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物理思维障碍

首页 什么症状属于思维障碍

物理思维障碍

我最近做一个论文,名叫物理思维障碍及解决方法。
希望大家能够发表一下你们知道或有哪些物理思维障碍。如果大家有解决方法,也可以分享一下。我本人也有一些思维障碍,比如一看到题就没有思路,不知道从哪里下手。
先谢谢了。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6-04-17 22:19:25
      浅谈学习物理的思维障碍及其对策 
    学校的教学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钻研精神和探索性、创造性思维的人。什么是思维?心理学家认为:思维是借助中介物去探索和发现新事物的心理过程,是人脑对客观事物间接和概括的反映,它反映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物理教学中,我发现学生有这样或那样的思维障碍,影响了物理教学质量的提高。
      本文对学习中常见的思维障碍及物理教学中的对策作一些初步的探讨,以求教于同行。 一、迁移性引起的思维障碍 初中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了大量的物理现象,积累了一些生活经验。但学生常把日常生活中形成的不完整的概念,甚至错误的生活经验迁移到物理学习上来,导致迁移性思维障碍。
      例如:学生把台秤称的物体质量当作物体的重量;认为铁比棉花重;认为蒸饭时看到的“白气”是水蒸气。我问学生:“冬天用手去摸铁板和木板时,感到铁板比木板冷,这是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铁板的温度比木板的温度低”。又如:问学生:“夏天把冰棒放进棉被里比放在桌面上,哪种情况下冰熔得快?”,学生根据“冬天盖棉被暖和”的生活经验,都认为“冰在棉被里熔得快”。
      对学生的这种迁移性思维障碍,在物理教学中要因而适时,有针对性地纠正学生所形成错误的生活经验,引导学生抓住事物的本质,科学地分析物理现象,形成科学的思维方法。如:蒸饭时看到的“白气”,实质是水蒸气在空气中遇冷液化成雾状的小水滴。使学生掌握水蒸气与小水滴之间的相互联系,抓住“液化”本质,把握“液化”规律。
       二、表象性引起的思维障碍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习惯于从表面的、明显的、易于接受的方面进行思维,这种思维是表象的、片面的。例如:“船从河里开往海里,是浮起一些还是下沉一些?为什么?”大部分学生认为:“船浮起一些。因为海水密度比河水密度大,船受到的浮力较大”。
      他们只看到浮起一些的表象,得出受到浮力大的思维障碍。有的学生认为:“木块浮在水面上受到浮力,铁块浸没在水中没有受到浮力”。学生对静止的物体受到力的作用后会运动,这种表象很深,因而对牛顿第一运动定律难于理解。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应加强实验、建立模型,引导学生学会全面地分折问题,要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帮助学生克服表象性思维障碍。
      如:“船从河里开到海里”这一问题,我用一支密度计分别放入盛水和盛盐水的量筒里的实验来帮助学生扫清障碍。让学生认识到同一支密度计在两种液体中时,漂浮在液面上,浮力等于重力,所以受到的浮力相等。在盐水中密度计浮得高是因为:F浮=ρ液gv排,浮力一定时,盐水密度大,因此浸入盐水中的体积小,浮出盐水面上的体积增大,所以在盐水中浮起一些。
      与此对比,让学生正确理解船在海水中浮起一些的原因。 三、错误理解物理公式的思维障碍 数学是学习物理的重要工具之一。数学公式是物理规律的简练、系统而深刻的语言。但是学生往往把数学公式与物理公式混合起来用,造成了思维障碍。例如:R= U/I 这公式,有的学生认为导体的电阻跟导体两端电压成正比,跟导体中的电流成反比。
      他们没有真正认识到:导体的电阻是导体本身的一种性质,它跟导体两端的电压和通过的电流无关,它只跟导体本身的材料、长度和横截面积有关,同时还跟温度有关。又如学生对W=I2Rt和W= 这两个推导公式中的R感到不可思议:前者电功与电阻成正比,后者又跟电阻成反比。
      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对容易造成思维混乱的物理公式应讲清其物理意义,适用范围,讲清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的区别,正确地理解和掌握物理公式。 四、提问方式的改变引起的思维障碍 提问方式不同、角度不同,对同一问题,学生的思维也会受到影响而造成思维障碍。
      如:“一个物体在水平面上运动,重力做功多少?”学生大部分能正确地回答:“重力做功为零”。若将问题改为:“一个重10N的物体,在水平地面上运动了4m,做功多少?”学生会根据:“W=FS=10N×4m=40J”得出物体做功40J的错误答案。又如:“一个准确的弹簧秤称10N的物体,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学生都能正确回答。
      若这样问学生:“弹簧秤两端用10N的力去拉,弹簧秤的读数是多少?”提问方式改变了,学生有的说:弹簧秤受到了平衡力的作用,合力为零,所以弹簧秤读数为零;有的说:弹簧秤两端受到10N的拉力,所以弹簧秤读数应该是10N+10N=20N。针对这种思维障碍,在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常出现的错误问题,更换提问方式以提高他们思维的全面性,更好地掌握知识、运用知识于实际的能力。
       五、逻辑性引起的思维障碍。 初中生的思维正处于半幼稚、半成熟的时期,在解题中往往会出现思路混乱,甚至颠三倒四,繁杂无章的现象,而造成逻辑性思维障碍。例如:如图所示的电路中,电源电压6V , R1=20Ω、R2=10Ω、I1=0。2A 求I、I2 此题解的过程中,很多学生的思路是: I2=U/R2=6V/10Ω=0。
      6A,∴I=I1+I2=0。2A+0。6A=0。8A,造成这一思维障碍是由于心理因素起作用,他们往往拿到题目就列式计算,不注意逻辑性思维,没有认识到R2两端电压不是6V,而是U=I1R1=0。2A×20Ω=4V。 另方面,有些学生不能正确把握有关物理概念及知识之间的因果关系。
      例如:学生认为“入射角等于反射角”是正确的;认为“带正电荷的物体接触验电器的金属球时,验电器的金属箔会张开,是由于正电荷转移到验电器的金属箔上。”学生不注意逻辑思维中的因果关系。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加强逻辑推理训练,注意解题思路中的因果关系。
       上述所举的仅是学生学习物理的几类主要的思维障碍。此外还有:定势思维障碍,隐蔽条件引起的思维障碍,不善于找等效替代的思维障碍,思维上的语言障碍,抓不住关键环节,形不成思维中心,引起思维障碍等,由于篇幅关系,这里不一一讲述了。针对上述种种思维障碍,我们应加强“双基”教学,加强实验教学。
      同时,要随时观察和分析学生的学习心理,研究学生思维障碍的原因,及时给予排除,以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培养学生正确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提高物理教学质量。 。

    H***

    2006-04-17 22:19:25

其他答案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科学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