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你对"色即是空"有何看法?难道,色真的就是空吗?

首页

你对"色即是空"有何看法?难道,色真的就是空吗?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06 19:17:58
    色是空吗?色不是空,色对凡人对佛教徒来讲都是诱惑,是事物的假相.只有在人们体悟事物的空相\不执着于事物的假相,无所愿求时,色才是空.才能达到“无欲则刚”之境界.

    J***

    2019-02-06 19:17:58

其他答案

    2019-02-06 20:04:19
  • 这句话出自佛教的《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色”是什么意思呢,色就是我们所处的世界,不仅是物质世界,从广义上来说也可以包括精神世界(受想行识)。“空”即虚无。为什么说色即是空呢?中观学说里面认为,色为因缘所聚而得,离了因缘,即无色,所以说“色”无自性。例如一个人,父精母血,情欲冲动,这些都是因,生了孩子以后,食物喂养,知识社会熏陶,种种经历,铸成性格,这些都是因,有了这许多因,才成了一个人。离开了这些因,也就无这个人。根据佛教的逻辑(因明),因缘所成,说明了这个人无自性,这就是所谓的空。其他所有的物质和精神,也都是因缘所聚,所以色即是空。所以中观里面讲的空,并非绝对的虚无,不是“顽空”。色即是空,并不表明色是虚无,而是表明色的本性是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的意思和“色不异空”大致相同。 
    PS:引自presumptuous对《谁知道“色即是空”是什么意思?》这个问题的回答!
    

    爱***

    2019-02-06 20:04:19

  • 2019-02-06 20:00:21
  •   
    通俗地讲,身体叫名色,名是指精神作用,色是指物质作用。人的精神和头、躯干、四肢合起来成为一个统一的生命体。佛教认为,笼统地说个身体不明确,死人也有身体。凡对这些东西起名,必定要有个精神的作用才行,而精神则必须寄托在物质的身体上才能有所作用,所以合称为‘名色’。
      (贾题韬《坛经讲座》) 名色:识暖胚团。名指心识(即初投胎之神识),色指形体(即父精母血凝成之胚团。由于一念爱染,投入母体为名;揽父母赤白二霈,外托暖气成胎为色。此是胎相初成之位。因六根未成,识心未能显发了别之功能,但有心之名,无心之用,故不称心,而只称名;且初投胎时,形体未全,五官未具,不便称身,故单称色。
       此一阶段,细分又有五位……经四七日,渐成坚固之肉,第五七日名钵罗奢位,译为肢节,又名形位,自神识投胎至五个七日生诸根形,四肢差位。以上皆属名色支摄。(《佛学十四讲》,台湾台北财团法人佛陀教育基金会1997年印赠) (凡夫众生)所见的宇宙之形成,乃是由于凡夫众生,对于如下的五种对象(五蕴)的执著,有此五种对象,构成自我的观念,由于有了自我的意识作用,便引来了不自在、不满足、不完整的感受;这些感受,便是苦恼。
       构成凡夫世间的要素者,名为五蕴或五阴(skandha): (1)色蕴:(rupa-skandha)──包括自身的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以及反映自身而起感受作用的色、声、香、味、触的五境。这是构成自我观念的物质要素,也即是自我存在的主观的身体及客观的环境。
       (2)受蕴:(vedana-skandha)──此为对于五境的接触,所生起心理上的感受作用,即是当身体的五根(五种官能),和其所在环境中的事物,发生了感触的心理活动。 (3)想蕴:(sanjna-skandha)──此为由感触而变成接受的心理活动,例如与顺境接触所感到的欣乐,与逆境接触所感到的悲苦,即是心理上的受取作用。
       (4)行蕴:(samskara-skandha)──此为产生了苦乐感受的受取作用之后,接着生起的贪欲、瞋恶,或与之不相关涉的其它心理活动。通常的情况,总是对于可悦的事物,起贪欲心;对于不可悦的事物,起瞋恶心,但是也有觉得无关痛痒的,或因甲境而想到乙境上去的。
       (5)识蕴(vijnana-skandha)──此为更进一步,对于所接触的境物,了别识知,即是意念或意识的活动,也即是心的主体。前面的受、想、行三蕴,是心体的现象,识蕴才是心的主宰。故也可将受、想、行的三蕴,称心王所有之法,识蕴便是心王。
      凡夫众生的生生死死,生来死去,死去生来的主体,便是这个被称为识蕴的心王。一般人称之为灵魂,但是,佛教不称为灵魂,而称为识,因为,识和一般人所说的灵魂,观念颇有不同,灵魂好像是固定不变的,所以普通人把人的生死,比作搬家,从破了的老家,搬进新建的家,屋子虽换了,住屋的人却未变换。
      至于佛教所说的识蕴,乃是随着各人的善恶行为,经常都在变化不已的,因为,人的善恶行为,不是让什么天曹地府的神明记在生死簿中,而是随时积储在各自的识蕴之中,再根据善恶的轻重类别,感受不同的生死果报。 可见,以上五种构成凡夫众生之自我存在的要素,乃是物质世间和精神世间的综合,从这观点来看佛陀,他既非唯物论者,也非唯心论者,而是心物合一论者。
      (圣严法师著《佛教入门》) 一法印:就是诸法实相的道理:1。 实相无相(本体);2。实相无不相(随缘显像:头头是道,法法皆真);实相无相无不相(不变随缘,随缘不变;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一为无量,无量为一;二谛融通,空有无碍;“诸法因缘生,缘灭法亦灭”;色即是空,当体即空;空即是色,空色不二:即空即假即中)。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心经》)。色是变化无常(“空”)的:没有永恒不变、独立存在的实我实物可执。也正因为“空”,我们才可以“造业”,所谓“建功立业”、“庄严佛土”,才可以改造自然、改良社会、认识并实现自我,以期实现“人间净土”。
      但任其(色)如何变化,无常变化(“空”)的“现量”(现行)却总是表现为色,色因空显,空因色彰,色空一体,因果不昧(此“空”乃为“第一义空”。若执顽空、断灭空,则为有我、不空。虚空亦应为色的一种形式,故亦无常而要变灭)。色与名并存,是为名色,名色即五蕴(名即受想行识),名色即心物、心境,名色即意识和物质(或可谓“精神”与物质。
      其中“精神”之本义亦即名色:神名,精色)。心物一元(名色一如),是名为“心”(物质、能量、信息一体化,或可谓结构、符号、信息一体化)。“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心,或可谓能量;识,或可谓信息、程序,意、意识、念在其中,心识一体,物质、结构因之而生。
      

    I***

    2019-02-06 20:00:21

  • 2019-02-06 19:24:32
  • 这是佛经的《般若心经》是"色既是空"的真正出处,佛经云:"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既是空,空既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意思无非是超脱俗世之后,色即成了空无,什么也不是,什么也没有了,所以最后空无也是色,是色的另外境界。
    “色即是空”我简单的理解就是:色即是虚无,虚无就是色。色即是空,指世上的色,欲望等都是虚幻的,空无的,等你真的视一切为空无,就发现虚幻就是和色一样了。
      就像你孜孜以求的某种东西,迷恋追逐到无药可救的地步,但是历经劫难后反思,其实你追求的只是一场虚幻,虚无,欢情过后,什么都没有,所谓色即是空。
      看破红尘之后,你明白空和色没什么区别,空不异色。你就安心的沉于你的“空”的哲学中。
    

    低***

    2019-02-06 19:24:32

  • 2019-02-06 19:12:05
  • 是,说不明白,坐禅可以知道。
    反正不好理解

    燕***

    2019-02-06 19:12:05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