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高中语文背诵有何技巧?

首页

高中语文背诵有何技巧?

高中语文背诵有何技巧?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7-05-24 20:55:03
      以下是我整理给高三生第一轮复习用的。
    2015。1。22应知友要求示范12年山东高考诗歌鉴赏,补在文末。
    ----------------------------------------------------------------------------------------------
    高考诗歌鉴赏知识点梳理一、文学、文化常识1、文体知识1。
      1古体诗&近体诗(格律诗、今体诗)区别:唐以后,句数4/8、字数5/7,双句尾字押韵、颔联颈联对仗(格式、词性相同,意思相关或相对)。例:诗经(无衣、伐檀、硕鼠、蒹葭、采薇)、楚辞、孔雀东南飞、木兰辞、曹操、咏史、陶渊明、敕勒歌、梦游天姥吟留别、琵琶行、1。
      2词别称:长短句、曲子词、诗余特征:词牌名(与内容无关)、标题可有可无、一般上阕写景叙事下阕抒情议论分类:58字以内为小令;59到90字为中调;长调91字以上流派:婉约--柳永、秦观、周邦彦、李清照;豪放派--苏东坡、辛弃疾、范仲淹、岳飞、陆游1。
      3曲分类:小令、散曲、杂剧特征:宫调、曲牌名、标题可有可无元曲四大家:关汉卿,马致远,郑光祖,白朴。元曲三要素:唱(唱词),科(动作),白(对白)2、作家:姓名字号、朝代、世称、风格流派、作品3、课内名句二、内容鉴赏(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1、景物:季节时间、地区、花鸟鱼虫、山水日月、风云雨雪2、场面:农事、战争、狩猎、祭祀、庆典、离别3、人物:动作、神态、心理活动、情感三、主旨情感1、忧国忧民1。
      1对黑暗的愤慨1。2对离乱的痛苦1。3对百姓的同情1。4对国家的担忧2、建功报国2。1建功立业的渴望2。2报国无门的悲伤2。3保家卫国的决心2。4山河沦丧的痛心2。5还才不遇、仕途失意、壮志未酬的悲叹3、思乡怀人3。1游子思家人3。2战士思故乡3。
      3闺妇思离人3。4思友人4、生活杂感4。1山水田园的悠闲4。2古今变化的感慨4。3年华老去的伤感4。4淡泊名利的志向5、四季5。1春:初春--生机--喜;暮春--短暂--悲5。2夏:初夏--暖和--闲;仲夏--炎热--烦5。3秋:初秋--丰收--喜;暮秋--凋零--悲5。
      4冬:严寒无生机--悲;严寒有生机--喜四、意境1、雄浑扩大,深邃悠远:江河湖海、山林平原、大漠星云、国家历史2、小巧玲珑、精细秀丽:花鸟鱼虫、星月小物五、手法1、时空关系:由远及近,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移步换景2、动静关系:以动衬静、动静结合、以无声衬有声3、虚实关系:古今、未来现在、远近、想象眼前4、情景关系:借景抒情、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寓情于景、直抒胸臆5、联想--想象,比喻--象征,用典--引用(化用),对比--类比,白描--比兴六、语言鉴赏1、字词鉴赏1。
      1凝练性:准确/形象/生动地写出了……1。2抒情性:传递/烘托/流露/突出了作者/某人的……1。3音乐性:使文字富有节奏感/流动性2、修辞鉴赏2。1描绘类:比喻、比拟、借代、夸张更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对象……的特征2。2结构类:对偶、对比、排比、反复突出了……的特征/主旨,强调/渲染了……的感情,使文章更有气势2。
      3表达类:反问、设问增强语气,引发读者兴趣/思考3、句型鉴赏3。1整散结合:于整齐中加入变化,使语言流畅而有气势3。2长短结合:增强节奏感---------------------------------------------------------------------------------------------14。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8分)吴松道中二首(其二)晁补之晓路雨萧萧,江乡叶正飘。天寒雁声急,岁晚客程遥。鸟避征帆却,鱼惊荡桨跳。孤舟宿何许?霜月系枫桥。注:吴松:即吴淞,江名。(1)开头两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营造了怎样的氛围?(3分)答:[答案]描写了清晨起航时,江南水乡风声萧萧,落叶飘飞的深秋景色。
      营造了凄冷、感伤的氛围。(2)请结合全诗分析“孤舟”这一意象的作用。(5分)答:[答案]孤舟联结者雁、鸟、鱼、霜月、枫桥等意象,把航程中的所见所闻所想贯穿在一起,是全诗的线索;作者融情于景,表达了漂泊、思乡、孤寂之感。
    姑且一试。
      题就不答了,山东和上海的答题思路不全相同,例如第二题的答案有一个得分点是“孤舟是全诗的线索”我就不赞同。以我的思路解这首诗分四步。第一步解题目:对题目做断句,吴松/道中/二首,有意义的词是“道中”,由此生发出的情感可能有思乡和建功立业的雄心。
      第二步解作者:晁补之是苏门四学士之一,跟苏轼一样仕途坎坷。第三步解注释,这首没有,跳过(有注释要特别注意对背景、生平和典故的注释)。第四步才是读诗,抓诗眼。所谓诗眼,就是直接表现情感的词。这首诗的诗眼是“孤”。第五步解意象,找找能反映诗眼的意象,例如雨潇潇、叶飘、雁、征帆、霜月。
      这些意象组合起来,这首诗要表现诗人在路途上思乡是基本无疑了。在考手法上山东卷这篇是考的简单了--分析“孤帆”意象对教育大省山东的考生来说简直送分。至少也得考第一句的“虚实结合”手法。

    A***

    2017-05-24 20:55:03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