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三十七式太极拳

首页

三十七式太极拳

谁知道三十七式太极拳的口诀。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1-14 01:44:59
  •   “三十七式循环太极拳”,是根据世传吴式太极拳慢架(去其重复动作)和精简吴式太极拳的部分编排结构,在保持了其原有的招式和风格的基础上创编而成的。 单趟(正面)三十七个动作,简单易学,适用于初学入门;循环(反面)也是三十七个动作,可适应有些拳龄的人学习提高,着重于左侧的功力训练和左右的平衡协调练习;正反两面加起来共74式,总体强调的是左右整体的动作协调和内外的阴阳与气血的调和。
      此拳可作反复的循环,故曰“循环太极拳” 。 三十七式循环太极拳谱 预备式 01 太极起势 02 揽雀尾 03 单鞭 04 提手上势 05 白鹤亮翅 06 搂膝拗步 07 手挥琵琶 08 搬拦捶 09 如封似闭 10 十字手 11 抛虎归山 12 肘底看捶 13 倒撵猴 14 斜飞势 15 海底针 16 闪通背 17 云手 18 左右分脚 19 转身蹬脚 20 进步指裆捶 21 翻身撇身捶 22 上步高探马 23 披身踢脚 24 退步打虎 25 双峰贯耳 26 翻身二起脚 27 返身栽捶 28 野马分鬃 29 玉女穿梭 30 仆步下势 31 金鸡独立 32 措掌迎面 33 上步七星 34 退步跨虎 45 转身摆莲 36 弯弓射虎 37 合太极。
       创编者: 邓正强 2009年3月4日 三十七式循环太极拳文字分解 三十七式循环太极拳的呼吸:逆腹式。起吸落呼、收吸出呼,但要自然,不可强求,尤其还要配合许多小呼吸,初始最好自然呼吸。 预备式 又叫“无极式” ,是取“无极而太极”之意,也可作“无极桩”功法单独练习。
      1、面向正南,两脚分开(与肩同宽或略小与肩)成平行步站立,两腿直立(两脚有摩地外旋之意),双膝放松,含腚园裆。2、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尾闾中正,气沉丹田,双手微舒、指尖朝下随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的两侧。3、目光平视或看向自己前下方的地上(约本人的两个身长,也就是视线与身体保持在45度角上),身心松静,精神内敛,舌抵上颚,鼻吸鼻呼。
      注:本式并无明显的动作,只是静心地站着,做一下开始练习太极拳前的一些准备,或曰:检视(检视什么?即太极十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松腰敛臀、尾闾中正、双膝放松、正容敛神、气沉丹田、呼吸自然、内外松静),其目的是在于:先将姿势摆正,并把心情平息下来,然后开始演练拳架。
      口诀:立身中正顶头悬,腹内松净气腾然。三阳聚首于百会,气沉丹田在关元。 太极长拳号内劲,呼吸引导十四经。吐纳本是内家功,推陈布新调元神。 功效: 01 太极起势 全套功架由此开始,上下连接,循环往复,阴阳互生,不可紧张,但“意”却要专注,所谓“一举动,全身俱要轻灵”是也。
      1、接上动,两手随身体放松继续下沉,两臂内旋使掌心向后,接着,双手同时向前缓缓抬起,与肩同高、同宽,手指舒展,与小臂平行。视线向前,腰、腿、脚的姿势不变。周身放松,用力在恰好能将双手提起,完成动作为度(以后各式皆同)。感觉与比喻:(1)、双手上抬时,双脚微蹬,有春草拔芽之意;至肩高时,双手有微微向前伸展之意,同时大臂外侧与背脊部都有紧张之感;在外观上,可见衣袖在明显地向后退缩。
      (2)、双手上抬就像双手持一方巾扬起一般。 2、“伸”后是“缩”:沉肩垂肘,松腰下含,重心微向下落,两小臂与两手仍保持原状不变,只是随势平落并少带捋意。当双手下落至腹前时,身向上拔(拔意,不可强行挺膝、顶顶),手往下按(按意,垂落即可);直至按落到身体的两侧时,手指和双掌仍向前翘起,掌心向下,头顶身正,目光同前。
      注:此1、2动,是“太极起势”中的初动,也是氤氲之气升降的内动外显。它一开一合,一阴一阳,开者阳升上拔,在“沾衣十八跌”里叫“双鹤抬头”是提升和掀掷他人的意思,专破双手采按;合者阴降下沉,在“沾衣十八跌”里叫“滑石坠坡”是捋按坠罩他人的意思。
      两式相生相克,仿佛是为后式的动作做一个舒筋松骨的活动。感觉与比喻:下沉双手又如将丝巾向下铺摊一般。3、接上动,双掌保持原状不变,双臂向两侧徐徐分开、并缓缓向上平举肩平。注意,在手往上举的同时,身要往下沉,并将重心逐渐移向右腿,左脚尖虚点在地,然而,这一动作须与双臂在抬至肩平时的同一时间里到位,这也是一个上下的对拔劲;在另一个方面,当双臂将欲抬至肩平时,双臂也要外旋(边抬边旋,这样的动态就叫“动中旋”),但掌心也要在双臂抬至与肩平的同时朝向前方。
      注:这是一个“三动”同时到位的整体行动,叫做“一动无有不动,一到无有不到”。像这样的动势在以后的许多式子中还会有很多,希望大家注意。4、上动不停,双臂分别从身体的两侧向胸前合抱,立掌,左手在外(前),右手在内(后),两掌心相对,左手拇指尖与鼻尖对齐;左脚同时向有脚的内侧前迈出半步(迈步时,脚须顺着脚尖前指方向的延伸线向前迈出,落地时须在不牵动身体重心的范围内进行),脚跟着地,脚尖翘起。
      注:“3动”和“4动”的动作名称分别是“分臂”和“七星”,这两动本是一式,名:“七星式”,由于动作过长,所以作两动分解。关于“七星”,在手型上有“金剪七星”(双手握拳,双臂十字交叉)和“琵琶手”(双掌合抱,双手前后错开的“长短手”),两种,本式即为后种,但本式在这里有一个分臂动作,所以准确的又叫“分臂七星”;另外,“七星式”在步型上也有“虚步七星”(脚尖点地和脚跟着地)和“弓步七星”两种。
      但这只是一种叫法,也有叫它为“看(音:刊)势”和“闭守式”甚至于“琵琶手式”的。 应用:“太极拳的拳式分关门式和开门式两种。关门式是将功架摆好,等待对手进攻。开门式是放开双手,进攻他人。太极起势就是关门式的一种。两臂含有掤劲,试探对手来意。从上到下都可以用捋劲,两手亦可以用按劲。
      进步出击。步法则随势转动。”--吴英华、马岳梁。口诀:两手提起分两仪,左右一似阴阳鱼。静极而动开而合,松肩坐腿如捧月。 双手合成阴阳掌,两掌相错拿关节。待机而动观变化,随势往来运机宜。 功效: 02 揽雀尾 此式在传统的教法中共有“六动”,劲势在一式中便独揽太极拳“基本八法”中的“四法”(也叫四劲,即:掤、捋、挤、按),故此相当重要。
      “揽雀尾”是取手拈雀尾随其动作之意。也就是假设敌方手臂为雀尾,揽着使其无进取之力,接着趁势向前加以切劲掷之。1、掤:接上式,原地向右转身:先扣左脚,与右脚形成“丁”字型步态,踏实后脚尖向西,跟着膝盖微屈,将重心前移至其上;同时向右转身(以腰带转)提起右脚跟,用右脚前掌踮地向外碾转,至正西时提起并向左脚的右前方出落,变成足跟着地的虚步式,两脚相距约半步;上体:在转脚的同时,左手微向胸前屈抱(掌心向内,掌指向西),右手坐掌,掌心向外,虚抚于左手的臂弯处,随身体的右转,右手循左臂的弧线,由后向前经过左手的掌心向前抹出,成立掌,左手亦沉肘成立掌,双手对合,成右合抱式,右前左后,右手拇指尖要与鼻尖对齐,至此,正好与“起势”成一个90度的转体换式动作,但此劲作“掤”,坐腰、坠肘,目视正西。
      口诀:身形右转变阴仪,松肩垂肘气贴背。大指对正在准头,精神含蓄勿暴露。 一切举动须沉静,呼吸平息莫紧促。动中有静静复动,意随心使气从意。2、捋:接上动,步法不变,含胸坐腿(左腿,将身体收拢压缩),两肘再次下沉并后带,左肘接近肋部,两手在沉肘时徐徐转向(俗称立掌变横掌):右手转为仰掌在前,左手转为俯掌在后,两指尖偏向上方,左手指尖指向右手的脉门处,距离寸许;捋时,右手作一舀水状,既为本式的“捋”增加摩擦力(粘劲),又为下一式“挤”的伸展作蓄势。
      口诀:松肩垂肘采捋劲,牵引对方自动起。转移对方失平衡,方法巧妙不费力。 取舍攻击徐观望,伸屈开合任自然。挤进采退捩旋转,八法精通能应变。3、挤:接上动,手型不变,两手趁势略带弧线向左45度方向伸出(右臂不宜过直),右脚向前踏出半步,右弓左直,长腰展体向左前推挤,至劲将尽时,向右转腰,并带动右臂向右平挤。
      口诀:弓腿向前劲为挤,右转平旋为掤捩。动作形成胸前圈,破横平圆随犹转。 上旋下旋徐进退,升降沉浮任自然。明确太极缠丝劲,沾粘连随不丢顶。 虽然分解为六式,得其环中应无穷。4、按:接上动,步法不变,双手继续长腰转体向右挤,挤至右前45度时,屈肘下沉,身往后坐,同时右手继续仰掌向平内旋,用捩劲将右手旋至耳下肩上,然后,右掌立起,掌心向前(左手也跟着将掌心向上翻成仰掌跟于右掌下),接着,再弓步向右前将右掌按出。
      注:1、此按是一个“顿”劲,即有韧性的一按即收,实则就是“沾粘连随”的“沾”法。其他的按法还有:“胀按”(利用身体向前往外的膨胀力向前按下)、“阴阳按”(即在按掌时从拇指到小指依次变实和返虚的按法),也有在本式的“顿按”中,这几种方法都有的。
      2、“挤”“按”两式的弧是一个从左到右的“共”弧,平圆,弧弓向外(即先左前45度,再到右前45度。),至右前45度以外的续动那就是捩劲了。3、如果说“掤”“捋”两式手法的转动是由小指一侧经手背转向食指的,那么,“挤”“按”的转动则是由食指经手心再转向小指的。
      口诀:此式回旋迎面掌,蓄力待发推向前。似发未发劲未展,发掌如矢打在面。 掤捋挤按须认清,得其环中应无穷。这个姿式变化大,得来不觉费功夫。注:此诀的第一个字应是“五”,是传统教学“揽雀尾”第五动,本“揽雀尾”六动之动与之有别,只能对应第四动,故将老诀的“五”字改为“此”字。
      5、紧接上动,右手坐腕立掌,身往后坐步倚背(右脚翘起,足跟虚点于地,左腿屈膝折胯下蹲,背微往后倚,命门向前,腰似铰链扩开),以坐身之力带动手臂后收,待前尖脚翘起时,再屈肘下沉,右手继续向右肩前回,同时身体往前与右手相合,左手始终跟在右手后(下),身向正西,目光前视。
      注:“按”过即“放”(又叫“收”,即如将钓鱼竿往上一提),一按一收是一次鼓荡,如吸似拔,更有人把它比作是万吨轮拖驳船--身体是万吨轮,手臂是缆绳,而对方则是驳船。运用的顺序是:先启动万吨轮,由万吨轮来拉紧缆绳,然后再由缆绳将驳船拖起(盘架子时,右手即是驳船)。
      口诀:迎面掌出如拍球,一拍即收有韧性。倚身后坐开又合,落潮即为涨潮时。6、接上动,以右脚跟为轴,碾地内扣,踏实后脚尖指向正南,与左脚形成“丁”字形步型,腰向左转,带动身体转向正南,右掌也一同随身体右转而向正南推出,立掌,掌心向外,左手仰掌跟于右手下。
      注:这是一个从第5动“揽雀尾”结束后转变到下一式“单鞭”的过渡动作,只因“揽雀尾”式以转腰动作见长(右转、左转再右转),而此过渡动作中也有一个转腰动作,故传统教学中一般都将其列入“揽雀尾”之中,用第6动来直接衔接“单鞭”,但也有人将此动纳入“单鞭”之列的,总之,这只是一种教学方法,只要习练者明白这一点就好。
       口诀:转身再出迎面掌,雀尾劲义说完毕。升降沉浮守中土,总而言之合即出。 旋转进退与开合,身法步法须一致。周圈面积三百六,内外大小俱为一。 外用向心包围力,内用离心脱困围。主动被动互乘变,得其环中乐融融。 学者认得内外旋,上下进退具了然。注:此诀的前三个字原本是“弓步照”,因与本编序列不对,故而步型也异,为是特易三字。
      应用:揽雀尾的第一动“掤”,实质上就是一个“琵琶手”式,其他各动的劲势都是在其听劲的基础上完成的。“琵琶手也是一种关门式,两手和臂用掤劲探对方来意。若敌自左方击来,我用左手捋之,同时右手用按法发劲。敌自右手击来,则用右手捋,左手按。若自正中击来,我用采劲压住对方,然后拥挤劲还击,左右亦是如此,或用双手擒拿敌人击来的臂部,然后随敌来力击出。
      随机应变,在于听劲。此势的圆形动作,变化多端,主要善于用听劲,应用在于灵活性。”--吴英华、马岳梁。功效:拳中重式,运动全身,尤以腰见长,故能使血脉调和,循环全身。可愈头晕,腰痛,胃痛,便秘,关节不灵与轻微之肺疾。 03 单鞭 “单”者,即单手击人之意,鞭者,鞭形、鞭劲也。
      此式是老式太极“双鞭”的兄弟式,本来都是以手背用鞭劲击人的,现在都变成用掌了;双鞭在陈氏太极里还有一点影子,如“裹鞭炮”即然,但也已经变成“炮”(拳)了。“单鞭”,双手展开又像一条长蛇,击头尾顾,击尾首顾,击中则首尾相顾。此式沉如泰山,膨如气球,习者应多加体会与练习。
      1、接上式,身略向右转,重心也略向右移至右腿上,同时右手向右侧(正西)掳出(左手仰掌仍跟于右手下),接着五指屈腕向下撮勾(是阴勾:勾尖朝下,勾顶在上。),在右手屈腕向下撮勾的同时,身体重心也全部转移到右脚上,肩与勾微微合力。2、跟着,左脚跟悬起,并以左脚跟领劲向左后蹚出一步(蹚步时身体微展),随着左脚跟的着地,身体也开始逐渐向左转动,左脚尖也渐渐转向东南,右脚尖也趋向南转动,随即屈膝坐落成吊马步,两膝与两脚尖同一个方向,身体左转成略偏向东南,重心亦略偏重于左脚。
      3、在左脚跟着地时,右勾手不动,左手离开右腕,变仰掌为立掌,掌心向内,向左划弧(划至拇指正对鼻尖时,掌向内旋,使掌心逐渐向外,直至继续划弧至东方(略偏向于南)时,彻底向外推出(仍为立掌),眼由左手的中、食指缝隙处向前看出。注:1、左手自右至左的路线是一条弧线,弧弓向上向外。
      2、左手自右向左划弧时,左脚尖也向左打开,这样同步的运动叫做“手开脚开”。3、吊马沉身、命门外凸,左桩右柱,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尾闾中正,含胸拔背,这些都是单鞭的正确表现,它是练功夫的重要方法,习者应多加以重视。感觉与比喻:身体就像一只被从上向下压缩的气球,不停地向四周膨胀。
      口诀:右手作勾是为吸,左手分掌即是呼。目随手势向左转,含胸拔背神贯顶。 裹裆护臂尾闾正,满身轻利顶头悬。立身中正气沉静,松肩坠肘如泰山。应用:“爪成勾时,用作提起对方,亦可用五指拢起集中一点,击对方面部。左手用捋劲,捋对手臂部,然后转手按去。
      若捋对方腋部,则按其胸。若捋肘部,则按其肩。这种用法,亦随机应变,并非固定。最重要的是步法中定劲,如骑马上,运用两臂的腾挪战术。”--吴英华、马岳梁。 功效:运动肩背及四肢,能治肩背酸痛与手足麻木之症。 04 提手上势 “提手”者,如手将重物向上提起之状,故名。
      1、接上式,左脚尖微向外撇,双臂展开,双手--左高阳掌在上,右低阴掌在下,身体重心全部移至左腿,身向左斜,眼看右掌背。2、左脚尖回正向南,右腿与右手向左腿内侧收拢,右手抄掌,掌指向左掌心向上。同时回正上身;左手亦随正身之势向左额上拢举,立掌,掌指向上掌心向外,目向前视。
      3、右脚向前,身体重心下降,双手于胸前抱拢,成右虚步待挤之势,眼向前看。4、重心前移,右脚踏下,成右弓步向前挤出,待挤劲将尽时,上左步,同时双手分开,左手下按用按劲,右手上旋用掤捩,左脚恰好在右手劲欲终时到位,顶顶拔脊,右步成平行步站立,双膝微弯,腰以下部位往下沉,目视前方。
      要领:重在一个“提”字,虽只是单手上提,但是应开胸拔脊,利用腰脊挺起之力带动手臂向上提起,更借上步之力,将掌向上翻起,由脚而腿而腰,最后贯穿到掌上,完成掤捩之劲。口诀:右手上旋左下按,坐身屈腿向前看;双手相合来抱拢,弓步向前挤劲攻;提上拔高气贴脊,朝天踏地肘微弯。
      应用:敌用右拳迎面击来时,我以左手下按其腕,用右手由下向上提击敌方下颏以及鼻子等处。如用于近身,则可左手按胸,右手折腰。总之,临敌应用,在于灵活,不在固执。功效:此式运动肩、背、腕、肘、腰、膝各部,使诸关节灵活。

    J***

    2018-11-14 01:44:5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