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收集研究数据常用方法有哪些?

首页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收集研究数据常用方法有哪些?

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研究中收集研究数据常用方法有哪些?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4-07-02 16:28:11
  •    
    一、观察法
     
    观察法是研究者通过感官或仪器设备,有目的、有计划地观察被观察者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并由此分析被观察者心理发展特征和规律的一种方法。
     
    儿童的心理活动有突出的外显性,通过观察其外部行为,可以了解他们的心理活动。因此,观察法是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方法。
      发展心理学早期的许多研究大都是采用这种方法进行的。例如,达尔文的《一个婴儿的传略》和陈鹤琴的《儿童心理学之研究》等,都主要是通过观察法收集资料完成的。 观察法又分为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自然观察法是指在不加任何控制的条件下观察自然情境中被试的行为表现,比如去幼儿园观察幼儿的同伴交往行为。
      实验观察法指通过实验控制设置某种情境,观察被试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表现。比如,安斯沃思(M.Ainsworth)等通过陌生情境法观察婴儿在人为设置的陌生情境中的不同表现,从而区分婴儿的不同依恋类型。 进行观察研究首先必须进行观察设计。观察设计通常包括如下三个步骤。
      首先是确定观察内容和对象。例如,要研究教师期望对师生交往的影响,观察的对象自然是教师和学生,但还需要考虑在什么样的学校、在哪个年级和班级进行观察,以及要观察哪些现象等。其次是选择观察策略。常用的观察策略有参与观察策略、取样观察策略以及行为核查表策略等。
      最后是制订观察记录表。观察记录表通常采用观察代码系统,它们是为观察、记录和随后分析处理的方便而制订出的一些符号代码系统。 运用观察法研究心理发展,应当注意下列几个问题。(1)对所观察的问题要有基本的了解,观察目的要明确。例如,研究师生相互作用时,观察者首先要深入课堂,观察课堂上教师提问、学生举手与发言、教师的反馈与面部表情、教师板书等现象。
      在此基础上,可以制订详细的观察目标与计划。(2)尽量使被观察者放松,处于正常活动状态中,不要让他们意识到自己已成为观察者的研究对象。有时观察者通过单向玻璃、电视、纱幕、潜视镜等进行观察,就是为了使被观察者的真实行为不受影响。(3)要善于记录和观察与目标行为有关的事实,以便事后进行整理分析,并提出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例如,研究学前儿童的语言发展,由于学前儿童语言表达方式与成人不同,所以,应避免使用成人化的语言记录。为提高记录的准确性,可使用录音机、录像机等器材。(4)观察者除了观察目标行为之外,还应分析被观察者其他一切有关材料,如作文、日记、各种作业、绘画、手工制作等。
       观察法的突出优点是可以在行为发生的当时及现场进行观察、记录,能够收集到行为发生、发展过程的资料,具有很强的生态效度。当然,观察法也有一定局限性。比如,观察资料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观察者本人的能力水平、心理因素的影响,许多发展心理学研究者希望观察到的行为的发生有时是难以预知的,因此,采用现场观察有时难以奏效。
      此外,观察法的运用往往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物力和较多的时间。 二、访谈法 访谈法是研究者通过与访谈对象进行口头交谈,了解和收集其心理特征和行为的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 访谈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作用。
      例如,皮亚杰创立的临床法将访谈和观察、实验结合起来,其实质也是访谈法。其基本过程是,主试先确定一个谈话的主题或者一个实验任务,然后根据被试的表现或反应,通过问题的形式,与其进行深入的交谈,从而确定被试对谈话主题或实验任务的认识。皮亚杰正是运用这一方法在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中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访谈法的最大特点在于,整个访谈过程是访谈者与访谈对象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过程。所以,在访谈中,访谈者应争取掌握访谈过程的主动权,积极影响访谈对象,尽可能使研究按照预定的计划开展。访谈法的另一个显著特点是它具有特定的研究目的和一整套设计、编制和实施的原则。
      访谈法的这些特点说明,访谈法在一定程度上能比观察法获得有关访谈对象更多、更有价值、更深层的心理活动情况和心理特征方面的信息,同时,也比观察法更复杂、更难于掌握。 由于访谈法以被试对语言的理解与表达为基础,因此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访谈者在进行访谈时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访谈前除了要充分熟悉访谈的内容,还要尽可能了解访谈对象的背景情况,根据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与语言发展水平,选择语言表达方式,选择合适的时间和地点。例如,对于3岁以下的儿童来说,访谈的地点最好选择在家里,以上午或中午午休后为宜,与儿童交谈时,应使用儿童能够理解的词汇,句子尽量简单。
       第二,不同年龄的个体与陌生人交往时各有特点。访谈者在正式访谈前,应该先与个体进行接触,消除其陌生感,建立起合作、友好的交谈气氛。例如,在与青少年交谈时,由于青少年时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特殊性,他们的封闭性、戒备心较强,对他人的态度、言行又很敏感,访谈者在开始时可以谈一些青少年感兴趣的话题。
      而且在交谈中,一定要注意以恰当方式提问,让他们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 第三,访谈记录的方式也应该适合不同年龄被试的心理特点,可以是现场少记、事后多记,也可以边交谈,边观察,边记录,及时捕捉能代表被试心理的信息。例如,对幼儿的访谈要考虑幼儿的表达能力,幼儿常用各种动作、表情来辅助表达,因此可以考虑使用摄像机记录访谈过程。
       访谈法有许多优点,它能有针对性地收集研究数据,适用于一切具有口头表达能力的不同文化程度的访谈对象,具有较问卷法更高的效率。访谈法的局限性在于:访谈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受访谈者自身的素质影响较大;与其他研究方法相比,较为费时费力;访谈所得资料不易量化;访谈效果也受环境、时间和访谈对象特点的限制。
       三、问卷法和测验法 问卷法是研究者使用统一、严格设计的问卷,来收集被试心理和行为数据资料的一种研究方法。而测验法是用测验量表来研究被试心理发展规律的一种方法,即采用标准化的题目,按照规定程序,通过测量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资料。二者收集数据资料的形式类似,不同之处在于,测验法使用的是标准化量表,能得到可靠的资料,且信度和效度较高,具有标准化的施测、记分和解释程序。
      可以把测验法看成是一种更加标准化的问卷形式,同时它不再局限于文字形式,还可采用非文字形式,如操作的方式来进行研究。下面分别进行介绍。 (一)问卷法 运用问卷法进行研究时,使用的是经过严格设计的、具有固定结构的问卷,因此结构化程度较高,避免了研究的盲目性和主观性,这是问卷法的主要特点。
      问卷法的另一特点是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收集到大量资料。此外,由于问题和答案都预先进行了操作化和标准化设计,因此,所得资料也便于进行定量分析。目前,这些定量分析工作可以借助计算机进行,不仅方便而且准确。所以,问卷法在发展心理学的研究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把问卷法运用于发展心理学的研究,特别需要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第一,问题是问卷的核心。在设计问卷时,设计者除了考虑问题的类别外,还要注意研究对象的年龄特征。例如,个体的阅读能力如何,能否读懂问题,问卷中试题的数量是否适合年幼的儿童等。
       第二,问卷中试题的内容应是研究对象熟悉的,以使其愿意积极配合,认真回答。 第三,对于书写能力有限的被试,问卷法的形式应以封闭式为主,开放式为辅。 第四,研究者应注意社会称评效应,即注意研究对象可能因为某些思想上的顾虑,在填写问卷时不是按照自己的真实情况填写,而是根据社会的赞许性来填写。
       作为发展心理学研究常用的方法,问卷法有很多突出的优点。它的内容客观统一,结果处理分析方便,节省了人力、物力和财力,取样较大,有助于描述一个总体的性质。另外,问卷法匿名性强,能够获得被试较为真实的回答,那些不宜用访谈法进行当面询问的问题,比如涉及被试内心深处的情感、动机等问题适合用问卷法来研究。
      问卷法的缺陷在于对被试的言语发展水平有一定要求,因而不适于年幼被试。另外,被试的回答可能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因而由此获得的有些数据资料还需用其他方法加以印证。 (二)测验法 应用测验法研究心理发展时,往往采用经过标准化的测验量表对被试进行测量,将他们的得分与常模分数相比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被试的发展水平。
      测验法既可用于测查心理发展的个别差异,也可用于了解不同年龄阶段被试的心理发展水平的差异。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较好的用于心理发展研究的测验量表,研究者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从中加以选用。下面是其中一些常用测验的例子。 (1)中国比内测验。
      我国早在1923年就有陆志韦修订的中国比内西蒙智力测验,1936年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82年吴天敏进行了第三次修订,称做中国比内测验。中国比内测验的内容包括说出物体、辨别图形、推断情景、指出缺点、计算等51个项目,分为语言、数学、解题和技巧四类。
      适用于2~18岁的城乡男女儿童。 (2)韦克斯勒智力量表。国内常用的韦克斯勒量表包括韦克斯勒儿童智力量表修订版(WISC-R)、韦氏成人智力量表修订版(WAIS-RC)和中国韦氏幼儿智力量表(C-WYCSI-R)三种,它们都是我国心理学家对相应的韦氏智力量表修订后的版本。
       (3)瑞文测验。瑞文测验是英国心理学家瑞文(J.C.Raven)1938年编制的一种非文字测验。张厚粲教授主持修订的瑞文标准推理测验(中国城市修订版)包括5个系列60个题目。1988年,李丹教授将瑞文测验的标准型和彩色型联合使用,称为瑞文测验联合型,共6个系列72个题目。
      这套测验适用于5~75岁的儿童、成人,有城市常模和农村常模。 (4)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这个量表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卡特尔(R.B.Cattell)编制的。16种人格因素有乐群性、聪慧性、稳定性等,这些因素各自独立,它们的不同组合构成了一个人的人格。
      英文版中共有187个题目,每种人格因素含10~13个测试题。1985年,祝蓓里、戴忠恒等人主持了该量表的修订工作,并于1988年发表了男女成人、大学生和中学生六个全国常模。 除了上述几种常用测验外,在国内心理学研究中常用的测验还有画人测验、中小学生团体智力筛选测验、托兰斯创造思维测验、超常儿童认知测验、丹佛发展筛选测验、艾森克人格问卷,明尼苏达多相人格量表、808神经类型测验等。
       测验法的优点主要表现在:测验量表的编制十分严谨,结果处理方便,量表有现成的常模,可以直接进行对比研究;量表的种类较多,可以适应不同研究目的的需要。测验法的不足是使用灵活性差,对主试的要求较高,结果难以进行定性分析,被试的成绩也可能受练习、测验经验的影响等。
      所以,测验法和发展心理学研究的其他方法一样,只是了解被试心理发展的方法之一,还应与其他方法配合使用。 四、心理生理学方法 随着认知神经科学与发展心理学的结合,许多研究者开始从过去只在行为层面上研究个体心理发展转向强调将行为研究与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联系起来,开始关注神经系统的有关结构和功能及内分泌系统的作用。
      这种研究思路的转变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这种发展,研究者可以采用更为精密的仪器和设备,间接观察个体神经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正是认知神经科学研究中仪器设备和研究手段的进步,大大丰富了发展心理学研究中数据收集的方法与手段。 下面简要介绍电生理测量方法、脑功能成像方法、经颅磁刺激和生化指标测量技术。
       (一)电生理测量方法 神经系统活动时,可以在体表或者神经元上记录到电信号,这种电信号为我们推知个体心理活动的生理机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脑电图、脑磁图及生理多导仪是记录电生理信号的有效技术。 1.脑电图和脑磁图 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aphy,简称EEG)通过在头皮表面记录大脑内部的电生理活动情况获得。
      神经元处于静息状态时,细胞膜内为负电位,膜外为正电位,由此形成极化状态。神经细胞之间通过突触传递信息,兴奋性神经元使突触后胞体或树突去极化,抑制性神经元使突触后胞体或树突超极化,都能形成突触后电位。大脑皮质锥体细胞顶树突的突触后电位的总和就形成了可在头皮表面记录的自发脑电。
      当外加一种刺激时(比如让被试看一个图片、听一个声音)会引起脑区的电位变化,即诱发电位,也叫事件相关电位(event related potentials,简称ERP)。脑电的电场变化同时伴随着磁场的变化,通过脑磁仪可以在头皮表面附近记录到磁信号。
      与ERP类似,研究者也可以记录刺激引起的磁场变化,即事件相关脑磁(event related fields,简称ERF)。 脑电图和脑磁图已经广泛应用于认知神经科学研究的各个领域。近年来,研究者日益注重其在儿童心理发展研究中的应用。例如,ERP方法近年来被广泛应用于婴儿视觉定向与注意的研究(约翰逊,2007)。
      一些研究者甚至认为,较成人而言,ERP可能更适用于对年幼儿童的研究(约翰逊,2007)。 2.生理多导仪 生理多导仪是一种多功能的仪器,可以记录到多种生理信号──心电、体温、肌张力、呼吸波、呼吸流速等,广泛应用于神经电生理研究、心理生理学研究、心血管系统研究、呼吸系统研究等方面。
      传统的多导生理记录仪采集的信号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睡眠情况:通过记录脑电图、眼电图、肌电图可以准确反映出睡眠状况和分期。电极一般都采用银盘电极,贴在头面部皮肤上。(2)呼吸情况:通过记录鼻气流、胸部及腹部运动、血氧水平等,综合多种指标判断呼吸状况。
      (3)心脏变化:通过监测心电图的变化,可以发现各种心律失常。 (二)脑功能成像方法 脑功能成像方法主要包括磁共振成像、正电子放射断层扫面等方法和技术。 1.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MRI)是利用人体中的氢原子在强磁场内受到脉冲激发后产生的核磁共振现象,经过空间编码技术,把在核磁共振过程中所散发的电磁波以及与这些电磁波有关的质子密度、流动效应等参数接收转换,通过电子计算机的处理,最后形成图像。
      大脑进行认知活动的时候需要耗氧,导致大脑含氧血红蛋白含量的变化。由于脱氧血红蛋白具有顺磁性而含氧血红蛋白具有逆磁性,导致磁共振信号强度发生变化,由此可以进行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获得激活脑区的功能图像。
       磁共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1)功能性磁共振研究。通过利用血氧水平依赖信号,功能性磁共振研究可以探测完成认知任务时大脑的功能变化。比如,发现语义加工较多激活了左侧颞叶,数量加工较多激活了顶下小叶,说明这些脑区与特定的任务相关。
      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研究者们逐渐发现具体的功能不是由特定的脑区单独完成的,而是由不同脑区形成的功能网络完成的,许多方法如身心交互检验(psychophysiological interactions,简称PPIs)、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ling,简称DCM)、结构方程模型(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简称SEM)和格兰杰因果检验(Granger causality)都能够探索这种脑区间的功能连接。
      (2)结构性磁共振研究。通过对比大脑体积和密度,结构性磁共振研究能直接探索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例如,行为研究发现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有运动功能障碍,磁共振研究表明发展性阅读障碍儿童左脑的运动区、辅助运动区、颞极的白质体积比正常儿童小。(3)纤维追踪研究。
      通过弥散张量成像(DTI)技术可以追踪神经纤维的投射,还可以推断纤维的髓鞘化程度,从更微观的角度解释认知功能的生理基础。例如,研究发现阅读障碍者和正常人在颞顶联合处没有结构上的差异,但是阅读障碍者的神经纤维的各向异性更低,说明这个部位神经纤维的微观变化导致脑区间信息传递效率的下降,从而影响了语言能力。
       2.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 正电子放射断层扫描(positron emission tomograph,简称PET)是一种利用放射性同位素结合示踪剂成像的生物影像技术。将特定的放射性示踪剂注入人体,高代谢区对示踪剂的摄取明显更多,从而形成高放射性细胞。
      通过高灵敏的探测器探测这些细胞发射出的光子,转换成数字信号而以解剖的形式显现出来。PET在脑功能方面主要集中在三个领域:(1)脑血容量和脑血流灌注,它反映脑血流和血脑屏障的破损情况,以及检测脑血流的通透性;(2)脑代谢,反映物质在大脑中的利用;(3)神经受体分析,能定量地显示受体的数量和受体的分布(李天然等,2004)。
      该技术集解剖、功能、代谢图像于一体,使图像信息多元化,给科研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了丰富的信息。PET显像不仅能反映区域性特异代谢变化,还能反映不同区域间代谢的变化,从而为精神疾病的功能成像提供了一种非常有效的检测手段。 (三)经颅磁刺激 经颅磁刺激(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简称TMS)通过高强度快速变化的磁场在皮层上产生局部感应电流,来兴奋(低强度)或抑制(高强度)皮层神经元的活动,形成暂时的、可逆的“虚拟性损毁”。
      通过改变TMS的参数可以观测到不同的生理和心理反应。在心理学研究中,TMS常用于以下几个方面。(1)视觉。视觉刺激后100毫秒给予TMS刺激,可以抑制视觉认知(字母、数字等),表现为内容模糊或者什么都看不到,但是这个现象在间隔小于60毫秒或大于140毫秒时都不会发生。
      (2)躯体感觉。在感觉任务前20~200毫秒或后0~20毫秒给予TMS刺激,可以导致触觉定位任务和手指的躯体感觉功能受损。(3)语言。TMS可以通过刺激运动皮层,从而抑制颌肌,产生非特异性语言阻断,也可以刺激左侧优势半球的额中回和额下回脑区,产生特异性语言阻断。
      (4)情绪。激活左侧前额叶可以增加悲伤评分和降低快乐评分,TMS刺激额叶内侧可以影响愤怒表情的表达(陈昭燃等,2004)。需要指出的是,出于安全的考虑,这种方法用于儿童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 (四)生化指标的测量技术 人脑不仅具有电信号传导系统,还具有化学信号传输系统。
      从20世纪中后期开始,关于大脑功能的研究扩展到化学过程方面,并且取得了重要进展。早期的研究着眼于神经组织的化学分析,以后集中于神经系统的物质代谢方面。现在关于大脑功能的生化研究进入了分子功能与神经生物化学阶段,出现了许多收集大脑生化活动的新手段和新设备,如脑血流图技术、同位素标定2-脱氧葡萄糖技术、神经递质的染色标定技术等。
      应当说,这些方法在发展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还不多,但是随着人们对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研究的深入,此类研究会不断增加。 除了以上几类方法,还有一些有效记录身体感知觉活动的方法。例如,眼动记录仪通过远红外线摄像机或者远红外线感光装置可以探测眼球对光线的反射,可以精确描绘眼睛的活动,近年来逐渐被广泛应用到阅读心理学和广告心理学的研究中。
       综上所述,发展心理学的研究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在进行发展心理学研究时,研究者不应孤立地采用一种方法,而应根据研究的需要综合采取多种方法,或者以某种方法为主,辅之以其他方法,这样才能获得全面、丰富、客观的数据资料。

    E***

    2014-07-02 16:28:1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