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求一篇环境审计文章10000字以上

首页

求一篇环境审计文章10000字以上

最好是手写附参考文献的 可以发到 
多谢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12-02-17 10:35:07
      我国环境审计问题研究(供你参考)
    摘  要:环境和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性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对人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极大的威胁。环境问题已成为人类所面临的全球性严峻挑战。因此,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质量不仅是环境部门的责任,也是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全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
      本文利用国内外环境审计的成果,在分析我国环境审计的必要性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就如何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关键词: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立法; 社会环境审计; 内部环境审计 一、绪论 (一)选题研究意义 人类不断带来社会物质和精神文明前所未有的丰富与繁荣。
      然而人类在利用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也带来了日益严重的环境破坏,全球性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酸雨等环境问题成为世界各国共同面临的挑战,在我国尤为突出。因此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质量不仅是环境部门的责任,也是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全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要想解决环境问题,就必须要加强环境保护与管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这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环境审计作为综合性的经济监督手段,是其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研究目的 本文将利用国内外环境审计的成果,在分析我国环境审计现状的基础上,对目前我国环境审计存在的难点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研究,并就如何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三)国内外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审计机关国际组织于1995年在开罗召开的第十五届国际审计会议上就把环境审计列为主要议题,首次以环境审计为主题,会议《开罗宣言》归纳研讨成果: ——环境审计与政府审计开展的一般审计无重大差别,但有别于内部机构专业性更强的环境审查; ——环境审计可包括各种类型(财务、合规、绩效)审计,涉及环境管理不善引起的负债,可在财务审计中审查; ——绩效审计包括3E,而一般3E可包括环境审计权限; ——可持续发展概念不应在环境审计定义中起独立作用[1]。
       美国环境保护局(EPA)是联邦一级的权利机构, 它鼓励各州各公司使用环境审计作为公司管理的工具。EPA赞同自愿的环境审计,并鼓励公司董事会主动参与审计。 在联邦各州,EPA也提倡环境审计。一些州已按照EPA的要求付诸了行动,并对环境审计立了法。
      例如,如马萨诸塞州就已经实施了有关限制有毒物质使用的环境审计法[2]。 美国经济学家Joseph P。H Fan(1999) 认为:环境审计是审计组织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理论指导下,对被审计单位环境会计(将资源环境纳入核算范畴的新会计)披露的信息进行真实性、合法性的验证。
      是披露其资源环境状况及环境经济责任鉴证的特殊审计,是环境科学与审计实务交叉渗透而形成的一门审计工作实际应用学科[3]。 澳大利亚审计学家T。J。Wong(2000)认为:研究审计问题应以审计或审计主体为中心分析相关问题。对审计或审计主体自身及自身行为具有约束力的法规和制度,作为审计主体行为的根据,归入审计依据系列;对审计主体在实施审计行为过程中选取的作为评价审计客体是非优劣[4]。
       加拿大管理咨询顾问Kelley(1998)认为:生物多样性的减少、气候变化、对自然资源的过量开发、对健康的威胁、对外部安全的威胁、物理环境的退化等。在近几年开展的环境审计中,虽然审计对象是专项资金,但在审计方案的制定、审计实施和审计报告等环节上也将一些绩效评价的内容纳入考虑范围[5]。
       20世纪七十年代处 ,人类对环境的认识已较深刻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 1972年在斯德哥尔摩召开了人类环境会议 ,提出了发展与环境问题 ,1977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专家们在一份报告中提出 ,要防止低估环境管理任务的复杂性 ,并提出要生态发展 ,这一较为深刻的认识向人们提出了发展与环境保护、再生的关系。
       2、国内研究现状 虽然争议颇多,但多数学者认为:可持续发展理论(陈东,1999)、大循环成本理论(陈东,1999;杨芳,1999;薛岩张晓君,1997)、经济的外部性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和资源价值理论(武佳,2000;张军,2000)是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6];此外,还有人从审计产生发展的过程、开展环境审计的法律依据、生态经济学、经济学、经济的管理职能和环境审计能够满足审计的本质要求等方面对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进行了分析[7]。
       高方露和吴俊峰(2000)认为,目前对于环境审计本质存在三种认识,即“检查论”、“评价、鉴证论”和“经济监督论”。检查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适应于环境要求的有关经济业务及活动所进行的系统的、有证据的、定期的、客观的检查;评价、鉴证论认为环境审计是对企业环境管理责任和环境管理业绩进行评价或鉴证;监督论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监督活动,即监督企业环境管理责任的履行。
      而他们认为:环境审计是一种控制活动,即对企业托受环境责任履行过程的控制[8]。 王炜、王阳和雷东风(2000)认为,监督、鉴证、评价和防护是环境审计的主要职能[9]。 王学龙(2002)认为,监督、鉴证和评价是环境审计的三大职能,经济鉴证职能是环境审计的基本职能[10]。
       姜彦秋(2004)认为,对大循环成本进行估算、监督与评价,是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能[11]。 孟焰和王坤(2005)则认为,环境审计有七项职能,即符合审计、环境管理系统审计、过渡审计、污染预防审计、环境负债审计和产品审计[12]。 一元目标论(李学柔,2002)只是一一列举环境审计应达到的目标[13]。
      二元目标论有三种观点:一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和直接目标(陈淑芳李青,2003;陈汉文池晓勃,2004);二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高)目标和具体目标(陈东,2005;福州市审计局环境审计课题组,2005;袁素琴,2004;靳永军,2003);三是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赵春涛,2003;天津市审计学会天津市审计科培中心环境审计课题组,2000;梁森杨卉,2000)[14]。
      三元目标论认为环境审计目标应分为最终目标、直接目标和具体目标(张以宽,2004)[15]。 汪初牧(2004)认为,“环境审计依据,是衡量和评价环境审计对象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的准绳,也是审计人员对有关经济活动的环境方面查明事实真相后,据以判断是非优劣、作出审计结论的尺度” [17]。
       而天津审计学会(2005)则认为,“审计标准是指衡量、考核、评价有关审计事项真实、合法、效益的准绳和尺度。环境审计标准是指衡量、考核、评价经济行为对环境影响的程度,包括贡献和破坏以及和环境责任履行好坏的准绳和尺度” [18]。 从七十年代开始,我国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开始关注资源环境问题,为防止空气污染、森林、土地资源破坏,国家颁布了一批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的法律、法规,为在我国开展披露环境信息的环境审计工作奠定了良好的法律理论基础,但环境审计理论研究及实务严重滞后,因种种原因一直未开展。
      改革开放后,由于有关“绿色会计”的理论研究工作在我国悄然兴起,才有不少专家学者就环境审计问题,在有关报刊上发表了一些具有前瞻性的理论探讨文章。 国家审计署针对我国绿色会计研究的兴起,为促使环境审计在我国逐步展开作了大量工作。尤其是1998年审计署组织有关人员编写《环境审计》实务丛书以来,开创了我国“环境审计”的新局面。
      虽然在我国开展“环境审计”时间不长,但由于近十年来逐步拓宽了对环境信息的审计范围,国家审计署开展了包括工业、农业、渔业、林业对环境影响的审计评价。还包括可持续发展的有关领域,并着重开展了环保专项资金审计等;如基建项目防治污染“三同时”、环境投资、排污费、污染治理费等“环境审计”实务工作都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是,我国环境审计尚处在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与世界环境审计研究与审计实践差距还很大。 由于我国环境治理起步较晚,环境审计的开展也较迟,因此直到1999年,环境审计才作为我国审计理论的研究重点,但目前仍缺少系统的环境审计理论阐述,宣传方面也做得很不够。
      目前我国环境审计仅限于理论探讨的初级阶段,我国环境审计实务及理论研究状况已远远落后于西方各国。 二、开展环境审计的必要性 (一)开展环境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 对当今世界而言,全球经济想要健康、稳定、持续地发展,那么必须要有良好的环境。
      保护环境,实现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政府的基本政策之一,也是每个企业应尽的社会职责。审计部门作为政府的职能部门,有责任对有关项目和活动的环境污染状况和治理情况以及环境管理系统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以查明政府部门或企事业单位对环境责任的履行情况。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的有关规定,审计机关开展环境审计、履行环境职责的法律地位得到了明确。《审计法》第一条明确规定:“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是审计的主要目标之-。国家审计机关作为国家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高层次的经济监督部门,在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因此,可以说,开展环境审计体现了审计的目的,是审计工作的本质要求。 (二)推行环境审计是抑制外部不经济恶性膨胀的要求 所谓外部不经济是指某些企业或个人的经济活动对其他企业和个人产生了不利影响,而其他企业和个人又不能有效地从造成这种不利影响的企业或个人那里得到补偿的经济现象。
      例如:工厂排放废气,污染了周边居民的环境,居民承受了对健康不利的影响,却不能因此而得到补偿;再如造纸厂直接排放污水,污染了周围水源,直接造成了居民的身体状况受损,而居民却同样得不到赔偿。想要改变这种不合理的现象,主要可以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手段两条途径解决。
      在没有成熟的市场体系条件下,主要靠政府的力量去消除环境的外部不经济性。政府的行为主要是实行管制和经济刺激这两种手段,所谓管制主要是通过制定相关法律、法规和标准等,直接规定生产者允许产生外部不经济性的数量和方式;所谓经济刺激主要是实行环境影响收费、财政补贴等方式。
      而这些环境保护政策要想得到很好的贯彻与实施,都需要借助环境审计。环境审计的重要职责是对环境控制责任的监督。我们可以通过环境审计的控制,把这种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和因素所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限度,从而促进被审计单位自身效益和整个社会经济效益的不断提高。
       (三)推行环境审计是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和企业成本的需要 我们可以从两个角度来探讨这个问题,首先从宏观角度来看,长期以来,一些国家把经济增长放在首位,一味的片面追求国民生产总值,殊不知在此期间已经对环境造成了灾难性的后果。而如果把环境损害值和环境保护费一并从这些国家的同期国民生产总值中减去,那么得到的国民净产值就微不足道了。
      在可持续发展理论深入人心的大背景下,这种以生态环境污染和人类健康的损害为巨大代价所换来的经济暂时增长的模式势必将逐渐被世界淘汰。而从微观角度讲,由于企业在计算产品成本时,大部分都是只计算了“人造成本”,通常都对“资源成本”和“环境成本”忽略不计,都是以环境的无偿占有为代价来虚增利润,这一做法同样也是不利于今后企业的长期发展。
      因此,广泛推行环境审计就需要充分考虑社会生态资源成本,从而准确核算国民净产值和企业生产成本。 (四)开展环境审计是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目标的必然途径 可持续发展理论是自70年代以来随着对全球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广泛讨论而提出的一个新概念。在这个理论形成初步模型的时候,尽管各个国家的研究组织和一些学者对可持续发展理论内涵的解释不尽相同,但对下面的基本定义是有一致共识的:一是强调人类经济行为应当与自然发展相协调,而不应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来追求发展;二是强调当代人在追求目前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力求使自己的机会与后代人的机会平等,不能使后代人由于现代经济过速发展而饱受环境质量下降的恶果。
      由此可见,可持续发展是对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进行修正所确立的一种发展模式,是一种历史的必然的选择。1992年我国政府响应世界环境和发展大会的号召,提出了以实施可持续发展为龙头的十大对策,这是我国由传统的环境保护走向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标志。此后又从人口、环境与发展的具体国情出发,提出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总体战略、对策及行动方案,有关部门和地方政府也分别制定了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行动计划,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过程中得以实施。
      环境审计就是适应这种新的经济增长模式而产生,在更高层次上通过对政府及各经济组织履行环境管理责任的情况进行鉴证与评价,从而保障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三、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 我们国家已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企业会计、审计及环境保护等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但还没有关于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一方面缺乏环境审计准则和审计指南。另一方面没有制定出对环境审计进行评价的标准。当审计人员进行环境审计时。只能根据现有的会计准则做出判断,这样很容易造成审计依据的不足和判断的主观性。环境审计缺乏客观的依据和评价标准,使审计风险加大。
      另外,在环境审计中,环境审计人员必然要对环境成本和效益进行分析。然而面对复杂的、专业的环境问题,审计人员没有规范的标准和指标来评判环境的成本和效益。也无法进行科学的计量。最终难以形成令人信服的审计结论 。   (二)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的认识不足 由于我国环境审计起步比较晚,目前还处在对环境审计的理论研究和探索阶段,尚未形成完善的环境理论体系,也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从而环境审计还不能够对社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力,所以没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和关注。
      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认识不足主要表现一下几个方面:一是可持续发展观念尚未在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真正树立,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还大量存在;二是社会公众环境意识淡薄,缺乏强烈的环境管理、环境审计需求,难以推动环境审计的广泛开展;而从审计人员来说,也同样没有对环境审计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对环境审计的目的、内容以及审计方法的理解和掌握不够深入,基本上还是传统财务收支审计的思路、方法和技术,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环境审计的推广与深化;同时还可以从与环境有关的企事业单位看,一些地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还没有真正树立环保观念,仍然单纯追求经济产出的增长,忽视对环境问题的考虑,企业管理层也只从眼前利益出发,片面追求企业利润和个人业绩最大化,使得开展环境审计受到来自各方面的阻挠和压力。
         (三)环境审计内容单一 现阶段,我国开展的环境审计项目主要是对环保专项资金的财务收支审计和重点项目的专项审计。审计重点是环保资金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及审查企业的经济活动是否遵守现有的环境保护法律和地方颁布的环保法规。比如污染物的排放是否超过规定的标准,是否按照要求及时上缴各种费用等。
      对于环境效益的审计重视不够,很少评价环保资金使用的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对国家在国际环境保护政策公约履行、政府环境政策执行等方面的审计和评价基本是空白。由于我国环保资金中很大一部分是国有资金,因此目前的环境审计任务基本上由国家审计承担,社会环境审计和企业内部环境审计尚未有效开展。
      所以,目前我国的环境审计仍然限于消极防范,远远没有起到环境审计依法对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的环境管理系统以及在经济活动中产生的环境问题和环境责任进行监督、评价和鉴证的作用。 (四)缺乏对国外先进成果的吸收 世界上许多国家在环境保护和治理的工作中,都重视审计、评价职能的参与。
      许多国家已经制定了很多相关的环境审计的法律、法规和审计规范,建立了相应的环境审计部门,培养了许多专职环境审计人员。如荷兰、挪威等欧洲国家的最高审计机关在对海洋环境的国际协议方面的审计和对固体废弃物方面的审计都积累了比较成熟的经验。这些国家政府环境审计的发展可以说代表着一定的发展趋势。
      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比较晚.尽管亚洲组织环境审计委员会成立后,我国与环境审计领域的国际交流增多。但总的来说,交流的成果还远远不够,对国外先进的环境审计成果还没有很好的借鉴吸收。 (五)审计人员的素质有待加强 环境审计的技术性很强,而且大部分都是以定量分析为主,需要高等数学、数理统计等多方面的知识,且涉及多种环境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等;还要具备社会学、工程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由于我国开展环境审计的时间较短,目前从事环境审计的人员多以财务工程审计知识见长,对环境管理的知识与专业技术了解的很少,对环境审计的目的、意义、内容和方法等方面都缺乏深刻理解,与此同时我国的审计人员还缺乏与环境管理相关的业务经验以及必要的设备、技术和手段。
      所以,我国从事环境审计人员的资质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以适应环境审计的新要求。 四、就推动我国环境审计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 (一)加强环境审计的立法工作 改革开放30年以来,我国环境立法发展十分迅速,立法速度大大快于其他部门法的立法速度,成为我国法制建设中最为活跃的一个领域。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我国环境立法还远远不能满足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要求,环境立法之路还很漫长,主要表现在环境立法体系结构不太合理,现行环境法律法规内容滞后。尽快对环境审计进行补充立法,这是在我国实施环境审计制度的根本保证。尽管我国已有基本健全的审计及环境法规法律体系,但这些法律法规如何贯彻实施还缺乏具体的规定和指导。
      要加强环境审计立法,那么一方面就要扩大环境审计的权限;另一方面还要建立可操作的环境审计的工作细则,避免环境审计的片面性和局限性,从而使环境审计工作更加规范。我们可以在修改“环境保护法”、“审计法”、“独立审计准则”时增加环境审计的内容,明确环境审计的具体实施办法和评价标准。
      在“证券法”、“公司法”中增加环境审计内容,规定对上市公司项目审批以及年审,都必须经过具有环境审计资格的注册会计师审核,出具有环境信息披露内容的审计报告等等。 (二)加强社会各界对环境审计的认识 环境审计在我国对不少人来说还是一项较为陌生的事物,包括审计人员在内的不少同志至今还未认识到环境问题与审计工作的内在联系,政府部门、社会各界对审计环境保护的重要作用也认识不足。
      为开展环境审计,必须树立和强化全民的环保意识,大力进行宣传,尽量做好舆论准备,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同时宣传环境保护对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使可持续发展的认识深入人心,从而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政府倡导、公众参与和市场压力的氛围中,意识到建立良好的环境审计管理体制,自觉开展环境会计和环境审计从而为企业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进而产生巨大利润的重要性,从而使审计适应环境保护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三)大力开展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 保护和治理环境是开展环境审计的基础。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应在环境保护方面作出努力和贡献。从政府角度讲应加强环境保护立法和资金支持,从企业角度讲应加强环境保护意识,依法履行环境保护职责,积极开展环境保护活动,从资源利用到污染防治、相关管理体系设置和资金的合理利用等诸多方面要求自己,约束自己。
      企业严重的环境形势要求企业对环境风险进行充分的评估.以合理规避风险.降低企业的环境责任。企业是否遵守环境法律法规制度,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对环境产生了影响.影响的程度有多大,都需要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审计来监督、评价和鉴证。所以。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是协同政府环境审计的两把利剑,无论是政府环境审计,还是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最终目标都是要实现社会、经济、人类和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因此,在当前我国政府环境审计的基础上,要鼓励、扶持和培育社会环境审计和内部环境审计的力量,以满足社会众多企业对环境审计的需求。 (四)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环境问题越来越成为一个跨越国界的国际性问题,这需要各个国家协调合作。环境审计也是一个新兴的问题,需要建立系统的理论和一系列技术方法,而这种工作是相当复杂的,各国的经验、面临的问题都有很大不同,各国的环境审计也各有所长,加强环境审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势必加快环境审计的先进理论和操作技术。
      我国环境审计目前还处于相对落后的一方,跟国际上的交流还远远不够,因而我们一方面要使我国的环保法律法规与国际接轨,另一方面还需要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走上规范化、制度化的轨道。我国的环境审计在理论和实践上还存在很大的差距,尤其是环境保护和环境审计的意识比较薄弱。
      从而为了进一步搞好我国的环境审计,还应该一方面进行环境审计的大力宣传,做好舆论工作,提高人们对环境审计的认识。另一方面要加大环境领域重大问题和案件线索的查处,以扩大环境审计的影响和社会的认可度,使环境审计适应环保工作和我国经济持续、健康、稳定发展的需要。
       (五)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 环境审计的难度和广度对审计人员的素质是一个极大的挑战。通过我国环境审计的现有状况来看,我国必须加强对现有审计人员的培训力度,引进熟悉环保知识、环保技术的专业人才,充实审计队伍,为搞好环境审计工作打下人才基础。而想打下这个基础,那么首先审计人员就必须懂得环境方面的知识,如环境经济学、环境法学、环境管理学等,同时要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逐步建立起环境审计的理论框架、作业规则与报告标准,使环境审计工作逐步规范化、制度化,为环境审计打好理论基础。
      另外,还要具备社会学、统计学、工程学等方面的知识,因此,审计人员需要加强学习,及时总结环境审计的经验。 环境审计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审计,而且不同类型的环境保护工作其业务流程和业务管理工具有很大的差异,审计人员往往只是在大体上有所了解,但对有关管理细节和具体流程并不熟悉,对具体的专业知识和指标更是知之甚少。
      因此,要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环境审计素质: 一是建立由审计署、环境保护部和财政部等有关部门的沟通协调机制,使审计人员能从更高层次、多角度了解有关环境保护的宏观政策与审计目标,培养审计人员的宏观环境保护意识和环境保护审计的职业判断能力;二是聘用环保部门的专家培训审计人员关于环境保护中的一些专业知识和技能,必要时直接聘请专家参与环境审计项目;三是开展联合审计,审计机关应联合与环境保护有关的单位,如环保管理部门、法律部门、司法部门和研究机构组成联合审计组来开展环境审计,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审计效率,而且还锻炼了审计队伍,为建立一支复合型的环境审计队伍奠定基础。
       五、结束语 环境审计是近三十年来新发展的一块审计领域,通过以前的审计实践和探索,我们已经积累了初步的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成果。历年来,党中央、国务院对环境保护工作十分重视,国家投入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和国力日益增强而快速增长。
      “九五”期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是3 600亿元,占同期国内生产总值(GDP)的0。93%。“十五”期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约为7 000亿元,约占同期GDP的1。3%。随着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今后我国将继续加大污染治理和生态环境建设的投资规模,2006~2010年全国环境保护投资总额将达13 750亿元,约比“十五”期间增加64%,占同期GDP的1。
      5%。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写入党章,把建设生态文明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的更高要求,将环境保护摆上了前所未有的战略位置。在这样的背景下,我国的环境审计研究和环境审计工作一定会有更大的作为,同时我们都应该明确保护环境,优化环境质量不仅是环境部门的责任,也是包括审计部门在内的全人类社会的共同责任,在环境形势日益严重的今天,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到环境审计面临的任务日益繁重和艰巨,我国应加快环境审计的发展步伐,倡导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以更好的促进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杨芳。环境审计的经济学理论基础分析[J]。财会月刊,2004,4(8):23-24 [2]黑龙江省审计学会。浅谈环境审计的几个问题[J]。财会月刊,2004,5(7):12-14 [3]薛岩,张晓君。试论开展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M]。
      新华出版社,2005,56-57 [4]武佳。关于环境审计[J]。中国审计,2005,3(9):5-8 [5]张军。试论环境审计的理论基础[J]。湖北审计,2006,2(2):34-35 。

    z***

    2012-02-17 10:35:07

类似问题

换一换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