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找篇作文

首页

找篇作文

以“我从红楼看~”为题的昨文 急要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12-15 13:39:55
    我从红楼看贾探春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人物特点就介绍这么多,你可以此写出你自己的感想(古为今用),便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小***

    2007-12-15 13:39:55

其他答案

    2007-12-21 20:11:02
  •   这里有几篇,可以看看,我觉得写的都不错
    【1】我从红楼看人生
    说起中国的四大名著,谁人不知谁人不晓。但是,我相信,若进行一个民意测试的话,选择《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的人数将超过《红楼梦》。开始我也有同感,但当我重新品味《红楼梦》以后,才真正发现了《红楼梦》的妙处所在。
           曹雪芹创作了《红楼梦》,创建了贾府这个大家庭,但是整部作品的主线却始终集中在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如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宝、黛间的恩爱缠绵上,的确很容易让人生厌,但是从作品的写作手法这条线索出发,却使我感触颇多:     其一,仔细阅读过《红楼梦》的读者一定会发现,作品对任何一个人物的描写都显得格外的细腻,格外的重视,是其他三部名著所不能及的。
      特别是在第三回之中,人物描写不但多,而且恰当,恰如其分地把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性格一一呈现在我们面前。在对迎春、探春、惜春的描述中,作者写道“第一个肌肤微露、和中身材,腮凝新荔、鼻腻鹅脂,温柔沉默,观之可亲。第二个削肩细腰,长挑身材,鸭蛋脸面,俊眼修眉,顾盼神飞,文采精华,见之忘俗。
      第三个年纪尚小,身量未足。”挥挥几笔,把三姐妹的外貌描写得出神入化。而对贾宝玉的描写又多了几分大气,“头上戴着束发嵌宝紫金冠,齐眉勒着二龙抢珠金抹额,穿一件二色金百蝶穿花大红箭袖,束着五彩丝攒花结长穗宫绦,外罩石青起花八团倭锻排穗褂,登着青缎粉底小朝靴。
      面若中秋之月,色如春晓之花,鬓若刀裁,眉如墨画,面如桃瓣,目若秋波。虽怒时而若笑,视而有情。项上金螭璎珞,又有一根五色丝绦,系着一块美玉。”从外到内,从上到下,从粗到细,都把人物的外貌、性格描写得淋漓尽致。再看薛宝钗的,“先就看见薛宝钗坐在炕上作针线,头上挽着漆黑油光的鬓儿,蜜合色棉袄,玫瑰紫二色金银鼠比肩褂,葱黄绫棉裙,一色半新不旧,看去不觉奢华。
      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罕言寡语, 人谓藏愚,安分随时,自云守拙。”……如此描写,真把人给写活了,我读了以后仿佛真的见到了这一大家子,这就是令我感受最深刻的地方。现在很多作品对人物的描写往往达不到这种效果,因此写出的人物就显得苍白无力,没有一丝灵性。
      别以为这一点没有多大的价值,其实它就是衡量你作品优劣的一个刻度表。其实,要想写出人影来,并不难,就需要多观察。《红楼梦》能如此耐看,原因也在于此。据“红学家”考证,《红楼梦》就是发生在曹雪芹生活的那个年代,也就是曹雪芹天天见的事儿。所以说若没有平日观察的功底,现在的四大名著恐怕就无法登上荣誉宝座了。
           其二,就是曹雪芹刻画出的人物都具有一种神韵。经过曹雪芹的手后,《红楼梦》中的每一个人物都被赋予了各种各样的性格,王熙凤被赋予了见风使舵、善于察言观色、理家才能高超、心狠手辣的性格;林黛玉被赋予了爱哭、喜争风吃醋的性格;贾宝玉被赋予了一种独有的呆呆傻傻的性格……对每一个主人公的刻画显得那么自然,让人在不知不觉中感悟,比起其它三部名著来,更有难度,如不细读,必不能品味透彻……     虽然《红楼梦》已读完很久了,但是金陵十二钗的身影依然令我久久不能忘怀……我即为黛玉的死感到悲伤,又为宝玉的呆感到黯然,还为宝钗独守空房的后果感到失望……总之一句话,那就是:“红楼梦永远是一本感受不完、学不完的大书!” 【2】 《红楼梦》,一部含笑的悲剧。
      《红楼梦》不只描写了一个封建贵族家庭由荣华走向衰败的三代生活,而且还大胆地控诉了封建贵族阶级的无耻和堕落,指出他们的种种虚伪、欺诈、贪婪、腐朽和罪恶。它不单指出这一家族的必然崩溃和死亡,同时也暗示了这一家族所属的阶级和社会的必然崩溃和死亡。曹雪芹笔触下所创造和热爱的主人公是那些敢于反判那个垂死的封建贵族阶级的贰臣逆子;所同情悼惜的是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所批判和否定的是封建社会的虚伪道德和不合理的社会制度。
      一边是木石前盟,一边又是金玉姻缘。一边是封建社会下必须追求的功名光环,一边是心驰神往的自由之身。曹雪芹笔下的《红楼梦》为我们展现了这场无声的较量。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悲剧爱情故事浓缩了这场较量的全部硝烟,“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质本洁来还洁去”,在面对封建礼教下的种种迫害和冷漠,甚至以生命的付出为代价,质本洁的追求始终不弃。
      我们感叹贾、林两人爱情的悲剧的时候,看到了造成悲剧的一个重要因素:林黛玉的清高的个性,她的个性与当时的世俗格格不入,无法与社会“融合”,她的自卑情结正是她自尊的体现,也是她悲剧的开始。      《红楼梦》中她葬花的一段情节,是她的个性体现的焦点所在。
      她的自卑、自尊、自怜在她的《葬花词》中袒露无遗:“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愁煞葬花人,独把花锄偷洒泪,洒上空枝见血痕。”“ 愿侬此日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捧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一个世俗之人无法明白她的思绪,“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面对落花,她想到自己死后的情景,无法释怀,又潸潸泪下。
      在封建礼教前,她的自卑激发了她的自尊,当宝玉挨打后,工于心计、精于世故的薛宝钗送来了药丸,而且还用训教的口气规劝宝玉改邪归正。但作为封建礼教的叛逆者宝玉的支持人——善良孤傲的林黛玉却只是一味地哭,把眼睛都哭成了桃儿一般,她的哭不是软弱,她以哭这种独特的情感体验来真诚声援宝玉,默默对抗封建礼教,因此只有他们二人的心才贴得最近,爱得最深。
            “娴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作者通过贾宝玉的眼睛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聪明多才、美貌体弱的病态美人。这么一个柔弱的女子,无视世俗的传统规律,反其道而行之。在经受了无数摧残之后,生命尽头到来之际,封建社会的狰狞面目加速了她的香消玉陨。
      看过《红楼梦》,我们不会忘记黛玉临死前的那个场景,病危之际,紫鹃四处求人,却没人肯帮。为避免晦气,贾母把宝玉的婚事也转到别处去办理。一面是成亲的喜庆景象,一面是死前的哀怨凄婉,“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无怪乎黛玉的葬花吟诵。什么地方有一个干净的、理想的地方,究竟什么地方有我自己的理想的地方,是香丘呢,我现在所处的现实社会都是污浊不堪的,我要找一个自己的理想的地方,黛玉至死不放弃对自由的追求。
      我们为之揪心,为之愤懑,一对追求自由的青年男女在封建的枷锁之下生离死别。“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黛玉就这样在宝玉的婚庆锣鼓声中离开了人世。带着她的那份甜蜜走了。甜在何处?甜在这个人不接受世界,世界不接受人的世界上获得理解和亲爱,在孤独无依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温暖;在情爱无傍的世界上,宝玉是她心中永远的伤痛。
      虽然最后她成为了那些封建制度下的牺牲者。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假假真真,让人琢磨不透《红楼梦》中的一切,林黛玉作为灵魂人物,她与常人不同,她就是她,一丛清高孤傲的、孤芳自赏的空谷幽兰。林黛玉的自卑情结是命运所赐,也以此写成了她的命运。
          【3】我从红楼看忆人物 几世情债,几世风流,多少痴梦?尽付红楼,尽付予那似海深宅。                              ——题记       深夜,一时兴起翻起了枕边的《红楼梦》,将自己沉醉于书中那纸醉金迷的世界。
      我仿佛在朦胧中醉了,醉得深了,醉里几世轮回,仿佛置身其中。                  忆黛玉       朦胧中,仿佛走来了纤纤瘦弱的少女。她站在船头,风吹起了她的发稍,带着几分柔柔的感伤。心绪因忧虑而飘零,化入绵绵的江水解不开,解不开那深锁眉睫的愁,泪顺着她的面颊无声的滑落,滴落江中,溅起几许些微的波纹。
      她想到了自己的母亲,那早早抛下她独自哀伤的逝去的人,泪又一次滑落。你一定也早已猜到,她便是那林黛玉了吧,这便是她随贾雨林去荣国府的一幕了。       千年绛珠,降临人世,只为报那滴水之恩但却因此流尽了此生的泪。郁郁而终,不得善缘。回首红楼,辈兮,梦兮,忧兮,叹兮。
                        品宝钗       如果说黛玉是一种茶那她必定是一杯不染俗尘的清新的菊花茶,而宝钗她属于那种浓郁的苦丁茶,让人一口难忘,只有品过后的丝丝回味才能令人领悟她的真谛。       她,一个富有心机的女子,因哥哥犯事得贾家周旋,又因要进宫选秀而来到了这繁荣杂乱的大观园,值得庆幸的是她,好似一茱出水的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并没有将自己埋没在一群俗不可耐的庸枝俗粉中,她,心思灵巧,用她独特洞明的眼光品评着这个繁荣沉辱的世界,但她并非似林黛玉般的流于外表,将自己的感时伤怀流露在外,她只是深埋于心底,也许正因为她比黛玉更深谙世事吧,因此她深得大家喜爱。
             但大观园中的女子,总逃不过悲伤的命运,黛玉因情愁饿香消渔陨,而她也没有好到哪里去,她嫁给一个并不爱的人,贾宝玉。       当她看着自己所爱的人为了别人忧伤心碎,日渐消瘦时,她又是何等凄哀,终究宝玉因思念而遁入空门,而她,独自留下,流泪悲伤。
             闭上眼,合上了书,我的眼角禁不住泪水的肆意漫延。自古多少的爱恨离愁,自古多少的悲情恨意,任留下多少的泪水,亦无法掩饰伤感的情愁。       《红楼梦》,一本好书,一段情愁,一席好梦   【4】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这黛玉低吟着的悲凉试句一直被古往今来的独孤人士吟唱至今,这句诗出自曹雪芹的手笔,似乎也暗示着>这部小说的悲凉结局和它之中蕴涵着的封建社会独有的苍凉和无奈。
           记得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读>,怀着一种压抑的心情,小时候素来不爱读书,那印象中大观园的繁杂与喧闹似乎就是儿时对>的理解.宝玉的轻浮,黛玉的忧郁,宝钗的大方,刘姥姥的和善,凤姐的小家子气,其他人物各自的轻佻,刻薄,总之,这本书只是记录了晚中清时一户人家的兴衰史,当时,我是这么理解的.     可再仔细品读之后,随着见解的丰富,这本书在我心中,不仅只意味着一个纯粹的俗气的故事,它开始有了更深远的寓意,那故事背后所揭示的那些不为人知的悲伤与凄惨,也让我领略到了曹雪芹这个怀才不遇的文学者的深刻思想和反叛观念.     宝玉曾说:"女人是水做的,男人是泥做的,前者在婚前纯洁,而在婚后受泥土玷污,自然也浑浊了."宝玉为何有此感?这也不正暗示着曹雪芹对当时社会重用男才,而置女子不顾的现象觉得无比反感与愤愤不平么?黛玉为何生性郁郁寡欢,喜散却不喜聚?因为作者正是借这个凄惨美人儿所表达自己内心所受到的凌辱和对封建社会文人没有自由所以心中悲伤,忧郁的心境.而其他的像凤姐之类人物的刻薄尖酸也正是那个年代猥亵小人的真实写照.也有善良的主儿,如袭人,也如像前面所说到的尖酸小人,也有乐于助人,热心,善良的一面,这也正是作者心中的善良和祥和激发的片刻.然而,悲剧的色彩仍笼罩着这个美丽切极具讽刺意味的故事,那荣宁二府的家破人亡与天各一方也表明了作者内心对社会的极度失望和那看破红尘的一分洒脱与伤感,令读者不觉为之一颤.     虽说这本书字里行间显露路出的的社会的世态炎凉着实能令人如作者一般忍不住仰天长叹,然而其中也有美丽的,善良的一面,如大观园中的一家人一同饮酒对诗,一同喜接春联的热闹,开心,亦如宝玉面对黛玉时的那一份讨巧与能言善辩,一家人在一起的温馨,也使读者在阅读时嘴角不禁泛起一丝浮萍.其实,这也正是民间人家风俗与良好教养与中华民族丰富文化的真实写照,然而越如此,结局变越显得沧桑凄凉,越觉得不舍,若不是如此,作者那犀利的语言和矛头也不会直指人们内心的最深处,如此伤感.     读完>,从那个压抑封建的社会阴影中逃脱出来,长吁了一口气,环顾四周,自己生活的环境至少能有让自己长吁一口气的空间,而当时的人们呢?身不由己,思想倍受禁锢,他们的心情又是如何呢?所以,每当读完一遍>,那在读之前的紧张,压抑,似乎都烟消云散了,内心对苦难,艰苦的理解也多了一份深刻,对梦想的追逐也越发执着。
      我们也理当为了这而庆幸,我们生活在一个民主时代,在生活中,有艰苦,有困难,但那是人生历程中不可避免的,和环境,观念无关,但是,比起封建社会的人,我们至少有权利去战胜他,我们有能力起战胜他,我们有资格去战胜他,这,难道不值得庆幸吗?      靠在书架上的>,静静地散发着淡淡的清香,是喜,是忧,是聚,是散。
      它,孕育着狂热的内涵;它,传承着深刻的思想;它,透散着醉人的感伤……   【5】 幼时,初读《红楼梦》时,讥讽它“满纸荒唐言”略翻几页就扔下它,束之高阁了,再看《红楼梦》时,被其中的富丽堂皇,白玉为床金作马迷惑了眼睛,三看《红楼梦》才猛然发现,真正是“字字看来都是血”宛如汉时薛女泣出的红泪。
       悼红轩里的曹公,用他的惊世之笔,构建了一座红楼,红楼四角斜挑,极其富丽,我隔着那纷飞的雨丝,执着一盏琉璃灯,默默凝视红楼里灯芯下,十二位佳人曼妙的身姿。 她们都有一颗纤巧玲珑的心,她们的灵魂是纯白的,不与世俗同污的,她们的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闪着炫丽的火花,绚染了黑夜。
         不要说王熙凤不配,在个泼辣精明的女人是曹公笔下女子中,对古时女子三从四德的束缚,打破得最彻底的,熙凤笑起来很媚很妖,她会讨好贾母,会处理大观园的各种事务,她有铁碗强悍的作风,这在中国古代女子中多么少见啊!   林黛玉无疑是红楼之主,虽然她与宝钗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但无可厚非,她比宝钗有个性得多,不喜欢就不喜欢,讨厌就是讨厌,干干脆脆,不似宝钗的端重圆滑。
      宝钗会生辰上点贾母爱吃的菜,点贾母爱看的对,而黛玉却对宝二爷说“是沾了别人的光!”多么赤裸裸的厌恶,干净得犹如琉璃。   黛玉是幸运的,因为她早逝的命运,那个时候的荣国府虽不似当年那般奢侈,至少还没有遭受的灭顶之灾,这不由让我想起了另一个人,纳兰容若。
         纳兰容若—相国公子,御前一等侍卫,富贵泼天,但却不快乐,他三十一岁寒疾而死,在他死之前,家势如日中天,可他死后,家道败落,黛玉便是化了容若的影子,他们之间有太多的相似了,其实宝玉也是容若的另一个影子。也是,乾隆阅《红楼》时曾笑曰“此乃明珠家事也”   曹公的确运用了纳兰词中的很多场景,林黛玉与宝二爷的初见,难道不是“人生若只如初见”?还有那“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消魂”用来形容黛玉与宝玉的关系真是经典。
      曹公还化用了“半世浮萍随逝水,一宵冷雨葬名花”黛玉葬花,惊艳之极,阅过之人,莫有忘之。还有许多许多《红楼》中的小细节里,有容若淡雅是身影,才气的诗词。   再说红楼里我最钦佩的,还是四丫头惜春,极少有人喜欢这个心冷口冷,心狠意狠的四丫头,只知道安意如喜欢她,还为她写了本《惜春记》,很可惜,我没有看过。
      但我是真正喜欢她的,对她有爱…也有恨。   一个人,怎么可以这样如此固执得不要世俗亲情的牵绊,只求独卧青灯古佛旁?每想到这里,心中便涌出一股怒意。   可看到韶华之龄的惜春,一身缁衣,念经独坐,又不得不对她存疼惜。爱和恨调成的百味汁,我闭眼喝下。
         人到情多情转薄,冷丫头把什么都看透了,她比宝钗聪明,知道月圆则亏,水满则溢,世事本无常,镜中花,水中月,到头来终不过是一场空   忽然,想起了《镜花缘》中的唐小山,她也是把什么都看透,什么都悟彻了,独在蓬莱仙岛修道,不理世俗。   这时,红楼了的灯烛被掩灭了,我看不见佳人美妙的倩影,终究无法穿过雨幕,打开窗阁去触摸她们的笑靥,春雨寒冷彻骨,我无可提着漂浮的琉璃灯,坐在珠帘摇晃的车里,听着那辚辚车声辗过深夜寂静的街巷,突然,清雅的词句回想在夜中:   “雨微歇凉,十一年前梦一场!”   回首,红楼在哪里?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只能珠箔飘灯独自归。
         【6】 从我识字以来,就阅读过连环画、故事书、小说、名著等。在这书中,让我挑选一本最喜欢的书,还真不容易,因为我的每一本书都被我深深的喜爱者,我都会被书中情节所打动,我都会跟着故事情节或笑逐颜开,或泣不成声。我选了四大名著之一的《红楼梦》我不禁对它爱不释手,还白“吃”不厌。
      在我的书柜中,就有四本红楼梦,每一本是一个我的读书档次。      我总认为《红楼梦》最伟大、最成功之处,就在于它是一种凄凉、败落的美,在这本书中最引我注意的莫过于林黛玉。林黛玉是一个生性娇弱的女子,她没有宝钗的落落大方,也没有史湘云的大大咧咧。
      正象贾宝玉所说:“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施胜三分。”      也许,她因病而死是我早就料到的后果。可我怎麽也料到,一个从小到大受人疼爱的她死时,竟没有贾母、宝玉在床边看她。读到这里我的眼泪已经把书溱湿了,可我觉得这样很好,因为她再也不会葬花悲哀,也不会为焚书而哭泣。
      有人说,黛玉是被气死的,的确,她是含恨而终的,可我反对,她自幼多病,本身注定的结果,谁又能把它改变呢?:“含恨而终”只是黛玉无故死去的一个借口吧!      初读《红楼梦》,我并不与冰心奶奶的想法相同,我只是觉得林黛玉非常可怜,那时,我都已经为她的身世而流泪。
            《红楼梦》最吸引我的是什麽地方呢?人物?语句?内容?我觉得应该是结局吧!我并不是嘲笑它的结局的悲观吧,我只是觉得受苦的人升天,让可恶的人惨败,结局真的不错。      此时此刻,我又想起了那首诗: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
            都云作者痴,水解其中味!   【7】  读了《红楼梦》,我始终不敢妄言些什么,字面下隐藏的深层含义,我能理解的也很少。我只是对宁、荣两府那些本应该顶天立地干一番事业却沉迷于炼丹和女色的男人们,有说不出的厌恶。所以,我更愿意说那些水做的骨肉的女孩儿们,玲珑剔透,各有各的看头。
                    固态薛宝钗 固态,就是冰啦,冰清玉洁,倾城倾国,“任是无情也动人”。宝钗是“红楼”里我最喜欢的女孩。“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惟觉雅淡。”抽花名签的时候,她抽到的是牡丹,连袭人都说,宝姑娘原配牡丹花。
      宝钗的美貌是不用多说的,而她却也不只是供观赏的花瓶,她有很现实的处世原则,能够处处考虑自己的利益,精明能干绝对可以和王熙凤一比,但她却懂得在该容忍的时候容忍,识大体,所以她的言行举止就显得委婉内敛,非常冷静,和泼辣的王熙凤相比,更有一种温柔贤淑的气质。
      若和林黛玉相比较,却又多了另一种妩媚风流。       突然想起了冰淇淋——那种老少皆宜、人见人爱的夏日佳品,冷冷的,却又带着丝丝甜味,一直透到心底里。我想,薛宝钗就是这样一个标准的大家闺秀,对她,怕是有很多人,除了喜欢,还是喜欢。       气态袭人 丫环里我最喜欢的是袭人。
      为什么说她是气态?袭人也是个漂亮的女孩儿,身材轻盈,更重要的是,她的所作所为几乎完全符合当时的妇德标准和礼法对奴婢的要求,像水蒸气一样温暖地围绕着主子,所以大家都喜欢———尽管,这种无微不至地关爱主子,一半是顺从,一半是为了她的理想。       宝玉也喜欢她,但她很清楚自己的位置,不比晴雯那样孤高自许,目下无尘,所以和小丫头们的关系还是不错的。
      而实际上,她还是以“花姨娘”的目标努力着,只是她知道自己表露出来后会招人讨厌,搞得不好最后还像晴雯那样落个被撵出去的下场。她要宝玉不能离开她,而宝玉不能离开的是所有的女孩;她要让宝玉对她有深一层的依恋,所以她不时规劝宝玉要读书博取功名。宝玉挨打后,她乘机在王夫人面前进言,大谈宝玉“男女不分”,建议“叫二爷搬出园外来住”,吓得王夫人“如雷轰电掣的一般”。
      袭人也因此取得了王夫人的宠信,如她所愿,王夫人把她升为“准姨娘”。       很可惜,袭人的运气很不好,后来贾家没落,宝玉出家,她嫁给了蒋玉函。       液态史湘云 史湘云,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侄孙女,豪门千金。但她从小父母双亡,由叔父史鼎抚养,而婶婶对她并不好。
      在叔叔家,她一点儿也作不得主,不时要做针线活至三更。       我要说的是,湘云是那类比较常见的女孩,像最平常的液态水那样常见。“史大妹子”心直口快,开朗豪爽,爱淘气,甚至喝醉酒后敢于在园子里的大青石上睡觉。她和宝玉也是好朋友,在一起时,有时亲热,有时也会闹别扭,但她和宝玉的交往,从未把儿女之情放在心上。
      这点也是和水类似的地方,水一样的清澈纯净,或许也为她之后受到一些人的排挤埋下了伏笔———在人人勾心斗角的大观园,她注定是不能得到一个很好的结局的。这样的女孩,只能说,她不应该生在那样一个时代的那样一个家庭中。“富贵又何为”?史湘云适合安静地过平凡的一生,而不是“湘江水逝楚云飞”。
             水的三种形态,使我看到了《红楼梦》里三个水一般的女孩,她们聪明、温和、坚定、可爱……尽管做了最大的努力,不善言辞的我最后还是只能写下这些零碎的文字,希望能让很多人和我一样喜欢她们。       有人说《红楼梦》是部“百科全书”,而我却认为这是部“女性辞典”。
      其中,“水一般”的女孩们,就是这部“辞典”中最美丽的华章。细细品味书中的女孩们,尽管我没有喝酒,却是醉得厉害……   。

    葡***

    2007-12-21 20:11:02

  • 2007-12-21 13:16:13
  • 我从红楼看贾探春 
    贾探春,贾政与妾赵姨娘所生,排行为贾府三小姐。她精明能干,有心机,能决断,连王夫人与凤姐都让她几分,有“ 玫瑰花”之诨名。她的封建等级观念特别强烈,所以对处于婢妾地位的生母赵姨娘轻蔑厌恶,冷酷无情。抄检大观园时,她为了在婢仆面前维护作主子的威严,“令丫环秉烛开门而待”,只许别人搜自己的箱柜,不许人动一下她丫头的东西。“心内没有成算的”王善保家的,不懂得这一点,对探春动手动脚的,所以当场挨了一巴掌。探春对贾府面临的大厦将倾的危局颇有感触,她想用“兴利除弊”的微小改革来挽救,但无济于事。最后贾探春远嫁他乡。 
    人物特点就介绍这么多,你可以此写出你自己的感想(古为今用),便是一篇很不错的文章.

    集***

    2007-12-21 13:16:13

  • 2007-12-18 20:09:14
  •                  从红楼南轲一梦里看世界
    一部《红楼梦》就是一群女人的世界。看过它悟出一点:女人是水做的,所以《红楼梦》也是水的世界。水的不同也就是女人的不同,《红楼梦》讲了多少种女人,就有多少种水。正因为各个女人是一滩不同的水,这才有了《红楼梦》的存在意义。
       第一滩水是林黛玉和贾母,她们是仙水圣水。无庸置疑林黛玉是超越人间的仙水,她沾不得世间的半点尘俗,形成了一种不可触摸的美,这种美只有同样超越了尘俗的男人贾宝玉才懂得欣赏。贾宝玉是林黛玉唯一的真知己,贾宝玉懂林黛玉,但是他们的爱情却因为仙气的环绕而成了天上人间。
      林黛玉是水,却是喝不得,不仅凡夫俗男可望不可及,就连贾宝玉也只能是望着仙水喝海水(秦可卿),对于林黛玉这样的女人,贾宝玉惟有呵护和欣赏,甚至用一生去供奉。至于贾母,我说她是圣水。贾母的高雅是贾府的形象,她是贾府真正的灵魂和支柱,她用享受展现贾府的豪华,以超出了生活哲理的雍智保持自己的圣洁。
      贾母是贾府上下朝奉的对象,贾母这一杯圣水的存在,是贾府的生命线。可惜,后来由于圣水的日渐枯竭,贾府也走向了灭亡。 第二滩水是秦可卿和凤姐,她们是海水。凤姐威风四面的表现便似海水的波澜壮阔。海水的深邃之美造就了秦可卿和凤姐魅力的假象,秦可卿扮弱者时的娇怜让人忘记了海水的汹涌,凤姐的圆滑掩盖了她的纵己束人的本性。
      “不见凤姐想凤姐,见了凤姐恨凤姐”和“没见大海想大海,见了大海怕被掩盖”有着相同的意思。海水是迷人的,但海水是喝不得的,秦可卿和凤姐都有大海般迷人的魅力,但就是可望不能及,因为她们是海水,吃了她们就会死亡。其实从古今中外来看,这种水也是男人最喜欢吃的,所以男人被女人溶化的不计其数。
      《红楼梦》从中得到的结论是:男人是泥做的!泥溶于水,最恰当不过了。 迎春与晴雯是两眼味道不同的山泉。迎春与晴雯没有林黛玉的仙气,她们远离权势而又难免于尘俗,所以她们成不了仙水,只能做山泉。迎春是清泉,远避浊流而不纳大海,山泉婉转曲折像是迎春的生命线,由于自身的弱小最终枯竭。
      晴雯性情爆烈,口角犀利而坦直为怀,无私无畏而有情有义,所以晴雯是眼温泉,充满热气而敢入浊流,蕴涵着的俗气中又满是人情味,入流而能抗浊,是最普通也是最让人爱的女子。 《红楼梦》是女人的世界,也是水的世界。当然并非草草数言就能尽述。
      如果认真探究起来,这也可称作一门学问,然本人充其量也就是一滩烂泥,说多了怕终究把女人给弄浑浊了,因为女人是水做的,有着水的灵性和轻逸 。

    z***

    2007-12-18 20:09:14

  • 2007-12-15 13:58:04
  •   从《红楼梦》的生活细节描写看国人的智力浪费
     
    《红楼梦》是一部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百科全书,是中国古老封建社会已经无可挽回地走向崩溃的真实写照。《红楼梦》充满了日常生活的描写,如书中描绘贾府无数次宴饮,这些描写细腻、逼真。这显然是受了《金瓶梅》的影响。
      虽然比《金瓶梅》的琐碎无聊要典型化一些,但总使人难以卒读,就好像看一个小脚女人跑马拉松一样,接力跑了几千年,还难以到达终点。 《红楼梦》的爱情悲剧使人难看到出路和希望,作者一方面是受了时代的局限,一方面也是在探索出路和希望上惜墨如金,没有动多大脑筋或不愿动多大脑筋。
      其主要精力是在揭示封建社会的必然灭亡,并用细如牛毛的文笔,无以复加的细腻地描写封建贵族的荒淫奢侈和他们的琴棋书画与风花雪月。实想:中国人要是把花在这上面的聪明才智拿一半出来用在探索社会改革和科技发明的创造上,中国的封建社会早不会这么持久和一直持久到落后挨打。
       中国人的智商在世界上是很高的,也是被世界认同的。为研究《红楼梦》,过去产生过“旧红学”和“新红学”学派,现在不知道有多少派了。而现在的红学家还在对《红楼梦》的这些细节加以无以复加地烦琐考据和索隐,以期发现什么“新大陆”。这种“乾嘉学派”向内挖潜的治学方法在今天正在得到发扬光大,学者们即使没有讲出多少新东西,但在旁征博引,穿凿附会,甚至望文生义等方面倒是上演了哗众取宠的拿手好戏。
       前美国图书馆协会主席锣伯特。唐斯所编的《影响世界历史的16本书》,其中也有小说(《汤母叔叔的小屋》)还有马克思的《资本论》以及一些政治和自然科学著作,以显示“书籍作为人类社会的工具、手段和武器所拥有的巨大力量”。“有助启迪人们的思想、推动人们进行新的追索”。
      如果过于沉溺在细节描写中,好似血肉很丰满,但没有塑造燃烧追索和挑战精神的灵魂,并找到新的出路,也不过是行肉走尸而已,最终还是归于沉寂和虚无。 。

    蓝***

    2007-12-15 13:58:04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