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自私的人的表现

支持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例子

我们举行一个辩论会,我方观点是人的本性是自私的,希望得到人的本性是自私的例子
邵*** | 2018-02-03 02:54:32

好评回答

2018-02-03 03:44:32
童*** |2018-02-03 03:44:32 204 108 评论
我是支持人性本善的,呵呵,不过愿意帮你出出点子:

《黄帝阴符经》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相安。" 

你可以在“人”这个字上面做文章,生而为人,必须要从自然从社会摄取所需以资生命,无“私”何以续命?

另外有一个观念可供参考。人的存在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个 “我”的观念,有我就有我所欲我所不欲,要得到我所欲排斥我所不...

查看全部>>

我是支持人性本善的,呵呵,不过愿意帮你出出点子:

《黄帝阴符经》曰:"天生天杀,道之理也。天地,万物之盗。万物,人之盗。人,万物之盗。三盗既宜,三才相安。" 

你可以在“人”这个字上面做文章,生而为人,必须要从自然从社会摄取所需以资生命,无“私”何以续命?

另外有一个观念可供参考。人的存在是一个一个的个体,每个人都有个 “我”的观念,有我就有我所欲我所不欲,要得到我所欲排斥我所不欲,这很明显有自私的成分了。

还可以反驳对方,种瓜的瓜,种豆得豆。如果本来无私,为何产生自私的果?无中生有,不合逻辑,呵呵。

希望你们辩论的开心!
0/300

其他答案(共3个回答)

    2018-02-03 04:06:32
  • 自私和不自私的辩论词。你自己需要什么自己选择,没用的自己删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正确的社会舆论和思想教育的支持。近来有些报刊和讲坛上出现一种论调:“自私是人的天性,人人都自私”。虽是老调重弹,但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人要生存,要活好,要发展,就不能不谋求自己的利益。谋取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被贬斥为自私。马克思主...

    查看全部>>

    自私和不自私的辩论词。你自己需要什么自己选择,没用的自己删除。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有正确的社会舆论和思想教育的支持。近来有些报刊和讲坛上出现一种论调:“自私是人的天性,人人都自私”。虽是老调重弹,但对于和谐社会建设具有不可忽视的腐蚀作用。 
      人要生存,要活好,要发展,就不能不谋求自己的利益。谋取个人的正当利益,是每个人的权利和责任,应该受到尊重,不应被贬斥为自私。马克思主义从来不是只讲义不言利,只讲集体不讲个人,从来不否认人们谋求自身正当利益的动机和行为,并且公开申明:无产阶级不但要解放自己和其他广大劳动者,而且要解放全人类。只顾自己的利益,不顾别人和集体的利益,甚至损人以利己,这样的心理和行为才是自私。 
      自私不是人类的天性,而是社会历史的产物。在原始公社时期,人们是不自私的。那时,生产工具极为简陋,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靠个人单独劳动无法生存。人们必须互相照顾,共同劳动,共同占有和分享劳动成果。一切都属公有,没有私产,甚至每个个人都好像共同体的一个肢体,不能独立。那里,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也就是说,自私给自私者带来的不是利益而是死亡。这样,谁还会自私呢?那时人们不自私,不是由于“人性本善”,而是生存条件使然。 
      自私的心理和行为根源于私有制。人们作为劳动者,容易体会到协作、互助、联合的好处;作为私有者,是相互分离和对立的。私有者之间的这种关系,催生和助长了只顾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当人们以私有者身份相互对待时,如在纯粹的买卖关系中,各自就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自私不是出于神秘的“天性”或“人性本恶”,而是私有制这种社会关系的反映。 
      人们之间的许多社会关系要求相互顾及,相互关照。例如,在同一个资本家手下干活的工人之间有劳动协作的关系和团结起来向雇主争取共同权益的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他们会互相关照、协同行动。只顾自己,妨碍协作、破坏团结,人所不齿。在抗击外来侵略或推翻反动统治的斗争中,人们会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容不得只顾自己不顾整体利益的自私者。日常生活中,人们在许多方面也需要相互关照。只有这样,才能存在和发展。例如,爱情、亲情、友情,都建立在相互关心的基础上。在这类关系中,一般情况下人们都不会只顾自己,而会彼此关怀、互相维护。普通的邻里关系,也要求相互关照,和睦相处。即使偶然同车、同船、同机,顾己不顾人的自私行为也会给大家带来不便,遭众人谴责。维持公共卫生、保护环境、遵守交通规则等也都靠大家互相关照,如果人人都只顾自己,只图自己方便,恐怕连这些起码的社会秩序也会崩溃瓦解。总之,在存在共同利益、需要相互关照的人际关系中,人们常常是会相互关照的,这是人之常情,但这不是出于什么神秘的“天性”,而是千百年来人们从亿万次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共同经验,是人类生存和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
      绝对自私的人只关心自己,对于国家、集体和任何人甚至父母、子女都不关心,这种人自外于一切人际关系,自绝于一切人情,完全丧失了“人的本质”,没了人味儿,这种人还能叫做“人”,还能为人间所容吗? 
      一些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人设想为仅仅是私有者,把人际关系仅仅归结为私有者相互对立的关系,提出假设的“经济人”作为其理论前提。他们说的经济人的基本特点是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不管这些经济学家们对“自己的利益”如何解释,怎样不断“精确化”,不断“充实”(例如,从“利益”到“利润最大化”,再到“效用最大化”,再到把“安全”、“自尊”等补充到“利益”中去),这个人反正跳不出只顾自己这个圈子。原因就在于,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跳不出把私有制当作永恒不变的天经地义的迷信。他们抓住人作为私有者和商品买卖者的特点,把人的其他社会身份和社会关系都弃之不顾;他们把私有制当作立论的前提,不问私有的来历、条件、局限性和发展前景。这种经济学虽能说明资本主义私有经济的一些现象,却不能说明这个社会中许多基本的社会关系(如劳动与剥削、权利与义务、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等)和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 
    
      公有制取代私有制,是几千年没有的深刻变革。要巩固和发展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除了要有足够发达的生产力为基础之外,也要有一定的思想条件,即打破“人性自私论”,扭转只有私有制才符合人性的保守观念,大力弘扬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精神,大力提倡劳动者(包括管理者)以主人的态度对待公共财产和共同劳动,克服只顾自己的自私心理。由于社会主义公有制处于主体地位,所以较之以私有制为主体的资本主义社会,人们具有更多的共同利益,这是培养团结互助精神、无私奉献精神,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牢固的经济基础。和谐不是抹煞利益的区别与矛盾,而是不同利益的相互协调。和谐的基础在于不同利益之间有共同利益。有了这个基础,还需要相关各方彼此关照,讲兼顾、互利、共赢。如果虽有共同利益,各方却只顾自己,不顾别人,不肯为共同利益妥协、让步,那也不可能和谐。试想,在任何一个组织中,人人自私,都只顾自己,不顾别人和整体,能够和谐吗?在一个国家,民族之间、地区之间、城乡之间、部门之间、群体之间,各个方面都只顾自己,不顾对方、不顾整体、不顾大局,社会能和谐吗?总之,把人性自私奉为金科玉律,就没有和谐。所以,我认为,要坚决摒弃“人性自私论”,不让这种腐朽的教条干扰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
    海*** | 2018-02-03 04:06:32 201 110 评论
    0/300
  • 2018-02-03 03:12:32
  • 人的本性都要是自私的。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这是一种条件反射。
    为*** | 2018-02-03 03:12:32 172 116 评论
    0/300
  • 2018-02-03 03:05:32
  • 在你很小的时候就会表现出对事物的独占欲
    关*** | 2018-02-03 03:05:32 170 116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