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意思是什么”

首页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的意思是什么”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07-07-24 20:06:15
  •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圣”是指最狡诈的“大伪”者,而不是指爱民的贤君。意思是说:若放弃狡诈、阴谋,反而君正、民安,对于民众来说有百倍的好处。
        “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说:已经没有了一己之仁慈,虽然以最高尚的“义”去行事,也得不到民众的普遍响应,因为这种行为还是有所图的,所以应当放弃“义”的欺骗性。
      当欺骗性已经不存在时,民众本来就有的孝道和仁慈的心态才得以恢复。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意思是说:精明伎巧之徒,若能够放弃贪财高利的思想,那么人与人之间就不至于相互窃夺。 老子试图把辩证法的思想运用于社会治理,在《道德经》的第十八章,老子认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混乱,有忠臣。
      ”如果在盛德之世,大道兴隆,仁义行于其中,人皆有仁义,所以仁义就看不出来;也就没有倡导仁义的必要。及至大道废弃,人们开始崇尚仁义,试图以仁义挽救颓废的风气。他指出:仁义与大道废、大伪与智慧出、孝慈与六亲不和、忠诚于国家混乱,形似相反,实则相成,老子揭示了它们之间的对立统一的关系。
      因此,在第十九章,他提出“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朴,少私寡欲;绝学无忧。”认为“圣智、仁义、巧智”这三者全是巧饰,是治理社会的病态的法则。主张抛弃圣智、仁义、巧智的学问,将其置之于身外,免去权欲的诱惑,使人们的思想认识有所归属。
      因此提出“见素抱朴,少私寡欲”恢复人的自然本性,减少内心的私欲杂念,才能“绝学无忧”;抛弃圣智礼法的浮文,才能免于忧患。 。

    撕***

    2007-07-24 20:06:1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