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还剩一周 高一上学期的语文要怎么复习?

首页

还剩一周 高一上学期的语文要怎么复习?

我现在是高一上学期
由于前面模块考试 古文和该背的都看得差不多了
现在最烂的是现代文阅读和作文 连模块考试这么简单的题目有时候都觉得困难
谁能教教我怎么复习? 不胜感激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27 19:06:14
      你好!
        现代文阅读方法谈 
      
     
    一、原因与结果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一条规律就是:题干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而要求我们回答的是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或是题干给出的是具体原因,而要求我们根据文章内容推导出事情的必然结果。
      那么,这类试题的“问”与“答”之间其实就是“因”与“果”之间的相互转换。我们看到这类试题时,一定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关系,以确定我们解答的方向和具体内容。例如: 例1.说的是春秋时期的俞伯牙,他在停泊的小舟中专心致志地鼓琴,樵夫钟子期竟会听得出神入化。
      当他将仰慕着高山的情思注入音符时,钟子期立即慷慨激昂地吟咏着:“巍巍乎若泰山!”当他挥舞手指弹出浩荡迸涌的水声时,钟子期又像是站在滚滚的江河之滨,禁不住心旷神怡地叫喊起来:“汤汤乎若江河!”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
      这怎么能不让俞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因此当钟子期死去之后,他就再也没有心思触摸琴弦了……(2002年全国高考题) 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道高考试题是很典型的“因果转换”型试题。
      从题干中我们一眼就能够看出,它给出的是事情的结果,“为什么”三个字就提醒我们需要回答导致这一结果的原因。从原文的语境中我们不难发现,“对这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和“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俞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成了他的化身一般”这两句,是直接导致俞伯牙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的原因所在,两者能形成因果关系。
      因此,我们只要将这两句话稍加整理,就可以形成答案: 因为俞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钟子期却能够准确感应他的琴声、领悟他的情思。 二、抽象与具体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设置上的另一条规律是:试题题干的“问”和需要我们作出的“答”之间是一种抽象与具体的转换关系。
      或是题干具体、答案要求抽象概括,或是题干抽象概括、答案要求具体明确。解答时我们只要认真对照题干,把文章中那些实质一致而表述方式不同的内容加以整理,就能形成答案。例如: 例2.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在一扇扇门内,隐藏着何等样的奥秘!…… 开门是一个神秘的动作: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
      它包含着人间至乐的最高闪现:重聚、和解、久别的恋人们的极大喜悦。即使在悲伤之际,一扇门的开启也许会带来安慰:它改变并重新分配人类的力量。然而,门的关闭要可怕得多,它是最终判决的表白。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在门的关闭中有着不同程度的悲伤。
      一扇门猛然关上是一种软弱的自白。……(2001年全国高考题)    作者开头说:“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请根据文意写出“开门”和“关门”的含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开门和关门是人生中含意最深的动作”显然是一种概括性的叙述,属于“抽象”的范畴,而“开门”“关门”的含义则是具体的东西。
      因此,本题的实质就是要将题干中抽象的叙述转换为具体的内容。从上文第2段的内容来看,“开门”的含义具体表现在“它包容着某种未知的情趣,某种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一句上,而这句话突出的就是“进入新的时刻的感知和人类烦琐仪式的一种新的形式”,因此可以概括为“一个新的开始”;而“关门”的含义又表现在“每一扇门的关闭就意味着一个结束”这句话上,因此可以概括为“一个结束”。
      这样,经过转换,答案就完全显现了出来。 三、总说与分说的转换 现代文阅读在试题题干设置上的第三条规律,是题干和解答之间存在着一种总说与分说的关系,有可能题干是总说,解答时需要我们分举;也有可能题干是具体的,而要我们加以概括说明。因此,在解题时同样要认真揣摩题干的内容,明确题干的“问”与我们所需的“答”之间所存在的内在转换关系。
      例如: 例3.人生旅途崎岖修远,起点站是童年。人第一眼看见的世界,就是生我育我的乡土。他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而且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横竖呼吸着同一的空气,濡染着同一的风习,千丝万缕沾着边。一个人为自己的一生定音定调定向定位,要经过千磨百折的摸索,前途充满未知数,但童年的烙印,却像春蚕作茧,紧紧地包着自己,又像文身的花纹,一辈子附在身上。
      ……(2003年全国高考题) 从文中看,身上都给人们打下了哪些“童年的烙印”?(不超过28个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这是一道非常典型的“总说与分说转换”的试题。从文章来看,“童年的烙印”显然是对文中若干具体内容的一个总括,是总说的内容,而题干中要求我们回答的“哪些”显然又是分说内容。
      “童年的烙印”实际上就是作者在文中所说的难忘、难舍的真情,那么根据语境,我们便不难提炼出以下一些“分说”的信息:①“从母亲的怀抱,父亲的眼神,亲族的逗弄中开始体会爱”;②“乡土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溶化为童年生活的血肉,不可分割”③“可能祖祖辈辈都植根在这片土地上,有一部悲欢离合的家史。
      在听祖母讲故事的同时,就种在小小的心坎里”④“邻里乡亲,早晚在街头巷尾、桥上井边、田塍篱角相见,音容笑貌,闭眼塞耳也彼此了然”。适当整理、归纳,就能够形成完整的答案:父母亲族的爱、家乡的山水草木、悲欢离合的家史、邻里乡情。 所以,依据题干、结合语境,运用转换的方法,是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的一把钥匙,学会运用,一定会受益匪浅。
       现代文阅读注意点 一、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   自然科学类文章涉及的知识面极广,天地生化、环境保护、生命科学、能源材料、发明创造,无所不包。大多是前沿性的科技动态,内容高度集中,信息密集度大。 阅读自然科学类文章,必须注意和明确的是 前沿科技,因文解析 精心阅读,把握整体 细辨语义,关注信息 正确推断,合乎逻辑 多年来,自然科学类文章阅读检测题都是标准化题。
      标准化题无论是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还是选出错误的一项,总要设计一定数量的错误项。一般说来,错误选项的设计往往采用了一定的方法,如偷换概念,以偏概全、转化失误、浮于表面、将无作有(把尚未出现的看作已经出现的,把正在研究的看作已经成功的,把部分使用的看作全面推广的等)、缺乏依据、义不完全、因果颠倒、先后错乱等。
        二、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  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理解,主要考查以下几个方面问题。  1.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 社会科学类文章中的重要词语,与自然科学类文章一样,往往不是一般的语词,而是重要的科学概念,在文章里含有特定的属性。
      理解文中重要词语,不是靠查工具书,抄词语解释,而是应善于根据上下文把握概念的含义和适用的对象,在其与上下文的适应性中明确词语自身特有的属性。 2.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理解句子,关键还是理解词语。从多年社会科学类文章阅读测试题来看,要理解其意思的句子不少运用了比喻等修辞手法,要通过理解喻体的意思,进而理解全句的意思。
       3.筛选、提取文中的重要信息  阅读社会科学类论文,要注意吸收其中关于社会、人伦、民风、政事、军旅、外交、教化、经济事各方面的信息,根据一定的需要加以提取,这是一种极为重要的能力,也常常成为测试的内容。 4.分析、概括、整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社会科学论文表现了作者鲜明的立场,观点、主张、态度,这些是阅读文章必须重点掌握的内容。
        分析、概括、整合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要注意如下两个问题。  (1)要着眼于全文,不能只盯住局部。  (2)要把握关键句子的意思,如各段的起始句、收束句,文章的结论性句子等,把握这些句子,都有助于正确地分析概括。 5.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
        推断是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从文章内容出发进一步推出新的判断,它丰富了阅读的收获,显示了阅读中的能动性创造。阅读社会科学类文章,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 △十分认真仔细地阅读全文,句句不可放过。  △掌握基本的社会科学概念(通过文、史、哲的学习)并结合语境理解文中的重要词语的含义。
        △结合语境并根据句式及修辞作用的分析,理解并解释文中重要的句子。  △敏于发现新知识、新材料,并着眼于与作者观点的关系,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  △着眼于全文并把握关键语句,忠于文章的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 △根据文章提供的材料、作者明示或暗含的观点(无论是证明肯定还是反面批判)和态度,正确地进行推断。  三、文学作品阅读   做文学作品的阅读应注意那些问题呢?  1、加强整体阅读,提高对文章整体把握的能力。
      题目可能以考查一词一句的形式出现,答题必须立足全文,做到居高临下。  2、以段的阅读为重点,训练分析和概括能力。段的分析和概括是读懂文章的关键。要养成分析段内层次,进而概括段意的习惯。  3、重视语言转换能力的培养。能用不同的语言形式表达相同的意思,是阅读理解的重要标志。
      不善于转换,不能根据题目要求变换表达角度,只会一字不易地照搬原文,是失分的原因之一。可通过一题多做,即根据不同的限定字数,为同一个问题拟出多种答案,来提高语言转换能力。 4、加强鉴赏评价的思路训练。
      鉴赏评价是难点,可从两方面人手:一是整理相关的基本知识,形成系统的知识网络,如表达方式方面叙述、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的知识,表现手法方面象征、烘托、对比的知识,布局谋篇方面过渡、照应、详略的知识,以及修辞手法方面各种辞格的知识等;二是善于思考,不这样写会怎样?这样写会怎样? 。

    霞***

    2007-01-27 19:06:14

其他答案

    2007-01-28 18:20:51
  • 你好!
    你们也要考试拉,我们也是……
    现代文阅读啊,自认为还是要多练习哪,在答题的时候,不要为答这一道题而答,是要从中总结回答这一类题目的方法,熟了相信你就可以轻松的回答拉。
    还有作文啊,我的作文自以为还是可以的,告诉你我的方法,每天记日记,不管有没有可写的东西,都要坚持写。还有,每周写一篇周记,认真写,然后交给老师修改,老师会就你个人的问题对你提出适合你的建议,还可以在自己随时有灵感或有题材的时候随手记下来,以后会有用的。最重要的就是,写的东西一定要使自己的真实感受,不然会给人一种虚假很不真实的感觉,而且这样写自己也会觉得舒服,也对得起自己啊!
    最后还是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一定帮助!祝成绩提高!有事可以给我留言!很高兴帮助你!

    二***

    2007-01-28 18:20:5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