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众生真的皆有佛性吗?四大皆空和五蕴皆空怎么区分?

首页

众生真的皆有佛性吗?四大皆空和五蕴皆空怎么区分?

众生真的皆有佛性吗?四大皆空和五蕴皆空怎么区分?一念成佛一念成魔又是怎么回事?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9-02-24 15:23:14
      阿弥陀佛!
    众生的确皆有佛性,而且是平等的,无二无别的,佛语讲,十方三世佛,共同一法身,是说一切众生是共同一法身。法身,就是佛性,所以,一切众生共同一佛性。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证悟后发出的第一个感叹就是,天下众生皆成佛道。他看到了众生的本性无二无别。
      佛在《华严经》中告诉我们,一切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因妄想执著而不能证得。 佛之所以成佛,显露佛性,断了妄想执著而已,贪嗔痴慢的烦恼习气断尽而已。我们凡夫之所以不显佛性,妄想分别执著,烦恼习气障碍住了,并非没有佛性。所以要见性,就必须断烦恼,断除贪嗔痴的习气,断除妄想分别执著,是佛性圆满恢复,即成佛了。
       四大是指“地、火、水、风”四缘,人的身体是由这四缘和合而生。人在人道的业缘成熟,即感召四缘来聚合,借父母之缘投生人道。所以,人是四缘和合的结果和现象。佛在《金刚经》上告诉我们,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既然是虚妄,则毕竟归于空寂。佛语讲,无所有、毕竟空、不可得。
      人这个假身同样不能例外,人从生下来,到老,寿命到了,四大缘离散,假身死去,神识随业流转。假身烧掉化成灰烬,“四大”即空。如果把人这一生浓缩成一刹那,那不是即生即死吗?那不是空吗?所以,四大皆空,本来没有,因执著而有,因业报而有。假身虽死,可佛性不生不死,是永恒的。
      所以,不能执著这个假身是“我”,一执著就迷惑颠倒了,就为这个假身所骗,因而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感受无量无边的苦报。我们应当觉悟,这个假身不过是一件“衣服”而已,何必为它而造业呢?为什么不用它来利益众生呢?我们看到佛菩萨舍身受身,那多自在,他们是佛性做主,所以,生死不能控制他们,他们来去自由,来去都清清楚楚、明明白白,随众生缘而来,随众生缘而去,那是清净的应化身。
      我们迷惑颠倒,妄想执著,随业报而来,随业报而去,舍身受身,这是业报身,都是糊里糊涂的,所以,苦不堪言。佛菩萨觉悟了,佛性里一物没有,是空寂的,既已成佛,已出生死,哪里还有“四大”呢?所以,四大本空嘛。 五蕴是指“色、受、想、行、识”,也是空的,本来没有的,《心经》里有一句经句“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
      在佛性上,这五蕴是空无的。“色”是虚空法界一切众生的物象,“受”是感受,“想”是思想,是起心动念,“行”是言语造作,“识”是意识、妄识。这五蕴也都是幻象,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空世界,皆是妄心所现,妄识所变,众生迷惑颠倒,才被五蕴的幻象所欺骗,迷在其中,造业受报。
      佛菩萨觉悟,把这些幻象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们对五蕴不分别不执著,我们迷,所以,执著五蕴。 一念觉,与佛性相应,这一念是佛境界,念念觉,念念与佛性相应,这就是成佛的境界,所以佛语讲,一念相应一念佛,念念相应念念佛。如果一念迷惑颠倒,一念贪嗔痴就是与魔相应,就是一念魔;念念都迷惑,就是念念魔。
      所以,佛魔就在一念之间,我们是要觉悟还是要迷惑颠倒,是要成佛还是要成魔呢? 感恩! 南无阿弥陀佛 补充: 今天修寺院是为接引众生,是为今生不能觉悟回头的人种善根用的,是为把这粒金刚佛种种到迷惑众生的八识心中。佛度众生是生生世世,而不执著于一时一刻。
      佛度众生惟有开示而已,是把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理事因果,摆在众生面前,要靠众生自己觉悟,自己悟入佛之知见。佛度众生成佛,并不是把众生一把提到佛的境界,佛也没有这个能力。师傅引进门,修行在个人,人不觉悟,佛法力无边也没有办法,佛的能力是可以在最恰当的时候用最善巧的方法把众生最需要的道理讲给众生听,而且绝对是不厌其烦的,需要听一千次一万次,佛就有讲一千次一万次的耐心,佛是真正的大慈大悲,佛氏门中不舍一人啊。
       人死后的超度,说实在话,那是补救措施,是用别人的修行功德为死者祈一些福,减轻他的苦受,但是这种补救是有限的,而且要看超度人德行的高低,德高,死者得到的超度利益就大,反之就小,甚至没有利益。超度的最大利益只能到忉利天,还没有出离六道,甚至连欲界天都没有出离,那离极乐世界就更遥远了。
      所以,超度是无论如何不能把死者超度到极乐世界的,超度的利益是很有限的。人与其死后靠别人施舍,为什么自己活着的时候不积功累德,不断恶修善,改过自新呢?靠别人的施舍总是不如自己修得的稳当,别人超度的功德死者只能得到七分之一,而自己修的功德,那是份份自己得。
      所以,要离苦得乐总归还是得靠自己,人的命运还是要靠自己来改造,出三界六道,要靠自己修行;往生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不思议愿力加持固然重要不可或缺,但是,自己也要具足“信愿行”三资粮,才能往生。烦恼习气不伏住,对世间的荣华富贵依然贪恋没有放下,依然造作十恶罪业,谁来超度都不能往生极乐世界,即使阿弥陀佛来也没有办法。
      要往生极乐世界,惟有自己断恶修善,改过自新,积功累德,万缘放下,老实念佛,求愿往生净土。 您说得不错,极乐世界的确在我们心中。佛告诉我们,“一切法从心想生”,虚空法界,是心想识变。如果能把六道世间放下,心想极乐世界,口念阿弥陀佛,起心动念、言语造作,都与五戒十善相应,都与阿弥陀佛四十八愿相应,心同佛心,行同佛行,那当下就是极乐世界。
      极乐世界和六道轮回就在一念之间。极乐世界离我们并非那么遥不可及,就看我们往生的愿是不是真切。 感恩! 南无阿弥陀佛 。

    我***

    2019-02-24 15:23:14

其他答案

    2019-02-24 15:34:01
  • 众生皆有佛性。成佛、成魔的确在一念之间。同一件事你尽力向善为佛;处心积虑作恶则成魔。

    张***

    2019-02-24 15:34:01

  • 2019-02-24 15:29:01
  • 心中有佛

    无***

    2019-02-24 15:29:01

  • 2019-02-24 15:12:16
  • 明月师父讲得太好了,非常专业.

    马***

    2019-02-24 15:12:16

  • 2019-02-24 14:49:09
  •   众生真的皆有佛性吗?四大皆空和五蕴皆空怎么区分?
    简答:
    所谓五蕴包括:色、受、想、行、识蕴。
    色蕴:四大所成色身,谓有根身,具足五扶尘根、五胜义根。
    受蕴: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
    想蕴:见闻觉知中的了知性。
    行蕴:身行、口行、意行三种的行。
       识蕴:眼耳鼻舌身意识及意根(前七识)。 色身最多只能存活一百多岁,还是要死掉、坏掉;受有三种受, 苦受,乐受,不苦不乐受,也是无常之法;觉知心能想,但当 你睡着无梦时、闷绝时、入无想定时、阿罗汉入灭尽定时、进 入正死住时,想又断灭了;当你睡着无梦时,你的行蕴就断了; 识蕴的七个识不能遍一切时遍一切处,也是有生有灭的法。
      故 《心经》说“五蕴皆空”。 众生皆有佛性,此乃法界实相,却不会在人死之后随色身而消 亡、而断灭。因为人的佛性即每一个众生的如来藏,是遍一切 时、遍一切界、遍一切地、遍一切处的。它能含藏执持人的所 有善恶业种贯通三世。所以,在生前或临终前念佛求生西方极 乐佛国净土,抑或舍报身时,由他人助念超度并仰仗佛菩萨的 誓愿,都会有所作用及感应。
       虽五蕴皆空,但“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刘***

    2019-02-24 14:49:09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