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100请教语文阅读(可能是很简单的问题)

首页

100请教语文阅读(可能是很简单的问题)

★散文是我头疼的东西之一,现在常在试卷里出一些大家作品,我这个连菜鸟都评不上的人看了就晕,在我看来他们的题目似乎跟正文内容不贴边,而正文内容也似乎没个中心主旨被其围绕着,就是老师说的那个形散神不散,可我只看到散乱的形,如何能抓住不散的神呢?

★可能我还是没抓住中心的原因,有时觉得文中的详略安排我很不理解,自己感觉没大用处的地方偏偏写得很长很细,觉得应该铺陈开来的地方反而淡淡几笔,不知道我猜得对不对?

★上次做过一篇现代文,文中分别讲了几个故事,各自非常含蓄地揭示了一个道理,我通篇反复读了4遍左右都没读出来作者在讲什么道理,只知道那是几个故事。最后逼不得已我把各自的最后一段挑拣几句凑上一道题,在老师的笔迹里我看出来她当时多么无奈!判我对一半错一半。

★我做阅读题常碰到“茶壶里煮饺子”的情况,大脑里仿佛明白出题者要问的意思,模模糊糊,想要提笔写出来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落不下去笔,这时我该怎么捋顺思路,下笔答题呢?

★赏析!我最怕的题,虽然老师每次讲题都会给我们列出一个赏析的大概方向,我也记得,等到文中出现一句,我就不会套了,可以说我根本不理解这句话,也可以说我不会回答,连自己都不清楚我是否明白。

★每次做阅读时我都会仔细思考,当我及其兴奋地写出我的感悟理解,感觉自己终于答出一个满意的答案时,往往跟正确答案差个十万八千里,根本不是一个意思,甚至与正确答案一比较,我就是在浪费时间说废话。但我觉得自己的想法也算有理。

★文中经常有描写人物动作,神态,外貌等句子,可能还有其他别的东西,总是问这句话表达出……,这是个……样的人或这句话的作用…这个要怎么去体会?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9-02-11 12:32:26
      您好!很高兴回答您的问题:
    ☆体会文章的感情 感情是散文的精神,因而在阅读散文时,一定要注意体会散文的感情,以便激起心中的波澜,产生感情的共鸣。例如阅读峻青的《海滨仲夏夜》一文,就要注意体会作者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感情;阅读张洁的《挖荠菜》一文,就要体现出“我”与荠菜的特殊感情;阅读冰心的《小橘灯》一文,就要体会作者在文中表现的对“小橘灯”的深切怀念之情。
       ☆把握散文的技巧 散文的技巧即散文的写作特色,包括谋篇布局、遣词造句等多方面的特色。善于把握散文的技巧,不仅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散文的内容,而且有助于提高我们写作散文的能力。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注意把握此文的这样几个技巧:借物抒情,托物言表;欲扬先抑,波澜起伏;首尾照应,突出中心;记叙、抒情有机结合。
       ☆你需要注意分析散文的语言 散文语言优美、畅达,富有节奏,同时也凝炼、干净、富有哲理。因此,阅读散文时,就要认真分析散文的语言优美、凝炼、畅达的特色,从而在形式上对散文加以赏析。例如阅读朱自清的《春》一文,我们可以从那“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的美妙佳句中感受到桃花的火爆热闹、杏花的如霞似锦、梨花的素淡皎洁,领略到由浓到淡的色彩变化过程,并体会《春》一文在形式上的美。
       ☆寻找散文的线索 线索是散文组织安排材料的“纲”。阅读散文要紧紧抓住这条“纲”,弄清它安排组织材料的规律,从而沿着这条“纲”去分析文章的内容,明了作者的写作思路及其选材组材的意图。例如阅读杨朔的《荔枝蜜》一文,就要找出“作者思想感情的变化过程”这条线索;阅读茅盾的《白杨礼赞》一文,就要找出“歌颂白杨树的不平凡”这条线索。
      你明白了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感情所要表达的内容,把脑海中所想到的写出来,就好了! ☆你要懂得进入散文的意境 优美的散文可谓“无韵之诗”,其意境可以与诗相媲美。阅读散文时,就要善于通过自身的感受,进入散文所描绘的意境中去。例如读柳宗元的《小石潭记》一文,就要充分发挥想像力,作柳宗元的同游者,和他一道欣赏竹树环抱、水清鱼游的自然美景,并且与作者一起来感受小石潭的清凉荒寂,“情怆幽邃”,从中体会出文章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明白了作者怎么想的,感到你仿佛就是文章中的主角,当然可以体会出!赏析句子,见仁见智,不一定标答就是对的,不要拘泥于标答。 ☆你的第6个问题和第五个是一类的。参考我上面的答案。 ☆第七个问题也是,理解了作者所要表达的意思,很简单的。无非就是衬托啊,烘托出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更加表达了作者什么什么的思想感情而已。 好了,祝你散文阅读有所进步! 回答完毕,望您满意,祝你愉快!~ 。

    ☆***

    2009-02-11 12:32:26

其他答案

    2009-02-13 18:00:36
  •   散文阅读技巧 
     
     
     
    江苏省东台市南沈灶中学 周礼信 
     
     
     
    选择当代精典的散文作为为阅读材料是中考阅读的热点和重点,当代散文的写作题材的扩大使散文既具有记叙文和议论文的一些特点,又具有自身的特点。因而阅读考查的知识点相对比较全面,从而达到真正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要求。
      现结合2007年中考中一些典型试题谈谈阅读的技巧,以飨读者。 【考点追踪】 2007年中考散文阅读的考查内容主要有:(1)基础题如填写汉字或注音;(2)语言赏析;(3)填写或补充过渡句;(4)理解句子的含义;(5)联系实际,读后感想;(6)情节的梳理;(7)通过形象分析主题;(8)探究实践。
       【技巧点拨】 1。会理散文的线索:散文具有“形散”的特点,其实 “散”的外在形式里蕴含着一条贯穿全文的线索和明析的脉络。我们首先要认真阅读全文,了解作者的写作思路,注意抓住两条线:一是明线叙述线索可按场景的转换、观察点的转移、事情的发展等展开;二是作者的感情线索,这是暗线往往蕴含着作者的或多或少的感情在里面,作者对人态度的变化、对景的喜好程度、对事情的判断,我们要抓住。
      在此基础上整体感知,有助于我们把握住文章的精髓所在。 2。会品散文的语言。散文的语言有一种特殊的美,它像诗词而凝炼、优美、形象、含蓄;它又像口语而浓淡皆有,自然流畅。我们的品析时,首先要坚持:“字不离词,词不离句”的原则,把品析的语言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其次注意把握好角度,一般从准确性、严密性、句式、修辞、意蕴等角度分析。
       3。会抓散文的重点句:一般要注意散文的三种句,一是起始句,它往往出现在文章或段落的开头紧扣主题,蕴含着作者的感情,容易把握作者的情感;二是过渡句,往往是场面的变换、叙述角度的变化的过渡,抓住它能理清文章的脉络;三是点明主旨句,它常常出现的文章的末尾,抓住它能把握住文章的主旨。
       【真题解析】 阅读《听泥土说话》,完成1~5题。 听泥土说话(查一路) (1)儿子失败了,带着沮丧从那个城市回来。母亲是个哑巴,从菜园里回来,见了儿子就明白了一切,用手比划着,又觉得比划不清。于是,将准备放下的锄头又拾起来,挖了一块土递给儿子。
       (2)这一夜,儿子没睡。月光照在方桌上,方桌上放着那块泥土。儿子望着泥土出神。后来,他仿佛感觉到泥土在跟他说话。是啊,没什么大不了的,就算输光了一切,家乡的泥土输不掉。就算不被任何城市收留,这块泥土会接纳他。就算失败如影相随,只要是块泥土,播下种子总有发芽的机会。
      儿子看着泥土一夜没睡,对着月光想了一夜。 (3)第二天,儿子走了, 。 (4)带上那把泥土上路。儿子的心如泥土般踏实,性格如泥土般坚韧,待人如泥土般诚恳,为人如泥土般坦荡。 (5)十年的挣扎、打拼,儿子成功了。
      一身光亮从城里回来,得意洋洋。 (7)一如十年前的那个夜晚,月光照亮了儿子屋里的小方桌和方桌上这块新的泥土。眼前的情景让儿子想了又想,又和泥土对了一夜的话。泥土永远处在低处,所以不会从高处落下来,跌得很痛。月光下,只有泥土黑漆漆一片,它不以光亮示人,它的光芒永在内心,才有质朴浑厚的力量。
      泥土不会因为身处山峰而自傲,也不会因为身处低谷而自卑。每一块泥土都很自然、平静、从容,所以才如此博大、深厚。 (8)第二天,儿子走了,带着深深的羞愧。 (9)从此,儿子处世如泥土般低调,性情如泥土般内敛,为人如泥土般虚心,对待成败得失泥土般自然、平静和从容。
       (10)几年之后,与儿子同时发迹的伙伴,三三两两地从很高的位置掉下来,跌得很痛。只有儿子一步一步走得很稳。 (11)“发迹之后,我就扔掉了那把土。不过,好在失败之前,母亲送给了我这把土。”儿子常对朋友们说,“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
      ” 1.文章构思巧妙,两次写儿子在不同经历中倾听泥土说话,第一次是在 听到的是: 第二次是在 时倾听,听到的是: 。 2.文中的“泥土”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吗?请谈谈你的理解。
       3.阅读全文,仿照第(8)段,在第(3)段的横线上把句子补充完整。 第二天,儿子走了, 。 4.请简要分析文中画线句“再把这把土扔了,就等于扔掉了我的整个人生”的深刻含义。 5.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本文,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昔有孟母,为儿成才,三迁居地;更有岳母,苦心刺字,教儿“精忠报国”。 材料二: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孟郊《游子吟》) 材料三:有一对年轻父母,在空中缆车坠毁的瞬间,擎起爱的双臂,将儿子高高托起。
       父母不幸遇难,儿子的生命却保住了。 (2007年湖北黄冈试题) 解析: 第1题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要仔细阅读原文不难发现哑母的特殊的教育方式,两次用泥土来教育儿子,第一次是失败时回家,哑母给我以信心;第二次是我成功时,哑母教育我,不要自高自大。
       第2题是对文题的理解,要联系平时学过的一些文章《背影》,不难发现泥土不仅是字面义,而且更是母亲对儿子的爱。 第3题仿写句,第八段是:“带着深深的羞愧。”注意句子的格式就行了。 第4题理解句子的含义要联系联系本文的中心,抓住母亲对儿子独特的教育方式,表明儿子对爱的理解。
       第5题是一道综合实践题,是对主题的加深了解,也体现了对我们的人文教育,说明母爱无所不在。 参考答案: 1.失败;失败并不可怕,只要有信念,只要播下希望的种子,就一定会有成功的机会。成功;成功了,不要得意洋洋,应该谨慎、低调、虚心的待人处事。
       2.文中的“泥土”不仅仅是指自然界的泥土,更是母亲的化身。母亲平凡、朴实如泥土,她巧妙地借泥土告诫儿子如何为人处世,并传达出对儿子深深的爱。 3.带着无比的自信。(带着灿烂的笑容;带着美好的梦想。) 4.画线句子意味深长。
      此时的儿子已深深地领悟到:这把土寄托着母亲的期盼,蕴含着为人处世之道。如果失去了这些,就意味着失去了人生的一切。 5.母爱是无声的,母爱是无私无畏的,母爱是无处不在的。 【实战演练】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6题。 城市农夫 ①我的舅舅是一个地道的农民。
      几年前一个深秋的清晨,他挑着两个圆滚滚的蛇皮袋,踏上了开往城市的班车。舅舅在那里替人夯基、打桩、拉板车、搞装修,但他最容易找到的工作还是砌墙抹灰。一个半拉子泥工的浆砌技术毫不逊于那些泥匠师傅,他过硬的基本功得益于家里砌牛栏厕所时的自我实践。身高只有1。
      6米,体重不过l00来斤的他就像一座小型火力发电机,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他一肩能扛两包水泥,一天能砌l00多平方米的墙,一板车能拉500多块砖。 ②舅舅的文化水平不高,勉强称得上是一个小学毕业生。他深知没有文化的苦,下决心培养孩子。
      如今,三个孩子一个在江西农大读书,两个在县城上中学,这在农村可是相当少见的。舅舅的负担自然是够重的,每年得交一万多元的学费。好在孩子们懂事,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他们几乎不花零用钱,在意念中把自己不必要耗费的体能蓄积起来和思念一同寄给父亲,同时用优异的成绩来赢取奖学金,以此默默地帮着父亲。
      这些,使长年在外用苦力挣钱的舅舅欣慰无比,也使他更下定决心不让自己的孩子在知识面前失去尊严。 ③来到城市,他从一幢高楼到另一幢高楼,白天和工友们在蛛网似的脚手架上出没,宛如一只蜘蛛,靠巨大的定力将身体附着在网上;夜晚把自己劳累了一天的身子卷进棉被,形如一节横卧在工地上的涵管,然后在梦中展开对故乡的思念…… ④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
      在农村和城市这两块地里,他各有收获:前者收获的是每亩一千多斤的粮食,但付出的是种子、化肥、农药等不低的成本;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但高空作业,难免有风险。显然,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
      春节留守在城里工地,省下了一笔回乡的路费,寂寞自然也少不了,他常和未回家的民工守在电视机前,把节目看了一遍又一遍。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⑤站在高空展读大地的容颜,城市越来越高大,而故乡却越来越渺远。
      潜意识里,舅舅试图从城市与乡村所形成的夹角中探求自己及家人的命运。他从这个夹角中看到了什么?或许看到了一座城市的繁华,当然还有一种失衡的感恩。但他没有意识到自己留在每一块砖每一片瓦每一扇窗上的体温。我想告诉你,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常常是由一群勤劳朴实的人来建造。
      一座城市因为有无数双这样的手、无数颗这样的心、无数个这样的人而倍感温暖。我的舅舅就是这样一名如候鸟般转徙于城市和乡村的普通的农民工。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内心不免有些酸楚;但想到三个孩子的未来,又不由得宽慰起来。
       ⑥近日,接到舅舅的电话,说今年又不能回家过年了,他寄回了一年的劳动所得一万元钱,要我转交给他家里。从银行出来,我感觉手上的一沓钞票特别重,并且有种浓重的潮湿感,仿佛一捏就能渗出汗来。 ⑦如果有一天,在城市的街头有一个满身灰尘,大口嚼着开花馒头的农民工与你擦肩而过,请你一定要在心里微笑着对他说声:“辛苦了!” 1.如果把本文标题改为“我的舅舅”好不好?为什么? 2.②段写道:“他们一边在课堂上读着朱自清的《背影》,一边想念自己当民工的父亲。
      ”孩子们为什么会在读《背影》时想到自己的父亲?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1)④段:舅舅还是从城市这片庄稼地里看到了更多丰收的希望。 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哪些? (2)⑤段:一块光洁无瑕的美玉.往往是由一双粗糙斑驳的手来打磨。
       这句话里“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什么? 4.④⑤段的画线句都提到舅舅的收入,它们所表达的意思矛盾吗?为什么? (1)后者收获的是每月近千元的现钞,而唯一的成本只是汗水,“利润”可观 (2)他有时想到自己一个月的收入还不及有些人挥霍掉的一顿饭钱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①段中“仿佛他每天吃下的不是白米饭,而是乌黑的煤”一句,表现了舅舅饮食恶劣,生活艰难。
       B.④段写“近3年,舅舅都没有回家过年”,这是因为舅舅一心投入城市建设,无暇顾及自己的家庭。 C.⑥段中“我”感觉“钞票特别重”,“一捏就能渗出汗来”,形象地表明“我”深刻理解舅舅打工的艰辛和家庭责任之重。 D.本文的主旨在于表现城市和农村不可分割的关系,肯定城市建设带动了农村经济的飞速发展。
       6.阅读④段中下面这句话,结合链接材料揣摩舅舅当时的心理,完成后面的填空。 当他看到今年春节晚会上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心里话》的情景,不禁流下了泪水。 【链接材料】 要问我此刻最想说什么,我爱我的妈妈,我爱我的爸爸。
      因为,妈妈把城市的马路越扫越宽;因为,爸爸建起了新世纪的高楼大厦。别人与我比父母,我和别人比明天。打工子弟和城里的小朋友一样,都是中国的娃,都是祖国的花。 (摘自2007年央视春节晚会民工子弟学校学生朗诵的《心里话》) 舅舅流下了 的泪水,因为他 (2007年江苏南京市考题) 参考答案:1.“城市农户”更能突出在城里打工的农民生活的艰辛,富有感染力。
      “我的舅舅”就显得一般,不能突出文章的主题。2.因为作者把孩子们想说的话表达出来了,父亲在城里打工,他们无时无刻不在想念自己的亲人。3.(1)舅舅“丰收的希望”有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成人成材、能有比农村更高的收入、用自己的双手建筑的高楼。(2)“光洁无瑕的美玉”用来比喻“一座繁华似锦的城市建筑”。
      4.(1)不矛盾。前者是相对于农村的收入,后者是指相对城里的一些人的消费而言,它反映了我国城乡还存在很大的差别。(2)5.C。6.舅舅流下的是感动的泪,因为他为孩子们的理解深深打动。 。

    1***

    2009-02-13 18:00:36

  • 2009-02-12 11:43:01
  • 浅谈诗歌鉴赏复习方法
    一、从意象入手,把握作者思想感情的脉络
    二、掌握诗歌类别,分类鉴赏:
    三、构建术语,规范表述。
    学会规范的鉴赏术语:
    

    1***

    2009-02-12 11:43:01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资料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