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请教刘禹锡石头城的具体资料

首页

请教刘禹锡石头城的具体资料

老师让我讲"刘禹锡<石头城>"这个诗

我要多知道点关于这篇文章的写作背景/时代
和具体的意思

请大家多多帮忙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1-06 15:09:20
      刘禹锡《石头城》鉴赏 
    山围故国周遭在, 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 夜深还过女墙来。 
    金陵,六朝均建都于此。这些朝代,国祚极短。在它们悲恨相续的史实中包含极深的历史教训,所以金陵怀古后来几乎成了咏史诗中的一个专题。在国运衰微之际,更成为关心政治的诗人常取的题材。
      若论写得早又写得好的篇章,不能不推刘禹锡的《金陵五题》。《石头城》就是这组诗的第一首。 诗一开始,就置读者于苍莽悲凉的氛围之中。围绕着这座故都的群山依然在围绕着它。这里,曾经是战国时代楚国的金陵城,三国时孙权改名为石头城,并在此修筑宫殿。
      经过六代豪奢,至唐初废弃,二百年来久已成为一座“空城”。潮水拍打着城郭,仿佛也觉到它的荒凉,碰到冰冷的石壁,又带着寒心的叹息默默退去。山城依然,石头城的旧日繁华已空无所有。对着这冷落荒凉的景象,诗人不禁要问:为何一点痕迹不曾留下?没有人回答他的问题,只见那当年从秦淮河东边升起的明月,如今仍旧多情地从城垛(“女墙”)后面升起,照见这久已残破的古城。
      月标“旧时”,也就是“今月曾经照古人”的意思,耐人寻味。秦淮河曾经是六朝王公贵族们醉生梦死的游乐场,曾经是彻夜笙歌、春风吹送、欢乐无时或已的地方,“旧时月”是它的见证。然而繁华易逝,而今月下只剩一片凄凉了。末句的“还”字,意味着月虽还来,然而有许多东西已经一去不返了。
       李白《苏台览古》有句云:“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谓苏台已废,繁华已歇,惟有江月不改。其得力处在“只今惟有”四字。刘禹锡此诗也写江月,却并无“只今惟有”的限制词的强调,也无对怀古内容的明点。一切都被包含在“旧时月”、“还过”的含蓄语言之中,溶铸在具体意象之中。
      而诗境更浑厚、深远。 诗人把石头城放到沉寂的群山中写,放在带凉意的潮声中写,放到朦胧的月夜中写,这样尤能显示出故国的没落荒凉。只写山水明月,而六代繁荣富贵,俱归乌有。诗中句句是景,然而无景不融合着诗人故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白居易读了《石头城》一诗,赞美道:“我知后之诗人无复措词矣。
      ”后来有些金陵怀古诗词受它的影响,化用它的意境词语,恰也成为名篇。如元萨都刺的《念奴娇》中“指点六朝形胜地,惟有青山如壁”、“伤心千古,秦淮一片明月”就是著例;而北宋周邦彦的《西河》词,更是以通篇化用《石头城》、《乌衣巷》诗意为能事了。

    草***

    2007-01-06 15:09:20

其他答案

    2007-01-07 10:40:35
  •   《石头城》 
    【唐】刘禹锡 
    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翻译: 
    群山围绕着故都(金陵),四面群山还在, 
    长江的潮水拍打着空城,带来丝丝寂寞的心情。 
    秦淮河上东边升起的那轮明月啊,依然是旧时的明月, 
    漫漫长夜,冷冷的月光从高高低低的城垛照进城来。
       石头城在今南京市清凉山,原为楚国金陵邑,孙权重建改用此名。 它北临长江,南濒秦淮河,相传诸葛亮观看山头形势,叹息“钟山龙 盘,石头虎踞,帝王之宅也”。这是刘禹锡七绝组诗《金陵五题》的 第一首,把刘禹锡称为“诗豪”的白居易对之“掉首苦吟,叹赏良 久”,称赞“石头题诗云:潮打空城寂寞回,吾知后之诗人不复措词 矣”。
      刘禹锡将这些话录入组诗引子,可见他自视此诗为得意之作。 金陵为六朝(东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古都,当时殿阁富 丽、声色繁盛,一班君臣不惜以亡国作代价来追欢逐笑。但自从隋朝 灭陈,唐高祖又把扬州都督府从金陵移到扬州后,这里就变成古城荒 草的世界,变成历代诗人凭吊历史沧桑的对象物。
      刘禹锡此诗,妙就 妙在它以淡远的笔墨,写石头山、长江潮,写故国空城受山围潮打, 却寂静得没有什么帝都气象的生命力反应。山围得周遭严密,似乎还 可以令人联想到当年虎踞龙盘的模样;但是江潮的拍打和退回,见到 的只是空城,已经不知当年的灯火楼台、彻底歌舞的繁华为何物了。
       诗歌由地写到天,在地上失落了的,想从天上找到答案。秦淮河东面 那轮由古照到今的明月,想必领略过昔时那种醉生梦死的繁华的,但 它升起东方、待到夜深,也还只是清光飘零地从城垛(“女墙”)上 照进城来。诗人随手拈来山、城、水、月等常见的意象,别具匠心组 合成“意象之城”,进行了城与人之间探究历史奥秘的对话。
      意象之 间相互映照折射,形成了意象集成的效应,讲述着一个没有故事的故 事,一个关于历史沧桑和城市盛衰的故事,一个具有宇宙意识的关于 常与变、瞬息与永恒的故事。这样的诗人也就是哲性诗人、或诗性哲 人了。 。

    李***

    2007-01-07 10:40:35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