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老北京的小吃都有什么?

首页

老北京的小吃都有什么?

老北京的纯小吃有哪些??现在北京哪儿能吃到??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4-12-07 09:34:34
    这可太多了,你可以去地安门东北角的小吃店去尝尝,还有护国寺小吃店,那绝对是好吃不贵,一个人10元吃饱吃好。不过小吃不一定全,但也正好去认认。要不等到庙会,也会认到不少,但是质量、价格就不太好了。

    沙***

    2004-12-07 09:34:34

其他答案

    2004-12-07 09:41:39
  • 到护国寺小吃店坐坐,可以品尝到一些老北京的经典小吃。

    m***

    2004-12-07 09:41:39

  • 2004-12-07 07:46:20
  •   褡裢火烧,“老北京”没有不知道的。它不仅历史悠久,而且风味独特,因而一直是人们爱吃的小吃之一,也常被人们作为早点。褡裢火烧因制作成形后,酷似旧时人们腰带上的“褡裢”,因而得名。它是一种油煎食品,色泽金黄,焦香四溢,鲜美可口。
    甑儿糕。此种蒸糕为儿童食品,制作方法极有特点,其蒸锅之形难用文字说清,只能略述其状,售者皆为挑担,一头为一方形木盘,中有锅如覆盆状(盆底朝上,覆盆下为水锅、火炉),顶端有口直径约三寸,蒸制时用一木模其形如甑(似小花盆),活底能动,中间凹下,小贩先将大米面少许放入凹处,并放糖一勺,再放米面少许填平凹处,上撒果料,以铁盖盖严后将木模放置炉口中蒸三、四分钟即熟。
      熟后将木模放在短棍儿上(立在木盘上者)顶出;旧日北京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其含义是:一个挨一个,相继而来。卖甑儿糕者所挑之担子,一头为蒸锅置于木盆中,两旁有木架。一头为盛放原料之小木箱,箱下为水桶。所用果料为青丝、红丝、瓜子仁、葡萄干、芝麻等细碎配料与白糖、红糖。
      其吆喝声为“甑儿糕……吧”。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的黄米面外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皮,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100克左右的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
      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    豆面糕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似乎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粉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
          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现各家小吃店一年四季都有供应,但大多数已不用黄米面,改用江米面了,因外滚黄豆粉面,其颜色仍为黄色,是群众非常喜爱的一种小吃。 北京春夏季节一种应时佳品。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清官的豌豆黄,用上等白豌豆为原料,做出成品色泽浅黄、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味道香甜,清凉爽口。
      因慈禧喜食而出名。其制法是,将豌豆磨碎、去皮、洗净、煮烂、糖炒、凝结、切块而成。传统做法还要嵌以红枣肉。以仿膳饭庄所制最有名。    民间的糙豌豆黄儿是典型的春令食品,常见于春季庙会上。例如在三月三蟠桃宫,"小枣糙豌豆黄儿"便是时令鲜品,小贩们一声"嗳这小枣儿豌豆黄儿,大块的来!"好象是给人们报出了春讯,带来了暖意。
          "糙豌豆黄儿"是用白豌豆去皮,以两倍于豌豆的水,将豆焖烂,然后放糖炒,再加入石膏水和熟枣搅拌均匀,放入大砂锅内,俟其冷却成坨后,扣出来,切成像切糕一样的菱形块,放上小片金糕以为装点,通常都置于罩有湿蓝布的独轮车上去卖,经营此业的大多是京东平谷、香河以及京南采育等地的老乡。
          "细豌豆黄儿"乃是清宫御膳房根据民间的小枣糙豌豆黄儿改进而成。其制法较精,是将豌豆煮烂过筛成糊,加上白糖、桂花,凝固后切成两寸见方,不足半寸厚的小方块,上面放几片蜜糕,色味俱佳,质地细腻纯净,入口即化,属上品。民国以后,北海公园漪澜堂饭庄和仿膳茶社卖的即是细豌豆黄,以纸盒盛之,每盒十块。
      它与云豆糕、小窝头等同称宫廷小吃。 脆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的常见品种,脆麻花不仅北京有南方也有,形状、质地基本相同。北京除脆麻花外,还有芝麻麻花、馓子麻花、蜜麻花等,所以《故都食品百咏》中有诗说:“麻花烧饼说都门,名色繁多恣饱吞,适口价廉随处有,一年四季日晨昏。
      ”   脆麻花先将红糖、苏打、油加两倍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也有用明矾、碱面、红糖、糖桂花和面的做法,成面团后,再揉进温水,盖上湿布饧10分钟。   制作时将饧好的面团揪成小剂,搓成约10厘米的长条,放入盘中刷一层油,码三四层再饧一会儿后,拿起一根搓成长绳条,合成三股,做成麻花,它的规格长约12厘米,条要均匀,呈棕黄色,每根约重30多克。
      将油倒入锅内,用旺火烧六成热时,将麻花坯子分批下入油中炸制,要随做随炸,炸时用筷子将麻花坯子在油里抖动,使条与条之间稍微松散开,便于炸透,待炸至棕黄色时即成。   脆麻花特点是焦、酥、脆,有甜味,存放几天仍保持脆性。   炸麻花有两种,一种是倒三股麻花,一种是绳子头麻花。
      绳子头麻花是用双手按着左右两端搓上劲,把两端悬空提起合拢,条应当搓上劲,会自动拧成麻花状,再把合拢的两端轻轻地捏在一起,下油锅炸,这种方法名为绳子头。还有一种是芝麻麻花,做法与脆麻花基本相同,不同的是,芝麻麻花揪小面剂时,要滚上用开水拌好的麻仁。
      还有一种芙蓉麻花做法也基本相同,但炸好后,滚上一层用熟面粉与白糖混合的糖粉它们都有焦脆的特点,食之口感都很好。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佳品,很受百姓欢迎。也有叫它馓子、环饼的,是麻花类的花式品种。据说环饼远在战国时期就有了,秦、汉以后,为“寒食节”的必吃食品。
         制作方法: 先将矾 、硷、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搓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小剂。   将麻仁用开水搅拌,将小剂粘上拌好的麻仁,搓成10厘米长的小条码在盘中,码3至4层再饧着。饧好后,拿起两小条用手搓成均匀的长绳条2根,对头折两个来回顺成8根,两头捏在一起,成两头尖、当中大的枣核形状,下油烹炸。
      炸时锅内花生油五成热,拿着 子麻花的捏头处,将坯子下入油锅来回摆动使其定形,待坯子稍硬挺后,整个入油中炸,炸成棕黄色即成。   此食品甜酥脆,味道独特,既可下酒亦可单食,颇受北京人喜爱。 油茶是北京小吃中的滋补佳品,它是用面粉放入锅内炒到颜色发黄,麻仁也炒至焦黄,另加桂花和牛骨髓油,拌搓均匀,然后将搓得均匀的面茶放在碗内,加上白糖,用开水冲成浆糊状即可。
      油茶味道甜美,可作为早餐或午点,很受百姓喜爱。    面茶在北京小吃中,一般在下午售卖。有诗说:“午梦初醒热面茶,干姜麻酱总须加。” 喝面茶很讲究吃法,吃时不用筷、勺等餐具,而是一手端碗沿着碗边转圈喝,非老北京人恐怕无此吃法的。为什么要用这种吃法呢?这与品尝面茶的风味有关。
       提起北京小吃,首先让人想起豆汁。北京人爱喝豆汁,并把喝豆汁当成是一种享受。可第一次喝豆汁,那犹如泔水般的气味使人难以下咽,捏着鼻子喝两次,感受就不同一般了。有些人竟能上瘾,满处寻觅,排队也非喝不可。《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
      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豆汁是什么?   实际上是制作绿豆淀粉或粉丝的下脚料。它用绿豆浸泡到可捻去皮后捞出,加水磨 成细浆,倒入大缸内发酵,沉入缸底者为淀粉,上层飘浮者即为豆汁。
       发酵后的豆汁须用大砂锅先加水烧开,兑进发酵的豆汁再烧开,再用小火保温,随吃随盛。不要看其貌不扬,但一直受到北京人的喜爱,原因在于它极富蛋白质、维生素C、粗纤维和糖,并有祛暑、清热、温阳、健脾、开胃、去毒、除燥等功效。   豆汁历史悠久,据说早在辽、宋时就是民间大众化食品。
      干隆十八年(1753),有人上殿奏本称:“近日新兴豆汁一物,已派伊立布检查,是否清洁可饮,如无不洁之物,着蕴布募豆汁匠二三名,派在御膳房当差。”于是,源于民间的豆汁成了宫廷的御膳。   喝豆汁必须配切得极细的酱菜,一般夏天用苤蓝,讲究的要用老咸水芥切成细丝,拌上辣椒油,还要配套吃炸得焦黄酥透的焦圈,风味独到。
       。

    z***

    2004-12-07 07:46:20

  • 2004-12-06 23:16:06
  •   旧日北京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如今,甑儿糕已经难寻踪迹了。 
    老北京的小吃品种繁多,味美价廉。它们是北京老百姓家中的常客,生活中的挚友。小吃的制作精良,使人们百吃不厌,乃是老北京人的口福。这些年来由于种种原因,有些小吃的制作手艺失传从而绝迹。
      本文谈到的两种食品仅存于北京老人们的记忆中了! 硬面饽饽。此种面食历史悠久。清代杨米人著《都门竹枝词》中有咏此食品之句:“叉子火烧刚买得,又听硬面叫饽饽。”清人何耳著《燕台竹枝词》中有咏句为:“硬黄如纸脆还轻,炉火匀时不托成,深夜谁家和面起,冲风唤卖一声声。
      ” 老北京人或客居北京多年的人,对其颇有感情。售此者背着长约二尺、宽一尺多的荆条筐,于晚间走街串巷提灯叫卖至深夜,特别是冬季,西北风吹送其吆喝声能传出很远。笔者幼年常在夜半一觉醒来时可闻“硬面饽饽……”之声。硬面饽饽包括子儿饽饽、糖鼓盖儿、小王八、硬面镯子、小米面饼儿、馓子麻花等,多为烙后烘烤,油炸者少。
      上世纪五十年代西北城一带尚有售卖者,今已绝迹。 甑儿糕。此种蒸糕为儿童食品,制作方法极有特点,其蒸锅之形难用文字说清,只能略述其状,售者皆为挑担,一头为一方形木盘,中有锅如覆盆状(盆底朝上,覆盆下为水锅、火炉),顶端有口直径约三寸,蒸制时用一木模其形如甑(似小花盆),活底能动,中间凹下,小贩先将大米面少许放入凹处,并放糖一勺,再放米面少许填平凹处,上撒果料,以铁盖盖严后将木模放置炉口中蒸三、四分钟即熟。
      熟后将木模放在短棍儿上(立在木盘上者)顶出;旧日北京有一歇后语为“甑儿糕一屉顶一屉”,其含义是:一个挨一个,相继而来。卖甑儿糕者所挑之担子,一头为蒸锅置于木盆中,两旁有木架。一头为盛放原料之小木箱,箱下为水桶。所用果料为青丝、红丝、瓜子仁、葡萄干、芝麻等细碎配料与白糖、红糖。
      其吆喝声为“甑儿糕……吧”。 儿童买它以为早点,连食数个并不解饿,家长们则谓之“茉莉花儿喂骆驼”。笔者与甑儿糕阔别六十余年矣 。

    咖***

    2004-12-06 23:16:06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烹饪方法 相关知识

  • 生活
  • 日常生活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