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帮忙一下!!!

首页

帮忙一下!!!

请帮我找一下我国水、煤炭、石油等资源的储藏量、居世界第几位,人均占有量,居世界第几位?(要四种!)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5-10-22 20:25:50
      一、自然资源特点与态势
      
    (一)自然资源特点
    资源即财富之源泉。自然资源即人类可以利用的自然形成的物质与能量。自然资源主要包括土地、水、气候、生物、矿藏资源,它们在自然界中是彼此联系、相互结合的有机整体。又是独立存在的。据我们认识,中国自然资源具有下列共同特点。
       1。资源总量大,种类齐全 中国国土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与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海域473万平方公里。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量均居世界前列。实际耕地约20亿亩,占世界的6。8%,居世界第三位。森林面积19亿亩占世界第5位。草地面积约60亿亩居世界第二位。
      河川径流量2。7万亿立方米居世界第六位,可开发的水力资源3。7亿千瓦居世界第一位。矿产资源总值,居世界第三位,其中,钨、锑、钛、稀土、菱镁矿居世界第一位,煤、钒、硫居世界第二位,磷、锌、钼居世界第三位,镍居第九位,石油储藏量也居世界第九位。中国主要自然资源的总丰度与世界各国比较,仅次于俄罗斯与美国,位居世界的第三位,堪称资源大国。
      这个概念基本上符合社会公众的一般认识。 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种类齐全是中国资源的优势。一个国家的人口与经济发展的规模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该国的自然资源总量,目前除日本等少数国家外,世界上经济大国都是资源大国。自然资源总量大是中国综合国力的重要方面。
       2。人均占有资源量少,资源相对紧缺,生存空间狭小 中国人口众多,已达12亿,本世纪末将达到13亿人口。因此,按人口平均,中国则是资源小国。 中国人均国土面积仅12亩,为世界人均量的29%。中国山地丘陵占2/3;半干旱、干旱地区约占国土的1/2。
      东半部半湿润、湿润地区集中了90%以上的人口,每平方公里225人,特别在沿海和平原地区,生存空间狭小。 各类资源的人均量是:人均耕地1。65亩,仅为世界平均数的1/3;人均草地5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2;人均森林面积1。5亩,为世界平均数的1/6;人均森林储积量为世界平均数的12。
      2%;人均水资源是2300多立方米,为世界平均数的1/4;人均可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0。31千瓦,所占比重最大,也仅为世界平均数的3/4;人均矿产储量总值1万美元左右,至于各类矿产资源如果按12亿人口平均,绝大部分均低于世界人均占有量。 人均占有资源量少是中国资源的一大劣势,一个国家居民消费水平和生活方式在很大水平上取决于该国的人均自然资源的占有量或消费量,中国人口仍将持续增长,人均占有资源量还将继续降低,这是难以改变的事实,表明中国人口对资源的压力过大。
       中国资源相对紧缺,特别是决定国计民生的耕地人均量过小与淡水供应不足,成为约束性的两大稀缺资源。至下世纪20-30年代,中国人口将达到15亿,那时人均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2亩,人均占有淡水资源也下降到1800立方米,资源供应形势将愈来愈严重。
      人口多,耕地少,供水不足是中国的基本国情。 3。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低劣资源比重偏大 中国不同地区与不同种类的资源质量相差悬殊,但低劣资源比重偏大。从地面资源看,草地资源质量普遍较差,中下等草地占87%,加以季节不平衡,冬春草不足,载畜能力低,15-20亩才能养一只绵羊单位,但天然草地质量差异也很大,东部的草甸草原质量较佳,产草量可高于荒漠草地10倍。
      中国有林地质量总的看是较好,一等林地占65%,但现有林地的中幼龄林比重大,林场生产力普遍较低,与林地潜力很不相称,中国的耕地资源一般情况下都是在最好的土地上开垦,但质量也相差悬殊,好地即无限制的一等耕地约占40%左右,而有各种限制的耕地,即不同程度的水土流失、风沙、盐碱、洪涝灾害的中下等耕地与中低产田则占总耕地面积的60%左右,这是由于中国人口多,平原好地不足,山坡地、沙荒地、滩地、湿地开垦以及管理不善造成的,中国耕地质量总体看不算高。
       矿产资源,不同矿种质量相差也很悬殊。煤炭资源总体看质量较高,品种较全,分布集中,开采条件也较好。还有一些小矿如钨、稀土等质量也较好。但相当部分矿种质量较差,表现为富矿少,贫矿多,综合组分多,单一整装矿少,开采难度大。如铁矿,贫矿占95%以上。
      铜矿中,品位低于1%的占2/3。大于30%(P2O5)的富矿占全国磷矿总储量的7。1%,而小于12%的贫矿却占总储量的19%。而且中国矿产一般埋藏较深,可供露天开采的大型巨型矿产极少。这个特征大大加重了资源更新、改造、开发利用的难度,对投资和技术条件的要求较高。
       4。资源地区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 资源分布不平衡,各类资源按其成因和地理分异规律,分布在一定的区域内,资源分布的区域性是资源的一个共同特点。各类资源分布的差异,它的组合特点,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资源开发利用与经济发展。中国各类资源匹配总体看不理想,组合错位。
      中国南方地区水多耕地少,水资源占全国水资源的总量81%,而耕地只占全国耕地的35。9%,能源资源普遍短缺。其中东部(华东、华中与华南)也是矿产资源较贫乏的地区,煤炭仅占全国的1。0%,石油占0。7%,铁占18。6%。西南则水力资源占全国的70%,铁、有色金属、磷、硫较为丰富,也有一定煤炭资源(占全国的10。
      3%),但山高坡陡,耕地资源更缺,也是严重的石油短缺地区。北方地区,水少耕地多,耕地资源占全国耕地总面积64。1%,而水资源只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19%,能源与矿产资源丰富,煤炭资源的90%,铁矿的60%,石油资源几乎全部在北方。在北方地区中,华北地区耕地占38。
      5%,而水资源仅占7。5%,水土资源严重不平衡,而且矿产资源丰富,煤炭占50%,石油占38%,铁矿资源占29%,水是主要限制条件;西北干旱地区,耕地占5。8%,水资源占4。6%,似乎基本平衡,但西北土地辽阔,土地总面积却占全国土地的35。4%,大部分土地因干旱缺水而不能开发,西北地区是中国富能地区,煤炭资源占28%,石油资源占13%,而且前景看好,大有潜力,有色金属资源也很丰富,但铁矿资源只占7%,偏少,水资源是限制西北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的约束性因素。
      东北地区耕地占20%,水资源占7%,东北石油能源丰富,占48%,煤炭占8。5%略少,铁占24%,而且森林资源丰富,有林地面积占全国的30%,木材蓄积量占全国的42%,东北地区除辽河流域缺水严重外,总体看资源匹配较好。青藏高原,高寒、缺氧是限制条件。
       从人口分布看,中国北方人口占45。3%,土地面积占63。6%,以黄淮海地区人口最为集中,占全国总人口的33%,土地面积只占15%,人口密度最大;中国南方人口占52%,土地面积占36%,人口密度比北方高,其中长江流域,人口占35%,土地面积占19%,人口密度也是全国最大地区。
       再从人与资源关系的角度分析,我们可以认为,中国南方是人地矛盾,而中国北方普遍是水土矛盾,华北地区即黄淮海地区则处于水土矛盾与人地矛盾叠加的焦点,又是矿产资源丰富,经济重心地区,因此为促进华北地区经济的发展,解决水资源短缺是首要问题。 5。
      资源开发强度大,后备资源普遍不足 中国人口众多,各类资源在经济技术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得到开发利用。宜农地资源的利用率达到90%以上,后备资源不足。而且适宜开发种植农作物的后备耕地资源面积仅1。5-2亿亩,只可开垦净耕地1亿亩,为现今实际耕地的1/20,宜农耕地资源已处于“饱和”甚至“超饱和”状态,不少地区,特别在黄土高原、风沙地带和西南山区,因平地耕地不足,而采取陡坡开荒造成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退化。
      中国荒漠化地区的耕地退化达45%左右。天然草地过牧超载1/3,造成草地生产力普遍下降30%-50%。中国林地资源丰富,利用率只有50%略多,还有17亿亩的宜林荒山荒地,提高森林覆盖率潜力很大。但现实森林资源同样是采大于育,采育失调,木材供应赶不上需要,将有枯竭危险。
      华北平原地下水资源开采过度,缺乏水资源补充,普遍发生大漏斗,有些滨海地区已发生海水倒灌。东部油田,储采比降到约10∶1,大都已进入中晚期,且新油田接替不上,后续资源不足。中国的铁矿资源,由于富矿少,已部分由国外供应。因此,为了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方面必须坚持资源的节约利用、综合利用、持续利用,另一方面要大力寻找新的后备资源,是刻不容缓的。
       (二)自然资源态势与保证程度 我们将从人口与资源关系角度探讨与国计民生关系最密切的几种资源对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的保证程度,进行趋势性的预测。 1。耕地与淡水资源态势 根据国家统计资料,1981-1985年期间,由于农业内部结构调整的失控与非农建设占用地的增加,耕地净减少3689万亩,平均年减少耕地737万亩。
      1986-1990年由于采取保护耕地措施,耕地减少趋势有所控制。1990年以后,由于刮起“开发区热”,耕地又遭到大量流失,1983年全国耕地减少484万亩,1994年减少约600万亩。预计到本世纪末实际耕地面积将下降到19。5亿亩,(按目前20亿亩计算),那时人口估计达12。
      7-12。9亿人,人均占有耕地也将下降到1。5亩,下世纪20年代,耕地面积将继续下降到18。5亿亩,人口增长可能达到15亿,人均耕地则下降到1。2亩以下。因此,无论耕地绝对量还是人均占有量的减少趋势将是不可避免。 与此同时,人均占有淡水量也将下降,工农城乡需水量也将不断增加,预计到本世纪末,人均占有水资源下降到2200立方米,根据人口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总需水量也可能要达到6400多亿立方米,供水能力可能达到6600多亿立方米,由于地区不平衡,海河流域仍缺水100多亿立方米。
      农业是用水的大户,2000年农田灌溉面积如增加到8亿亩,则灌溉用水量将达到4800多亿立方米,遇中等干旱年份,全国将缺水350亿立方米。到下世纪20年代,人均占有量将继续下降到1800立方米,水的供需矛盾将更加尖锐,供水难度更大,需要采取重大的水利措施。
      为保证粮食的需求,农田灌溉面积必须达到9亿亩以上,则农田灌溉需水量达到5200亿立方米,中等干旱年全国仍缺水330多亿立方米。 2。能源资源的保证程度 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构成中煤炭均占75%左右,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构成在较长时期内不会改变。
      中国煤炭资源十分丰富,按现有探明储量可供上百年利用。但中国煤炭资源分布集中,60%左右集中在晋、陕、蒙三省区,煤炭生产受交通运输限制,“以运定产”的格局在短期之内不会发生根本改变。煤炭供应不足,缺口量仍较大。中国水力资源开发程度低,石油能源供应日趋紧张。
      中国的电能在能源消费中比例很低。 根据国家计委和地矿部论证,2010年一次性能源,消费量将达到19亿吨标准煤,其中煤炭18亿吨,石油2。5-2。7亿吨,天然气600-1000亿立方米,2010年的石油产量约1。6-2。1亿吨,天然气约516-713亿立,油气资源供需相差甚远,需进口补缺。
      煤炭资源则可以满足2010年的需求,但也存在勘探程度的储量不足,运输与环境污染问题。 3。矿产资源的保证程度 中国目前矿产资源对国民经济发展需求基本能保证,但大宗矿产与主要矿产资源除煤以外,不足问题已经很突出。根据地矿部材料,2010年在45种重要矿产中,可以保证的只有23种,不能保证需长期进口补缺的有石油、天然气、铁、锰、铜、镍、金、银、硼、硫铁矿等10种,资源短缺主要靠进口的有铬、钴、铂、钾盐、金刚石5种。
      到2020年,形势更加严峻,可以保证需求的仅有6种矿产,对2050年发展目标则完全没有保证,相当部分矿产资源对经济建设保证程度偏低,关键矿产资源与石油能源紧缺的状态将会走向全面严峻。 总之,我们可以预计,到下世纪中叶,中国人口将达到15-16亿,如何保证庞大的人口群和高速的经济社会发展对资源的需求,保持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是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难题,也是个严重的挑战。
       二、资源开发战略探讨 人口众多,资源相对紧缺,生态环境不佳,物质基础薄弱,地区差异大,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中国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协调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的关系,优化资源组合配置,实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战略,开放型的两种资源战略和科技推动战略。
       (一)协调人口与资源关系,优化人力资源与自然资源组合 一方面要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质量,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产业;另一方面要开源与节流结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1。大力开发人力资源,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技术密集型产业 中国人口基数大,增长快,素质低。
      到下世纪人口最高峰可达到16-17亿,甚至出现更大规模的人口群,这是最坏的一种可能。中国人口发展要与经济发展,资源承载,环境容量,生存空间和人口自身发展规律相协调的适度人口目标。中国资源的最大人口承载量可能在16亿人左右。因此,必须继续严格的实行计划生育。
      采取强有力的综合措施,降低人口增长率,实现适度人口目标。与此同时加大教育投入的力度,大力发展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在未来30年内中国将保持着6-8亿的劳动人口,占总人口60%左右,特别是年青劳动力多,16-2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27%,这是世界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
      人力资源的特点是具有两重性(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和时现性,因此必须抓住这一时期,创造更多的社会财富,出路在于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与此同时,我们还应充分利用拥有1800万科技人员的总量优势,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双管齐下。 2。
      开源与节流结合,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节约、高效、持续地利用资源 中国一方面资源紧缺,但另一方面资源浪费严重,资源的利用率、回收率、产出率低(如灌溉水的利用率仅30%-40%,能源利用率仅30%),滥垦、滥伐、滥收、滥捕、滥采、滥排,造成了资源的破坏、流失、污染,环境的恶化与资源的枯竭。
      既有其历史根源——掠夺式、粗放式的利用资源传统,又有认识上、政策上、管理上的原因。为确保资源的持续利用,中国必须实行开源与节流结合,利用与保护结合的方针,运用科学技术与科学管理,改变高消耗资源为节约、高效利用资源,改变粗放性经营为集约性经营,立足于内涵挖潜。
       (1)首先要保护资源,把保护耕地、淡水与矿山资源作为基本国策。粮食问题,首先是耕地资源与水资源不足的问题。要遏制近几年的耕地递减的形势,建立基本农田保护区,把耕地年减少控制在200万亩之内,逐步作到消长平衡。 (2)要节约利用资源,建立资源节约型经济体系。
      包括建立以节地、节水为中心的资源节约型的集约化农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能、节材为中心的资源节约的工业生产体系;建立以节省运力为中心的节约型综合运输体系;以及建立适度消费、勤俭节约为特征的生活服务体系。即在生产领域、流通领域、消费领域等各个方面都要节约资源,走出一条非传统的现代化道路。
       (3)要高效利用资源,提高单位资源的产出率,即以最小的投入资源取得最高的产出。要大力开展资源的综合利用,重复利用、再生利用和废物、污染物的资源化。要提倡资源效益,把资源效益放在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同等的地位,彻底扭转以牺牲资源、牺牲环境来换取经济发展的高消耗资源、粗放型发展经济的模式,转变为资源节约、高效、可持续利用的集约化经济发展模式。
       (4)要积极开源。开源与节流是辩证的关系,开源是节流的基础,节流是开源的继续。中国水土资源的开发要立足平原,开发山区与海洋。山区的开发重点是南方亚热带、热带山地,建设为以林果为主的农业后备战略基地。沿海滩涂与浅海要实现农牧化。调长江水向华北输送,尽早实现中线、东线南水北调,以缓解华北地区工农业缺水状况,进一步考虑长江上游与雅鲁藏布江向西北输送方案。
      中国的能源在相当长时期内以煤为主的格局不会改变,但要大力发展水电,重点开发西南与黄河上游丰富的水力资源,有计划地发展核电,积极开发各类新能源,逐步改善能源结构与能源布局。加大地质投入力度,加速地质勘探工作,尤其是油气资源的勘探与开发。 (二)实现地区优势互补,协调区域发展,选择重点开发区 1。
      打破地区经济封锁,实行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发展 地区差异大,发展不平衡是中国的基本国情之一。中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自然、经济、人口差别是全世界差异最大的大国之一。中国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经济资源分布不平衡,组合错位,主要表现在东西部发展水平的差异,其次是南北结构性的差异。
       首先要打破地区经济封锁,才能实现优势互补和地区协作。要以地区差异为依据,逐步建立全国统一市场。加强技术经济协作,提倡沿海与内地、东部与中西部之间资源、人才、科技、资金的双向流动,实现地区之间、省区之间的优势互补,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效益。 实行产业倾斜与地区倾斜相结合的区域发展政策。
      当前中国农产品、能源、原材料不足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影响下世纪持续发展的后劲。要加速中西部地区农业、能源与原材料资源的开发,并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当前,从整体来看,中部地区农业、能源、原材料资源和人力资源都较丰富,经济、技术、人才已具备较好的基础,加速中部地区发展,对支持东部,带动西部,促进全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加快全方位开放,推进沿海、沿江、沿线、沿边轴线的开发 中国国土开发的区域布局,要以沿海、沿长江、沿黄河为主轴线,结合主要铁路干线为二级轴线,辅以环国境主要城镇和口岸建设,以构成中国国土开发与建设的总体的基本框架。从地缘经济角度,将全国划分为六大资源—经济板块(区)。
      即东南区,包括闽、粤、琼、台、港、澳及江西与湖南的南部。以珠江三角洲、海南岛及闽、粤沿海为前沿,联合港、澳、台组成面向东南亚、太平洋的东南经济圈;西南区包括川、滇、黔、桂、藏,以广西沿海与云、桂沿边为前沿,组成面向印支、南亚北部的西南经济圈;东北区,包括辽、吉、黑三省及内蒙古东部,以珲春、大连沿海、沿边为前沿,与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蒙古等国家组成东北亚经济圈;西北区,包括新、青、甘、宁,以新疆为向西开放前沿,重建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各国组成伊斯兰经济圈;长江区,包括上海、苏、浙、皖、鄂及湖南与江西的北部,即长江中下游,以沿海开放城市为前沿,以上海为龙头、长江为轴线,建立北邻华北、南连东南、西接西南,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的经济区,并支持东南、西南区的发展;华北区,包括京、津、冀、鲁、豫、晋、陕及内蒙古中西部,以沿海开放城市为前沿,以京津唐—环渤海区为核心,建立北接东北区,西连西北区,与长江区相呼应,共同组成面向太平洋、面向世界的经济区,并支持东北、西北区的发展。
       3。选择资源经济重点开发区 根据开发条件好、资源丰富,对全国和区域经济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选择经济比较发展、对外开放的区位条件比较好,和具有全国意义的能源、原材料资源与农业资源等31个重点开发区。其中分布在东部地区有8片,中部地区的有12片,西部地区的11片。
       综合经济开发区,包括京津唐、辽中南、山东半岛、长江三角洲、闽南三角地带、珠江三角洲、海南岛、北部湾、长江中游沿岸、哈尔滨-长春,关中等11片。 以粮食为重点的农业资源重点开发区,计有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江汉平原、江淮地区、淮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和四川盆地等8片。
       能源与原材料资源重点开发区,包括以山西为中心的晋陕蒙地区、以兰州为中心的黄河上游地区、乌鲁木齐-克拉玛依地区、库尔勒-阿克苏地区、河西-东疆地区、以三峡为中心的宜昌至重庆地区、乌江干流沿岸地区、攀枝花-六盘水地区、红水河沿岸地区、西南三江流域、衮腾-两淮地区、湘赣粤交界地区等12片。
       (三)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任何一个国家都不可能拥有自身经济发展所必须的一切自然资源,通过国际贸易出口中国具有优势的资源产品,进口中国稀缺的资源产品,实现国际间资源转换,是促进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途径。 随着人口的增长、经济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资源的需求将迅速增长。
      尽管我们力争作到资源基本供给,但在可预见到不久的将来,中国将成为资源产品的净进口国,下世纪中国资源的净进口额将进一步扩大,因此我国积极实行国际资源转换战略就更有必要了。 应该指出,农业生产的基础资源——土地、水、气候是不能进行国际贸易的,但是农产品资源是可以进行国际交换的。
      在中国人口多、耕地少、资源紧缺的国情条件下,农产品更需要实行国际资源转换战略,即生产出口一些劳动密集、技术密集型的优质、附加值更高的农产品,进口那些比较效益低、国内价格已高出国际市场的农产品,在粮食基本自给的条件下,实现农产品的国际大循环,与它国分享世界丰富的自然资源。
      立足国内,基本自给,适度进口,调剂品种,调节丰欠,促进交换,这就是我们应该采取的方针。同样能源也要进行国际交换,根据国际市场的供求状况,调整中国能源产品的进出口政策。我们要充分利用国际石油资源,增加国内的石油供给,也有利于能源结构调整和资源的储备与安全。
       (四)开发与保护结合,建立以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为核心的环境保护战略 资源与环境是互为依存、互为影响的。资源本身就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人类利用资源也就利用了环境。环境恶化是资源不合理利用,资源破坏、流失、污染的结果,因此,保护环境首先要从合理利用资源着手。
      环境是资源生成的动力,资源环境的恶化反过来影响资源的生产力,从这个意义讲,保护好资源环境也就是保护资源生产力。 中国人口膨胀,资源消耗过多,环境压力日益加重,而整治环境的能力低下,治理赶不上破坏,环境质量总的趋势是不断下降。土壤侵蚀、水旱灾害、环境污染、物种消亡是中国现今四大环境问题,它对中华民族生存的威胁与日俱增,如不及早采取果断而有效措施,未来的恶化趋势将会更为严重。
       要实施经济社会与环境保护协调发展的战略,把资源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计划与长远规划。 实行国土开发、利用、整治、保护并重的方针。在保护前提下合理地开发利用资源,整治资源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整治大江大河、保持水土、防治污染、保护物种资源是中国资源环境保护的四大任务。
      兴修水利、绿化环境、控制污染物的排放是中国资源环境保护与建设的三大措施。 推行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谁污染谁治理、谁开发谁保护,以及强化环境管理的三大环境政策。 。。。。。。。。。。。很长放不下,我上传了资料。。。。。。。。。。。。。。 。
      

    f***

    2005-10-22 20:25:50

其他答案

    2005-10-23 18:13:26
  • 我到
    你发课本呢,
    现在的资源形式不容乐观
    别发一些中国地大物博之类的东西
    现在真是这样吗?/
    多少年了教材还是写中国地大物博,资源丰富什么的
    误人子弟
    

    玉***

    2005-10-23 18:13:2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