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经属般若类经.龙树菩萨有一个名"/>
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色即是空,很好理解.空既是色,怎么理解?

首页

色即是空,很好理解.空既是色,怎么理解?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3-11 13:07:00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确是出自>。此经属般若类经。
    龙树菩萨有一个名偈曰:"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此偈专为清除对"空"的误解而作。空和色都须对应而观才有意义,离色无从谈空,离空也无从谈色,空色两边都不住,这就是中道义。
      空乃实相,可称真谛。色乃妙有(假),即俗谛。一观同悟真俗二谛即是中道。所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但>之境,是观自在菩萨(即观士音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时"所照见之境,其境界也非普通菩萨所能体悟。因此,此说之色与空的概念亦然平等无二了。所以>又曰:"是故空中无色"。
      观自在菩萨已经对一切名相\概念了无分别之念了。一心清净,万法平等。"乃至无意识界"了。 以上凡俗之见,供参考。不妥之处祈求诸佛及诸菩萨摩诃萨慈悲! 南无阿弥陀佛! 本不想再补充什么,佛教讲个"缘"字,就是缘份之意。 如人与佛有缘,可能就生信心或信仰,有"信"之缘则又可能发愿,有"愿"之缘则又可能有所行为。
      因"信\愿\行"之缘才可能对佛教或诸佛菩萨对宇宙人生的深刻了解和认识有所体悟。如果没有这种体会认识,怎么能去评价甚致判定佛教是非呢!就如人不入海里,更不潜入深海去看清楚,他怎么能描绘出真实的海底世界呢! 常有朋友说佛教否定人生,视人生无意义,逃避人生与现实。
      这是多么大的误会啊!佛教中所称的一切佛,都可由释迦牟尼佛作代表。释迦牟尼在世上活了80年,他说来此世间只为"一大事因缘",什么大事因缘呢?就是人的生与死这个大问题如何处理好解决好!我们每个还活着的人,一生所做的一切,哪一件不是为了生或死呢?释迦牟尼倾其一生,都在帮助人们解决人生问题,他又怎么会视人生无意义呢!他创立的佛教又怎么会是否定人生呢!他象一个教授自然常识课程的老师,四十九年如一日似的给人们讲课,告诉大家宇宙和人生的种种道理法则,总想让大家每一个人都快乐幸福,远离痛苦。
      这样的人和他的思想怎会错认人生意义呢!大慈大悲的诸佛菩萨啊!我们如盲人一样不见光明啊!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 。

    张***

    2019-03-11 13:07:00

其他答案

    2019-03-11 13:22:28
  •   佛教的“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理论是佛教的有一个相当完整和细致的思想体系。“色空理论”有三个层次,一个是人的欲望,一个是人的身体。这是在人的欲望和人的身体层面上论述色与空的关系,
    第三层次是在自然层面上的色空理论,是个很重要的方面。如果不知道就弄不懂佛教的缘起理论。
      为了便于表达和理解,请允许我用通行的概念来描述这一理论。 佛教认为,人的心(即意识)之外的世界是一个不断变化的世界。这个世界包括人的肉体和自然界。这个不断变化的世界是有形的,可以看到和感觉到,这就被称为“色”。那么这个世界是怎么来的呢,释迦牟尼佛回答说是由四大因素构成的。
      四大因素为“地、水、火、风”。四大因素由于因缘构成万物,又因为因缘复归和还原于四大因素。这种还原和复归被称为“空”。特别的,佛教认为,这个空色的过程是循环往复的。一个循环结束,另一个循环开始,佛教称其为"轮回"。请注意这是佛教被认为是无神论的基本根据。
       释迦牟尼佛认为这种由空到色,由色到空的轮回是没有意义的,没有任何进步的含义在里面。 为便于理解,我想展开说一下: 在人类认识发展史上,有一个轴心时代,各个文明中心同时对世界的形成开始思索,希腊人提出了“水是万物的始基”的命题,中国人提出了五行理论,佛教提出“四大说”,犹太人则提出了神创论。
      不同的理论导出了不同的结论。中国的道教对生命的意义是积极的,认为可以长生不老;基督教则是消极的,认为人生是赎罪的过程。而佛教则认为人生没有意义,不过是一个反复轮回的过程,是“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无意义过程。释迦牟尼佛认为只有涅磐脱离色空轮回才有意义。
       有些人把色与空仅理解为女色,那就太浅了。 总之,"色即是空,空既是色"的空色观是佛教独特的思辩,是佛教对宇宙的基本看法。 。

    你***

    2019-03-11 13:22:28

  • 2019-03-11 13:14:03
  •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此句出自于《般若波罗密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是在中国流行最广泛的佛经。据说这是观音菩萨和舍利佛的一段对话。在佛学界,对心经的评价是很高的。认为心经是佛经的总括,读懂了心经,读佛经就入门了。 
    佛法中这句话基本要阐述的是万物本空的理念,原是要使我们了解万事本无其永恒的体现,一切皆将坏散,教我们不要对万物起执情,而使身心不得自在。
      结果有些人谈空却又恋空,其实恋取世事和恋空并无分别,同样是执取而不放。恋空的人弃绝一切以求一个空字,最后还是有一个“空”的意念无法除去。殊不知万事万物本空,弃与不弃都是空的,有弃绝的念头便已不空,爱空的念头已是“有”了。说明了色和空是不相碍而相同的。
      执着于色的人不明白“色即是空”,执着于空的人也不明白“空即是色”。 还有句话曰“耽静反为静缚”,不知大家听过没。也是同样的道理。静并不是教人躲到安静的地方,不听不想,那样等于用一个静字将自己束缚住,动弹不得,又有什么好呢?真正的静是心静而非形静,是在最忙碌的时候,仍能保持一种静的心境,不被外物牵动得心烦气躁。
      我很欣赏这句话,同时也在参悟此种心境。觉得在尘嚣之中保持着心的静境,岂不比那些寂静中虚度时日,或是身在寂静心不寂静的人更有意韵吗? ‘色'是指有形质的一切万物。此万物为因缘所生,并非本来实有,因此其当体是空。此谓之‘色即是空'。 【五蕴】 指色、受、想、行、识。
       【空即是色】 指人间之物质、身体本系空无实体,而由地、水、火、风四大和合而成,故称空即是色;四大若离散,则复归空无,故称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并非析色见空,而系体达色之当体即空之故,空者亦非意味断灭,即有即空方是真空。此真空既为有,故必不异于有,以空即是有,而说空即是色。
       指真空不异于色法,空的当体即是色。 可以理解为:以物质为表象的世界其实质是空无所有的,而所谓"空无所有"是依心起解的。 所以色即是空--相对人的认识的表象世界是空的,而空的表现形式是依附于心(例:人)的认识的--空即是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般 若 心 经》 [唐]玄奘法师译 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无色、香、声、味、触、法。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无无明,亦无无明尽;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无智亦无得,以无所得故。菩提萨捶,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参考资料: 。

    陆***

    2019-03-11 13:14: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