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苏秦与张仪是否有过节?

首页

苏秦与张仪是否有过节?

苏秦与张仪是否有过节?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6-01 09:26:47
      苏秦和张仪没有过节。  两人并不是什么师兄弟。两人的活动轨迹也全无交错之处。  张仪活动于秦惠文王时期,他在国际上的对手是公孙衍(号犀首)。公孙衍也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是魏国人。他曾在秦国为大良造,伐魏斩首8万。张仪至秦得为相邦(这一职位当时大致相当于外交部长,后来演化为丞相),公孙衍受到排挤,就跑回魏国去作了大将。
      张仪的外交政策是连横韩魏,使秦韩魏三国互相支持对方称王,秦惠文君也升级为秦王了。公孙衍的对策是韩魏赵燕和中山国,五国合纵,互相支持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开始时,张仪的主张占了上风,魏国请他去作了三年相国,秦魏相安无事。秦国赢得了时间巩固改革成果。
      后来张仪头脑发热,让秦国向魏国借道去打齐国。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齐秦两个超级强国东西争霸,好像冷战时候的美苏争霸。夹在当中的是赵韩魏楚,这几个二流强国,其中的楚国稍强些,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魏国经过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和商鞅伐魏,已经衰落了,在第二世界里。
      再下来是燕、宋、中山等三流国家。最后是鲁、邹、卫等末流国家。齐秦国力相当,秦国此次行千里越魏伐齐,结果惨败。魏惠王一看,秦国也不怎么样么,于是公孙衍的主张占了上风,出任相国。张仪还回秦国去作相邦。 张仪欺骗楚国之后,楚怀王把秦齐两个超级大国都给得罪了。
      结果被两家轮流痛扁,韩魏也来趁火打劫,最后自己被骗去了秦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掉了下来,还好地大物博,底子厚,总算继续呆在第二世界里,没有掉到第三世界去。 接下来的世界局势,基本上被秦齐争霸所主宰。齐秦连横,灭了其他国家,平分天下,然后再一决雌雄,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可能走向。
      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并阻止其连横才最有利。这些国家互相博弈,谋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势。 秦惠文王和张仪当政时,奉行连横韩魏,对付齐国的政策。随着伐齐战争的惨败,这一政策基本上是破产了。秦武王继位后,重用公孙衍和魏人甘茂,实行连横齐国,征伐韩国的政策,张仪被迫离开了秦国,去魏国做官。
      甘茂排挤了公孙衍后为秦相,统军攻克韩国重兵把守的宜阳,进窥周室。秦武王得以去朝见周天子,但却由于意外,举鼎绝膑而死。短暂的混乱后,武王的一个庶弟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国的外交政策又一次急转弯,连横韩魏,与齐国为敌。亲韩魏的樗里疾为相,甘茂被迫逃往齐国避难。
       由于走得太急,甘茂把家眷全扔在秦国了。幸好在去齐国的路上,他遇见了苏代,苏秦的大哥,正在去秦国的路上。苏代答应了甘茂的请托,到秦国后顺便说服秦王饶了甘茂的家眷。后来甘茂的孙子甘罗在秦王政时12岁就做了上卿。 苏代和苏厉哥俩都是靠嘴皮子混饭吃,可能是到大哥二哥的激励,老三苏秦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他先去秦国游说秦昭王,失败了。回家后发奋用功,头悬梁锥刺股。正好这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苏秦就去应聘,录取后被燕昭王派到齐国作了卧底战略特务。 齐宣王时,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出兵灭了燕国,杀死了燕王哙。这一口咬得实在是太大了,列国受不了齐国的扩张速度,都来干涉,齐宣王只好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来。
      燕昭王一心报仇,问苏秦有何办法,苏秦建仪,燕国太弱,没法和齐国单挑,我们应该鼓励齐国去吞并宋国,消耗齐国的国力;而齐国一旦灭了宋国,列国为了维持均势都会进攻齐国,我们加入进去趁机报仇。那么谁去齐国,实行齐燕和好,鼓励齐灭宋的任务呢?只能是苏秦自己了。
       苏秦去齐国游说齐泯王灭宋,正中齐王下怀。此前,齐泯王结好秦国,以防秦国干涉齐灭宋。苏秦却出了新点子,他去游说列国君王,组成了齐韩魏赵合纵伐秦,牵制秦国,齐军主力却去进攻宋国,这样齐秦关系恶化。宋国很不好打,齐军此次伐宋未能在合纵破裂之前灭之。
      苏秦又给齐王出了主意,通过默许秦军进攻魏国旧都安邑,来换取秦国对齐灭宋的默许。这样齐与三晋的关系也恶化了。齐灭宋后,士卒疲惫不堪。而秦赵韩魏与齐国的关系都已恶化,表面上助齐灭宋的燕国更是齐国的死敌。秦国看出了好机会,率先号召,天下响应。于是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主力于济西,乐毅下齐城七十二,齐王身死人手。
      虽有田单火牛阵破燕复齐,齐国已雄风不再,从第一世界掉到了第二世界,就好像苏联解体一样的效果。 齐泯王总算在临淄失守前夕,认清了苏秦的战略特务真面目,将苏秦车裂而死。苏秦与一般的说客不一样,他自始至终只忠于燕昭王一人。 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最好的策略是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不使其中任何一方独大。
      
      然而他们的目光短浅,居然附和秦国破齐。此战的结果是,秦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齐国降入了二流国家行列,燕国从三流国家一跃成为二流国家。而赵国经过此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攻灭中山,已经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了。齐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而秦国则还要除掉赵国这颗绊脚石,才能算是统一天下有望。

    关***

    2019-06-01 09:26:47

其他答案

    2019-06-01 10:24:56
  •   苏秦和张仪没有过节。 两人并不是什么师兄弟。两人的活动轨迹也全无交错之处。 张仪活动于秦惠文王时期,他在国际上的对手是公孙衍(号犀首)。公孙衍也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是魏国人。他曾在秦国为大良造,伐魏斩首8万。张仪至秦得为相邦(这一职位当时大致相当于外交部长,后来演化为丞相),公孙衍受到排挤,就跑回魏国去作了大将。
      张仪的外交政策是连横韩魏,使秦韩魏三国互相支持对方称王,秦惠文君也升级为秦王了。公孙衍的对策是韩魏赵燕和中山国,五国合纵,互相支持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开始时,张仪的主张占了上风,魏国请他去作了三年相国,秦魏相安无事。秦国赢得了时间巩固改革成果。
      后来张仪头脑发热,让秦国向魏国借道去打齐国。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齐秦两个超级强国东西争霸,好像冷战时候的美苏争霸。夹在当中的是赵韩魏楚,这几个二流强国,其中的楚国稍强些,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魏国经过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和商鞅伐魏,已经衰落了,在第二世界里。
      再下来是燕、宋、中山等三流国家。最后是鲁、邹、卫等末流国家。齐秦国力相当,秦国此次行千里越魏伐齐,结果惨败。魏惠王一看,秦国也不怎么样么,于是公孙衍的主张占了上风,出任相国。张仪还回秦国去作相邦。 张仪欺骗楚国之后,楚怀王把秦齐两个超级大国都给得罪了。
      结果被两家轮流痛扁,韩魏也来趁火打劫,最后自己被骗去了秦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掉了下来,还好地大物博,底子厚,总算继续呆在第二世界里,没有掉到第三世界去。 接下来的世界局势,基本上被秦齐争霸所主宰。齐秦连横,灭了其他国家,平分天下,然后再一决雌雄,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可能走向。
      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并阻止其连横才最有利。这些国家互相博弈,谋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势。 秦惠文王和张仪当政时,奉行连横韩魏,对付齐国的政策。随着伐齐战争的惨败,这一政策基本上是破产了。秦武王继位后,重用公孙衍和魏人甘茂,实行连横齐国,征伐韩国的政策,张仪被迫离开了秦国,去魏国做官。
      甘茂排挤了公孙衍后为秦相,统军攻克韩国重兵把守的宜阳,进窥周室。秦武王得以去朝见周天子,但却由于意外,举鼎绝膑而死。短暂的混乱后,武王的一个庶弟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国的外交政策又一次急转弯,连横韩魏,与齐国为敌。亲韩魏的樗里疾为相,甘茂被迫逃往齐国避难。
       由于走得太急,甘茂把家眷全扔在秦国了。幸好在去齐国的路上,他遇见了苏代,苏秦的大哥,正在去秦国的路上。苏代答应了甘茂的请托,到秦国后顺便说服秦王饶了甘茂的家眷。后来甘茂的孙子甘罗在秦王政时12岁就做了上卿。 苏代和苏厉哥俩都是靠嘴皮子混饭吃,可能是到大哥二哥的激励,老三苏秦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他先去秦国游说秦昭王,失败了。回家后发奋用功,头悬梁锥刺股。正好这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苏秦就去应聘,录取后被燕昭王派到齐国作了卧底战略特务。 齐宣王时,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出兵灭了燕国,杀死了燕王哙。这一口咬得实在是太大了,列国受不了齐国的扩张速度,都来干涉,齐宣王只好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来。
      燕昭王一心报仇,问苏秦有何办法,苏秦建仪,燕国太弱,没法和齐国单挑,我们应该鼓励齐国去吞并宋国,消耗齐国的国力;而齐国一旦灭了宋国,列国为了维持均势都会进攻齐国,我们加入进去趁机报仇。那么谁去齐国,实行齐燕和好,鼓励齐灭宋的任务呢?只能是苏秦自己了。
       苏秦去齐国游说齐泯王灭宋,正中齐王下怀。此前,齐泯王结好秦国,以防秦国干涉齐灭宋。苏秦却出了新点子,他去游说列国君王,组成了齐韩魏赵合纵伐秦,牵制秦国,齐军主力却去进攻宋国,这样齐秦关系恶化。宋国很不好打,齐军此次伐宋未能在合纵破裂之前灭之。
      苏秦又给齐王出了主意,通过默许秦军进攻魏国旧都安邑,来换取秦国对齐灭宋的默许。这样齐与三晋的关系也恶化了。齐灭宋后,士卒疲惫不堪。而秦赵韩魏与齐国的关系都已恶化,表面上助齐灭宋的燕国更是齐国的死敌。秦国看出了好机会,率先号召,天下响应。于是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主力于济西,乐毅下齐城七十二,齐王身死人手。
      虽有田单火牛阵破燕复齐,齐国已雄风不再,从第一世界掉到了第二世界,就好像苏联解体一样的效果。 齐泯王总算在临淄失守前夕,认清了苏秦的战略特务真面目,将苏秦车裂而死。苏秦与一般的说客不一样,他自始至终只忠于燕昭王一人。 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最好的策略是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不使其中任何一方独大。
      
      然而他们的目光短浅,居然附和秦国破齐。此战的结果是,秦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齐国降入了二流国家行列,燕国从三流国家一跃成为二流国家。而赵国经过此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攻灭中山,已经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了。齐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而秦国则还要除掉赵国这颗绊脚石,才能算是统一天下有望。

    m***

    2019-06-01 10:24:56

  • 2019-06-01 10:24:42
  •   苏秦和张仪没有过节。  两人并不是什么师兄弟。两人的活动轨迹也全无交错之处。  张仪活动于秦惠文王时期,他在国际上的对手是公孙衍(号犀首)。公孙衍也是当时著名的纵横家,是魏国人。他曾在秦国为大良造,伐魏斩首8万。张仪至秦得为相邦(这一职位当时大致相当于外交部长,后来演化为丞相),公孙衍受到排挤,就跑回魏国去作了大将。
      张仪的外交政策是连横韩魏,使秦韩魏三国互相支持对方称王,秦惠文君也升级为秦王了。公孙衍的对策是韩魏赵燕和中山国,五国合纵,互相支持称王,史称“五国相王”。 开始时,张仪的主张占了上风,魏国请他去作了三年相国,秦魏相安无事。秦国赢得了时间巩固改革成果。
      后来张仪头脑发热,让秦国向魏国借道去打齐国。 当时的国际形势,是齐秦两个超级强国东西争霸,好像冷战时候的美苏争霸。夹在当中的是赵韩魏楚,这几个二流强国,其中的楚国稍强些,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战国初年的超级大国魏国经过马陵之战、桂陵之战和商鞅伐魏,已经衰落了,在第二世界里。
      再下来是燕、宋、中山等三流国家。最后是鲁、邹、卫等末流国家。齐秦国力相当,秦国此次行千里越魏伐齐,结果惨败。魏惠王一看,秦国也不怎么样么,于是公孙衍的主张占了上风,出任相国。张仪还回秦国去作相邦。 张仪欺骗楚国之后,楚怀王把秦齐两个超级大国都给得罪了。
      结果被两家轮流痛扁,韩魏也来趁火打劫,最后自己被骗去了秦国。楚国从此一蹶不振,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掉了下来,还好地大物博,底子厚,总算继续呆在第二世界里,没有掉到第三世界去。 接下来的世界局势,基本上被秦齐争霸所主宰。齐秦连横,灭了其他国家,平分天下,然后再一决雌雄,这是当时中国的一种可能走向。
      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并阻止其连横才最有利。这些国家互相博弈,谋取对自己最有利的形势。 秦惠文王和张仪当政时,奉行连横韩魏,对付齐国的政策。随着伐齐战争的惨败,这一政策基本上是破产了。秦武王继位后,重用公孙衍和魏人甘茂,实行连横齐国,征伐韩国的政策,张仪被迫离开了秦国,去魏国做官。
      甘茂排挤了公孙衍后为秦相,统军攻克韩国重兵把守的宜阳,进窥周室。秦武王得以去朝见周天子,但却由于意外,举鼎绝膑而死。短暂的混乱后,武王的一个庶弟继位,是为秦昭襄王。秦国的外交政策又一次急转弯,连横韩魏,与齐国为敌。亲韩魏的樗里疾为相,甘茂被迫逃往齐国避难。
       由于走得太急,甘茂把家眷全扔在秦国了。幸好在去齐国的路上,他遇见了苏代,苏秦的大哥,正在去秦国的路上。苏代答应了甘茂的请托,到秦国后顺便说服秦王饶了甘茂的家眷。后来甘茂的孙子甘罗在秦王政时12岁就做了上卿。 苏代和苏厉哥俩都是靠嘴皮子混饭吃,可能是到大哥二哥的激励,老三苏秦也走上了这条道路。
      他先去秦国游说秦昭王,失败了。回家后发奋用功,头悬梁锥刺股。正好这时,燕昭王筑黄金台招揽天下贤士。苏秦就去应聘,录取后被燕昭王派到齐国作了卧底战略特务。 齐宣王时,齐国趁着燕国内乱,出兵灭了燕国,杀死了燕王哙。这一口咬得实在是太大了,列国受不了齐国的扩张速度,都来干涉,齐宣王只好把到嘴的肥肉吐了出来。
      燕昭王一心报仇,问苏秦有何办法,苏秦建仪,燕国太弱,没法和齐国单挑,我们应该鼓励齐国去吞并宋国,消耗齐国的国力;而齐国一旦灭了宋国,列国为了维持均势都会进攻齐国,我们加入进去趁机报仇。那么谁去齐国,实行齐燕和好,鼓励齐灭宋的任务呢?只能是苏秦自己了。
       苏秦去齐国游说齐泯王灭宋,正中齐王下怀。此前,齐泯王结好秦国,以防秦国干涉齐灭宋。苏秦却出了新点子,他去游说列国君王,组成了齐韩魏赵合纵伐秦,牵制秦国,齐军主力却去进攻宋国,这样齐秦关系恶化。宋国很不好打,齐军此次伐宋未能在合纵破裂之前灭之。
      苏秦又给齐王出了主意,通过默许秦军进攻魏国旧都安邑,来换取秦国对齐灭宋的默许。这样齐与三晋的关系也恶化了。齐灭宋后,士卒疲惫不堪。而秦赵韩魏与齐国的关系都已恶化,表面上助齐灭宋的燕国更是齐国的死敌。秦国看出了好机会,率先号召,天下响应。于是秦赵韩魏燕,五国合纵破齐主力于济西,乐毅下齐城七十二,齐王身死人手。
      虽有田单火牛阵破燕复齐,齐国已雄风不再,从第一世界掉到了第二世界,就好像苏联解体一样的效果。 齐泯王总算在临淄失守前夕,认清了苏秦的战略特务真面目,将苏秦车裂而死。苏秦与一般的说客不一样,他自始至终只忠于燕昭王一人。 对第二世界的国家来说,最好的策略是设法保持齐秦的均势,不使其中任何一方独大。
      
      然而他们的目光短浅,居然附和秦国破齐。此战的结果是,秦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齐国降入了二流国家行列,燕国从三流国家一跃成为二流国家。而赵国经过此前的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和攻灭中山,已经处于坐二望一的位置上了。齐国失去了统一天下的机会。而秦国则还要除掉赵国这颗绊脚石,才能算是统一天下有望。

    廖***

    2019-06-01 10:24:4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