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女儿爱哭怎么办?

我女儿两岁半了 ,小时很乖不爱哭,可现在越大越爱哭,只要什么不顺她心意,她就号啕大哭,怎么哄,不理她讲道理,打,骂,反正都不听,就是哭,有时哭上一个多小时,嗓子都哭哑了,真拿她没办法。请问专家我们当家长该怎么办?
姚*** | 2019-02-20 17:54:28

好评回答

2019-02-20 18:37:29
圆*** |2019-02-20 18:37:29 44 14 评论
孩子哭是一种信号,婴儿哭是说自己有是了比如饿了,到了两三岁后大脑发育完全总是哭说明她需要生活上的家人的注意关心,尤其是妈妈,不要因为工作忙而让孩子觉得你不爱她,要用哭赢得妈妈的关心!生病也可能导致爱哭!这就要看你不在是她有没有经常哭!
0/300

其他答案(共4个回答)

    2019-02-20 18:50:16
  • 多拥抱多呵护。我 7,8岁的时候有时哭上一个小时,哭过之后就没事了。
    张*** | 2019-02-20 18:50:16 27 22 评论
    0/300
  • 2019-02-20 18:28:09
  • 这种孩子一般心理能力比较差,你需要多用鼓励而不是批评的方法,先帮助她建立起强烈的自信后,再用更多的方法让她懂得:人在社会中奋斗,是必须能够经得起挫折的! 
    李*** | 2019-02-20 18:28:09 41 19 评论
    0/300
  • 2019-02-20 18:11:15
  • 专家称这个年龄的孩子哭没有关系,不要因为它哭而贯出一些毛病。
    那*** | 2019-02-20 18:11:15 26 22 评论
    0/300
  • 2019-02-20 17:55:17
  • 有些孩子很敏感,也很容易激动,哪怕一点点的小事都会让他们伤心地大哭一场。这样的性格往往会让他们的父母感到烦恼,很想趁着宝宝还未“定型”的时候,快点纠正,这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亲子生活现场问题一:孩子都小学一年级了,还这么爱哭,怎么会那么脆弱呢?真叫人着急。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变得勇敢一些?
    
          我们常听人家说:这个人的泪腺很发达,那个人的泪腺不发达,其实说的是这个人是否爱哭...

    查看全部>>

    有些孩子很敏感,也很容易激动,哪怕一点点的小事都会让他们伤心地大哭一场。这样的性格往往会让他们的父母感到烦恼,很想趁着宝宝还未“定型”的时候,快点纠正,这时父母该怎么做呢? 
     
          亲子生活现场问题一:孩子都小学一年级了,还这么爱哭,怎么会那么脆弱呢?真叫人着急。有什么办法能让他变得勇敢一些?
    
          我们常听人家说:这个人的泪腺很发达,那个人的泪腺不发达,其实说的是这个人是否爱哭。爱哭说得好一点是多愁善感,说得不好是情绪管理不佳。不过有的人虽然不哭,可是天天心里愁云惨雾,表面却强颜欢笑也不见得是件好事。
    
          在中国有名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爱哭的林黛玉和开朗的薛宝钗,最后的下场严格说起来也没有绝对的好坏。只是在一般人的观念里,爱哭总让人觉得很诲气、很令人不愉快。所以,只要孩子一哭,家长就莫明其妙的跟着情绪不稳,这是人之常情。
    
          实际上,无论是成人或小孩,“哭”有它正面的意义。想想我们每个人刚出生时,如果不哭,接生人员都要想办法让我们哭,哭表示健康、生命力,但从那一刻以后,我们却要想尽办法阻止孩子哭泣,似乎有点违反常理。
    
          当然,我们并不赞成孩子没事乱哭,一点小事就用哭来表达,这是情绪表达不适当,不纯粹是哭的问题。也就是说,我们要教导的不是叫孩子不哭,而是教他:应该在适当的时候哭,而且不该哭的时候不要哭。那么,我们也要了解:为什么孩子总是哭得不是时候?才能够适当协助他们管理情绪。
    
          孩子爱哭的原因
    
          一般来说,孩子爱哭的原因有以下几个:
    
          1、孩子先天多愁善感
    
          以天生气质来说,就是“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情绪本质负向的孩子遭遇不如意时,通常会以负向的情绪:如哭闹、发脾气等来表达。这是他的个性倾向,但家长不了解,就容易跟着孩子闹脾气,以致于亲子之间经常闹得不愉快,而无法心平气和地教导。
    
          2、哭只是获取的手段
    
          现在的家长孩子生的少,太过宝贝孩子,怕孩子哭,所以,从小只要孩子哭,大人总是满足他、妥协,让孩子感觉到“用哭来得到想要的”或“避免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是很有效的。
    
          3、语言表达能力不够
    
          由于家长或带孩子的人照顾太周到,从小孩子不必说话,只要用哼的或用哭的、用指的,大人就知道他要什么,使孩子的语言表达应用能力无法成长,于是惯用哭闹动作来表达。
    
          4、父母的态度过严厉
    
          大人太凶,一点小事就对孩子疾言厉色,吓坏了孩子,使得孩子成了好哭的“小媳妇”以博取同情。
    
          5、常常被父母所忽略
    
          父母连孩子的基本需要都不能完全满足。如:父母不常陪伴、接近的孩子;或者大人总忙着照顾小的或忙着自己的事。孩子的基本心理需求:如:被爱或安全感等不满足,就会显得焦虑、不安,表现出来的是爱哭或不快乐的神情。
    
          找出问题原因
    
          孩子的哭有它正面的意义,但哭得不是时候就要找出原因:天生情绪本质负向、惯用哭来达成目的、语言表达能力不够、大人对孩子太凶、或者被忽略的孩子等等,都比较容易表现出爱哭的倾向,你的孩子爱哭是属于哪种原因呢?找出来才有办法协助他。以下的亲子生活现场实例,跟你分享解决方法。
    
          亲子生活现场问题二:小孩子在外受委屈后,除了哭,其他什么都不会,你说怎么能不让人揪心?
    
          改善亲子教育方式
    
          从小教孩子看事情的光明面,增进孩子的语言表达能力,凡事鼓励孩子说出来,只有他用说的不用哭的,才给予正面响应;培养孩子的情绪管理能力;同时也要反省自己对待孩子的态度,是不是忽略了孩子,或太凶、太严厉?或者太保护?当然更不能孩子一哭就妥协。最后,还要给孩子时间,协助他逐步改善,等孩子身心成熟度够了,情况自然会逐渐好转。
          另外,哭,并不一定是件坏事。大哭后,孩子可以感觉轻松、减轻压力。有些学者发现爱哭的人甚至比不爱哭的人生理与心理更健康,因此,父母不要为了清静,过于抑制孩子的哭。
    
          恰当的做法是
    
          1、理解孩子的敏感性
    
          敏感的孩子感到疼痛的阈比其他孩子更强烈。不准孩子哭是不道德、不友善的。为了让敏感的孩子少哭、少流泪,应该鼓励说他是一个坚强者,引导他克制哭,对他抱有理解、同情,反而可减少他的孤独感和脆弱感。
    
          2、培养孩子的自尊心
    
          缺乏自尊心的孩子易敏感而哭泣,因此提高孩子的自信自尊使孩子善于自我认可,产生成就感。不应该对孩子期望过高,要求他做超出能力之外的事。
    
          3、不要强化孩子的哭
    
          哭时不能给予表扬,不能因此给予特权或取消规矩,或因哭而免予惩罚等。父母对孩子的哭应采取中性态度,使孩子分散注意力而停止哭泣。可给一定的安慰,不能给太多同情,否则会哭得更凶。妈妈抱一抱,就会使他“雨转晴”而高兴起来。
    
          4、让孩子用语言表达
    
          教会孩子善于明白地表达自己的痛处,说清为什么要哭,这时妈妈给些安慰,可以减少哭的机会。
    
          5、父母学会控制情绪
    
          因这种孩子特别敏感,所以对大人的焦虑、紧张、愤怒、忧郁等情感,极易被影响,因此大人自己要放松,控制好自己的情感,不影响孩子。如果情绪已经表露,最好立即对孩子进行简单的解释,免得孩子不断地猜想,加重敏感。但不可将自己的情绪向孩子没有必要承受父母的情绪。
    
          6、多些鼓励少点批评
    
          对孩子要少批评,多表扬,例如,“你自己把背心脱下来,真了不起”,“让我们看看衣服上的小狗,如果我们把它调到前面来,就更好了”。孩子做事没有达到大人所希望的那样,但他只要尽力了,就别批评他。假如孩子骄傲地告诉父母,“我自己洗手了”,父母不要急于指责他“把水洒得到处都是”,而应先鼓励他自己洗手是件好事,然后再帮助他把水擦掉。
    
          7、多些温柔多些幽默
    
          对敏感的孩子来说,大人瞪眼、失望的表情,都会此起反应,所以大人要有控制,更不要大声骂孩子,对他们温和与幽默或许效果更好,但当敏感的小孩做了错事时,也不要因怕他哭而不批评,要清楚地说明错在哪里。既不要斥责,也不能无原则。
    
          8、别为孩子乱贴标签
    
          不要对孩子贴上敏感、好哭的标签,否则以后就难以摘此标签。如要把孩子的敏感告诉老师或保姆的话,不要当着孩子的面,不要动不动就对人说这个小孩“哭得像狼一样”。
    参考资料 
    李*** | 2019-02-20 17:55:17 56 16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精神心理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