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首页 >
医疗健康
精神心理科
什么是强迫观念

财富观念

财富观念的概念
m*** | 2006-05-18 16:04:44

好评回答

2006-05-18 16:22:39
一*** |2006-05-18 16:22:39 97 30 评论
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 
. 
2006-4-24  林左鸣 吴秀生  阅读75次 
     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财富观念的沧桑剧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转变思维方式,拓展财富生成的空间,成为时代的呼唤。  
    
    一、从劳动价值论到生活价值论
    
    传统的财富观念是建...

查看全部>>

从生活价值论解读财富属性 
. 
2006-4-24  林左鸣 吴秀生  阅读75次 
     财富是经济学研究的核心范畴,随着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财富观念的沧桑剧变引起了人们广泛的关注。坚持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转变思维方式,拓展财富生成的空间,成为时代的呼唤。  
    
    一、从劳动价值论到生活价值论
    
    传统的财富观念是建立在劳动价值论基础上的。笔者认为,马克思早年就扬弃了古典经济学的劳动价值论而代之以生活价值论。马克思虽然没有明确提出生活价值论,但他在指出劳动对象化引起劳动异化时,提出了生活对象化的以人为本的观点。因此,在他的思想体系中已经表达了生活创造价值这样的思想。当今时代,我们需要走进马克思的思想深处,找到与时俱进地发展价值理论和形成新的财富观念的钥匙。
    
    那么,生活和劳动到底是什么样的区别,这两个概念在马克思的思想体系中占据什么样的位置呢?生活,在最广泛的意义上即是人为了自己的生存和发展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它涵盖了人们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精神生活。劳动则是人为了获得物质资料而进行的劳作活动,它包括体力和脑力两种形式。马克思在其重要著作中批判了使劳动异化,并给劳动者带来苦难的资本主义制度,呼吁劳动应成为人类自由、自觉的活动,实际就是坚持生活价值论。生活价值论扭转了人们对包括经济在内的社会生活世界的实质性看法。它的根本观点在于:人绝不只是以劳动,而是以自己的全部生活来与世界进行交往的;人也绝不只是以劳动,而是逐渐将自己的全部生活抽象为价值形态来与世界进行交换的。它向人们昭示出,价值不仅是社会劳动所创造的,而且是社会生活所赋予的。直接劳动或间接劳动是价值的重要源泉,但并非唯一的源泉。与时俱进地发展劳动价值论,认识到人类生活本身就是财富,对于解读在今天新的经济时代下大量涌现出来的新财富的性质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生活本身就是财富,是以人为本的马克思主义观点在今天经济活动中的反映。在人的“类生活”中,劳动仅仅是一个分支,它确实率先体现于人们的经济活动中,并且扮演了一个二重性的角色,而斯密和马克思这两个经济学历史巨人几乎给出了两个完全绝然相反的结论。斯密认为,劳动是一切财富的源泉;马克思则认为,劳动及其异化使本应该享受劳动所带来财富的劳动者最终失去一切财富。对于劳动价值论,斯密是赞同地认可和接受,而马克思是批判和扬弃地接受。马克思首先区分了个人劳动和社会劳动,认为,价值取决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而不是个人劳动时间。商品的价值即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一般劳动,这种价值还是由社会生活所支配的供求关系所决定的,既是社会劳动所创造的,又是社会生活所赋予的。所以,价值不在个体劳动之中,而在社会关系之中。换言之,在马克思那里,劳动价值论是狭义的,生活价值论是广义的,劳动价值论与生活价值论是统一的,人本主义与唯物主义是统一的,价值的本质既是狭义上的劳动一般,也是广义上的生活一般。而在斯密那里,劳动价值论就是广义的,并且认为凡是不能物化的劳动是不创造价值的。后来,以斯密为代表的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实际上开启和代表了物本主义的经济观念。而人类生活并不是全部可以物化的,今天的经济发展中,以创造满足人们心理需求和精神需求的虚拟经济的广泛涌现已有力地说明这种观点是站不住脚的,必须重新回到马克思以人为本的生活价值论的正确立场上来。
    
    被马克思扬弃了的劳动价值论其实质就是生活价值论。唯其如此,才能解释非生产价值的正当性和非劳动收入的合法性。“唐三彩”在唐代的价值与当代的价值不可同日而语,其中并没有增加任何人的劳动,而是社会生活的沧桑剧变赋予其新价值。社会管理、艺术创作,休闲旅游、体育活动等,有时表现为非生产性的间接劳动,有时表现为纯粹的消费和生活,显然不能与是否参与生产作为其有无价值的尺度。只有用生活对象化、生活价值论才能对价值进行合理的解释。姚明的形象被用作广告,他因此得到了收入,这并不是由于他的劳动带来的,而很大程度上是社会生活所赋予的,他并没有直接地参与生产,他所创造的价值是非生产的,他的收入是非劳动的,但具有合理合法性,原因就在于这是社会生活所需要的。他的收入的价值构成中,并非存在别人的剩余劳动所创造的剩余价值,而是大众的生活消费给予他的合理合法收入,大众消费了他的形象。资本的收益在现在看来是非劳动的,却是合理合法的,原因就在于它是生产要素的基本构成之一,它并不会直接参与生产,却是生产所不能缺乏的。从狭义的劳动价值论角度来看资本,它就只能是浑身吸满了血的吸血虫,只能被理解为过去时的劳动。但从生活价值论角度看,作为一种过去生活的凝结(过去时的生活),转化为现在时的生活,它的价值在于,没有它和其他生产要素一道共同发挥作用,就不能创造崭新的生活价值。债券、股票等诸多有价证券的收入亦是如此,当它们被理解为一种生活的凝结时,更多地表现为未来可能性生活的凝结,表现为使社会生活更加丰富和美好的事物,它的意义就会得到合理合法的解释;但是,当它被理解为未来劳动时,人们就会把它们当成通过博弈从别人手中攫取来的剩余劳动。不同的角度对价值的看法和理解会有天壤之别。
    
    劳动价值论是伟大的,但难以否认的是,这种认识具有局限性和相对性,适用于在商品经济还不很发达的物资短缺年代。劳动并不是生活的全部,它也许应该成为人的生活的第一需要,但它只是人的生活的一部分而已,而人的生活是复杂的,人是灵与肉、自然与社会、感性与理性,生理与心理的统一。  
    
    二、生活价值论意义上的财富属性
    
    现代社会,生活的对象化和劳动对象化一样也创造财富,商品的种类被心理时空所放大,大有呈现爆炸之势。伴随着商品内涵的迅速扩展,财富的概念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巨大变化。作为人类生活对象化的凝结,必然表现为财富和非财富,并不是所有人类生活对象化的凝结都表现为财富,某种程度上被人类破坏和污染的自然界亦是人类生活对象化的凝结。因此,就需要区分什么是财富,什么不是财富,这是我们首先要回答的问题。
    
    笔者认为,财富的本质属性是和谐的生活,财富是人类和谐生活对象化的凝结。这样一种凝结,不仅仅表现为物化的,而且表现为非物化的形式。这样一种既满足人的生理需求,又满足人的心理需求的人的和谐生活的对象化作为商品,构成了全新的财富观念。因此,从生活价值论的观点来看,财富的本质是对象化于一定形式上的人类和谐生活的一般性,我们不妨对它的属性作深入地分析。
    
    首先,财富的价值仍然包含使用价值,但不只是使用价值,还包括满足心理需求的虚拟价值,没有效用的财富不成其为财富,但让人们找不到感觉的就更不是财富。具备使用价值还要具备感受价值(虚拟价值),这才是财富的首要属性。例如,娱乐的产品(如字画、音乐)就表现为一种感受价值,实际并无更多的使用价值;股票只是一张纸(实际上今天连一张纸都不是,仅仅是一个电子符号),但其中含有较强的感受价值,这些文化的、甚至符号化的商品,今天也成为财富一族。甚至还有那么多商品连符号作为载体也没有,往往只是人的生活的一种形式,也会有无数的人愿意为之掏钱买单。最极端的形式恐怕是传销,今天人们的传销活动中,已经到了只要发展了下家就能获利的状况,实际销不销商品已经不重要了,反而成为一种形式了。尽管在我国传销是非法的,但它说明,在传销中交易买卖的已经是一种人际关系(人们的生活形式),或者说这样的虚拟经济活动是基于人际关系的,人际关系也可成为商品。这一切也正说明了商品价值的判断确实难于仅仅用传统的物理的时空来度量了,心理的时空这样一种相对时空观必然在虚拟经济时代出现。
    
    其次,财富必须是一种权利,让人们具有可寻租和可变现的权力。既不能寻租,也不能变现,只能满足人们一时的生理、心理需求进行自我消费的东西,不成其为财富,只能称为生活必需品(这里的必需品不仅是物质品)。对一个饥饿的人来说,一块面包只是生活必需品,而不是财富;但对于一个具有强大面包生产能力的老板来说,他可以在一定时空环境内拥有大量的面包,这样的能力就是财富,因为这样的能力有寻租变现权利。然而对于一张面额不菲的股票或有价证券来说,虽然不是生活必需品,但因为持有它,就具有了寻租变现权利,所以它是财富。关于寻租,这里有必要作出重新的定义。现代经济往往把利用公共资源来谋取自己或某一部分人的利益的做法叫做寻租,因此,寻租是带有贬义的概念。而本文的寻租并不是贬义的,而是基于这样一种思考来定义的。因为,最具有生利的价值是虚拟价值,而虚拟价值比使用价值具有更强的社会属性,最典型的莫过于地产。这样一种合法地利用带有很强的社会属性(公共性)的资源(价值)进行生利的特征,我们把它定义为价值的寻租。它和腐败的,非阳光的所谓寻租行为不是一回事。寻租变现是财富的又一重要属性。
    
    其三,财富又必须具备能够满足人们保值增值期望的属性,具有资本的本性。任何价值都有自身的时空限定性,一种价值在一定时空区间内走低的商品,人们不会购买它、保有它,就因为它没有增值能力,所以不具备财富属性。
    
    以上对财富属性的考察,是脱胎于物本经济对财富的理解的基础之上的。但却应该能适用于人本经济条件下的新的财富观念。在物本经济时代,将财富多半定位于物质财富,首要属性是具有使用价值。其实,这种观点一开始就进入一种误区。即使在物本经济时代,看似财富的物质,比如珠宝钻石,多半也没有更多的使用价值,它们无非是一种财富标志,满足的是人们拥有财富的心理需求,因此说财富的属性扩展了,其实也不尽然,如前所述的三种属性是财富的概念成立之际就具有的,只不过是在物本经济那个时代,人们熟视无睹而未曾发现而已。  
    
    三、从新财富观念看虚拟价值的属性
    
    新的财富观念的形成,使得虚拟价值大量涌现,在这种情况下,传统的价值衡量尺度显然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在物本经济时代,人们用使用价值进入交换时,可以用劳动时间来作为价值的尺度,价值可以表现为时间的线性函数。在虚拟经济时代,使用价值和虚拟价值同时进入交换。也就是商品价值已经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二重性,转变成了使用价值、虚拟价值和价值的三重性,这样一种转变,显然会使价值度量的复杂性大大增加。人们通过交换对象化的生活使人的生命的意义更加丰富化了。生活对象化的载体(形式)的价值量取决于对享用它的人的生活的丰富程度,取决于他感受到的时空扩延程度。这种价值从实质意义上讲是一种感受价值。感受价值是价值的另一个本质属性,这是一种人本意义上的经济学,因为人的本体即是生活,价值本体即是生活,价值的可通约性、可交换性应该源于凝结于其中的人类生活的一般形式。
    
    在这里我们必须注意到一个重要事实是,我们在度量使用价值时,劳动主体是具有主导性的,也就是说劳动者作用于对象的时间,就是我们基本的度量值,这样一个度量值被劳动者以外的客体影响则是进入交换以后的事。总之,劳动主体进行对象化所付出的时间是确定使用价值的基本量。这使得劳动者在价值的度量中起着基本的主导作用是毋容置疑的。可是,虚拟价值的价值量大小,则完全取决于创造者之外整体对其的感受及认同,而与创造者主体付出的时间多半没有关系,或者呈负相关的关系(比如再版旧邮票,会使旧邮票迅速贬值,因为破坏了价值的稀缺性,等于使它贬值)。
    
    但是我们却可以知道,这样的一种虚拟价值都和价值的接受主体有着更大的关系,一个百达斐丽牌手表,其价值显然已和生产它所投入的劳动时间没关系,而只是和人们的认可度有关系。所谓的认可度显然无法用传统的物理时空作为尺度来衡量。这样一种认可度或关注度,正是虚拟价值的社会属性远远超过使用价值的一个有力的证明。这种认可度和关注度,在今天这个虚拟价值大量涌现的时代,确实也是有着很多表现形式。比如一辆新款法拉利跑车飞驰而过,会引来人们频繁地回眸关注;一篇好文章上网,会引来高的点击率;一个大明星的出现,会有众多追星族追捧。又比如,一副字画的价值量不好用生产这副画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来衡量,也不好用享用主体的边际效用递减律来衡量,时间的多少与传统价值关联不大,享用主体也不会在享用过程中效用递减,有时反而递增。这副字画的价值,只能以这副画本身承载的时空信息(包括美的信息)和欣赏主体的视界融合程度和接受程度。从这个意义上看,价值永远是关系范畴,产品是与人的本质力量相联系的。
    
    美国学者约翰·戈登在《伟大的博弈》中这样写道:“经济学在本质上是研究市场中人的学问,而人有着与生俱来的不可预测的奇怪天性。就像无法简单用一堆数字来解释,经济学同样是这样。如果我们的经济学家们能够记住这样一个无法回避的基本事实,那么作为一种学科,经济学就会减少很多灾难”。于是乎,我们可以用哲学的语言来表述虚拟价值,却很难用数学的量度来衡量虚拟价值。但是笔者认为,解决这个问题,必须对虚拟价值的属性做深入地研究分析。而价值的属性归根到底是和商品的属性相关联的。因此,必然意味着要从广义商品的属性的定义上进行拓展。那么,虚拟经济具有什么属性呢?[3]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个方面:
    
    (1)虚拟价值更趋向于形式化,而不像使用价值基本上是功能化的;
    
    (2)虚拟价值具有寻租变现能力,最典型的是土地,永远具有寻租变现能力;
    
    (3)虚拟价值具有保值增值能力,不轻易受物理时空变化的影响,而更多地取决于接受价值者的心理时空变化的影响。
    
    从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虚拟价值进行度量,似乎可以再次回归到时空维度上来,不同的是这是一个相对于物理时空的心理时空。所谓感受和感觉不一样,完全在于感受可以超越物理时空,可以进入一个相对于物理时空的心理时空。我们同样可以很容易地得出结论,时空始终是可以转化的,因此,用这个心理的相对时空尺度来衡量的虚拟价值也一样可以表达为时间的变量。所不同的是:(1)这个时间变量是物理时间的相对值,否则无法解释越古老的文物越价值连城;(2)虚拟价值只能用时间的非线性函数来衡量。关于这一点,马歇尔在研究效用递减规律时已经给出一个最一般的非线性函数。而相同的是,不管考量使用价值的时间,还是考量虚拟价值的时间,都是一种社会平均时间。
    
    简言之,劳动对象化必然以物理学意义上的时空维度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尺度,而生活对象化只能以心理学意义上的时空观作为衡量其价值的尺度。前者可以用物理学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来衡量价值,后者则取决于产品本身所承载的时空信息量以及享用主体与这种信息量的视界融合程度、接受和心理感受程度。  
    
    四、凝聚生活价值的财富标志
    
    在物本经济时代,正因为有了人的劳动的凝结物,人的本质力量中生理的属性才有了可以承载的对象,财富才出现。这样一种思维方式,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虚拟价值和虚拟经济也是非常重要的。其实,人从来就没有孤立的生理活动,还有大量的心理活动,经济活动中也不例外。当人们选定众多物质财富中最可信赖的一种物品作为人的本质力量中心理的属性的承载对象时,也就是作为人的生活的凝聚时,财富的标志出现了。
    
    最早的财富标志物还和起着商品交换中的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合一的。比如古代的贝壳,既是一种大家普遍认同的生活装饰品(满足心理需求),也成为一种一般生活物质(财富)的聚集物的象征(标志);同时随着交换的出现,还成为最早的一般等价物(货币)之一。但是,财富标志的基本功能是一般财富的聚集,浓缩和储存。这也就是本文对财富标志的基本定义。显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货币作为商品的一般等价物,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逐步地成为一般财富。从财富产品中分离出一种人们心理可以信赖和认可的物质,就作为约定俗成的财富标志物。现在我们知道,影响人类社会最深远的财富标志物是黄金,以至于今天仍然是泛化了的财富标志的一种。解读财富标志,对于我们今天理解虚拟价值和虚拟经济是非常重要的。因为,财富标志的诞生,才使人们在经济活动中第一次有集中的心理需求的体现。[
    
    财富标志,是人类生活的一次重要的心理需求聚集的结果。当它与一般财富越是分离,就越是体现人们把财富聚集和凝固起来,并可方便地为人们所持有的那种心理需求。当然,这种分离的前提,同样是稀缺、不易损耗。正因为如此,在物本经济时代,物质仍然是人们约定俗成的财富标志的首选目标。尽管如此,一旦选用了某一种物质作为财富标志———尽管任何一种物质都有一定的使用价值———我们就可以发现,凡是作为财富标志物的物质,多半都是它的使用价值不明显的。就像斯密说的,钻石几乎没有什么使用价值,但是它可以换得大量其它商品,那是因为钻石千百年来就一直是人们锁定的财富标志物。千百年来,在人们的心理时空中,钻石具有昂贵的价值几乎是永恒的。在物本经济时代,像钻石这样可以作为财富标志的物品并不多。财富标志物的增加,可以说是和社会文明发达成正比的。从只用黄金、珠宝做财富标志物,发展到用名人的字画艺术品作财富标志,正好是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标志。尤其当社会进入了虚拟价值大量涌现的虚拟经济时代,财富标志非物化趋势越来越显著。因此也就伴随着财富标志泛化现象的出现。
    
    为什么会出现财富标志泛化?事实上,只要出现财富和其标志的分离,就一定会出现财富标志的泛化。分离就是另一个层次上的生活对象化。就像直接用某一种生活资料(如牛羊)作为古代最初的财富标志物,其实它是当时生活对象化的一种形式。后来黄金硬通货成为财富标志,则又揭示了更高一个层面的人的生活对象化。因此,把财富与其标志分离开来,是人类生活对象化的必然产物。把人的生活放在一个标志物里,使它可以储存、变现、寻租,这恐怕是不被人们所察觉的最伟大的发现之一。毫无疑问,历史和文明是一个积累过程财富自然也是一个累积过程,这样一个累积过程,需要越来越多的财富标志来承载,也就是说人类生活的对象化不停地跃升上一个又一个更高的层次。与此相应,财富标志的泛化就成了必然。财富标志泛化由两个因素组成:(1)财富标志的种类;(2)财富标志的规模数量。可以这么说,当今时代,财富标志已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们会因为缺乏财富标志而感到惶恐不安,财富标志与财富分离的那一天就蕴藏着虚拟经济出现的动因。虚拟资本与实际资本的分离,财富与其标志的分离是紧密相关的。人类经济思维的演进仿佛循着这样的轨迹:随着劳动的对象化、生活的对象化,财富的大量诞生使得足以承载它的标志诞生,人们对于财富标志的追逐,使得财富标志泛化了,而这正是今天人们谈虎色变的泡沫经济的始作俑者。
    
    我们知道,财富标志得以成立和存在,绝不在于它能单独满足人们多少生理需求的使用价值,而完全在于人们的心理感受。当然,这也和劳动的价值一样,它必须用社会的时间来衡量,支撑财富标志的心理感受,同样也不取决于个体的人,而完全在于作为类的人,也就是在于社会的人,因此,财富标志一定是“人气”聚集的社会生活的体现。
    
    所谓的“人气”,实际上就是社会上每个人的信心的集合,而且取其共同认可的心理感受部分为一致的标准,这就是人气。而一种社会信心的集合“人气”,它的持续存在,特别是作为财富标志的存在,它是需要有制度平台作为支撑的。这样的制度平台,就是现代信用制度。这一点马克思早就看到了,例如,在《资本论》第3卷第29章用的标题就是“信用和虚拟资本”。并且他指出:“随着商业和只是着眼于流通而进行生产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信用制度的这个自然基础也在扩展、普遍化发展”。今天,在经济活动中,信用制度的发展更是有力地证明了马克思的英明预见。现代银行在大多数情况下,要随时应付存款人的提款,而其发放的贷款则只有在到期时才能收回,所以银行只是靠信用来过活的,银行永远都处于无法清偿的状态。信用而不是资本金才是银行的安身立命之本。
    
    虚拟经济是花朵,要想结出果实只有靠信用的温床。历史上中国也出现过虚拟经济的端倪———晋商的票号和徽商的钱庄,但相比之下,没有像美国那样结出丰硕的果实,原因就在于美国虚拟经济的信用基础的后台是整个国家,而那个时代中国只是个别商业靠自己积累的一些信誉,所以最终昙花一现。当有强大的信用体系作后盾时,随着经济的发展,脱胎于物质财富的财富标志出现了。原先作为财富替身的财富标志,在人们的心理上几乎完全演变为财富本身,这就是我们所说的财富标志的泛化。财富标志泛化的极端状态已经出现,那就是很多财富标志不需要用稀缺贵重的物质作载体了,而只要有一种可靠有效的信用制度维系着其形式就行了。在这里我们看到,由“人气”所创造出来的“信用”,有着非常重要的效用,连它本身都可以成为商品了。其实这一点,马克思早已指出,他说:“银行家经营的是信用本身,而银行券不过是流通的信用符号”。②那么提炼出信用这种商品的资源是什么?很显然就是“人气”。在虚拟经济到来的今天,“人气”成了重要资源,它的重要意义远不仅限于金融领域,几乎遍布了经济活动的每一个角落。而这种“人气”作用的凸显,则又更为有力地说明了人类生活本身就是财富这样一种新的财富观的成立,证明了生活价值论的成立。
 
0/300

其他答案(共1个回答)

    2006-05-18 17:02:50
  • 一阵风吹过去 大师讲的太多,给你个短篇幅的看看
    j*** | 2006-05-18 17:02:50 72 41 评论
    0/300

类似病状

换一换
  • 精神心理科相关知识

  • 预防
  • 治疗
  • 症状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热点检索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返回
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