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何谓受戒?过程怎样?

首页

何谓受戒?过程怎样?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2-15 15:45:45
      当前僧人队伍的状况,大有鱼龙混杂、泥沙俱下之慨。之所以造成这样,不如法的传戒是其
    中主要原因之一。要想改变这种局面。自是一方面教育既有的僧尼,提高他们的素质,一方面慎
    重地接引未来的新生僧尼。受戒是确定僧尼资格的手续,所以需要认真对待,如法举行。
      这里把 受戒的要领,并有关具戒者的事情:分受戒、舍戒、戒牒、烧香疤四项,供给诸大德们参考。 一、受戒   受戒是七众资格形成的必然手续。戒有四位:即五戒、八戒、十戒、具戒,这里但就具戒来 说。具戒的受法,律中列有五种: 1、善来: 这是佛陀从成道到入灭,一惯使用的方法。
      根据戒律的记载:佛陀初期所度的大 弟子,几乎都是善来比丘,比如?x陈如等五人,满慈子等三十人,三迦叶等一千人,舍利弗和目 犍连共二百五十人,释迦族王室子弟五百人,跋度帝五百人,群贼五百人(见《摩诃僧祗律》)。 以此可见,善来比丘是当时僧团中的主要成员。
      至于受戒方法,佛陀只要说一声:善来比丘!受 度的人,便以自己的宿根和佛陀的威神感应之下,当下须发自落,袈裟著身,钵盂在手,俨然具 足比丘威仪了,但这必须是宿根深厚,《四分律》谓之断惑一轮,道成初果的人才行。 2、破结: 即断除见思惑,证无学果,自然能感得戒体。
      如《律》云:“若能修道成阿罗汉, 即名出家受具足戒也。” 3、三语: 也称三归。如《四分律·受戒犍度法》记载:世尊成道后,为弘扬佛法,分派弟 子到各地游行说法,时有闻法生信,发心出家受戒,诸比丘领着去见佛陀,由于路途遥远,半路 退失信心。
      比丘们就把这情况反应到佛陀那里,佛陀于是宣布:从今以后,允许比丘们给初出家 者受具足戒,要受具足戒的人,必须剃除须发,披上袈裟,脱去草屣,右膝著地,恭敬合掌作如 是言: 我某甲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三说)。
      我 某甲皈依佛竟,皈依法竟,皈依僧竟,今于如来所出家,如来至真等正觉是我所尊(三说)。 三语的受戒,到白四羯磨授戒的产生,就废去不用了。 4、八敬: 这是最初尼众受戒的方法。佛陀的姨母大爱道领着五百释女,先后三次到佛陀处 请求出家,都没有得到许可,后来阿难代为请求,佛陀观机成熟,便让阿难转告,能够遵守八敬 法,就允许出家。
      阿难宣布,爱道等闻,欢喜信受,即得具戒。 5、羯磨: 此又别为六种 (1)中国(中印度)十人:是僧尼多的地方。男众受戒要有十个比丘才能成办。 (2)边方持律五人:是因为边方僧少,《律》中记载亿耳沙弥受具足戒,三年待僧,方满 十人,为此目莲尊者提出,佛陀宣布边方有五个比丘,就可以受戒了。
       (3)中国(中印度)二十人:这是女众受戒,要有持律比丘、比丘尼各十人。因为女众烦 恼多,容易怠慢,必须借助殊胜的因缘,才能发起胜心,感戒纳体。 (4)边地十人:边地僧尼少,尼众受戒,允许比丘、比丘尼各具五人,即能成办具戒羯磨 了。
       (5)小年曾嫁:是指十岁以前就已出嫁的女子,她们懂得礼仪,能够忍耐,有持戒的能力, 所以减去八年,十二岁就可以受具足戒了。 (6)遣信;在佛教史上,只有达磨陈那一人。因为她长得美丽,很多男人,听说她要出家 受戒,都想从半路上把她破了,为了防止意外,佛陀特许她派遣代表去求办羯磨,回来转告,也 可得戒。
       以上五种受戒的方法,善来、三语、八敬都只限于佛世。其中善来、八敬只有世尊才有资格 使用;破结使通佛世和佛灭后,但能不依戒而断惑的人毕竟是很少的,尤其是末法时代。因此, 我们现在能够使用的方法,只有羯磨受戒,下面就着重介绍一下羯磨受戒。
       羯磨受戒的特点是讲究因缘,《四分律行事钞·受戒缘集篇》列有五缘: 1、能受戒的人有五个条件: (1)是人道:在六道众生中,天道贪著乐事,修罗怀着瞋疑,鬼神谄诳不实,畜生愚昧无 知,地狱常受痛苦,惟有人道,苦轻下趣,乐劣天上,能调理心虑,崇尚道业,才有资格受具足 戒。
       (2)诸根具足:虽是人身,如五官四肢有所亏欠,像《律》中广列一百四十余种,并不应 受。因诸根不具的人成为比丘有损僧团庄严形象,造成社会人士对三宝的轻视。 (3)身心清净;即从俗人到将受具戒,不应有十三难等过失(十三难者:边罪、污尼、贼 住、五逆、破内外道、黄门、二形、非人、畜生)。
       (4)出家相具:受戒者已经剃除须发,披上袈裟,具足出家人的形相。 (5)得少分法;已经受过五戒、十戒,才能受具足戒。《律》中说:“不与沙弥戒与受具 戒者,众僧得罪”。 传戒作法时,要根据这些条件对受戒者进行严格的简择,受戒人具备了以上条件,才有资 格受具足戒。
       2、所对的缘境有六个方面: (1)结界成就;界,指僧团居住的一定区域范围。一切羯磨,必在大众作过法的界内举行, 受戒是重要白四羯磨,自然也不能例外,假如没有结界成就的作法界,是不能受戒的。 (2)有能秉法僧;白四羯磨的教法,“别人”和“非法众”都不能作,必要戒体清净及通 达戒律的人才能秉办。
       (3)数满如法:佛法昌盛的中国,必须十名清净僧秉法,才能算数满如法;佛法不兴的边 地,可以曲开方便,由五人秉法。国内至今传戒,尚用十僧,人数是满的;但在作法时,往往不 够认真,希望今后在这方面应予以重视。 (4)界内尽集和合:一个作法界内,同时不许有二种羯磨行事出现,所以在受戒羯磨时, 界内的僧众必须尽集和合,以防止别众现象的发生。
       (5)有白四教法:受戒羯磨必须一番白事,三番羯磨,即一次宣布应作法事,三次征求意 见,共有四番作法,都要合乎圣教,不得有颠倒错脱、说不明了等过失。 (6)资缘具足:受戒人若无衣钵,或借他人衣钵,都不能受具足戒。 以上从人、法、事、处四个方面,说明受戒作法必备的因缘,这些条件都具备了,才能成就 受具足戒。
       3、发心乞受: 《律》云: “若受戒人,不自称名,不称和尚名,教乞而不乞,若眠醉瞋 恚;若无心受,皆不得戒。” 上面二缘是旁助,这第三缘是正因,作为受戒人,必须发心乞求, 方能感戒。 4、心境相应: 《律》中说:眠醉狂人及无心而受等,是心不当境;白四羯磨,不如法作白, 不如羯磨法作等,及前僧非法,不令受者起心,即境不称心《萨婆多》云: “若殷重心受,则 有无教,若轻心受,但有其教,无无教也。
      ” 无教即无作戒体,具备了殊胜缘及殷重心,心境 相应,才能得到无作戒体。 5、事成究竟: 从请师始至白四羯磨终,前后诸缘一一如法,受戒就算成就了。 上来五缘是受戒羯磨必具的条件,也是衡量得戒的标准。此外《行事钞》中,还有羯磨受戒 的行事程序,因为没有使用,这里也就不赘述了。
      汉地由于南山律疏的失传,三百多年来,受戒 作法一直根据见月律师编写的《三坛正范》,现在如果要恢复南山律的受戒作法,一下子可能很 难改变过来。因此,我们只希望在依据《三坛正范》的传戒作法时,不要忘记了上面列举的那些 条件,如果都能做到,那么,受戒作法一定圆满成就。
          二、舍戒 出家受了戒,假如不能适应僧团的清苦生活,或受不了戒律的约束,在这种情况下,可以舍 戒。出家受戒需要具备种种条件,通过大众审查,经过许多的手续,可是,要想舍戒还俗却是很 简单的,只要对一个比丘,真心诚意的说明就行了,至于说的内容,可以根据你所舍的范围。
       《律》中说有顿渐二舍:顿舍是直做白衣,当如是说: 我舍佛,舍法,舍僧,舍和尚、舍阿阇黎,舍诸梵行,舍戒,舍律,舍学事,受居家法,我 作净人等。 这种舍戒的情形多数是由于完全退失了信心而引起的;渐舍:在受持的四种戒中,或舍弃具 戒作沙弥;或舍弃具戒和十戒,作优婆塞。
      舍戒的词语例上可知。 舍戒之后,如果再想出家受戒,佛教也还是欢迎的。《律》中引《增一阿含经》,有僧伽摩 比丘七次舍戒,后更受戒得阿罗汉果的事迹。允许比丘七次舍戒,七次出家,超过七次就不行了。 这是从比丘来说的。比丘尼又怎样呢?《十诵律》等说明比丘尼舍戒后,不能再受戒,因为佛陀 最初允许妇女出家,本来就是很勉强的,所以就有了比丘尼舍戒后不能重受戒的规定。
       三、戒牒   受戒之后,传戒机构发给证书,这就是戒牒。戒牒不同于度牒,度牒又名祠部牒,起源于唐 代,是国家对于依法得到公度为僧尼的人而发给的证书,僧尼持此度牒,不但有了明确的身份, 可以得到政府的保护,同时还可以免除赋税徭役。
      度牒在清朝中叶废止不用了,因此,我们现在 只知道戒牒。戒牒是受戒证书,其作用当然不如度牒。只是由于度牒废止了,戒牒才成为僧伽唯 一的证件,所以,我们现在姑且称之为僧伽身份证。 戒牒产生于什么时候呢?据元觉岸《释氏稽古略》卷三记载; 丙子大中十年,敕法师辨章,为三教首座,初令僧尼受戒给牒。
       这里所说的牒,是指戒牒。戒牒是中国佛教的产物,在佛制戒律及东土高僧西行游记中未见 印度有戒牒的记载,汉地到了唐宣宗大中十年丙子,即公元856年,受戒才发给戒牒,一直沿用 至今。 戒牒的内容一般分为四个方面:一、引经据典说明戒律的重要性;二、详载受戒人的本籍、 俗名、年龄、所属寺院,师名,由此可以明确身分;三、列举传戒大和尚、羯磨阿阇黎、教授阿 阇黎以及七尊证师的名字;四、劝嘱发心。
      最后传戒机构盖印。 四、烧戒疤   烧戒疤,又称燃顶。受戒时在头顶上燃上九个或十二个香疤,因为是在受戒时燃的,故称戒 疤,是汉僧受戒的一种标记。燃顶烧香疤的作法,有大乘经论作为依据。如《梵网经》四十八轻 戒之第十六条说: 若烧身、烧臂、烧指;若不烧身、臂、指供养诸佛,非出家菩萨。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六说: 其有比丘发心决定修三摩地,能于如来形像之前,身燃一灯,烧一指,及于身上爇一香炷, 我说是人无始宿债一时酬毕。 又《法华经·药王菩萨本事品》有一切众生喜见菩萨烧身、烧臂供养诸佛。
      从这几段经文的 内容,说明了原来烧身有二重意义:一、是用以表伸至高无上的供养;二、为了消除业障。至于 燃烧的位置,则不局限于头顶,身、臂、指都是可以的。 那末,燃顶与受戒又有什么关系呢?依上面所引的经文,如《梵网经》所说,受过菩萨戒的 出家菩萨,必须烧身、臂、指供养诸佛;至于比丘,如《楞严经》说,为了消除业障,也是可以 燃指燃灯供佛,但并不是一定要这么做。
      足见原来烧身燃顶,仅仅是菩萨必修的项目之一,与受 戒没有必然的联系。正因为如此,受戒燃顶只有汉僧才有,其它地方的僧伽都是没有的。 汉僧受戒为什么要燃顶?燃顶烧戒疤始于何时呢?汉僧受戒燃顶是唐代以后的事,随着度牒 的大量发行,出家人的身分比较复杂,有一些人为了逃避徭役而加入僧人队伍,为了整肃僧团, 主持传戒的大德议定了受戒燃顶的作法,作为终身之誓,沿用至今,成为汉僧受戒的标记。
       近世以来,佛教界内部对于受戒烧香疤的问题有不同的看法。为此,中国佛教协会于一九八 三年召开的第四届理事会第二次会议上通过了《关于汉族佛教寺庙剃度传戒问题的决议》,其中 《关于传授戒法的问题》第八条规定: 目前,我国汉族地区僧尼受菩萨戒时,在头顶上烧香疤一事,是唐以后逐渐形成的一种习惯, 并非佛教原有的仪制,因有损身体健康,今后一律废止。
       在此之前,一九八一年中国佛协在广济寺为中国佛学院新生传戒,也就是“文革”后的第一 次传戒,已经废止了烧香疤的作法。现在全国各地寺院传戒均能遵照中国佛协的有关决议办事, 僧尼受戒时不再烧香疤了;虽有少数人在受戒之后自发燃烧香疤,但它已经不再是区别僧尼受戒 与否的标志了。
       摘于《法音》1989年第9期 。

    o***

    2007-02-15 15:45:45

其他答案

    2007-02-18 16:55:53
  • 若皈依佛门,会受五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不饮酒.
    在简单的仪式中,师傅会问:能持否?回答能持.如若不能持某一戒,可
    事先请示咨询一下师傅,并说明原因.人若能持五戒,才会保持人身,不
    堕三恶道.其实,这五戒是做人的起码要求.诸恶莫做,众善奉行,自净
    其意,是佛教最基本的要求.

    1***

    2007-02-18 16:55:53

  • 2007-02-17 21:56:54
  • 受戒
    佛教制度。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 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僧尼还须受菩萨戒。凡受戒者不许破戒,但允许声明舍戒还俗。破戒者要受到惩罚。如果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暂时破例开戒。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飞***

    2007-02-17 21:56:54

  • 2007-02-15 15:43:46
  •   受戒
    (一)佛教制度。凡皈依佛教的人都应受持戒律,以便更好修行。因不同教派对教义的不同理解,产生了不同的戒条。分为五戒、八戒、十戒、俱足戒等。或小乘戒、大乘戒、居士戒、比丘戒、比丘尼戒等。出家者受持戒法后即成为正式僧尼。沙弥和沙弥尼必须受持十戒,即不杀生、不偷盗、不淫、不妄语、不饮酒、不涂饰香鬘,不视听歌舞,不坐高广大床、不非时食、不蓄金银财宝 。
      上座系佛教比丘有227戒,比丘尼有331戒,此传汉地比丘守250戒,比丘尼守348戒,藏传佛教喇嘛持253戒。 信奉大乘的汉地佛教僧尼还须受菩萨戒。凡受戒者不许破戒,但允许声明舍戒还俗。破戒者要受到惩罚。如果遇特殊情况,也可以暂时破例开戒。为表示笃信佛法、虔守佛规,需受戒,即用戒香炙烧头额或手腕,炙成3个、6个、9个或12个黑疤,越多表示越虔诚,戒期完毕,由传戒者发给“戒牒”及“同戒录”。
       (二)《受戒》是汪曾祺的代表作之一。 汪曾棋(1920-1997),江苏高邮人。1939年,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中文系。从1940年到1947年,是他小说创作的第一个阶段——探索阶段。他与沈从文过从甚密,并且选了沈从文在联大开的几门课程。
      其间,他写了《复仇》、《落魄》和《鸡鸭名家》等短篇小说,后收入1948年出版的短篇小说集《邂逅集》。 1948年汪曾棋到北京。从1950年到1958年他一直当文艺刊物的编辑,编过《北京文艺》、《说说唱唱》、《民间文学》等。1958年被错划为“右派”,下放到张家口的一个农业科学研究所劳动,将近4年。
      1962年初调回北京,任北京京剧团编剧,曾与杨毓珉等人把沪剧《芦荡火种》(汪曾祺等作)改编成京剧《沙家洪》。60年代初是其创作的第二个阶段。其间,以下放生活为素材写了《羊舍一夕》、《看水》、《王全》等短篇小说,1963年出版小说集《羊舍的夜晚》。
      这些小说朴实、清新,与当时的公式化、概念化的小说相比,是难能可贵的。 1980年以后是汪曾祺创作的第三个阶段,也是其小说创作的丰收期。他写了《异秉》、《受戒》、《大淖记事》等小说,出版了《汪曾棋短篇小说选》、《晚饭花集》等短篇小说集。 汪曾祺的小说在思想内容上多表现美与健康的人性,他对新时期小说最大的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散文化的小说文体。
      他的小说近似随笔,随意洒脱,亲切自然,同时还注重气氛的描摹。他认为在短篇小说中只要写出了气氛,即使不写故事,没有情节,不直接写人物性格、心理,也可以“在字里行间都渗透了人物”,因为“气氛即人物”。 《受戒》是一篇饱含诗情的小说,表现的是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小说描写的内容包括和尚们的宗教生活和民间的世俗生活两部分。和尚们的宗教生活是充满着人间烟火气或者说世俗性的。聪明漂亮的主人公明海在家叫小明子,是从小就确定要出家的。他的家乡出和尚。当和尚对当地人来说是一种谋生的职业,因为当和尚有很多好处,可以吃现成饭,可以攒钱,将来还可以还俗娶亲。
      不仅出家的目的是世俗的,寺庙里的生活方式也如此,充满了尘世的气氛。荸荠庵的小和尚过着很清闲的日子,连早课、晚课也不做,只是敲几声磐,然后挑水、喂猪。在为数不多的几个和尚中,大概只有一个老和尚最守规矩,他是吃斋的,但过年时也破戒。明子的舅舅仁山是“当家的”,掌管寺庙里里外外的俗务。
      二师父仁海是有老婆的,夫妻俩在庙里过起了逍遥自在的小日子。三师父精明能干,风流倜傥,能玩牌,会“飞铙”,还长于唱山歌小调。这个庙里无所谓清规,连这两个字也没有人提起。他们吃肉不瞒人,年下也杀猪。他们也举行宗教仪式,可那欢快的场面更像是人生的舞蹈。
      有时,“一场大焰口过后,也像一个好戏班子过后一样,会有一个两个大姑娘、小媳妇失踪,——跟和尚跑了”。 在对和尚们的生活习俗作了充分的铺叙后,作品又以小英子家为中心,展开了明丽的田园牧歌式的水乡世俗生活画卷。这是一个自给自足的农业文明社会,人与环境自然和谐。
      小英子一家4口人,尽管性格不同,但都禀承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格。小英子热情泼辣,心灵手巧,热爱劳动。她和常往她家跑的明海青梅竹马,两小无猜。明海会画花,小英子就把它们绣出来。他们共同劳动,一起薅草,车水,“扌歪”荸荠随着岁月流逝,春去秋来,他们的心田里渐渐长出了爱情的苗子。
      《受戒》这个题目是带有反讽性的,“受戒”本来是和尚表明接受佛门戒律的仪式,而就在明海受戒的同时,两个小主人公的爱情也走向成熟。明海在受完戒与小英子划船回家时,两人表白爱情,把船划进了芦苇荡。小说结尾处以写景暗示了性的成熟。 作品中两个部分的内容是相通的,具体的联结就是明海的行动;不仅如此,两个部分还互相印证,流贯着共通的精神--中国人的求生意志。
      《受戒》有着一种内在的欢乐,浸润着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现世主义精神,令人想起《诗经》和古代乐府中那些欢快的民歌。这是一首人生的赞歌,赞颂了纯朴健康的人性之美。 散文化的笔调是这篇作品艺术上最突出的特点。这从人物塑造、语言运用等方面可以看到。从人物塑造来说,作品并不着力于刻画完整的人物性格,而是努力捕捉能够表情达意的人物的神情、动作和话语,从而折射出人物的心灵世界。
      如果说性格小说像一幅肖像画的话,那么这篇小说则是一幅风俗画,人物只是画面的一部分。不过,这种散文化的笔调最主要地表现在结构上。汪曾祺小说的结构如行云流水,自然随意,没有我国传统小说那种有头有尾、情节曲折、故事性强等特色。《受戒》与汪曾祺的其他小说相比。
      情节性要强一些,但小说有约一半以上的篇幅是写庵赵庄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的。小说的第一章开头写道,“明海出家已经四年了”,“他是十三岁来的”,交代了情节的线索。下面便很快转入了对庵赵庄风俗的描写,在这一章的最后写到明海在河边初遇小英子时,情节才开始缓慢地推动。
      但接着的两章全都是对和尚们生活习俗的铺叙;与主要人物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明子老往小英子家里跑”,这是第四章的首句,表明小说的内容又回到情节上来。这时,小说又插入对小英子家的环境和家里的生活的交代。之后情节才向前发展。情节推动的节奏相当缓慢。
      而且,小说虽有情节,却又不以情节取胜。浓郁的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给作品带来了独特的风致。不过,民俗风情和地方色彩的描写与人物描写并不是分离的,而是和谐统一的。民俗风情自然地流露出一方人们的天性,汪曾祺总是从这里去寻找人物性格的源头活水。《受戒》花了很大篇幅描写风俗人情和地方色彩不是离题万里,因为正是庵赵庄善良的习俗熏陶了两个小男女对现世生活的热爱,而这里优美的自然风光则铸造了他们自由恬淡的天性。
       作品的语言亲切自然,素朴、雅洁。作者既追求口语的鲜活和传神,又讲究书面语的精妙和雅洁。作品的语言很生活化,没有冗长的文学描写和种种陪衬。作品虽然很雅致,透露出浓厚的书卷气,但人物的语言并不是文诌诌的,而是非常切合他们的身分,简洁传神。作品的叙述语言也很生动。
      如写人物:“两个女儿,长得跟她娘像一个模子里托出来的。眼睛长得尤其像,白眼珠鸭蛋青,黑眼珠棋子黑,定神时如清水,闪动时像星星。浑身上下,头是头,脚是脚。头发滑滴滴的,衣服格挣挣的。——这里的风俗,十五六岁的姑娘就都梳上头了。这两个丫头,这一头的好头发!通红的发根,雪白的簪子!娘女三个去赶集,一集的人都朝她们望”。
      这里多是短句,多用逗号,语言短促、有力。词汇、句式明显有着书面语和文言的色彩,但这些都在口语体的叙述之中,故能显得自然、活脱。 。

    霞***

    2007-02-15 15:43:4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