体报道,针对我国个人收入所得税多年实行分类征收,造成严重税赋不公的现状,我国将实行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个人所得税制。而“综合”部分税前扣除额可能提高,超额累进税率也会调整。如此,个人所得税从结构上将完全改变。
         个人所得税的征收是个敏感话题,而调整个税的征收方式与税率,确实也是“早该如此”的事。可以预见,本届“两会”对此进行审议,不会太多偏离上述“综合与分类”的基点。事实上,这样的改革方向本身,确实已是众望所归。   从对个税改革方向的解读中,我们不难发现,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征收方式,无疑更科学,也更公平。
      以往单纯实行分类征收,收入结构单一、且由单位代扣税的工薪阶层,成了最“疏而不漏”的纳税者;而那些收入结构复杂、收入来源广泛的非工薪阶层,却往往因为其收入结构的哪一“类”都够不上起征点、且无人跟踪追缴,反而可以不交税。   事实上的“所得”,与税务认定的“所得”之间,显现了个税征收中的简单与粗放,难掩其中的不科学与不公平。
      期待新的征收方法,很大程度上解决这一问题。   如果说分类征收被“综合与分类相结合”所取代,体现的是一种征收方式的科学,那“考虑纳税人家庭状况”体现的就是人性化意义上的公平了。早在去年全国两会期间,全国人大代表宗庆后曾提出建议:“尽快修改个人所得税法,将起征点调到1600元。
      ”且“供养一人以上的每人按最低生活水平线开支抵扣个人所得税”。因为“目前我国的个调税,没有考虑纳税人的实际经济负担。”   这个建议非常符合我国社会的实际情况。   如果新的征收办法能将纳税人的家庭状况考虑在内,让赡养人口的多少成为纳税依据,那将不仅体现征收办法的科学性,更是征收理念的人性化。
         在有关报道中我们看到,在个税征收问题上,媒体与公众的视线较多聚焦于起征点。不过我以为,起征点固然应该关注,但也只是个税系统工程的一个方面。以系统化思路来衡量,结构税率的确定、纳税所得额的认定、征收方式的出新……无一不与个税改革密切相关。
      公平、公正、公开,最大限度地强化个税的积极功能,排除“挤出效应”,既需要理念的更新,更需要手段的先进,期望“两会”在审议时不负公众期待。 。

    与***

    2005-03-10 17:07:38

  • 2005-03-08 20:45:46
  • 什么新闻啊?~~
    经济学不是高一的吗,高二还要学的啊!!~~

    就***

    2005-03-08 20:45: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