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功夫茶和中国功夫有关系吗?

首页

功夫茶和中国功夫有关系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27 10:03:15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什么是中国功夫?什么是现代散打?这真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问题。其实,从本质上看,两者似无区别,都是追求制人而不制于人。近年来,现代散打以中国功夫的姿态几番与洋拳脚争战,均以绝对优势取胜,国人欢呼鼓舞,盛称中国功夫厉害!且慢,在内行人眼里却不尽如此。
      现代散打真能代表中国功夫吗?为什么有人说现代散打没有武术味,况且胜得拖泥带水,不由让人怀疑其是"伪功夫"?见智见仁,中国功夫与现代散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可谓此丫头不是那鸭头。 提到中国功夫,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不论国人、洋人,均对其精妙绝伦的拳脚技艺赞不绝口,其无畏和不羁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可叹斯人已去,截拳功夫已成绝响。
      孙禄堂不用力而力的出神入化,王芗斋举手抬足间的挥洒自如,赵道新摧枯拉朽般的刚烈劲,不由让人心往神驰,追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之根深植于中国民间原传武学当中,其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无可否认的。现代散打引以自豪的是几场所谓国际赛事的胜利,但这些赛事的经营过程是有争议的,可以说是不规范不严密的,其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踢打摔拿是现代散打的拿手好戏,好像只要用上这几招,便是正宗的中国功夫了,其实不然,此论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意。
      试观世界各国武技,踢有韩国跆拳道,打有美国拳击手,摔有日本合气道,拿有巴西格雷西柔术。如果说踢打摔拿能体现中国功夫之特色,岂不令方家喷饭,说是大杂烩可矣!有人说,我的踢打摔拿是中国特有的,绝不同于别国之武技,无非脚法的几个角度变换加上击沙袋、跑步等所谓功力训练,打也是拳击手的那几下,摔法更是不值一提。
      (摔法可是散打的护身法宝。)其扯腿扭脖就令功夫家观之当三日呕。拿法因为是禁用技术,在此不谈,称现代散打为"伪功夫"可矣! 所谓踢打摔拿在真正的功夫家眼里,正如李小龙所言:在我深悟之后,一脚不过是一脚,一拳不过是一拳而已,。洞悉中国功夫的核心机密,如"重心出体"、"腰马合一"等,伺敌来时,重心一动,劲力传导如水银泄地,无处不至,肌肉之松紧转换,求百津可也,踢打摔拿皆余事耳! 在此,本人诚望散打王们,放下架子,深入到民间去汲取原武学之丰富营养,以弥补自身先天不足之处,那么中国功夫借助现代散打强有力的动作机制必将称雄于世界武坛,真正的中国功夫之王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横空出世的。
        。

    1***

    2007-02-27 10:03:15

其他答案

    2007-03-12 15:35:25
  • 其实还是有关系的,一样都需要用心费功夫来做,另外,练了中国功夫之后品味功夫茶,一个字:爽!

    沧***

    2007-03-12 15:35:25

  • 2007-03-12 15:09:30
  • 没关。功夫茶沏茶的功夫。

    l***

    2007-03-12 15:09:30

  • 2007-03-12 15:06:29
  • 功夫茶和功夫没有关系哟

    1***

    2007-03-12 15:06:29

  • 2007-03-12 14:48:06
  • 有联系.一个费工夫喝,一个费工夫练

    g***

    2007-03-12 14:48:06

  • 2007-03-12 14:46:38
  • 茶叶是否适合自己口味最要紧,否则再“工夫”也枉然!

    静***

    2007-03-12 14:46:38

  • 2007-03-12 12:30:11
  •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什么是中国功夫?什么是现代散打?这真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问题。其实,从本质上看,两者似无区别,都是追求制人而不制于人。近年来,现代散打以中国功夫的姿态几番与洋拳脚争战,均以绝对优势取胜,国人欢呼鼓舞,盛称中国功夫厉害!且慢,在内行人眼里却不尽如此。
      现代散打真能代表中国功夫吗?为什么有人说现代散打没有武术味,况且胜得拖泥带水,不由让人怀疑其是"伪功夫"?见智见仁,中国功夫与现代散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可谓此丫头不是那鸭头。 提到中国功夫,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不论国人、洋人,均对其精妙绝伦的拳脚技艺赞不绝口,其无畏和不羁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可叹斯人已去,截拳功夫已成绝响。
      孙禄堂不用力而力的出神入化,王芗斋举手抬足间的挥洒自如,赵道新摧枯拉朽般的刚烈劲,不由让人心往神驰,追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之根深植于中国民间原传武学当中,其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无可否认的。现代散打引以自豪的是几场所谓国际赛事的胜利,但这些赛事的经营过程是有争议的,可以说是不规范不严密的,其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踢打摔拿是现代散打的拿手好戏,好像只要用上这几招,便是正宗的中国功夫了,其实不然,此论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意。
      试观世界各国武技,踢有韩国跆拳道,打有美国拳击手,摔有日本合气道,拿有巴西格雷西柔术。如果说踢打摔拿能体现中国功夫之特色,岂不令方家喷饭,说是大杂烩可矣!有人说,我的踢打摔拿是中国特有的,绝不同于别国之武技,无非脚法的几个角度变换加上击沙袋、跑步等所谓功力训练,打也是拳击手的那几下,摔法更是不值一提。
      (摔法可是散打的护身法宝。)其扯腿扭脖就令功夫家观之当三日呕。拿法因为是禁用技术,在此不谈,称现代散打为"伪功夫"可矣! 所谓踢打摔拿在真正的功夫家眼里,正如李小龙所言:在我深悟之后,一脚不过是一脚,一拳不过是一拳而已,。洞悉中国功夫的核心机密,如"重心出体"、"腰马合一"等,伺敌来时,重心一动,劲力传导如水银泄地,无处不至,肌肉之松紧转换,求百津可也,踢打摔拿皆余事耳! 在此,本人诚望散打王们,放下架子,深入到民间去汲取原武学之丰富营养,以弥补自身先天不足之处,那么中国功夫借助现代散打强有力的动作机制必将称雄于世界武坛,真正的中国功夫之王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横空出世的。
        修改回答 ┆ 采纳答案 ┆ 评论12 ┆ 举报 回答:maxu5858 级别:学弟 2月27日 17:36 费功夫(时间)的茶 修改回答 ┆ 采纳答案 ┆ 评论3 ┆ 举报 回答:霞影纱 级别:水神 2月27日 17:56 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
      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   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
      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
      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
      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功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
      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功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
      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
      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功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功夫茶”之功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
      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帝乾隆帝年间的产品,也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功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
      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功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
      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
      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
      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功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欲饮功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
      茶壶(潮州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中心成直线的,为茶壶之优者。优者若置水中,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两款。
      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盛放杯、壶的茶盘名曰“茶船”,凹盖有漏孔,可蓄废茶水约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绘。茶壶最贵重,一把古老名贵的茶壶,就是件可供鉴赏的古玩,有的嵌镶一层镂刻精美的白银或黄金花纹图案,便成了少有的传家宝。
      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可保茶的韵味 具体冲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
      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
      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
      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
      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
      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
      “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功夫茶功夫茶! 。

    1***

    2007-03-12 12:30:11

  • 2007-03-12 11:45:10
  •   何谓功夫茶 
     类别:茶道  来源:吴觉农主编《中国地方志茶叶历史资料选辑》 
    --------------------------------------------------------------------------------
     
       
        什么是工夫茶?清代的蔡爽(字伯龙,生平事略不详)的《官话汇解便览》中有一条有趣的简释。
      该书是以浙江方言与官话一一对照的辞书,其上卷(饮食调和)有谓: 茶米 茶叶 好茶 工夫茶硕 幼条 芽茶 词目中左侧是方言,右?仁枪倩啊T矗し虿枵撸貌柚揭病#ㄓ幸馑嫉氖牵龃誓康谋硎鲇牒寰褂氤敝莘窖云囊恢拢┫匀唬饫锏墓し虿瑁侵负貌枰丁? 更明确的表述是雍正年间崇安令陆延灿的《续茶经》转引的《随见录》中的话: 武夷茶在山上者为岩茶……其最佳者名曰工夫茶。
       道光间梁章钜《归田琐记》说:“武夷茶名有四等:花香、小种、名种、奇种。名种茶“山以下多不可得,得则泉州、厦门人所讲工夫茶。”董天工《武夷山志》卷十九也云:“第岩茶反不甚细,有小种、花香、清香、工夫、松萝诸名,烹之有天然真味,其色不红。
      ” 民国十一年《福建通志》(物产)引《闽产录异》说:武夷寺僧多晋江人,以茶坪为业,每寺都请泉州人为茶师,茶采来后,又有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火候不精,则色黝而味焦,即泉、漳、台、澎人所称工夫茶,瓿仅一二两,其制法则非茶师不能,日取值一强。
       可见,自清初以来,工夫茶原是指岩茶中一个品位甚高的品种,而且其名称是由漳泉台澎人给叫出来的。 红茶中也有一类称工夫红茶的品类,如祁门工夫、滇红工夫、闽红工夫、川红工夫等。道光年间曾在广州十三行的美国商人亨特在其所著的《广州“番鬼”录》中说:茶的种类繁多,主要分为红茶、绿茶两类……红茶则包括武夷、功夫、小种和包种。
      上书中,功夫茶有时写成工夫茶,如言东印度公司贩运的“茶叶主要是武夷茶和工夫茶。”至于红茶何以称做工夫茶,这位洋商的解释是:“做工者的茶。”---由于文献中确实缺乏可资参照的材料,因而华文水平不高的亨特只好望文生义地“直译”。依笔者管见,如按前引蔡爽所揭示的“工夫茶即好茶”的说法去解释,也许更合情理:既然好的岩茶叫工夫茶,那么,好的红茶也称为工夫茶又有何不可? 那么,为何岩茶“其最佳者曰工夫茶”呢?前引郭柏苍《闽产录异》的一段话可作为注脚。
      试想,“就茗柯择嫩芽,以指头入锅,逐叶卷之”,且要把火候掌握得恰到好处,这该花费多大的工夫,该有多精湛的技艺?正如清初释超全《武夷茶歌》所说的:“如梅斯馥兰斯馨,大抵焙得候香气。鼎中笼上炉火温,心闲手敏工夫细。”此其一。其次,梁章钜《归田琐记》中,工夫茶的等级虽列在“奇种”之下,但奇种“如雪梅、木瓜之类,即山中也不可多得。
      ”“三十六峰中,不过数峰中有之。各寺观所藏,每种不能满一斤,用极小之锡瓶贮之,遇贵客名流到山,始出少许,郑重瀹之。”因此,就市面流通领域而言,工夫茶实为顶儿尖儿级的“极品”,再无出其右者。总之,岩茶与红茶都有称为工夫茶的品种,而且岩茶在前而红茶居后。
       据1979版《辞源》:[工夫茶] 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其烹治方法本于唐陆羽《茶经》。器具精致……见清俞蛟《潮嘉风月记》。也作“功夫茶”。(功夫茶)即工夫茶。清施鸿保《闽杂记》十:“漳泉各属,俗尚功夫茶。……以武夷小种为尚……饮必细啜久咀。
      ” 把工夫茶定性为“广东潮州地方品茶的一种风尚”,甚为精当,符合时下各界对工夫茶的理解。把工夫茶、功夫茶及其依据的文献来源一并列出,也甚宽容公允。问题是,同一事物而有两种名称,在实际应用中,难免带来一些混乱、麻烦。即如成立协会一类的团体或开起学术会来,会名或会议名该用“工夫茶”还是“功夫茶”呢?而且,普通话中“工”、“功”同音,怎么说都可以。
      潮州方言的“工“(读如刚)与“功”(读如攻),读音截然不同, “工夫”与“功夫”的含义也不一样。在工夫茶的家乡却连名都叫不准,这麻烦岂不更大? 《现代汉语辞典》把“工夫”、“功夫”当成一词,释义为:时间;空闲时间;时候;本领、造诣,共四项,但又要读者注意:前三项多作“工夫”,第四义项多作“功夫”。
      (既有差别,又要将二词合而为一,如此处理是否恰当,此处姑且不论)但以上的释义,却难以涵盖潮语的“工夫”一词。比如说“某某人过工夫”,指的是对方为人处事十分精细、周到,这里的“工夫”就绝对不能用“功夫”。 作为茶道,工夫茶含有器具精巧、方式方法精致、物料精绝、礼仪周全等物质与精神的多种因素,因此,以“功夫”指称作为品种名的茶叶尚可,用来指称茶道则难免以偏代全。
      更主要的是,命名一般都以初始名为准,俞蛟的《潮嘉风月记》是目前为学界公认的有关工夫茶的最早记录,理宜以它作为命名的依据。(《辞源》(工夫茶)释义的最末句为“也作‘功夫茶”’。这个“也作”,实已含有正、别名的意思)准此,本书从书名到内容,皆用“工夫茶”而不用“功夫茶”。
       。

    o***

    2007-03-12 11:45:10

  • 2007-03-12 09:15:13
  • 所谓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巍***

    2007-03-12 09:15:13

  • 2007-03-11 22:20:12
  • 功夫茶和功夫没一点关系,功夫是指中国的武术(以河南嵩山少林寺的武术为代表)而功夫茶则是对泡茶时的技巧极为讲究,需要长时间,有极好的耐心才能泡出上等的功夫茶,我认为之所以叫功夫茶就像是练武术一样不能一步登天,要耐着性子来逐步的深入

    此***

    2007-03-11 22:20:12

  • 2007-03-11 20:53:06
  • 子曰 功夫茶以功夫制。                                                                                                                                                      缺德道人

    爱***

    2007-03-11 20:53:06

  • 2007-03-11 19:32:04
  • 你妈个比与你妈比的区别是一样的

    2007-03-11 19:32:04

  • 2007-03-11 19:26:23
  • 我觉得,应该是费功(工)夫罢了.

    l***

    2007-03-11 19:26:23

  • 2007-03-11 19:20:03
  • 我以为,应该是“工”夫茶而不是“功”夫茶!把字改了就好理解了。

    l***

    2007-03-11 19:20:03

  • 2007-03-11 18:05:53
  • 回答的人还真多啊,很多都是抄的吧

    东***

    2007-03-11 18:05:53

  • 2007-03-11 16:35:16
  • 功夫茶-广东潮州饮茶方式,中国茶道或茶艺中的一种形式。并非带着武功来饮茶。

    愚***

    2007-03-11 16:35:16

  • 2007-03-11 14:14:00
  • 功夫茶的“功夫”是一种泡茶的技法和手艺,中国功夫是一种搏击术。如果硬要说明他们的关系。我想应该都是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还有就是它们都讲究其中技巧的运用,都是一种手艺活。哈哈

    l***

    2007-03-11 14:14:00

  • 2007-03-11 10:32:24
  • 茶就是不错 啊!!!!!!!!!!
    

    m***

    2007-03-11 10:32:24

  • 2007-03-11 10:13:52
  • 就是费时间,漫漫来品味!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呀!

    1***

    2007-03-11 10:13:52

  • 2007-03-11 09:34:25
  • 中国功夫之根深植于中国民间原传武学当中,其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柳***

    2007-03-11 09:34:25

  • 2007-03-10 23:28:41
  • 功夫茶就是一种品茶的方式
    功夫是中国武术的俗称,是搏击术

    2007-03-10 23:28:41

  • 2007-03-10 21:40:09
  • 花功夫喝茶,功夫茶

    小***

    2007-03-10 21:40:09

  • 2007-03-10 21:37:55
  •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
      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g***

    2007-03-10 21:37:55

  • 2007-03-10 21:10:22
  • 我同意上面aaaaaa的看法, 很到位。

    %***

    2007-03-10 21:10:22

  • 2007-03-10 20:29:40
  • 没有,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f***

    2007-03-10 20:29:40

  • 2007-03-10 16:59:55
  • 大家 对功夫茶和功夫都做出一一解释了
     那明显截然不同的  

    x***

    2007-03-10 16:59:55

  • 2007-03-10 16:59:50
  • 我是潮汕的,工夫茶就是我那的一种食茶的方法,有潮水的地方就有潮人,有潮人的地方就有工夫茶!

    小***

    2007-03-10 16:59:50

  • 2007-03-10 16:03:47
  • 我是福建的,功夫茶,说通俗点就是花点时间,跟家人朋友坐在一起慢慢品茶,功夫茶比较讲究茶具、茶的品质等等

    小***

    2007-03-10 16:03:47

  • 2007-03-10 14:17:11
  •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延***

    2007-03-10 14:17:11

  • 2007-03-10 13:41:07
  • 中国的学术真是五花八门,茶也能有功夫!连功夫茶这个名字也得花功夫解释,中国的功夫可多的呢....

    a***

    2007-03-10 13:41:07

  • 2007-03-10 12:24:33
  •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什么是中国功夫?什么是现代散打?这真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问题。其实,从本质上看,两者似无区别,都是追求制人而不制于人。近年来,现代散打以中国功夫的姿态几番与洋拳脚争战,均以绝对优势取胜,国人欢呼鼓舞,盛称中国功夫厉害!且慢,在内行人眼里却不尽如此。
      现代散打真能代表中国功夫吗?为什么有人说现代散打没有武术味,况且胜得拖泥带水,不由让人怀疑其是"伪功夫"?见智见仁,中国功夫与现代散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可谓此丫头不是那鸭头。 提到中国功夫,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不论国人、洋人,均对其精妙绝伦的拳脚技艺赞不绝口,其无畏和不羁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可叹斯人已去,截拳功夫已成绝响。
      孙禄堂不用力而力的出神入化,王芗斋举手抬足间的挥洒自如,赵道新摧枯拉朽般的刚烈劲,不由让人心往神驰,追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之根深植于中国民间原传武学当中,其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无可否认的。现代散打引以自豪的是几场所谓国际赛事的胜利,但这些赛事的经营过程是有争议的,可以说是不规范不严密的,其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踢打摔拿是现代散打的拿手好戏,好像只要用上这几招,便是正宗的中国功夫了,其实不然,此论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意。
      试观世界各国武技,踢有韩国跆拳道,打有美国拳击手,摔有日本合气道,拿有巴西格雷西柔术。如果说踢打摔拿能体现中国功夫之特色,岂不令方家喷饭,说是大杂烩可矣!有人说,我的踢打摔拿是中国特有的,绝不同于别国之武技,无非脚法的几个角度变换加上击沙袋、跑步等所谓功力训练,打也是拳击手的那几下,摔法更是不值一提。
      (摔法可是散打的护身法宝。)其扯腿扭脖就令功夫家观之当三日呕。拿法因为是禁用技术,在此不谈,称现代散打为"伪功夫"可矣! 所谓踢打摔拿在真正的功夫家眼里,正如李小龙所言:在我深悟之后,一脚不过是一脚,一拳不过是一拳而已,。洞悉中国功夫的核心机密,如"重心出体"、"腰马合一"等,伺敌来时,重心一动,劲力传导如水银泄地,无处不至,肌肉之松紧转换,求百津可也,踢打摔拿皆余事耳! 在此,本人诚望散打王们,放下架子,深入到民间去汲取原武学之丰富营养,以弥补自身先天不足之处,那么中国功夫借助现代散打强有力的动作机制必将称雄于世界武坛,真正的中国功夫之王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横空出世的。
        。

    t***

    2007-03-10 12:24:33

  • 2007-03-10 12:09:13
  • 功夫茶是一种茶,是用来品尝的;而功夫一种解释是"时间"而另一种解释是"武功"的意思.

    j***

    2007-03-10 12:09:13

  • 2007-03-10 10:56:32
  • 功夫,特指“时间”意思的功夫。

    1***

    2007-03-10 10:56:32

  • 2007-03-10 10:26:51
  • 唯一的关系一定两样都是练出来的,嘿嘿

    左***

    2007-03-10 10:26:51

  • 2007-03-10 09:34:13
  • 当然有联系,都比较注重修为

    k***

    2007-03-10 09:34:13

  • 2007-03-10 06:32:27
  • 功夫茶是品尝的,而功夫是强身健体的,当然不同.你说呢?

    m***

    2007-03-10 06:32:27

  • 2007-03-10 03:07:19
  • 跟功夫是没有关系的,“工夫”在潮汕话里就是做事讲究的意思,叫工夫茶是因为泡茶方式比较讲究

    v***

    2007-03-10 03:07:19

  • 2007-03-09 21:22:54
  • 此工夫非彼功夫,是指沏茶的方式及过程很费工夫.

    求***

    2007-03-09 21:22:54

  • 2007-03-09 20:26:10
  • 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台***

    2007-03-09 20:26:10

  • 2007-03-09 19:35:41
  •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 
    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 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 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 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 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 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 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 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 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 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功夫茶的茶具,包括炉子,是红泯小炭炉,一般高一尺二寸,茶 锅为细白泥所制,锅炉高二寸,底有碗口般大,单把长近三寸,冲罐 如红柿般大,乃潮州泥制陶壶,茶杯小如核桃,乃瓷制品,其壁极薄 。
       茶池形状如鼓,瓷制,由一个作为“鼓面”的盘子和一个类似“ 鼓身”的圆罐组成。盘子上有小眼四个,为漏水所用。而圆罐则用于 容纳由盘子漏下的废茶水。 功夫茶所用的冲罐(茶壶),并非买来就用,而要先以茶水“养 壶”。一把小壶,须先以“洗茶”(即泡茶时的第一道茶)之水频频 倒入其中,养上三月有余,方可正式使用。
       潮汕功夫茶,是融精神、礼仪、沏泡技艺巡茶艺术、评品质量为 一体的完整的茶道形式。 标准的功夫茶艺,有后火,虾须水(刚开未开之水),捅茶,装茶, 烫杯,热罐(壶),高冲,低斟,盖沫(以壶盖将浮在上面的泡沫抹去) ,淋顶十法。
       潮汕功夫茶一般主客四人,主人亲自操作。首先点火煮水,并将 茶叶放入冲罐中,多少以占其容积之七分为宜。待水开即冲入冲罐中 之后盖沫。第一冲杯,以初沏之茶浇冲杯子,目的在于造成茶的精神, 气韵彻里彻外的气氛。洗过茶后,再冲入虾须水,此时,茶叶已经泡 开,性味俱发,可以斟茶了。
      斟茶时,四个茶杯并围一起,以冲罐巡 回穿梭于四杯之间,直至每杯均达七分满。此时罐中之茶水亦应合好斟 完,剩下之余津还需一点一抬头地依次点入四杯之中。潮汕人称此过 程为“关公巡城”和“韩信点兵”。四个杯中茶的量,色须均匀相同, 方为上等功夫。
      最后,主人将斟毕的茶,双手依长幼次策奉于客前,先 敬首席,然后左右佳宾,自己最末。 什么是中国功夫?什么是现代散打?这真是一个复杂而又简单的问题。其实,从本质上看,两者似无区别,都是追求制人而不制于人。近年来,现代散打以中国功夫的姿态几番与洋拳脚争战,均以绝对优势取胜,国人欢呼鼓舞,盛称中国功夫厉害!且慢,在内行人眼里却不尽如此。
      现代散打真能代表中国功夫吗?为什么有人说现代散打没有武术味,况且胜得拖泥带水,不由让人怀疑其是"伪功夫"?见智见仁,中国功夫与现代散打还是有很大区别的,可谓此丫头不是那鸭头。 提到中国功夫,李小龙的名字如雷贯耳。不论国人、洋人,均对其精妙绝伦的拳脚技艺赞不绝口,其无畏和不羁的精神气质至今令人荡气回肠,可叹斯人已去,截拳功夫已成绝响。
      孙禄堂不用力而力的出神入化,王芗斋举手抬足间的挥洒自如,赵道新摧枯拉朽般的刚烈劲,不由让人心往神驰,追怀不已!这才是真正的中国功夫。 中国功夫之根深植于中国民间原传武学当中,其灵魂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这是无可否认的。现代散打引以自豪的是几场所谓国际赛事的胜利,但这些赛事的经营过程是有争议的,可以说是不规范不严密的,其结果说明不了什么问题,踢打摔拿是现代散打的拿手好戏,好像只要用上这几招,便是正宗的中国功夫了,其实不然,此论充其量只是自欺欺人的一厢情意。
      试观世界各国武技,踢有韩国跆拳道,打有美国拳击手,摔有日本合气道,拿有巴西格雷西柔术。如果说踢打摔拿能体现中国功夫之特色,岂不令方家喷饭,说是大杂烩可矣!有人说,我的踢打摔拿是中国特有的,绝不同于别国之武技,无非脚法的几个角度变换加上击沙袋、跑步等所谓功力训练,打也是拳击手的那几下,摔法更是不值一提。
      (摔法可是散打的护身法宝。)其扯腿扭脖就令功夫家观之当三日呕。拿法因为是禁用技术,在此不谈,称现代散打为"伪功夫"可矣! 所谓踢打摔拿在真正的功夫家眼里,正如李小龙所言:在我深悟之后,一脚不过是一脚,一拳不过是一拳而已,。洞悉中国功夫的核心机密,如"重心出体"、"腰马合一"等,伺敌来时,重心一动,劲力传导如水银泄地,无处不至,肌肉之松紧转换,求百津可也,踢打摔拿皆余事耳! 在此,本人诚望散打王们,放下架子,深入到民间去汲取原武学之丰富营养,以弥补自身先天不足之处,那么中国功夫借助现代散打强有力的动作机制必将称雄于世界武坛,真正的中国功夫之王在不久的将来也许会横空出世的。
        。

    z***

    2007-03-09 19:35:41

  • 2007-03-09 19:29:33
  • 哈哈哈,我每天都泡功夫茶哦.熟能生巧,其实也不难啦.

    1***

    2007-03-09 19:29:33

  • 2007-03-09 18:26:57
  • 都是品行的休养

    大***

    2007-03-09 18:26:57

  • 2007-03-09 17:17:55
  • 有功夫的人和功夫茶.

    l***

    2007-03-09 17:17:55

  • 2007-03-09 15:04:10
  •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 
    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运***

    2007-03-09 15:04:10

  • 2007-03-09 14:52:53
  • 功夫茶我认为是喝茶有耐性

    %***

    2007-03-09 14:52:53

  • 2007-03-09 14:32:58
  • 没什么直接关系

    x***

    2007-03-09 14:32:58

  • 2007-03-09 12:45:56
  • 功夫茶是一种泡茶的技法 ,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p***

    2007-03-09 12:45:56

  • 2007-03-09 12:45:55
  • 看来功夫茶和中国功夫真没有什么直接关系.

    t***

    2007-03-09 12:45:55

  • 2007-03-09 12:14:38
  •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   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
      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
      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
      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功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
      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功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
      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
      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功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功夫茶”之功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
      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帝乾隆帝年间的产品,也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功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
      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功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
      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
      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
      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功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欲饮功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
      茶壶(潮州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中心成直线的,为茶壶之优者。优者若置水中,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两款。
      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盛放杯、壶的茶盘名曰“茶船”,凹盖有漏孔,可蓄废茶水约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绘。茶壶最贵重,一把古老名贵的茶壶,就是件可供鉴赏的古玩,有的嵌镶一层镂刻精美的白银或黄金花纹图案,便成了少有的传家宝。
      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可保茶的韵味 具体冲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
      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
      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
      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
      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
      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
      “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功夫茶功夫茶 中国功夫 武术是以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项目,是中国人民长期积累起来的一宗宝贵文化遗产。
       中国功夫的历史 武术缘起于中国远古祖先的生产劳动。人们在狩猪的生产活动中,逐渐积累了劈、砍、刺的技能,这些原始形态的攻防技能就是武术技术形成的基础。 武术萌芽于原始社会时期。氏族公社时代,经常发生部落战争,因此在战场上搏斗的经验促进了武术的萌芽。
       武术成形于奴隶社会时期。夏朝建立后,经过连绵不断的战火,武术为了适应实战的需要进一步向实用化、规范化发展。商周时期,产生了太极学说,从此奠定了中国武术的体系。 武术发展于封建社会时期。秦汉时,盛行角力、击剑,还有“刀舞”、“力舞”等。唐朝时开始实行武举制,对武术的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宋元时期,以民间结社的武艺组织为主体的民间练武活动蓬勃兴起。明清时期则是武术的大发展时期,流派林立,拳种纷显,形成了太极拳、形意拳、八卦拳等主要的拳种体系。 到了近代,武术逐步成为中国近代体育的有机组成部分。1927年,在南京成立了中央国术馆。
      1936年中国武术队赴柏林奥运会参加表演。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武术得到了蓬勃发展。1999年,国际武联被吸收为国际奥委会的正式国际体育单项联合会成员,意味着武术即将成为奥运项目,意味着“把武术推向世界”的雄伟目标的进一步实现! 中国功夫的特点 第一,寓技击于体育之中。
      武术作为体育运动,在技术上仍不失攻防技击的特性,但又将技击寓于搏斗运动与套路运动之中。 第二,内外合一,形神兼备的民族风格及广泛的适应性。既究形体规范,又求精神传意、内外合一的整体观,是中国武术的一大特色。 中国功夫的作用 第一,提高素质,健体防身。
       第二,锻炼意志,培养品德。 第三,竞技观赏,丰富生活。 第四,交流技艺,增进友谊。 各种功夫举例: 形意拳 米组拳 戳脚翻子拳 八卦掌 八级拳 查拳 大悲拳 峨嵋铁臂金刚捶 花拳 临清潭腿 劈挂拳 三皇炮捶 太极拳 螳螂拳 通臂拳 意拳 咏春拳 等等 。
      

    1***

    2007-03-09 12:14:38

  • 2007-02-27 22:36:00
  • 功夫茶和中国功夫没有关系的.

    丫***

    2007-02-27 22:36:00

  • 2007-02-27 19:26:02
  • 没有啊,功夫茶的"功夫"只是说手艺好
    中国国防资讯网 里我看过
    [color=white]  妙华个人护理用品[/color]
    [color=white]  中国国防资讯网[/color]

    v***

    2007-02-27 19:26:02

  • 2007-02-27 19:25:56
  •     功夫茶和中国功夫没有关系,之所以叫功夫茶,乃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也就是我们说的技巧跟熟练度。也就是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学识。
        为了让你更加了解功夫茶,现在上传有关功夫茶的资料。

    蝶***

    2007-02-27 19:25:56

  • 2007-02-27 18:47:43
  • 大家都回答得这么好啦!~~~
    真是可惜啊,这问题要是我问答出来就完美了!!

    1***

    2007-02-27 18:47:43

  • 2007-02-27 18:33:45
  •   广东潮州和汕头一带盛行工夫茶。饮工夫茶一般以3人为宜,比较考究的是选用宜兴产的小陶壶和白瓷上釉茶杯,这种茶杯口径只有银元大小,如同小酒杯。小陶壶(罐)里装入乌龙茶和水,放在小炭炉或小酒精炉上煮。茶煮好后拿起茶壶在摆成品字形的3个瓷杯上面作圆周运动(当地俗称为“关公巡城”)依次斟满每一个小杯,此时就可以捧起香气四溢的小茶杯慢慢吊尝。
      饮茶时不能一杯斟满再斟一杯,而要按杯的多少来回轮流顺序斟。因此工夫茶除了泡制要功夫外,饮茶也需要费功夫。 工夫茶最讲究的第一是茶具。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工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 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
      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
      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
      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工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工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 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工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 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工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工夫茶”之工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
      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乾隆年间的产品,也 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
      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工 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
      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工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
      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 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
      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
      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功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欲饮功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茶壶(潮州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
      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中心成直线的,为茶壶之优者。优者若置水中,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两款。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
      盛放杯、壶的茶盘名曰“茶船”,凹盖有漏孔,可蓄废茶水约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绘。茶壶最贵重,一把古老名贵的茶壶,就是件可供鉴赏的古玩,有的嵌镶一层镂刻精美的白银或黄金花纹图案,便成了少有的传家宝。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可保茶的韵味 具体 冲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
      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
      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
      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
      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
      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
      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
      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
      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 。

    刚***

    2007-02-27 18:33:45

  • 2007-02-27 18:24:45
  • 应该是“工夫茶”吧?不是“功夫茶”吧?
    工夫和功夫的含义不同,工夫是说它的泡茶方法、程序有所讲究,较为繁琐。
    跟武术这种学科没有关系。

    s***

    2007-02-27 18:24:45

  • 2007-02-27 17:56:45
  •   功夫茶
       所谓功夫茶,并非一种茶叶或茶类的名字。而是一种泡茶的技法。之所以叫功夫茶,是因为这种泡茶的方式极为讲究。操作起来需要一定的功夫,此功夫,乃为沏泡的学问,品饮的功夫。 
      功夫茶起源于宋代,在广东的潮州府(今潮汕地区)及福建的漳州、泉州一带最为盛行,乃唐、宋以来品茶艺术的承袭和深入发展。
      苏辙有诗曰:“闽中茶品天下高,倾身事茶不知劳。”   品功夫茶是潮汕地区很出名的风俗之一,在潮汕本地,家家户户都有功夫茶具,每天必定要喝上几轮。即使用乔居外地或移民海外的潮汕人,也仍然保存着品功夫茶这个风俗。可以说,有潮汕人的地方,便有功夫茶的影子。
         功夫茶以浓度高著称,初喝似嫌其苦,习惯后则嫌其他茶不够滋味了。功夫茶采用的是乌龙茶叶,如铁观音、水仙和凤凰茶。乌龙茶介乎红、绿茶之间,为半发酵茶,只有这类茶才能冲出功夫茶所要求的色香味。   凤凰茶产自潮州凤凰山区,茶汤色泽微褐,茶叶条索紧、叶质厚实,很耐冲泡,一般可冲20次左右。
      凤凰单丛茶最有名,具桂花、茉莉、蜂蜜的风味,曾在福州举行的全国名茶评选会上荣获桂冠。   它之所以和其它喝茶方法有别也在于茶具。据说陆羽所造茶器,凡二十四事。潮州功夫茶所用的茶具最少也需要十种。这就是: 一、茶壶   潮州土语叫做“冲罐”,也有叫做“苏罐”的,因为它出自江苏宜兴,是宜兴紫砂壶中最小的一种。
      选择茶壶,好坏标准有四字诀,日:“小、浅、齐、老。”茶壶有二人罐,三人罐,四人罐等的分别,以孟臣、铁画轩、秋圃、尊圃、小山、袁熙生等制造的最受珍视。壶的式样很多,有小如桔子,大似蜜柑者,也有瓜形、柿形、菱形、鼓形、梅花形、六角形、栗子形……等等,一般多用鼓形的,取其端正浑厚故也。
      壶的色泽也有很多种,朱砂、古铁、栗色、紫泥、石黄、天青……等等,还有一种壶身银砂闪烁,朱粒累累,俗谓之抽皮砂者,最为珍贵。但不管款式、色泽如何,最重要的是“宜小不宜大,宜浅不宜深”,因为大就不“工夫”了。所以用大茶壶,中茶壶,茶鼓,茶筛,茶档……等等冲的茶,那怕是用一百元一两的茶叶,也不能算是工夫茶。
      至于深浅则关系气味,浅能酿味,能留香,不蓄水,这样茶叶才不易变涩。除大、小、深、浅外,茶壶最讲究的是:“三山齐”,这是品评壶的好坏最重要标准。办法是:把茶壶去盖后覆置在桌子上(最好是很平的玻璃上),如果壶滴嘴、壶口、壶提柄三件都平,就是“三山齐”了。
      这是关系到壶的水平和质量问题,所以最为讲究。“老” 主要是看壶里所积成的“茶渣”多寡,在前面巳经说过了。当然,“老”字的讲究还有很多,例如什么朝代出品,古老历史如何,什么名匠所制成,经过什么名家所品评过……等等。但那已经不是用一般茶壶的问题,而是属于玩古董的问题了。
         冲功夫茶除了用“冲罐”之外,有时客人多时,也可以用“盖瓯”。在潮州菜馆中每吃一道菜后就必定上来一巡功夫茶,那就是用“盖瓯”冲的,这是为了适用于人数较多的场合,一次可以有十怀至十二怀。但毕竟盖瓯口阔,不能留香,气味比使用冲罐就差得多了。
      不过,只要冲茶的人“工夫”好,用盖瓯也可以冲出好功夫茶的。 二、茶杯   茶杯的选择也有个四字诀:小、浅、薄、白。小则一啜而尽;浅则水不留底;色白如玉用以衬托茶的颜色;质薄如纸以使其能以起香。潮州茶客常以白地蓝花、底平日阔、杯底书“若深珍藏”的“若深林”为珍贵,但已不易得。
      江西景德镇和潮州枫溪出品的白瓷小杯,也是很好的,俗称为“白果杯”。   至于有的人还讲究什么“春宜牛眼怀,夏宜粟子杯,秋宜荷叶杯,冬宜吊钟怀”,这又未见讲究太多了。不过,用喇叭杯、牛乳杯……这些作为工夫茶的茶杯,都是不很合适,有失“斯文”之道了。
       三、茶洗   形如大碗,深浅色样很多,烹工夫茶必备三个,一正二副,正洗用以浸茶杯,副洗一个用以浸冲罐,一个用以盛洗杯的水和已泡过的茶叶。 四、茶盘   茶盘是用来盛茶杯的,也有各种款式,圆月形、棋盘形……等等。但不管什么式样,最重要也是四字诀:宽、平、浅、白。
      就是盘面要宽,以便就客人人数多寡,可以放多几个怀;盘底要平,才不会使茶杯不稳,易于摇晃;边要浅,色要白,这都是为了衬托茶杯、茶壶,使之美观。 五、茶垫   比茶盘小,是用来置冲罐的,也有各种式样,但总之要注意到“夏浅冬深”。冬深是因为便于浇罐时多装些沸水,使茶不易冷、茶垫里还要垫上一层“垫毡”,“垫毡”是用丝瓜络按茶垫的形状大小剪成的,所以要用丝瓜络而不用布毡者,为了不会生异味,垫毡的作用是为了保护茶壶,功夫茶在洒茶后还要将茶壶倒置过来,以免壶里积水,一点点的水,也会使茶味变苦,原因是单宁酸溶解了。
       六、水瓶与水钵   作用一样,都是用以贮水烹茶的。水瓶,修颈垂肩,平底,有提柄,素瓷青花者最好。也有一种束颈有嘴,饰以螭龙,名叫螭龙樽的也不错。(螭龙,潮州土话叫做“钱龙”,潮州话是双声叠韵的,钱、螭就是叠韵字,即是壁虎。)   水钵,也是用来贮水以备烹茶的,大小均相等于一个普通花盆,款式也很多。
      明代制的“红金彩”,用五金釉,描金鱼二昆在钵底,舀水时水动,好像金鱼也泳跃欲出,这是很少见的珍品,一般的多见素瓷青花,置于茶床上,盖上朱红的木盖,舀水时用的是椰子壳做的,椰瓢当茶未煮,主人启盖舀水时,“功夫茶”之功夫已经不饮而使人信服矣。 七、龙缸   大龙缸类似庭中栽种莲花之莲缸,或较小些。
      用以贮存大量的泉水,密盖,下托以木几,放在书斋一角,古色古香。龙缸也多是素瓷青花,有明宣德年造的,但很难见到。康熙帝乾隆帝年间的产品,也已极为珍贵。用近代制品,只要色彩大小调和,也就很好了。 八、红泥小火炉   “绿蚁新焙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可见古人是用红泥小火炉温酒的,自然那是在北方。至于“寒夜客来茶当酒”,这时是否用红泥小火炉煮茶,煮的茶是否像现在的潮州功夫茶,像喝酒一样喝茶,诗人们并没有说明.不过我想大约应当是如此,不然寒夜之时,一大碗一大碗的喝茶,岂不令人小便频频,坐立不大?那个客人早就拔腿跑掉了,谁还能坐下来细谈。
      所以,我想这个“寒夜客来茶当酒”的茶,应当相等于今日之功夫茶才是。   红泥小火炉,潮安、潮阳、揭阳都有制作,式样好看极了。同样有各种形式,特点是长形,高六、七寸,置炭的炉心深而小,这样使火势均匀,省炭,小炉有盖和门,不用时把它一盖一关,既节约,又方便。
      小炉门边往往还有一副很文雅的对联,益发增添茶兴。 小火炉是放在精制的木架上面的,木架像塔形,下大上小,上面一格放炉子,刚好一伸扇子便是炉门。中间一格,是放扇子、钢筷等物。下面一格放木炭或榄核炭,或引火之物。“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这样的设置,煮茶自然是很方便的。
       九、砂跳   “砂跳”,潮安枫溪做的最著名,俗称“茶锅”,是用砂泥制成的,很轻巧,水一开,小盖子会自动掀动,发出一阵阵的声响。这时的水冲茶刚刚合适。至于用钢锅,铝锅来煮水冲茶的,虽然也无不可,可是金属的东西,用以煮水冲茶毕竟要差一些,不算工夫了。
       十、羽扇与钢筷   羽扇是用以煽火的,煽火时既须用劲,又不可煽过炉门左右,这样才能保持一定火候,也是表示对客人的尊敬。所以,特制的羽扇不但有利于“工夫”的施展,而且一枝用洁白鹅翎编成的扇,大不过掌,竹柄丝穗的精雅,衬托着红、绿、白……各种颜色的茶具,加上金紫色的浓茶,自然别有风趣。
      钢筷则不但为了钳炭、挑火,而且可以使主人双手保持清洁。   以上,虽然还不够陆羽所规定的二十四式茶具的规格,但也已经洋洋大观了。如果还要再说些,那么二十四件也不为多,例如装茶叶的锡罐,就以潮汕造的为最上品。还有茶巾,专门以净涤茶具。茶几,用以摆设茶具。
      茶担,可以贮藏茶器,春秋佳日,登山浮水,临流漱石,林墅深幽,席地小坐,烹茗啜饮,自然又是人生一乐。    功夫茶独成一格,如果烹茶没有功夫,那也是不能叫做功夫茶了。所以功夫茶之收功全在烹茶,冲茶之法。   欲饮功夫茶,须先有一套合格的茶具。
      茶壶(潮州人称“冲罐”)是陶制的,以紫砂为最优。壶为扁圆鼓形,长嘴长柄,很为古雅,有两杯、三杯、四杯壶之分。将壶倒置桌上,其口、嘴、柄均匀着地,中心成直线的,为茶壶之优者。优者若置水中,平稳不沉。精巧别致、洁白如玉的小茶杯,直径不过5厘米,高2厘米,分寒暑两款。
      寒杯口微收,取其保温,暑杯口略翻飞,易散热。盛放杯、壶的茶盘名曰“茶船”,凹盖有漏孔,可蓄废茶水约半升。整套茶具本身就是一种工艺品。茶杯、茶船有釉上彩或釉下彩绘。茶壶最贵重,一把古老名贵的茶壶,就是件可供鉴赏的古玩,有的嵌镶一层镂刻精美的白银或黄金花纹图案,便成了少有的传家宝。
      茶壶里的茶锈不可洗去,越多越珍贵,可保茶的韵味 具体冲茶之法如下:   第一:治器 治器包括:起火,掏火,扇炉,洁器,候水,淋杯等六个动作。好比打太极拳中的“太极起势”,是一个预备阶段。前面四件事不必多说,这“候水”,“淋杯”都是初试功夫。
      大约起火后十几分钟,砂铫中就有声飕飕作响,当它的声音突然将小时,那就是鱼眼水将成了,应立即将砂铫提起,淋罐淋杯,再将砂铫置炉上。这时就是第二件事开始了。   第二:纳茶 打开茶叶,把它倒在一张洁白的纸上,分别粗细,把最粗的放在罐底和滴嘴处,再将细未放在中层,又再将粗叶放在上面,纳茶的功夫就完成了。
      所以要这样做,因为细末是最浓的,多了茶叶容易发苦,同时也容易塞住滴嘴,分别粗细放好,就可以使出茶均匀,茶味逐渐发挥。纳茶,每一泡茶,大约以茶壶为准,放有七成茶叶在里面就很够了。如果太多,不但泡出的茶太浓,味带苦涩,而且好茶叶多是嫩芽紧卷,一泡以开水之后,舒展开来,变得很大,纳茶太多,连水也冲不进去了。
      但太少也不行,没有味道。纳茶是冲功夫茶的第一步功夫。神明变幻,由此起矣。   第三:候汤 苏东坡煎茶诗云:“蟹眼已过鱼眼生”,这就是指用这们沸度的水冲茶最好了。《茶说》云:“汤者茶之司命,见其沸如鱼目,微微有声,是为三沸。铫缘涌如连珠,是为二沸。
      腾波鼓浪,是为三沸。一沸太稚,谓之婴儿沸;三沸太老,谓之百寿汤;若水面浮珠,声若松涛,是为二沸,正好之候也,《大观茶论》也说:“凡用汤以鱼目蟹眼连锋进跃为度。”   第四:冲茶 当水二沸,就可以提铫冲茶了。火炉与茶壶的放置处大约刚好走七步。
      提铫后走了七步,揭开茶壶盖,将滚汤环壶口,缘壶边冲入,切忌直冲壶心(如用盖瓯,冲一角,然后再冲各角,可同样忌直冲壶心)。提铫宜高,所谓“高冲低洒”是也。高冲使开水有力地冲击茶叶,使茶的香味更快的挥发,由茶精迅速挥发,单宁则来不及溶解,所以茶叶才不会有涩滞。
      至于走七步再冲,目的在于滚水稍凉一点,以免破坏维他命C。   第五:刮沫 冲水一定要满,茶壶是否“三山齐”,水平面如何,这时要见功效了,好茶壶水满后茶沫浮起,决不溢出(冲水过多,溢出壶面是另一回事),提壶盖,从壶口轻轻刮去茶沫,然后盖定。
         第六:淋罐 盖好壶盖,再以滚水淋于壶上。谓之淋罐。淋罐有个作用:一是使热气内外夹攻,逼使茶香精迅速挥发,追加热气;二是小停片刻,罐身水份全干,即是茶熟;三是冲去壶外茶沫。   第七:烫杯 潮州土语说是“烧盅热罐”,乃是冲功夫茶中的功夫要点。
      有一位吃茶专家,此老走遍东西南北,到处总结喝茶的经验,在他喝了功夫茶后说,功夫茶的特点就是一个“热”字。从煮汤到冲共饮茶都离不开这一个字,这可谓得其三味矣。烫杯,在淋罐之后,用开水淋杯,淋杯时要注意,开水要直冲杯心。烫杯完了,添冷水于砂铫中,复置炉上,回身“洗杯”。
      洗杯是最富有艺术形态的动作,老手者可以同时两手洗两个杯,动作迅速,声调铿锵,姿态美妙。有一位外国朋友,也是一位茶迷,久闻功夫茶之名,不远万里,千方百计,到了中国一定要喝一次功夫共枯他看到洗茶杯的动作时,不禁赞叹再三,说是比杂技团的功夫还要高明呢。
      确实,不会洗耳恭听杯的人,一碰到杯便会给烫得要命,不打破杯子已是幸事,更不必说到“姿态美妙”了。杯洗完了,把杯中,盘中之水倾倒到茶洗里去,这时,茶壶的外面的水份也刚刚好被蒸发完了,正是茶熟之时。老手于此,丝毫不差,便可洒茶敬客了。   第八:洒茶 几经数度功夫,最后一手就是洒茶。
      洒茶也有四字诀:低,快,匀,尽。“低”,就是前面说过的,“高冲低斟”的“低”。洒茶切不可高,高则香味散失,泡沫四起,对客人极不尊敬。“快”也是为了使香味不散失,且可保持茶的热度。“匀”是洒茶时必须像车轮转动一样,杯杯轮流洒匀,档可洒了一杯才洒一杯,因为茶初出色淡,后出,色浓。
      “匀”字是委重要的。“尽”就是汪要让余水留在壶中。第一冲留一点,二三冲切切不可。洒完以后,还可把茶壶倒过来,覆放在苛垫上,使壶里之水份完全滴出,这是因为只要没有水在,单宁就不能溶解,茶就不会苦涩。功夫茶功夫茶! 。

    霞***

    2007-02-27 17:56:45

  • 2007-02-27 17:36:39
  • 费功夫(时间)的茶

    m***

    2007-02-27 17:36:3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