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怎么能够消除自己的疑心?

首页

怎么能够消除自己的疑心?

我疑心很大,不容易相信别人!!!这样不好,怎么能够消除自己的疑心呢 
以前可能是自己也曾欺骗过别人的原因吧,但是我现在不想骗人了,但是我怎么能够肯定别人也不骗我呢??? 
这个度要如何把握?谁能告诉我啊?????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9 10:34:33
    那么就勇敢的相信别人,不要担心被欺骗,让欺骗这样的词汇远离你的头脑。再者就是多上几次当也能减少被欺骗的几率。吃亏是福,很多人都是吃亏吃出来的。只有这样人生才有可能会有所成就。

    王***

    2019-03-09 10:34:33

其他答案

    2019-03-09 11:09:06
  •   一,不要无端猜疑_心语星空
    无端猜疑,于是无补;疑心太重,害己殃人。
    有这样的一则故事:“宋有富人,天雨墙坏。子曰:‘不筑,必将有盗。’其邻人之父亦云。暮而果大亡伤财,其家甚智其子,而疑邻人之父。”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智子疑邻”的故事。由此看来,猜疑使友善被曲解为恶意,好心被认为歹心,扭曲了事情的本来面目。
       猜疑,就是无中生有地起疑心,对人对事不放心,小心过甚。有了猜疑之心,对待朋友,看待事物,就不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进行合乎逻辑的判断、推理,而是凭借一点表面现象,主观臆断,随意夸大,进行扭曲事物,得出一个不切实际的结论,或者先入为主,先设框框,然后察言观色,甚至无中生有,把幻觉当真,把一些毫无关系的现象也当作事实材料,生拉硬拽来当作证据。
       猜疑使人际交往中本来小小的疙瘩发展成长期的不和。自古以来不知有多少人因为猜疑而疏远了朋友,中断了友谊,甚至断送江山。猜疑实在是害人又殃人。 猜疑使人失去公正的态度。正像上面引用的“智子疑邻”的故事,同样是忠诚的劝告,富人对儿子称赞,因为亲近,忠告便显得聪明;对邻人之父非亲非故,结果“信而被疑,忠而被谤”,显然失去了公正的态度。
       猜疑危及国家安全。历史上,君臣相互猜疑则天下就会动乱。因而贤明的君主和精明的大臣,都把猜疑视为相处的一大祸害加以避免。 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一向被认为是一个精明能干且能选贤任能的人,但他也有一定的偏颇之处,就是过于明察,反生疑人之心,对人不信任,大事小事无不亲自过问,出将入相,茕茕孑立。
      诸葛亮对搜受降之将魏延始终用而不信,怀疑他有反叛之心,致使军事上失去“股肱”之助。诸葛亮死之后,又发生魏延的冤案,蜀汉元气大伤,造成“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的不利局面。 猜疑又是自己折磨自己。杯弓蛇影的典故就是很好的例证。弓影投映在盛酒的杯中,好像小蛇在游动,饮者以为真把小“蛇”给吞下去了,越想越恶心,结果害得自己重病一场。
      这才是天下本无事,庸人自疑之,疑心太重,到头来自讨苦吃。 对别人无端的猜疑,貌似无端,实在有端,猜疑源于褊狭的私心。“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疑心太重的人,总怕别人争夺自己的所爱、所求、所得,怕别人损害自己的利益,终日疑神疑鬼,顾虑重重,你对别人不放心,别人能对你坚信不疑吗?虽说防人之心不可无,但是时时提防,处处疑心,还会有知心朋友吗? “疑人偷斧”的故事在我国大概是腐儒皆知。
      那位丢斧子的人,在没有弄清事实真相以前,总是怀疑别人偷了他的斧子,且怎么看怎么像,连吃饭走路说话办事都像个小偷儿。当他找到斧子之后,才知道自己怀疑错了。“世间本无事,庸人自相扰”,病根就在自己多疑。 其实,在生活中,大家恐怕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你走进办公室,大家讨论的话题突然终止:你爱人陪你去瞧病,大夫和他(她)单独说了几句话,可回来后你却发现他(她)什么也不对你说:你的上级忽然三天没有训斥你了……碰到这些事情,你心里是不是开始犯嘀咕:是不是觉得别人有什么事情瞒着自己? 如果你不否认这种可能,你有没有想过,这可能只是你的多疑。
       每个人都有多疑的时候,疑心是人在社会中保护自己和预防性保护自己的正常心理活动,但疑心的程度却有轻重,过于疑心和过于敏感却是不正常的现象了。 敏感多疑,通常不只是对外界事物,也包括对自身状态的猜疑和忧虑。有些人性格内向,生性不开朗、不豁达,什么事情都斤斤计较,造成性格不完善和缺陷,我们虽然不能认为这就是精神症状,但大多数精疾病的发病却和性格缺陷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可以说,大部分精神疾患者中,疑心过重都是主要的表现。
       他们常常把周围环境中跟自己毫无关系的事物牵扯到自己的身上,像看到别人吐痰,就认为是瞧不起自己:听到他人的言谈中说到自己的姓,就认定是在谈论、甚至讥讽漫骂自己。 虽然疑心过重并等于精神疾病,但却有引发精神疾病的可能,其危害之大由此可见。当然,适度的戒备自然对保护自己有益,但疑心过重,对别人的任何举措都当作是对自己居心不良,必然是毫无益处。
       多疑源于心理不健康。多疑的人心胸狭隘,斤斤计较,患得患失,与人相处,眼里坏人总比好人多,所以朋友很少,更无至交。多疑的人思想飘忽不定,心无主见,容易受人挑唆,无中生有,怀疑一切。由于心理不健康,往往生出许多事端,自己给自己制造麻烦,事后又常常后悔不迭。
      我国古代的名医华佗有一句名言:“多疑也是病。”多疑是一种心理疾病,是身心健康的“隐性杀手”。 摒弃多疑,首先要加强思想修养,使自己心胸开阔。应多些平和淡泊,多想别人好处,多些仁爱宽容,多和外界交往。遇事看得开,少钻牛角尖。“胸襟和眼界要特别宽阔。
      ” 摒弃多疑,自己要善于给自己“开天窗”,增加心里的“透明度”。对自己一时纠缠不清,剪不断理还乱的问题,不管是外边的,还是家里的,遇有疑虑别闷在心里,应及时向家人或有关人敞开心扉,多沟通、多倾诉,将心中的疑虑大胆暴露,及时化解。这样不仅减轻了自己的心里负担,和淋漓家人是关系也会越来越亲近,自然就离多疑越来越远。
       多疑的病根在自己,只有不断的战胜自我,才能消除心理多疑。战胜自己的狭隘,就会心怀坦荡开朗:战胜自己的偏激,就会理智处事:战胜自己的浅陋,就会多一些宽容:战胜自己的孤僻,就会多一些友谊。就是对待疾病,也要首先战胜自己讳疾忌医的恐惧心理,才能正视疾病,战胜疾病……这样不断战胜自我,才会迎来美好、和谐、舒畅、顺达的人生。
       有人说:“假如我们都知道别人在背后怎样谈论我们的话,恐怕连一个朋友都没有了。”这并不是一句否定人与人之间友情的话,相反的,它正可以告诉我们,不、对背后的闲话尽可不必去认真打听和计较。 要知道,人们背后一时兴之所至,谈到你的过错和缺点,说了对你不利的话,这是人之常情。
      即使他是你的朋友,偶尔一两次顺口说来的话,也并不证明他不够朋友。 假如你不知道,这事情就会和你根本没有发生过一样。 可是,假如你时常担心别人背后对你的谈论,而要千方百计得去打听的话,传话的人可能会把事情夸张些或歪曲些。这样一来,本是无意之间的闲谈,就会成为相当严重的有意的中伤,当然就会影响到朋友之间的感情。
       我认为在这方面是大可不必过于认真的;假如你喜欢你的朋友,在传话的人面前,你反而应该替他辩护一下或洗白一下才对。因为这是换得朋友对你的信心及杜绝闲话的最好办法。朋友之间的感情本不是短时间可以建立得起来的。在彼此交往期间,不计较小的恩怨,适当地消除小的误会,原谅对方有意或无意的错误等等,都是使友谊巩固和增进的最好方法,许多人一生交不到一个朋友,那就是因为他太斤斤计较了。
      要知道,世间有几个人没有缺点和没有粗心大意的时候呢?假如别人也同样的来计较我们的错失的话, 我们不是也会成为孤立可怜的人了吗? 对人多一些体谅,欣赏别人的好处,记住别人的好处,忘掉别人的错处,原谅别人的缺点,不去故意挑剔别人,就可以获得一种心安理得的快乐。
       有一颗体谅他人的心,就仿佛获得了一把钥匙,能开启本来关闭的大门。 多少年以前,有一个名诗人自问:“世界上有哪一个人的作为,能满足世人所有的需要和欲望?”他想了一整夜,后来他自己回答:“没有一个人能做得到。” 尽管是最接近、最亲爱的人也不能做得同我们所要求的完全符合。
      即使是关系最密切、最贴心的人,也不能像我们所想那样做得十全十美,使我们满意。如果你能认清这一事实,这便是人生智慧的一部分。忽略了这一点,或者是看不清这一点,我们就会不满足于现状,因而希望获得更多,也要求更多了。这样一来,人生就显得更无趣了。 人类既机灵又畏羞,如果你抱持一种不怎么体贴的态度,对方就会觉察出来,马上像蚌壳一样,立刻关起门来,躲避我们了。
       所以我们时常要求得到更多的光、更多的爱心、更多的体谅。 不能原谅自己,但要原谅别人。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严于律己、宽于待人,尤其是更不能有快意恩仇的报复之心。 正如帕金森说:“一个人哪怕学问再好,如果不凭良心来办事,一定极大地危害社会,并且最终会危害自己。
      ” 在生活中我们感到有些人似乎带有一些阴气;有些人总令你不寒而粟,总想离他(她)远一点;有些人你即使想说服自己接受,但感觉始终让你对他(她)充满警惕。原因很简单:正常人无法接受心理扭曲心态失衡的人,他们反感这类人,不屑也根本不愿意和他们交往。
       其实,报复心重的人有时候也想轻松畅快地与人交流,但其骨子里时不时漏出的报复浊气,令人望而生畏。当报复心驾驭了人的灵魂时,人就无法自己。从这一刻起,报复者就自己给自己判了无期徒刑。在这种情势之下,报复者就只有一种选择就是选择孤独。 翻看任何一个有关报复的案例,我们都会发现,报复是一种可怕的事,表面上看来似乎是快意恩仇,但是,报复往往是一柄双刃剑,它在将剑刺进对方身体和心理的同时,也伤害了自己。
      在生活中有更多的人也许没有过激的言行,但是,却会在内心的深处埋藏着对对方的仇恨,虽然由于自制力强没有酿成大祸,但那份埋藏的仇恨却像一匹野兽撕咬着他的心,很苦也很累。仇恨不是唯一解决问题的方式,多一点原谅他人之心,生活也许更美好。 原谅他人并非软弱,一个懂得原谅二字用处的人,原谅会成为他的无形武器;消极的一面是可以避免因仇恨卷入无益复仇的旋涡,积极的一面是可以克服对他有所不利的敌人,而且可以更进一步把敌人化为朋友。
       此文章很真实,反映我们心理的想法和心态的调整。其实,我们生为凡尘人,让自己快乐,幸福就是我们的目标。多一分理解、包容、体谅和关怀,是我们奔向目标的先决条件。 愿你爱的人更爱你,你想人更想你! 二,“疑人偷斧”也是病 [时间]:2007-11-27 9:22:57    今年32岁的李女士,在一家外企任公关部经理,人长得非常漂亮。
      5年前她认识了刘先生,两人情投意合,很快就结合组成了一个幸福的家庭。但是好景不长,婚后不久,李女士发现丈夫非常多疑。由于自己工作的关系,社会交往比较多,刘先生只要看到她与其他男性说笑或者聊天,就非常嫉妒,不能接受。一有机会,刘先生便翻看李女士的手机,只要看到男性的电话,他就会无端疑心。
       毫无疑问,刘先生是患上了现代人多发的心理暗疾——— 疑心症。 疑心症是一种对自己的健康状况和心理感受过分关注、担心或深信自己的身体和生活出现了严重变故,固执地对自身感觉或生活征象做出与实际不符的病态解释,致使整个身心被由此产生的疑虑、烦恼和恐惧所占据。
      这一心理病症的特点是:他人的解释和客观现实均不足以消除其怀疑心态。 这类患者一般是在儿童时代受到过严厉管教或遭受不幸,与他人感情疏远,又缺乏感情交流,逐渐发展到对一切人都不信任。这类人往往自视甚高,心胸狭隘,神经过敏,遇事爱往坏处想,总认为别人什么事都在瞒着自己,甚至捕风捉影,听风即是雨,缺乏与家人、同事的沟通能力,弄得周围人际关系紧张。
       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疑心症属于偏执型的性格缺陷。疑心症患者多为胆汁质和性格内向的人,以白领人群发病较多。疑心是人的一种性格缺陷,疑心重的人多心胸狭窄,行为偏激,性格乖戾,与人格格不入,有时会把自己引入主观臆想的死胡同,排斥了别人,也孤立了自己,为自己的学习和生活增加了许多麻烦,有的人甚至会影响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疑心重的人应做一定强度的体育锻炼,疲劳后获得轻松感,血液循环加速,有氧代谢增快,有利于患者从疑心状态中解脱、情绪放松。跑步、跳绳、游泳、健身舞等都是理想的选择,但要结合身体状况量力而行。 饮食中缺乏B族维生素和某些氨基酸也会诱发或加重疑心症。
      因此,食物中适当补充粗粮、胡萝卜、鱼、动物肝脏、海产品等,这些富含微量元素的食物可以增强体质,稳定身体机能,有利于心理健康。 家有疑心病者,亲人应帮助他们进行全面、细致、权威的体格检查,根据检查结果排除躯体性疾病。如果因为疑心重而影响生活、工作,应到专业心理治疗机构进行支持性心理治疗。
       来源:《当代健康报》 罗玉菊 。

    粘***

    2019-03-09 11:09:06

  • 2019-03-09 10:34:47
  • 只想对你说:“防人之心不可无,害人之心不可有”。

    狂***

    2019-03-09 10:34:4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