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苏轼的“西江月”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首页

苏轼的“西江月”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苏轼的“西江月”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8-28 17:10:52
  •   这首《西江月》,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这是苏轼经历乌台诗案贬谪黄州的第三年。苏轼在 黄州共计五年,大约可分为三个时期,第一、三两期历时较短。从元丰二年二月初到黄州寓居定慧 院,到同年五月二十九日迁居临皋亭,此一时期。由于被贬后的各种痛苦经历使其惊魂未定,寂寞 孤独便是此时的主要心情。
      第二个时期,苏轼渐次适应了贬谪生活,或从自然风景物里求得了精神 的慰藉,或在历史的面前深邃反思,从而使其人生思想和艺术表现得以提升。这首词作,正是这一 时期其“野性”生活的一个缩影。第三个时期,到临别黄州之前夕,他不仅脱离了孤苦,而且从钣依 自然、“醉眠芳草”的人生,再次步人世俗,临别前的《满庭芳》“儿童尽,楚语吴歌。
      山中友,鸡豚社 酒,相劝老东坡”可谓其象征。 全词共八句,其核心,无疑是“我欲醉眠芳草”。可以想象,这是一个仲春之夜,词人在酒家喝 醉,策马至溪桥,醉眼中见到蕲水(在黄州附近)岸边,有一片美丽的芳草,在月光水波的映照下分外 可爱。此时他再也无法移开视线。
      一行字句在心目中隐隐现出:“我欲醉眠芳草”。与此处的夜色、 江水和芳草相伴。在这里,“芳草”就成了大自然的象征,词人欲要远离那污浊的、熙熙攘攘的尘世, 融入大自然,那就是生命一而二、二而一的存在形式。 词中描绘场景和心境的句子,无一不是围绕“我欲醉眠芳草”。
      词人说:你看那皎洁的月光,照 耀着旷野中的蕲水,你看那袅娜的云彩,仿佛在夜空飞舞,这多么像是陶渊明在《时运》诗中描写的 “山涤余霭,宇暖微霄”呀! 障泥,即马鞯,垫在马鞍下,垂于马腹两侧,用于遮挡尘土。“障泥未解玉骢骄”,马不愿过河,大 概是由于“障泥未解”吧!词人借此表达一种不愿再前行的意思,并将该行为之缘故推到了马的身 上,只不过此时他依然有“我欲醉眠芳草”的自在。
       如果说,“我欲醉眠芳草”为全词中心句,则“我”与“玉骢”马之间的关系则为全篇之副旋律,它 不仅在词中为“我欲醉眠芳草”这一“居要”之“片言”之前,成为这一核心表达之最为重要的铺垫、 反衬,而且,在下阕更居主要位置。
      词人接着就此生发说:我非常珍爱那美妙的一溪风月,莫让马儿 踩碎了这潭晶莹的蕲水,索性就解鞍,醉眠在这绿杨桥下,在锵然的流水声中入睡,直到啼鸟将我唤 醒 在这美妙的春晓D 前文正用典故,说玉骢因障泥阻隔却不过河;下阕反用典故,说因欲醉眠芳草而“解鞍欹枕”,横说竖 说,都是为了词意之自由,此正是词人所要表现的词中妙境,自由洒脱,信马由缰,重在心境之自然表达。

    瘋***

    2016-08-28 17:10:5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