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还是以德为先?企业用人是以才为先?

首页

还是以德为先?企业用人是以才为先?

企业用人是以才为先,还是以德为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8-12-18 18:38:57
  •   老板们的“用人之道”  人才对于企业的作用不言而喻,所以老板们无不把“如何用好人”当作头等大事来抓,以期企业的“风和日丽,歌舞升平”。但在事实上,虽然老板们都有各自的用人原则和方法,却并不能如想象中的得心应手,或怵之,或烦之,或急之,或怒之,不一而足。
      当然,造成这些状况有多方面的原因,但老板们的用人心态决定着他们的“用人故事”,本文试图将他们的“用人之道”略作说明,以与天下打工者共享之。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 应该说,在中国传统农业经济的发展历程中,这种思想是司空见惯的,也是制约着农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在进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已经有越来越多的老板试图摒弃这种思想。但是,不能回避的是,虽然老板们已经知道要想马儿跑,不仅得让马儿吃草,还得让它们吃好草,但在潜意识里面,老板们的这种“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还是存在的,它根植于老板们的灵魂深处,无法让老板们坦然面对高额的人才付出成本! 老板们的这种思想是基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这在表面上看起来与现代企业管理理论中的“成本领先”策略有异曲同工之处,但在实际上二者有明显的区别。
      成本领先策略是把人力成本纳入整个成本核算的框架之内,所谋求的是用最有效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利益!而“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则是在单方面谋求成本最小化,是一种典型的“小农意识”。 “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想法和行动将给企业带来什么后果呢?当然,也许,在短期内,企业的经营成本能够如老板们想象中一样控制得比较好,但在实际上是以牺牲企业的经营稳定和长远利益作为代价的。
      一个企业要生存,要发展,必然需要一批优秀的人才,需要他们对企业的忠诚。但付出总得有回报,特别是优秀人才,他们希望得到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重要的是老板们对他们的关心,是企业的认同,是价值的体现。而“既想马儿跑,又想马儿不吃草”的思想则并没有把人才作为企业的核心来对待。
      在这种思想的指引下,企业内人心涣散,经营混乱,企业将无法抗拒市场的风险。 当然,老板们之所以有这种思想,不仅在于节约成本的考虑,还因为现在的市场是一个人才过剩的市场—— 有天下人为我所用,少你一个何妨! 如今的人才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老板们可以从容地“用最少的钱用到最好的员工”,也可以从容地面对员工的离职。
      毕竟,一个企业不是靠某一个人的作用就能或生或死的。所以,老板们完全可以“既让马儿跑,又让马儿不吃草”,你不想干自然有人想干,你离开这个企业之后也并不能就那么容易地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老板们在这种大好的局面下,自然是“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把打工者玩于股掌之间。
       当然,老板们对于那些能力非凡、对企业十分重要的人才也是十分重视的,也能容忍此类人才在工作当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并能接受此类人才不断提出的或加薪或晋级的要求。但老板们的“胸襟”是有限度的,当你触及到他“临界点”,他也会“挥泪暂马稷”,立马把你打入“十八层地狱”,让你永世不得超生。
       老板们之所以宁愿损害企业的利益,也不愿意轻易接受打工者的“要挟”,一方面是害怕打工者居功自傲,有朝一日“功高盖主”,又或者打工者自立门户,成为自己的竞争对手,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打工者已经“为我所用”,该“榨取”的已经“榨取”得差不多了,而且,打工者既然能“为我所用”,必然有他的缺点和不足,老板们永远期待着能够有更好的人才为其所用。
       看着的是金条,拿起来是稻草 有一句俗话,叫“吃着碗里的,看着锅里的”,老板们都十分信奉这个真理并身体力行之。还有一句俗话,叫做“得不到的总是最好的”,老板们也总在渴望着“最好的人才”能够为己所用而又总感叹“最好的人才”不能为己所用。 老板们用人时,之所以会“看着的是金条,拿起来是稻草”,当从两个方面来分析。
      其一,在“远观”的时候,总能发现人才身上的诸多闪光点,并想象成无所不能的“超人”,以为一旦用之,必能使企业在转瞬间“脱胎换骨,得道升天”,而真正地把人才放到企业当中后,才知道并不是企业的“救世主”,又或者根本就是一凡夫俗子,毫无价值可言,所以“看着的是金条,拿起来是稻草”。
      其二,看着的是“金条”,拿着的时候也的确是“金条”,但却不知道怎样用好这根“金条”,于是把“金条”当成了“稻草”用,结果是理所当然地认作一根“稻草”。 应该说,在未能为己所用之前,不管是“金条”还是“稻草”,其实都是“金条”,因为他对于企业而言没有风险。
      而不管是“金条”还是“稻草”,老板们一旦要用之,必然要细心考察之,小心防范之,以求在安全的范围内为企业做出最大的贡献,所以,老板们用人必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但用人怎能不疑? “用人不疑,疑人不用”,是中国古代管理哲学的精华,也自是许多老板们拿来运用的准则。
      但在实际上,“用人不疑,疑人不用”在很大程度上只是老板们拿来骗骗打工者的“幌子”,以获取打工者对老板们的感恩戴德和无比忠诚,其实,老板们都知道:用人又怎能不疑呢?! 其一,打工者会出卖企业的商业机密吗?人非圣贤,孰能无求,在时下这竞争激烈的市场中,竞争对手总会想方设法地套取本企业的商业机密,以打击本企业。
      打工者总得面对那花花绿绿的诱惑,他们能抵挡得住吗?所以,必疑之。 其二,打工者会死心塌地为企业效力吗?有的人会一辈子为别人打工,而有的人为别人打工只是准备将来自己当老板,如果让第二种人轻易地知悉企业的全部运作程序和核心技术,那他会为本企业打工一辈子吗?所以,必疑之。
       其三,打工者会不会全身心投入工作呢?人总有七情六欲,总有懒惰的时候,总有杂七杂八的事情,那么打工者会不会在上班时间偷懒呢?会不会趁上班时间干自己的私事呢?会不会利用企业干一些偷鸡摸狗的事呢?所以,必疑之。 其四,打工者适合企业给他的职位吗?他的能力够吗?他能够听从领导的安排吗?他又能够领导他的部门兢兢业业的工作吗?所以,必疑之。
       而老板们之所以用人必疑,其根本点在于企业的最高目标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那么,打工者能够为老板们创造多大的效益呢?—— 你能为我创造多大的效益? 老板们之所以当老板,就是希望自己的生意兴隆,希望打工者能够为他们创造最大的效益,但是,打工者们, 你们能为他们创造多大的效益呢? 是帮助老板们实现销售额翻番? 还是为老板们节约了多少银子? 又或者为他们理顺了什么样的关系? 还是帮助老板们实现了科学管理? 没有哪一个老板不“现实”!所以,老板们凭什么要用人,凭什么要给你很高的工资,凭什么相信你,凭什么给你一个自由发展的空间,所有的一切都需要你给出一个充分的理由,那就是,你为他创造了很大的效益!但是打工者切记,一时的效益并不能带给你永恒的安逸,老板们需要的永远是勤勤恳恳、戒骄戒躁并不断创造更大经济效益的打工者!。
      

    S***

    2018-12-18 18:38:57

  • 2018-12-18 18:32:57
  • 企业不论在什么时期什么情况下,都应以德为先。因为只有企业具备了优良的社会道德、职业道德、服务道德、诚信道德等这样的价值观、经营理念和行为准则,才能有凝聚力、团队精神、顾客满意度、口碑效应等聚集的核心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

    不***

    2018-12-18 18:32:57

  • 2018-12-18 18:26:57
  •   以德为先,根据司马迁的观点,才能大于道德的人是很危险的。管人用人,可以从两方面入手,(一)管理者要有人格魅力,推荐星云法师讲述:要静下来聆听对方的声音,是“沟通”的秘方。多替他人设想,是避免摩擦的不二法门。东汉刘演、刘秀两兄弟,在家乡日夜练兵,准备打倒王莽的新朝时,左右邻居就说道:“刘演太糊涂了,如果这样闹下去,将来我们这些乡亲的命都要不保了。
      ”说着大家都躲起来,生怕会被牵连。后来邻居们看到刘秀也脱下农装穿上军服,准备出征,又说道:“连谦和敦厚的刘秀都参加他们,大概不会错。”大家才放下心来。 由此可知,你是否是个优秀的领导者?在于你属下能否持续着优异表现。关于用人之道,我的意见是: “取人之直,疏其谄曲; 取人之朴,疏其奢侈;取人之宽,疏其狭隘;取人之敏,疏其懒惰;取人之辨,疏其迷糊;取人之信,疏其虔偶。
      ” 人有所长,必有所短,可因知以见长,不可忌长以摘短。 (二) 有徒弟问过我:“师父,为什么每个人有事一定要找您谈?有话一定要对您说?任何人、事、物在您面前都可以摆平,而且大家也都很心甘情愿地为您所用?师父是如何调御的?” 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言,则失言。
      ”我自信我是个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对我有份信赖。孔子有句话说:“能与人言而不与之言,则失人;不能与之言而与之 言,则失言。”我自信我是个能不“失人”又不“失言”的人,故大家对我有份信赖,更何况藉着佛光的庇佑,有什么不能摄受的? 曾国藩云:人生有三乐—— 一、读书声出金石,一乐;二、弘奖人才,助人日进,二乐;三、勤劳而有憩息,三乐。
       除此之外,我们也常听人家说“为善最乐”、“知足常乐”、“如愿快乐”、“涅第一乐”……“乐”是和谐、规则、快意的感觉,如何在人生道上寻求自己快乐的安住点很重要,不管是乐土、乐育、乐业、乐群、乐天,只要能乐此不疲为社会服务,自然能乐事劝功让大家来肯定 2用人要甄别人品,推荐参考司马光在资治通鉴里的观点:智伯之亡也,才胜德也。
      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亡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
      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如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遂其奸,勇足以决其暴,是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
      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岂特智伯哉!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司马光曰:智瑶的灭亡,在于才胜过德。才与德是不同的两回事,而世俗之人往往分不清,一概而论之曰贤明,于是就看错了人。
      所谓才,是指聪明、明察、坚强、果毅;所谓德,是指正直、公道、平和待人。才,是德的辅助;德,是才的统帅。云梦地方的竹子,天下都称为刚劲,然而如果不矫正其曲,不配上羽毛,就不能作为利箭穿透坚物。棠地方出产的铜材,天下都称为精利,然而如果不经熔烧铸造,不锻打出锋,就不能作为兵器击穿硬甲。
      所以,德才兼备称之为圣人;无德无才称之为愚人;德胜过才称之为君子;才胜过德称之为小人。挑选人才的方法,如果找不到圣人、君子而委任,与其得到小人,不如得到愚人。原因何在?因为君子持有才干把它用到善事上;而小人持有才干用来作恶。持有才干作善事,能处处行善;而凭借才干作恶,就无恶不作了。
      愚人尽管想作恶,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好像小狗扑人,人还能制服它。而小人既有足够的阴谋诡计来发挥邪恶,又有足够的力量来逞凶施暴,就如恶虎生翼,他的危害难道不大吗!有德的人令人尊敬,有才的人使人喜爱;对喜爱的人容易宠信专任,对尊敬的人容易疏远,所以察选人才者经常被人的才干所蒙蔽而忘记了考察他的品德。
      自古至今,国家的乱臣奸佞,家族的败家浪子,因为才有余而德不足,导致家国覆亡的多了,又何止智瑶呢!所以治国治家者如果能审察才与德两种不同的标准,知道选择的先后,又何必担心失去人才呢!。

    豆***

    2018-12-18 18:26:57

  • 2018-12-18 18:23:57
  • 企业用人是以德为先,因为如果以才为先的员工,有好的才能不放在正路上,利益面前就有可能会做出有损于企业的事,所以企业要找的员工是德才兼备的人才,这个成语德在前才在后也是这个道理。

    重***

    2018-12-18 18:23:5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