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问知识人 爱问教育 医院库

大一暑假论文1500字以上

首页

大一暑假论文1500字以上

2你所学专业在当地的应用及发展前景(本人专业为软件工程)       
3你如何看“考研热”比往年有所降温    
4近年许多人反映“年味”没了,当地百姓如何过年,春节能给经济文化的影响是什么                               
5 我过加入WTO今年来,当地百姓有那些类型的企业走入国际市场,取得很好的成效                                
6 加快农村建设提出以来,对当地农村农民来说带来那些收效                 
7当地农民进城打工的情况如何,到城里工作条件、待遇如何?反乡情况如何     
8反腐倡廉在当地的情况如何?社会收入分配差距情况如何?                  
9我省经济与社会发展总的来讲在全国遥遥领先,你所在地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有哪些“特色”变化                    
10 当地房地产业发展如何?你如何看待上海、北京、青岛等大城市的高房价    
11 我为市长(青岛)提建议               
12其他国计民生的社会热点问题

提交回答
好评回答
  • 2007-03-06 07:30:24
      建议你到 里搜索相关的文章
    3  “考研热”比往年有所降温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于21日结束。除报考人数下跌外,今年考生缺考率也创历史之最,上海地区3。3万名报名者,完成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据不完全统计,考生缺考率约为20%,比往年最高值15%又上涨5个百分点。
      专家认为,2007年,或许将成为考研史上的“拐点”之年。 沪报名人数首次下降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统计,2003年共有79299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比2002年增加19483人,增幅为32。6%,是报考人数持续增长的第十个年头,也是硕士生招生以来报考人数最多的一年。
      2004年上海市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是84611人,2005年报考人数99548人,2006年则有101607人报考本市各硕士生招生单位,比2005年增加2059人,增幅2。1%,继续刷新历史纪录。 这一增长趋势在今年出现转折,在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报名中,全国报考上海市各硕士生研究生招生单位的考生共有95045人,比去年减少6562人,减幅为6。
      5%。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十多年来首次下降。 在95045名考生中,上海生源21487人,占22。6%;外地生源73558人,占77。4%。普通高校应届本科生52620人,占55。4%;其他人员42425人,占44。6%,其中:科研人员646人,高等教育教师2619人,中等教育教师4235人,其他在职人员18414人,成人应届本科生478人,其他人员16033人(含本科结业)。
       缺考率创历史之最 去年10% 今年20% 21日下午考研全部结束后,在上海师范大学考点,上师大研工部部长陈伟统计缺考率时自己吃了一惊:20%,该考点今年有考生3400多名,竟有700多人缺考,而且缺考人数一场比一场多。
      20日上午第一场开考,有10%左右的人缺考,第二场英语考试缺考率17%,昨天的数学统考和专业课考试,缺考率上升到了20%。而去年,上师大考点的缺考率只有10%左右。 同样吃惊的还有上海应用技术学院考点的监考负责人,3100多人的考点,两天考试下来,有2000多人次缺考,缺考率也接近了20%。
       在上海理工大学考点,今年的缺考率也达到了20%,比去年增加了近一倍,据相关负责人介绍,往年缺考的以应届毕业生为主,现在缺考的社会人士明显增多。 21日在复旦大学考点,报考历史学专业的考生钱敏(化名)开考5分钟就向监考老师呼救,称肚子疼想要退出考试。
      按规定开考后一小时才能离开考场,监考老师给她拿来止痛片,又递给她热水,一番折腾之后,等满了60分钟,钱敏迅速冲出了考场。 事后她很后悔地对另外一名陪考同学说:“其实应该听你的话不该进去考的。”原来,前天下午的英语考试让两人觉得考砸了,本来决定昨天缺考的钱敏,不甘心昨天还是进了考场,结果专业课让她彻底傻了眼。
      下午的考试,她就“坚定”地缺考了。 收费改革促降温 根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的统计,受硕士研究生教育收费消息的影响,培养机制改革的试点单位报考人数呈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复旦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报考人数比2006年分别下降了13。
      5%、11。3%、11。3%和8%。全国其他实行这一培养改革试点的学校也都有同样的趋势,复旦大学校长王生洪认为,考研热降温与改革并没有必然联系,但也有考生表示,由于对改革的措施不清楚,担心投入成本太多,也多少让他们对报考这些改革学校的研究生产生了畏惧心理。
       两大原因导致缺考率上升 上师大研工部部长陈伟分析缺考率上升有两大原因:一是许多考生在考试之前已找到满意工作,因而放弃了考试。还有的学生申请了国外的学校,由于考研报名和考试有两个月的时间差,在此期间接到了国外学校的入学通知,自然放弃了考研。
      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人把考研看作“背水一战”,导致自己心理压力过大,最终难以承受负担,在考试来临时做了“逃兵”。此外,还有部分考生由于某一场考试没考好,所以接下来的考试也全都放弃了。根据往年情况,在英语和数学这两个公认的难度科目考试结束后,缺考人数都会进一步增加。
       考研反而更难找工作 华东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硕士研究生肖振南目前正在进行一个名为“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调查”的课题研究,在他看来,当初选择考研是希望能够通过三年的努力,找到一份好的工作。然而,本科生和研究生的连年扩招,导致找工作时两批人挤在一起,工作比以前更难找了。
      他在进行课题调研时,很多在读的研究生都对毕业后的就业工作充满了压力,经常迷茫地自问出路在哪里。 教育没跟上市场,降温未尝不是好事 连续八年对上海大学生的现状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考研热降温主要基于就业问题,大学生和研究生的就业现状不令人满意。
      政府相关部门包括专家们都做过很多的分析,原因包括高等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高等教育进入普及化阶段,多年的扩招,但教育没有跟上市场的需要。 于海认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扩招,让就业变得严峻,有良好就业愿望的大学生普遍报考了研究生,让就业延迟三年,专家将之称为就业“缓期执行”,大学生们希望通过增加学历,在就业成功率上获得更好的机会,但事实情况却是,研究生的就业之路也同样亮起了红灯,高学历不见得在就业市场上获得好的就业机会,因此对于研究生的向往也随之热情减退。
       另一方面,研究生毕业后的薪资水平和本科生不能拉开差距,有的甚至低于本科生,三年的研究生学习无论是经济还是收入上都有太多的投入。这个问题会造成新的“读书无用论”的观念的蔓延,是个值得反思的问题。 于海认为,考研热降温对社会也有一个警醒作用,说明我们目前的高等教育需要大调整,应该对人才进行分层次培养,不能都是培养学术型的人才,而应该培养能被用人单位看重的技术型高级人才,因此重点应该发展应用性的高等职业教育。
       15年考研热出现拐点 2007年全国硕士研究生统一入学考试昨天结束,据了解,在上海地区参加考试的3。3万多名报考者中,能坚持到最后一场考试的不足2。5万人。上海东方早报记者从多个考点了解到,今年上海地区考研的缺考比例约为20%,比起往年的最高15%又上涨了5个百分点,达到历年之最。
      综合今年已出现的全国报考上海研究生人数十多年来首次下降的情况,有专家表示,2007年可能成为考研热降温的拐点。 “考研热是否降温的关键基于就业情况。”连续八年对上海大学生现状进行调查的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认为,从1999年开始,大学生扩招让就业形势变得严峻,有良好就业愿望的大学生就选择报考研究生。
      但事实情况却是,单凭高学历不见得就能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这种形势导致的热情减退最终体现在了今年报考及参考人数的减少上。于海认为,对人才的培养应该分层次,不能只培养学术型人才,还应该培养技术型人才。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副院长崔丽娟副教授认为,由于就业形势等因素,持续多年的考研热很有可能在今后几年内保持这种有序、恰当、平稳地振荡,不会再出现大幅度的人数增加或减少。
       复旦大学高等教育研究所林荣日副教授认为,现在在中国出现的考研热现象和前几年在欧洲北美出现的考研热情况是相似的,在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工作机会增多时,考研人数就会下降,因此,当中国的经济水平发展到一定阶段时,考研热也会像欧洲和北美一样出现降温。
      

    s***

    2007-03-06 07:30:24

其他答案

    2007-03-14 17:52:32
  •    来这看看吧。
             大学生消费结构调查与分析(1237字)
       首先,在学习方面,尽量考取一些资格认证,以备毕业后容易寻求工作。其次,积极参与学生会工作、社团活动,以及校外兼职工作,欲积累一定经验,因此这就保证了商家利用学生会大搞校内宣传,并充分利用兼职的高质量廉价劳动力成为可能。
            ㈡通过以上调研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消费和心理整体上是现实的、合理的,但离散趋势明显,个体差异大。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⒈大学生消费有其不理性的一面   大学生没有经济来源,经济独立性差,消费没有基础,经济的非独立性决定了大学生自主消费经验少,不能理性地对消费价值与成本进行衡量。
      大学生没有形成完整的,稳定的消费观念,自控能力不强,多数消费都是受媒体宣传诱导或是受身边同学影响而产生的随机消费,冲动消费。这也正是大学生消费示范效应的结果。拿手机产品来说,目前,有手机的大学生中,一部分有通信的需要,且家庭经济条件允许;另一部分有通信需要,但是家庭经济条件负担不起的情况下“趋前”消费;还有一部分是既无通信需要又无家庭经济条件负担的“奢侈”消费。
      而“奢侈”消费则是由大学生消费的示范效应,攀比心理导致的。      ⒉大学生对品牌的忠诚度很高   大学生消费在一定程度上会相信自己的真实体验,如果使用某种品牌产品产生好的体验,就会坚持使用,从而逐步形成固定偏好,最终形成使用习惯,保持对此产品良好的忠诚度。
      比如洗发水,感性认识上的气味清香,质量好,效果明显,都会促使他们继续使用下去。      ⒊大学生更侧重时尚性消费   学生思想活跃,对新事物有强烈的求知欲,喜欢追求新潮,并敢于创新,消费的趋附性强,娱乐消费占全部消费额的比重很大。
      对企业而言,中国移动做的较好,他们借助流行时尚代言人周杰伦为“M-ZONE ”加油助威,同时利用学生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推出学生卡,从而赢得不菲的业绩。      ㈢给商家的一些建议:      ⒈为避免各大院校统一购书乱收费之嫌,国家2001年明文规定,不强制学生通过学校渠道来统一购书,因此,绝大多数学生通过班级集体在外书店订购,价格按8。
      5折。我认为这便为书商、网络书店提供了良机,如果在开学之际,书商能够去各大院校通过学生会主动联系采购,并且能够折价更低一些,势必会赢利不菲并能最终实现学生、商家互利互惠。同样,各大网络书店在这方面也尚需改进,其渠道不够透明,信息不够明确,这便严重阻碍销售。
            ⒉通过调查,可看出大学生对日用品的消费尤其是洗发水的消费比例很大。各大洗发水商家应注意大学生这一特殊消费群体,并更侧重于自身产品的差异化,特殊化,比如生产有利于清醒大脑,集中精神的洗发品牌等等。      ⒊在一个地区的各大院校周边开设连锁快餐店,提供专门针对学生的特色饭菜,并凭借良好的快捷的服务,干净卫生的就餐条件必能赢的广大学生的青睐。
            总之,大学生群体消费市场在逐渐扩大,人们对其关注也逐渐提上日程。因此,大学生消费市场定将成为商家的必争之地,各企业、商家应深度拓展其消费市场,抢得先机。 。

    佳***

    2007-03-14 17:52:32

类似问题

换一换
  • 学习帮助 相关知识

  • 教育培训
  • 教育考试

相关推荐

正在加载...
最新问答 推荐信息 热门专题 热点推荐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热点检索

  • 1-20
  • 21-40
  • 41-60
  • 61-80
  • 81-100
  • 101-120
  • 121-140
  • 141-160
  • 161-180
  • 181-200
返回
顶部
帮助 意见
反馈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