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1 1=2

首页

1+1=2

为什么1+1=2?
我太想知道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8-07-22 20:04:25
      希望提问的哥们不是刷分的: 
    1+1=2 
    陈景润1956年底,已先后写了四十多篇论文的陈景润调到科学院,开始在华罗庚教授指导下专心研究数论。1966年5月,他象一颗璀灿的明星升上了数学的天空,宣布他已经证明了(1+2)。 1973年,关于(1 2)的简化证明发表了,他的论文轰动了全世界数学界。
      “(1 2)”即“大偶数都能表示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二个素数的积之和”,被国际公认为“陈景润定理”。 陈景润(1933。5~1996。3)是中国现代数学家。1933年5月22日生于福建省福州市。1953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学系。由于他对塔里问题的一个结果作了改进,受到华罗庚的重视,被调到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工作,先任实习研究员、助理研究员,再越级提升为研究员,并当选为中国科学院数学物理学部委员。
      陈景润是世界著名解析数论学家之一,他在50年代即对高斯圆内格点问题、球内格点问题、塔里问题与华林问题的以往结果,作出了重要改进。60年代后,他又对筛法及其有关重要问题,进行广泛深入的研究。1966年屈居于六平方米小屋的陈景润,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居然攻克了世界著名数学难题“哥德巴赫猜想”中的(1 2),创造了距摘取这颗数论皇冠上的明珠(1 1)只是一步之遥的辉煌。
      他证明了“每个大偶数都是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使他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居世界领先地位。这一结果国际上誉为“陈氏定理”,受到广泛征引。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他研究哥德巴赫猜想和其他数论问题的成就,至今,仍然在世界上遥遥领先。
      世界级的数学大师、美国学者阿 ·威尔(AWeil)曾这样称赞他:“陈景润的每一项工作,都好像是在喜马拉雅山山巅上行走。”陈景润于1978年和1982年两次收到国际数学家大会请他作45分钟报告的邀请。这是中国人的自豪和骄傲。他所取得的成绩,他所赢得的殊荣,为千千万万的知识分子树起了一面不凋的旗帜,辉映三山五岳,召唤着亿万的青少年奋发向前。
      陈景润共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1、2都只是符号,都只是人定的,所以1 1=2只是一个表达式罢了,如果当初人们把“3”定义为“1”,“4”定义为“2”,那么我们现在就没有1 1=2了,而是3 3=4。

    2008-07-22 20:04:25

其他答案

    2008-07-29 09:30:03
  •   1。1+1≠0,0是非存在,1是存在,存在≠非存在
    2。1+1≠x(奇数),x-1=偶数,1为奇数,偶数≠奇数
    3。1+1=4
    1+1=1+3⑴,1+1=2+2⑵
    由⑴得1=3,由⑵得1=2
    2≠3
    4。以此类推,1+1≠任何大于四的偶数
    结论:1+1=2
    以上是数学方法证明,以下是理论推理
    1+1=2是在承认叠加的基础上承认延展,而这个思路也就是人本身的意义。
      这个“公理”的不可“证明”性源于人们对“证明”一词的理解和诠释。不管一个人的证明过程多么华丽,他的思想中已经贯穿了1+1=2这个公式。证明无非是要找到论题成立的所有论据,这个过程本身就是承认论据的叠加和延展能够得出论题。       比如A成立得条件是B和C,得证过程其实就是B+C=A。
             如果哪位“伟人”声称自己证明了1+1不等于2,必然是在证明过程中利用了某个1+1不等于2的概念。当他证明完叹了一口气,曰:啊,我终于证明了1+1不等于2了。我们甚至可以小声告诉他:你已经是非正常人类了。       1+1=2还意味着“量变”,由它再次延展的9+1=10其实就是“质变”。
      10和1不是一个数量级;这类似于二进制中的01+01=10。       而人其实就是1+1=2和1+9=10这两个公式的结合体,这些公式构成的不仅构成人的肉体,还构成人的思维。这和电脑的01+01=10没甚区别,让我们缅怀一下伟大的人工智能先驱图灵先生。
      人工智能的后续者们发觉要达到“人类级”的人工智能是困难的,困难的根本所在是由于他们对于“人类级”的概念的理解;而另一端,生命科学也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着,在关于DNA的知识进一步完善后,也将促使这两们学科的合二唯一,并研制出“DNA机器人”。      当机器能够制造机器后,我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机器人能够制造机器人。
      N年以后,科学家们惊喜的发现他们能够制造出第一个能够自生产的“DNA机器人”时,他们又会发觉这和自己的祖先“原始人”根本没有区别,与其再绞尽脑汁的发明类似的更高智能的“DNA机器人”,还不如让它们自己进化!而那时的人类已经成为“DNA机器人”的造物主。
            难道这就是“轮回”!那么我们现在的人类也是……同时给那些迷信科学的人提个醒,万物是这样运作的:非生命+生命——非生命+生命,而不是,非生命+非生命——生命+非生命。并且对于生命和非生命的定义只是个“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玩笑,承认由非生命进化为生命是个过程,就得面对一个不可回避的事实:存在介于生命和非生命之间的状态,那么这个状态是生命还是非生命?同样生命科学家们在探索历史中的无穷大的同时应该注意一下现实中的无穷小,历史中的一切都是现实的缩影;而试着将非生命合成生命试验难以成功的原因可能就是因为人类自身对于生命定义的局限性。
            二进制公式01+01=10中的01,就是一个门槛电压。准确的说是电脑所能感到的最小刺激单位,低于这个电压,电脑无法运作。而人脑和电脑的原理无差异,同样也存在这个最小的刺激,其实就是“1”的概念,人类的进化促使所能感受到的最小刺激单位逐渐减小,由此数学中产生了小数来解释人们的疑惑。
            但是不管怎样小,由一个最小单位刺激累计到二个最小单位刺激之间的刺激,人是无法描述的。聪明的马克思先生发明了“量变到质变”来给人释疑。但是仔细分析时,人们还是会陷入“间断性”和“连续性”的困惑中去。      刺激究竟是什么?刺激是平静水面的涟漪,是起初宇宙爆炸时的那个点。
      既然又一个点,就会又第二个点、第三个点;如果把两点连接成线段并在两点找到第三点,同样我们又能发现第四个、第五个……第N个,无穷的麻烦出来了。      我们完全可以建立一门“范围学”,就是狭义和广义,在一定范围内,过小的和过大的都忽略掉;因此我们的任何概念都有一定的模糊和不确定性。
            而且1+1=2其实也是各种超现实主义的基础,因为自然界根本不存在完全相同的两个“1”。即使是各种微观粒子,同样也存在差异,即便忽略了它的“性质”差异,那么粒子与粒子之间还是存在“时空”上的差异,否则你根本不可能区别它们。性质就是物质之间相互区别的差异,人们假定各种各样的物质的性质都是必须在时空内发生作用,本身就是忽略了时空就是物质的一种“性质”;同理,当把任意一种其他性质作为物质的基础时,“时空”的性质性就更加显而易见。
      现象学的奠基者胡塞尔先生也发现了这个问题,意识到人们所研究的终究是现象。可是当现象和物质本身对立起来时,同样是基于最初公式的1+1=2的变形——1-1=0。然而不存在相同事物的世界更没有完全相对的事物存在,那个数学史上伟大的发明数字“0”也是一个理想而已。
      0等于-0,而人们认为无穷小不等于负无穷小,也就是说无穷小“不是”负无穷小,再进一步就是说无穷小和负无穷小之间还有距离,而这个距离就是0,距离是0其实就是没有距离,那么无穷小又“是”负无穷小。海德格尔先生明白了哲学的根源归结为“是”的问题,并穷尽一生来研究它;但是这位伟人却把哲学与其他学科对立起来。
      类似还有康德先生试图把“理性”与“非理性”对立起来,但即使是理性也必然存在与非理性的连接零点,而在零点的周围的问题根本无法回避。要解决这个问题其实就是否认“差异”性,就是说1=1,这个公式里其实承认还有“延展性”存在,可是既然延展不延展都一样了,还延展作甚!      我们再回顾一下时空,时间与空间。
      爱因斯坦说的好:“空间和时间都不过是人脑中一种执著的幻象而已。”而现在有人在研究时间机器,他们的目的大概是希望能“看”到过去和将来。如果一个人能看到将来,那么我们可以说“他现在正在看将来”;而正常人都知道“现在”看到的必然是现在!那么现在是将来,也就是过去是现在都一样了,就是说时间根本不存在。
      其实过去就是必然,将来就是偶然;必然只具有确定性,偶然只有不确定性;当你知道某个事情必然发生时,这个事情必然已经发生过,发生过就是过去了;而现在就是过去和将来交界的零点,任何零点都是人脑中的假象,“现在”根本不存在,时间只是一种幻觉。同样,空间也一样不存在。
            看来我们“人脑中执着的幻想”还真是不少啊,真够顽固的。这类顽固观点还有:学说必须是自洽的,不能自相矛盾。自相矛盾又是什么,韩非曾经在《自相矛盾》中举了这个故事,我们中的很多人把那个卖矛盾的人作为讥笑的对象;而韩非子的那个故事却根本不是笑话,它的深刻哲理根本没有被课本解说出来。
      解说如下:如果矛足够锋利就会把盾牌刺破;而盾牌足够硬就能抵挡尖矛,如果使矛的那个人力气足够大的话,矛就会因刺不穿盾牌而损坏。碰巧出现这样的情况,矛在刺破盾牌的同时,自身也损坏了。也就是说矛不存在了,的确是“物莫能陷也”;而盾牌也破了,就不能算是盾牌了,于是“于物无不陷也”。
      所以现在意义上说“自相矛盾”这句话本身就自相矛盾的,那么矛盾是不矛盾?! 。

    清***

    2008-07-29 09:30:03

  • 2008-07-23 01:15:24
  • 一个女人和一个男人相爱后组成幸福家庭就等于两人世界了,
    朋友分享出的幸福穿提到另一个人身上,就成了双份喜悦,

    寂***

    2008-07-23 01:15:24

  • 2008-07-22 21:43:47
  • 经过不断的论证,终于得到比较宏观、实在的论证方法.
    eg:假如桌上有1个大红苹果,如果你再拿1个大红苹果放到桌上,现在可以数数,可以准确地知道一共有2个大红苹果,理论实际相结合,所以1+1=2,论证完毕!为了让大家更直观、清楚地了解论证过程,流程图如下。

    水***

    2008-07-22 21:43:47

  • 2008-07-22 20:07:03
  • 以前也有个这样的问题,炒得很热,无数楼发表了无数看法...
    果然这个世界就是有不少无聊的怪人...
    我还是用我那时候的回答回答你一遍...
    如果你拿两根手指头出来数数玩,一不小心数出第三根来,我服你!

    做***

    2008-07-22 20:07: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