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刘辰翁的“永遇乐”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首页

刘辰翁的“永遇乐”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刘辰翁的“永遇乐”这首词有什么典故?

提交回答

全部答案

    2016-09-05 22:38:08
  •   小序交代,此词乃“托之易安自喻”,也就是说,词人是自比李清照,拟用李清照的口吻来感事抒 情的。词中,两个人的经历融合为一体。所传达的情感当然属于词人自己,然而亦可认为是李清照
    的情感在新的历史背景下的合乎逻辑的延伸和发展,从而成为该词特色所在。
      如不理解它是词人 与李清照的英魂同台表演的一出“双簧”,便很难理解其含义。 上阕始终扣紧临安一地,以其今昔的春景、春事,尤其是元宵节时的情景,进行比较,从而引发 感慨。 起处“璧月初晴,黛云远澹”二句,直截了当,以当前的佳节夜色引入。一轮圆月高挂天空,晶莹 如玉,一两抹青云仿佛是美人用螺黛画出的连娟长眉,淡微而邈远。
      如若天下太平,沐浴在这样的 美景中,京城中定然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辛弃疾《青玉案•元夕》词),肯定会有 无数“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欧阳修《生查子》词)的风流。然而此时正值遭遇亡国之耻,太后、 皇帝、三宫嫔妃均被掳北去,在元蒙占领军横行无忌的临安,又有何心思赏景呢?故第三句一扫前 两句的高华,怆然问天:“春事谁主? ”以顿挫沉郁深深地压低了全词的基调。
       “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前度遽如许”三句,作者转而回想昔日春事。宋周密《武林旧事》卷三《西 湖游幸》有云:“西湖天下景,朝昏晴雨,四序总宜,杭人亦无时而不游,而春游特盛焉。”许多皇家园 林(即所谓“禁苑”)坐落于西湖畔,如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壶等春游季节,有些园林也 对士庶开放。
      而西湖的堤岸则更是可随意出入的游乐场地。尤其是清明节前的寒食节,此地最适 宜看龙舟赛,届时“都人士女,两堤骈集,几于无置足地”。“禁苑娇寒,湖堤倦暖”八字,则以精练的 语言进行了概述。“娇寒”写初春的微寒竟是娇滴滴的嫩,“倦暖”写暮春的融暖令人倦恢恹的懒,仅 四字就将九十天的西湖春光概括其中;而万千游人的情态,亦含蓄其中。
      然而这一切都已成为追 梦。前番在临安领略到的太平光景,竟如此匆遽!转瞬之间天地翻覆,猛然追忆,真有恍如隔世 之感。 第二韵的三句,思绪如决堤洪水,似同元夕感怀的主旨有些不合。而以下至上阕歇拍凡二韵六 句,乃将词笔拖回,将过去和现在元宵节的情形进行了比较:往年的元宵节,车水马龙、人山人海,蹴 踏而起的尘土,混合着花香、衣香、脂粉香,遮蔽了京城的道路。
      火树银花,张灯结彩,耀眼的光亮同 月光交相辉映,将夜空照耀得如同白昼一般。拥有如此美景,而我却总没有兴致与伴侣们携手同去 游嬉。谁又能够料到,今年的元宵,蒙古占领军严厉地实行宵禁,管制烛火,曾经的火树银花被黑暗 死寂代替,人们忧心忡忡。此时此境,就是有心思游赏,也无处可去、无灯可观、无人可伴啊! 整个上阕,仅“香尘暗陌,华灯明昼,长是懒携手去”一例受李清照词的影响写出,其他几句是作 者的亲眼所见、亲身所感。
      写作手法上的显著特点是骈、散相间,三组刻意求工的四言对仗句均写 乐景,而其间所杂的散句却无一不抒哀情,如此不停反复,便有翻倍跌宕、回旋唱叹的艺术效果。几 经曲折腾挪,歇拍方掷出“断烟禁夜,满城似愁风雨”的凄凉景象,更显感慨之沉痛。 换头以后的二韵六句,无垂不缩,笔锋又逆溯南渡之初,又同李清照的身世相关。
      “宣和旧日”, 谓徽宗宣和年间(1119—1125年),正值北宋王朝看似“繁华”的巅峰期,亦即李清照词中所谓“闺门 多暇,记得偏重三五(妇女们空闲无事,对元宵节很重视)”的“中州盛日”。高宗南渡,定都临安后, 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同宣和时相比依然如故,无非是花花世界自东京(今河南开封)转移到了千里 之外的钱塘江,因此说“芳景犹自如故”。
      然而,忍痛拋弃了多年来节衣缩食、精心收藏的大批珍贵 书籍后,到南方避难,家国之恨却实难忘怀,元宵之夜,她再也无心梳妆打扮,一任髻鬟散乱,首如飞 蓬,所赋之词,充满了凄苦。不过,那时南宋小朝廷毕竟还据有半壁河山,女词人毕竟还是汉族政权 的子民。
      而现在呢,连残山剩水也大都被元人占领,南方的汉人已沦为亡国奴隶,世间之苦至此极 矣。下面的二韵六句,进而尽情地倾诉自己这种无可排遣的极度之苦。词人的故乡庐陵(今江西吉 安)属江南西路,当时已尽落元人之手,有家难回,故曰“江南无路”。唐代安史之乱时,长安城为叛 军所占,困居此处的杜甫,因怀念分隔在鄺州(今陕西富县一带)的妻儿而作《月夜》诗,有“今夜鄘州 月,闺中只独看”之句。
      本篇“鄺州今夜”就借用了这一典故。词仿照李清照的女性口吻,从反面化 用杜诗歇后,不啻是说今夜璧月,我只独看!用前人诗意而欲露还休,切换角度,乃显得蕴藉隽永, 灵动鲜活,这是一层好处;元宵之夜,本宜观月,故用老杜《月夜》诗十分贴切,这又是一层好处;元宵 夜月,自是圆月,从而反衬词人家国破裂,遂加深了词的悲凉基调,这又是一层好处。
      至此,抒情主 体的家国倾覆之苦、家乡隔绝之苦、家庭离散之苦,融于一体。这许多苦已不堪忍受,而更苦的却是 “此苦又谁知否”,即无人知之!于是,词人唯有长夜无眠,空对残灯,辗转难眠,在乡村中祭祀土地 神的聒耳箫鼓声里,挨过那不尽的长夜。 纵观整个下阕,四韵十二句就这样协调地分成两部分,前半言李清照“能赋词最苦”,后半言自 己“悲苦过之”。
      词情是在以李清照为铺垫与对比中层层深入。其章法虽较上阕简单了些,字句较 为平实,然“拙”中有“重”与“大”在。放笔直抒胸臆,下语如铁镇纸,此谓之“重”:只道个人之戚,却 将一个时代下民族的悲哀承载其上,此谓之“大”。全词震撼人心的力量,正基于此。
      

    太***

    2016-09-05 22:38:08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