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关于《心经》

首页

关于《心经》

五蕴皆空,历史呢?五蕴皆空,又该怎么做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7-05 21:39:50
      一切有为法,有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以下是摘自“轻声细语”在爱问上的回答
    所谓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岁,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 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入无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 入正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 识蕴的七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
      故 《心经》说“五蕴皆空”。 众生皆有佛性,此乃法界实相,却不会在人死之后随色身而消 亡、而断灭。因为人的佛性即每一个众生的如来藏,是遍一切 时、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处的。它能含藏执持人的所 有善恶业种贯通三世。所以,在生前或临终前念佛求生西方极 乐佛国净土,抑或舍报身时,由他人助念超度并仰仗佛菩萨的 誓愿,都会有所作用及感应。
       。

    菩***

    2006-07-05 21:39:50

其他答案

    2006-07-05 20:18:02
  • 五蕴即色受想行识。即可变的物质世界中所有意识形态下产生的行为动作,它们互相关联周而复始…

    慧***

    2006-07-05 20:18:0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