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华南虎事件的新闻价值在哪里?

首页

华南虎事件的新闻价值在哪里?

华南虎事件的新闻价值在哪里?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11-25 12:57:28
      华南虎事件的新闻价值在哪里?
    作者:郭巍青 知名学者,中山大学教授
    看了一个多月的陕西华南虎新闻,拍案惊奇之余,我也有一些想法和判断。但是觉得自己的零碎想法既不专业也不重要,就什么也没有写。最近以为事件该水落石出了,不料看到《北京晚报》上一篇评论质疑说,多少有关国计民生的大事不去报道,偏偏要报道华南虎,纯粹是把蚂蚁炒成大象,新闻工作者的社会责任到哪里去了呢?看罢这样的评论,倒得很想说几句了。
       尽管难免有马后炮的嫌疑,还是想先说明,我认为照片上的老虎是假的,理由如下。第一,哪一方有利益,并且是有组织、有预谋地争取利益,哪一方做假的可能性比较大。陕西镇坪县政府,符合这个条件。第二,哪一方分散焦点,不愿意将辩论聚焦于“照片虎”的真实性,哪一方做假的可能性比较大。
      还是陕西方面,明显表现如此。假如有类似美国的陪审团一样的机制,各方摆出证据后,让无利益的非专业的普通人用常识判断真假;又假如我是这样的陪审员,那我就会根据上述理由,投票认定农民周正龙先生拍的是假老虎,并认定陕西省林业厅关于重新发现华南虎的宣布是制造了假新闻。
       回到《北京晚报》的那篇评论,到底媒体关注打虎事件有没有意义呢?那篇评论说,这种关注纯粹是为了吸引眼球,是拿着鸡毛当令箭。同期发生了一些重大的事件,例如头顶无数光环的企业家卷款逃跑或被警方控制,媒体不关注这些事情,却跟一张照片过不去,这是新闻管理体制有问题,是媒体的严重判断失误等等。
      我觉得,这样的论点很奇怪,也很过分。 一个人对华南虎事件不感兴趣,抱怨媒体上没有自己爱看的新闻,这很正常。但是由此而来的呼吁,应该是要求更多元、更自由、更细分的媒体才对啊。动辄要求加强管理体制,是一种高高在上的管制型思维。这在网络时代以及议题多元化时代,显得很落伍了。
      进一步说,所谓“媒体集体失语”的现象,其实比那篇评论上列举的几个例子远为严重。近期还发生了一些更严重、更要命的事件,媒体也没有报道。若非通过网络渠道辗转得知,很多人根本不知道,原来还有这么大的事情媒体不报道。也许谁也无力查究为什么不报道,但只要不是假扮天真,就肯定知道这不是因为媒体“严重判断失误”或“没有社会责任”。
       这就说到“无力感”,我认为这恰好是理解华南虎事件为什么引发强烈关注的要点之一。按理说,各种坑害老百姓的“人间老虎”被揭发,应该更引人关注才对。但是问题在于,人们读这些新闻,越读得多,越感觉“无力”。少说也有10年了吧,总是一成不变的老桥段在上演:某官员步步高升,或某企业家背靠政府大山,获社会荣誉无数。
      到了万众仰望之际,才发现其人原来坑蒙拐骗,作风下流,于是呼喇喇似大厦倾,凄惨惨似灯将尽。开头还有人问,为什么不早点发现呢?为什么有关方面总是严重判断失误呢?为什么不堵上制度漏洞呢?为什么不吸取教训呢?问多了之后便不再有人问,因为年复一年,谁也没有能力去改变什么。
       但是华南虎事件突然展现了一块新土地,越来越多的人卷入其中,是发现自己有力量可以做成一些有意义的事情。人们分别拥有的植物学知识、动物学知识、地理学知识、摄影知识、软件知识、以及社会知识,通过网络传输、人肉搜索、博客、论坛等等,汇聚而成真实的力量。
      并没有领导指出方向,并没有权力迫使你做什么,反倒是在相互依赖和相互作用的平行网络中,方向和路径逐渐显现。从树叶和光影的质疑,到细致的图片分析,到年画虎的出现,再到各种访谈资料的综合逻辑分析,逐渐构成完整的证据链条。多少人在这个过程中感到了自己有力量、有信心、有尊严呢?不理解这些,就不能理解华南虎事件的公众基础。
       通过网络渠道交换信息,既激励竞争,又激励合作。通过网络渠道聚集知识和资源,既增强个人,也增强团队。这是网络时代的生产力和竞争力。2003年非典期间,全球各大实验室日夜不停,通过全球网络互相交换最新进展,终于在合作式的竞赛中快速确认了病毒。
      同样的例子是干细胞的研究。知识的汇聚与交换,激励各种探索方向上的竞争,中国学者俞君英所在的汤姆森实验室取得了里程碑式的重大突破,正被许多中国人津津乐道呢。 华南虎事件中,“打虎派”与“挺虎派”在网络上互相辩驳以求真相,其形式结构与上述科学竞赛的例子高度相似。
      在新闻价值上,它比那些多年没有什么长进的“反腐故事”重要得多,也有趣得多。腐败与做假屡生不灭,打击的成本越来越高。能不能另辟蹊径,自下而上,找到更低成本而有效的方式?难道从华南虎事件中网友们所展示的力量中还不能得到有益的启发吗?不从这个角度想,恐怕才是真正严重的判断失误了。
       华南虎事件展示了网络的力量,是一个难得的案例。当然它不能跟非典的研究和干细胞研究相比,因为后者在科学进步上的意义要大得多。但是对于顽强坚持破解华南虎事件真相的所有人来说,并不需要羞愧。求真求善的努力都是平等的,如果在关系国计民生的更重要的领域中没有看到这种努力,那并不是“打虎者”的错。
      总有某种力量阻碍“打虎者”的进入,他们才应该羞愧。是谁使用这样的力量呢?赵本山在蚁力神广告词中说,谁用,谁知道。 (本文来源:红网 作者:郭巍青) 。

    汉***

    2008-11-25 12:57:2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