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是什么意思?

首页

"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是什么意思?

"色即是空,空既是色."是什么意思?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07 16:51:30
      佛教的“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理论是佛教的有一个相当完整和细致的思想体系。“色空理论”有三个层次,一个是人的欲望,一个是人的身体。这是在人的欲望和人的身体层面上论述色与空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在自然层面上的色空理论,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不知道就弄不懂佛教的缘起理论。
      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请允许我用通行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理论。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四大因素由于因缘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请注意这是佛教被认为是无神论的基本根据。 释迦牟尼佛认为这种由空到色,由色到空的轮回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任何进步的含义在里面。
       为便于理解,我想展开说一下: 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各个文明中心同时对世界的形成开始思索,希腊人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中国人提出了五行理论,佛教提出“四大说”,犹太人则提出了神创论。不同的理论导出了不同的结论。中国的道教对生命的意义是积极的,认为可以长生不老;基督教则是消极的,认为人生是赎罪的过程。
      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不过是一个反复轮回的过程,是“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无意义过程。释迦牟尼佛认为只有涅磐脱离色空轮回才有意义。 有些人把色与空仅理解为女色,那就太浅了。 《心经》中的“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 其中的色,是指人们的色身即空性如来藏。色与空讲的是色身与空性如来藏的关系。 “因为你的色身是从你的如来藏制造出来,而且由它所执持的,所以你的色身就是如来 藏的一部分。既然你的色身是如来藏的一部分,怎么可以说色身不是空性如来藏呢?在 这一段经文里的“空”性,就是讲第八识如来藏。
      ” “譬如明镜上的影像,应该说也是明镜自体的一部分,影像并没有离开明镜而现行啊! 不应该说镜上所现行的影像不是明镜啊!又譬如你的手臂就是从你的身体长出来的,并 且不能分离而运作,必须依附在你的身体上才能运作,根本就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啊! 怎么可以说你的手臂不是你的身体的一部分呢?”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的意思就是说:“受即是空,空即是受;受不异空,空不异 受”。
      “‘想、行’也一样,到最后一个识蕴则是:‘识即是空,空就是识;识不异 空,空不异识。‘所以讲’亦复如是‘”。人的“识蕴总共有七个识--眼耳鼻舌身 意识,”还有末那识即第七识。“空性心如来藏,不能离开这七识心而在三界中独自 现行运作啊!七识妄心也不能离开空性心如来藏而独自现行运作啊!这个就是‘不一不 异’的道理。
      ” 摘编自萧平实居士的著作《心经密意》 。

    韩***

    2019-03-07 16:51:30

其他答案

    2019-03-07 17:12:36
  •   色的定义:根据世亲菩萨所著《俱舍论》所说,色者,质碍之义。就是这类事物有形体,会占据空间,会对其他物质造成障碍。还具有变坏、显现的意义,也就是会最终变化乃至毁灭,同时可被观察到。
    空的定义:龙树菩萨《中论》所说,“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
      佛法中说的因缘所生就是说事物都是各种缘具备的条件下才显现出来的。 所以根据上面两论的定义就可以通过等量代换的方式进行翻译了,色即是空的意思就是:具有形体会占据空间会最终变化乃至毁灭可被观察到的“事物”都是在各种因缘都具备的条件下显现出来的。
      如果深入一些说的话,那么当缘起不再具备的时候,那么就不会再显现了,也就是毁灭。所以佛法说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佛教的“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理论是佛教的有一个相当完整和细致的思想体系。“色空理论”有三个层次,一个是人的欲望,一个是人的身体。
      这是在人的欲望和人的身体层面上论述色与空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在自然层面上的色空理论,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不知道就弄不懂佛教的缘起理论。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请允许我用通行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理论。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
      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四大因素由于因缘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
      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请注意这是佛教被认为是无神论的基本根据。 释迦牟尼佛认为这种由空到色,由色到空的轮回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任何进步的含义在里面。 为便于理解,我想展开说一下: 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各个文明中心同时对世界的形成开始思索,希腊人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中国人提出了五行理论,佛教提出“四大说”,犹太人则提出了神创论。
      不同的理论导出了不同的结论。中国的道教对生命的意义是积极的,认为可以长生不老;基督教则是消极的,认为人生是赎罪的过程。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不过是一个反复轮回的过程,是“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无意义过程。释迦牟尼佛认为只有涅磐脱离色空轮回才有意义。
       有些人把色与空仅理解为女色,那就太浅了。 故,若行深般若波罗蜜多,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又色不是空,空不是色。乃至无色无空,色空同俱。。。。。。 。

    伤***

    2019-03-07 17:12:36

  • 2019-03-07 16:43:00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
      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
      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
      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

    张***

    2019-03-07 16:43:00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文学 相关知识

  • 文化艺术知识
  • 文化艺术
  • 文化艺术问题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