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最近发展区概念解释儿童应该怎样学?

首页

最近发展区概念解释儿童应该怎样学?

最近发展区概念解释儿童应该怎样学习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04-10 07:12:52
  • 我觉得儿童学习一定不能像现在的父母一样,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然后让孩子上这个补习班,那个补习班,学这个学那个,我觉得应该让孩子自己主动的去寻找自己的兴趣,让他们自己去玩,

    R***

    2018-04-10 07:12:52

  • 2018-04-10 05:12:52
  •   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揭示了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前提条件、实施途径和内在机制,对我们正确理解和设计、组织幼儿园教学不无深刻启示。
    首先,在理解幼儿园教学作用方面,我们非常需要警惕那种将“教学等同于发展”的错误观念。这种错误认识的突出表现即是认为有教学的地方就必然会有儿童的发展。
      事实上,完全有可能存在“有教学,但儿童并未获得发展”的情况。特别在当前幼儿园教学实践中,由于受到生成课程理念的影响,幼儿教师往往将课程应具有,的弹性理解为不要事先备课,只看儿童当时的兴趣如何,然后据此设计和组织教学即可。生成课程的理念并没有错,问题是生成的前提是有计划,否则就无所谓生成,教学不过是教师随意、仓促、草率的安排而已。
      此时,教师通常都是跟着儿童的兴趣和发展水平走,根本无法在极短的时间内设计出对儿童具有挑战性的任务,儿童不需要教师的帮助就能完成任务,教师作为更有能力者也就不会有机会展示其具有的更高智能,儿童无从模仿和学习,只能在现有水平上重复而已。对于需要儿童反复练习,以熟练掌握的经验或技能来说,这样的教学尚有一定意义,但如果幼儿园里都是这种水平的教学,无疑幼儿不过是在简单重复已有经验,其发展根本无从谈起。
       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指出教学要想促进儿童的发展,其前提条件是了解和确定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这种了解绝对不是教师在教学活动开始的那短短几分钟,甚至不是在幼儿每天入团后的那一两个小时里就能做到的。这需要教师长期追踪观察和深入了解每一个幼儿,才有可能确定什么样的任务是当前儿童能独立完成的,什么样的任务是儿童目前尚不能独立完成、须借助教师帮助方能完成的。
      “最近发展区”概念对教学前提条件的这种强调与当前对教学以评价为基础的提倡是相一致的。这也就是说,教学应从深入了解和准确把握儿童开始。幼儿园教学绝对不是可以随意安排的活动。否则,幼儿园教学只是在浪费儿童宝贵的时间。 其次,在设计幼儿园教学活动时,教师应把重点放在师幼互动上,充分考虑师幼互动的方式,全面分析幼儿在教师创设的、对儿童来说具有挑战性的真实问题情境中到底会遇到哪些困难,造成这种困难的原因可能有哪些,以及针对这些困难教师可以提供怎样的帮助。
      对这三个主要方面,其实还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分析和考虑,教师才有可能真正把握外界帮助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从而保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如在儿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导致困难的原因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考虑:困难是儿童的认知发展问题造成的,还是任务难度对儿童的挑战造成的。
      如果是儿童本身存在认知发展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平常的细微观察诊断儿童这种认知问题的具体表现是智力品质方面的(如不能细致观察、无法整体知觉、容易健忘、理解问题比较慢等),还是个性特征方面的(如十分好动和冲动,无法自我控制,易受无关因素的干扰,或对教师有很强的情感依赖,需要教师一直给予关注等)。
      如果困难是由任务的挑战性带来的,更需要教师深入分析提出的任务会在哪个环节或哪个具体的问题上对儿童构成挑战(这也就是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的难点,只是很可惜,教师在写教案时对此通常只是轻描淡写或是想当然地罗列几点而已,根本没有深入思考)。在教师帮助方面,需要教师进一步细致考虑:是直接提供帮助呢,还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
      如果是直接提供帮助,是采取口头描绘的方式还是采取直接动手操作演示的方式。如果是采取口头描绘的方式,是直接告诉解决方法呢,还是给予提示。如果是借助材料间接提供帮助,更需要考虑材料特性(包括其大小、多少、颜色、质地等)的影响,分析其是否能够使教师较好地达到帮助儿童的目的。
      同时,还要考虑向儿童提供这些帮助的时机。这就需要与教师对儿童可能遇到的困难和可能采取的解决方式的估计结合起来,以判断问题解决的哪个环节是儿童最需要帮助的时候。 与这样一个教师应当仔细考虑的清单比起来,我们的幼儿园教师在设计活动时考虑的内容实在是太少了。
      比较好的幼儿园教学案例通常也只包括活动的来源、活动的目标、教师对活动重点与难点的判断、活动形式与步骤设计、活动环境与材料创设,以及后续活动设想等。这样的活动设计不仅没有考虑师幼互动,更不用说将之作为设计的重点了,尽管它也有对儿童当前兴趣或发展水平的简要描述,并将之作为活动的来源之一,但体现的仍然是教师中心主义,在其中我们只能看到教师的权威与掌控,而根本看不到儿童的身影。
      一个心中没有儿童的教师是不可能在教学中关注儿童的困难与变化的,更不会对儿童的反应作出敏感的回应,师幼互动在这种教学中往往只有“教师问儿童答”的形式,而且教师问的通常是一些让儿童识记的、“这是什么,那是什么”的简单问题,根本无法激发儿童思考,也根本不需要教师与儿童之间的合作与交流,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在如此低质量的师幼互动中根本无法实现。
       “师幼互动”的概念是目前幼儿园教师耳熟能详的名词之一,对其重要性没有人否认,但奇怪的是,教师们通常都是单独提到这一概念,似乎“师幼互动”讲的只是师幼互动的事情,而“教学”则是另外一件事。的确两者在概念内涵上存在差异,前者指的是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后者指的是一种社会活动。
      但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学只能通过社会交往实施,对儿童发展的促进作用方能得以实现。其中,师幼互动是最重要的一种社会交往形式,它为儿童习得高级心智功能提供了可能。而且教学情境中的师幼互动必须考虑教师帮助与儿童自由之间的度,因为这是一个围绕儿童必须解决但超过其独立能力的问题解决过程展开的互动,它有着生动而具体的内容,充满着儿童的尝试、猜测、假设与验证,同时也洋溢着他们自由思考与行动的痛苦和快乐。
      教师对此既了如指掌,又时刻警醒,准备随时给予儿童温暖而恰当的回应。这是一个相互建构的过程,儿童在其中建构着自己对世界对生活的新认识,教师则在其中建构着自己对儿童对教育教学的新感悟。教师与儿童都为他们的交往和合作惊讶不已,同时也惊喜不已。教学的重心是师幼互动,教学设计的核心就应当是对师幼互动这种惊讶与惊喜结果的预期和由此做出的准备,为此,要求教师进一步深入、细致地考虑儿童在教学中可能遇到的具体困难与需要的适宜帮助是无论如何都不过分的,教学活动设计应当围绕如何保证高质量的师幼互动来进行。
       再次,在组织幼儿园教学活动方面,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教师应当全面发挥作为“更有能力者”的积极作用。这种积极作用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对这种师幼互动过程的控制上,对儿童可能出现的困难和需要的帮助有准确的把握,是一个胸有成竹的组织者,另一方面体现在教师具有比儿童更高的心智功能,并且能够在恰当的时候、以适宜的方式向儿童展现运用这一高级心智功能解决问题的过程,能够准确而完整地表达教师对当前待解决问题的认识和理解。
      这必然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领导才能,既知道如何控制局面和把握方向,又知道如何发挥儿童的自主性,给予他们最大的自由,另一方面要求教师具备广泛而准确的学科知识,具备成熟而精练的高级思维方式,对当前问题有深刻思考和可行的解决方案。教师的才华和能力将决定儿童的发展水平,这是从维果斯基“最近发展区”概念揭示的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内在机制――儿童通过模仿和内化教师展示出来的更高心智功能习得这砦高级心智功能――中必然得出的结论。
      然而在现实中,我们对幼儿教师的要求太低了,其组织的教学活动水平不高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了。 也许有人会把幼儿教师严格控制的教学课堂作为幼儿教师有很好的组织能力的标志,认为他们能把这么多孩子组织在一起上完一堂课十分不容易也不简单。但在笔者看来,这种严格控制的课堂由于教师过分强调让幼儿遵守纪律、规则和秩序,教师在此过程中发挥的并不是领导者的作用,而只是充当了“监守者”的角色,因为高明的领导者知道怎样激发每个员工的积极性与主动性,知道怎样利用每个员工的聪明才智,会给予每个员工自由表达的机会,但在幼儿教师的课堂上,我们看不到幼儿自我表达的自由,相反教师总是害怕幼儿自由行动给课堂带来混乱,因此总在不断地重复“请在小椅子上坐好”“请把小手放在背后”“请把小嘴巴闭上”。
      课堂上的儿童被教师的强权无形地圈住,失去了人身的自由和表达的权利。在这种外在要求的整齐划一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一个“胆小怕事,生怕出什么乱子”的无能的监守者,而不是一个具有组织才干的领导者。 笔者十分纳闷,难道仅仅出于让所有孩子受到同等教育的良好初衷,幼儿园就应当实行这种一二十个孩子,甚至更多孩子拥挤在一起的集体教学吗?的确我们的国情决定了我们的幼儿园通常都是班额很大,但这种现实并不能简单地导引出上述的良好初衷,因为真正的同等教育不是形式上内容上的一样,恰恰相反应当是形式与内容上的不一样。
      只有根据每个孩子的具体情况(包括其发展水平、发展潜能与学习个性特征)实施的有针对性有差别的教育教学,才有可能真正实现同等质量的教育。我们的错误理解被我们的良好初衷所蒙蔽,往往明明自己都知道“这一次教学活动中被点名站起来回答的儿童就是那几个”,依旧会睁着眼睛说瞎话,在说课时告诉看课的教师说自己事先了解了儿童的差异,或者故作谦虚的姿态,说自己也注意到了这个问题,争取下一次改正,但实际结果只是不断重复的自我检讨和永远不会兑现的目头承诺。
      我们的幼儿教师其实根本缺乏驾御孩子那自由奔放的大性的能力,因为他们对儿童的这种天性总是视而不见,不知道欣赏,更不知道如何利用。 同样,有人会认为幼儿教师只需要各种知识都懂得一些皮毛就可以,根本不必要求他们如中小学教师那样对学科知识有精深而透彻的理解和掌握。
      提倡这种观点的人无疑是把儿童当成了一无所知、幼稚无能,同时也不必发展智慧的小人儿,无疑也忘了科学是一件十分严谨的研究工作,任何概念都有它规范的表述形式,任何原理都有它作用的条件规定,同时科学也是在不断质疑中发展的,因此认为教师可以在自己还没有弄明白的情况下就教儿童认识自然、生命和社会。
      实际上,如果教师掌握的是伪科学的概念或非科学的概念,儿童自然会受到错误的引导,而这种错误的引导作为已有经验必然会对儿童今后科学概念的学习产生消极的阻碍作用。同时,根据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概念,降低幼儿教师对学科知识理解和掌握的要求,幼儿教师展示出来的将是一种低水平的认识,甚至是错误的认识,儿童能够模仿和学习的必然也只是这种低水平的思维操作或错误的认识,而根本不可能获得高级心智功能的发展。
      因此,笔者坚持认为,幼儿教师对学科知识可以知道得少一些,但就知道的知识而言,对其理解和把握应当是准确、深刻、全面的,而且幼儿教师应当学习的学科知识应由儿童在幼儿期通常会感兴趣的话题和范围来决定,而不是简单地学一点书本上的、与现实生活严重脱节的数、理、化知识就可以了。
       另一方面,为了实现教学促进儿童发展的积极作用,教师作为更有能力者,还应具备高级思维能力(如观察、有意识记、分析、综合、比较、概括、推理、想像等),掌握高级问题解决策略(如试误法、排除法、目的一结果分析法、类比迁移法等)。随着现代传媒技术的发展,儿童已经能够从网络上获取大量知识,其拥有的信息量可能并不比教师少,甚至会超过教师。
      但儿童缺乏的是对信息进行整理、归类、分析、比较等处理的思维能力和遇到问题时选择与运用策略的能力。因此,幼儿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再满足于仅仅教给儿童一些简单的常识了,相反,应当能够向儿童展示问题解决的高级思维过程和解决策略,这样,儿童才有可能从观察和模仿教师中内化这些他们发展需要的高级心智功能,也就才有可能真正从教学中获得发展。
      幼儿教师需要加强自己在思维品质与问题解决能力上的训练,以使自己表现出更高的认知水平,儿童才有可能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受益。幼儿园教学应是严肃而严谨的活动,幼儿教师不应仅仅是一个能歌善舞者,更应当是一个智者,让儿童在教师身上能够看到智慧的光辉。

    丁***

    2018-04-10 05:12: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